为什么人们总是相信谣言,最让你深信不疑的谣言
30号下午,有一个母亲在微博上痛诉自己的6岁女儿的老师的罪状:
老师心情不好就体罚小孩跑圈,有哮喘病的女儿,大口吐血,差点没命;
老师索要贿赂,收了6万块钱,她不得已还得去网贷;
出事之后,她想为女儿讨公道,结果涉事老师凌晨2点家门口蹲点袭击,并威胁杀人。
诸多明星、百万粉丝大v纷纷转发,几个小时收获400多万赞,教育局和警方立即介入。
义愤填膺的网友们光速行动
这几天的微博热搜,是个大型正义感翻车现场。
30号下午,有一个母亲在微博上痛诉自己的6岁女儿的老师的罪状:
老师心情不好就体罚小孩跑圈,有哮喘病的女儿,大口吐血,差点没命;
老师索要贿赂,收了6万块钱,她不得已还得去网贷;
出事之后,她想为女儿讨公道,结果涉事老师凌晨2点家门口蹲点袭击,并威胁杀人。
诸多明星、百万粉丝大v纷纷转发,几个小时收获400多万赞,教育局和警方立即介入。
义愤填膺的网友们光速行动,把涉事的老师人肉出来网暴。
然而,网民的正义感维持还不到12小时,这个故事就迎来了180度大反转:母亲为了扩大影响力,故意用化妆品和水,伪造出了血淋淋的校服。
警方经过调查取证发现:
“女儿因遭体罚吐血”是造谣。
“凌晨2点被老师威胁殴打”是造谣。
“老师索贿6万元”还是造谣。
甚至“女儿有哮喘病”这件事也不一定是真的。而买了水军,煽风点火则是板上钉钉。
造谣的母亲手段并不高明,证据也是漏洞百出。其实在热搜出来的第一时间,就有医生提出疑点:
病例单上的就诊时间和描述不符。
血的真实颜色不是鲜红的,而是暗红的。
哮喘只有晚期恶化,往往是中老年的时候才会出现吐血。
6岁小孩如果真吐出来这么多血,那基本上是休克状态。
处方当中没有止血药物,也没有抗休克措施。
然而,这样的质疑并没有唤醒大众的理智,反而激化了网民愤怒的情绪,骂没妈、诅咒以后小孩被虐待,冷嘲热讽层次不穷。
事件的另一当事方,6岁女孩所在的学校,已及时发声,用非常详细的文档还原当时的场景:
除了孩子不服管教体育课被罚跑,除此之外的指控都是子虚乌有。
家长在提出抗议后,学校立刻进行处理,给予老师相应处罚,并承诺将孩子转移到校国际部。
原本,家长已经同意这个解决方案,并且催促学校做转移的手续。
然而,不知道为什么家长忽然变卦,在校内打砸,并且在班级群里面发出死亡威胁:“你们全都得死”、“不给我个公道,我就杀了你们全班。”
校方不得不解散班级群,并且三次报警。
然而,在愤怒的正义使者面前,这些分析和证据,只是狡辩和栽赃。
甚至于,在公安部门发布的表明该母亲造假的通告下,仍然有人拼命维护自己原有的观点:“家长不会凭空污蔑老师“、“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不只是在网络当中,在生活里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越是想和对方讲讲道理,对方越是不相信你说的话。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逆火效应:有的人持有的观点是错误的,然而,越是更正,就会越加深他们对错误信息的支持。
就像一把逆火的枪,真相开了这把枪。子弹却逆火打死了真相。
为什么逆火效应会杀死真相?
1.我们想避免认知失调
美国曾经有一个邪教组织,教主马丁宣称自己得到了外星人的通信,并警告1954年12月21日将会面临世界末日,他用精神洗脑聚集了一帮信徒。
这些信徒对世界末日深信不疑,在“世界末日”之前把所有的钱财挥霍一空。可是,世界末日并没有降临。这些信徒们也把自己逼到了绝境。
然而,他们却并没有幡然醒悟,反而更加信仰。他们认为,就是因为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才避免了全人类毁于一旦的命运。
当我们原有的观点被推翻,我们会因为内心的两种不同认知的冲突,产生认知失调的感受。通俗的来讲,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像一个傻子。
邪教追寻者的信徒们,在世界末日没有降临的那一刻,想必也感受了到认知失调带来的“懵逼瞬间”。
为了避免这种心理不适感,我们会在两种冲突的意见里,选择一个相信。有的人在短暂不适之后,迅速接受新的观点;而另一部分人则更恐惧改变,会选择原有的那个观点,发自内心坚定不移地相信。
2.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参考系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实验:
酒店的前台员工在凌晨的时候,接待了一位远道而来的旅客。这位员工对旅客非常的热情友好,详细地介绍了本地的美食和景点。
酒店的高管们给这个员工表现的打分,却出现两极化。
接待部门的高管都给他了高分,因为这位员工所有的行为都非常符合公司接人待物的标准。
然而常出差的高管们,则给这个员工非常低的分数。凌晨这个点旅客满脸疲惫,只想早点休息。在他们眼里,这时候的热情洋溢是一种不懂换位思考的表现。
我们对事情的判断,来自于和过往经历的对比。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参考系。
比如在此次造谣事件当中,如果一个人自己经历过校园暴力、权势欺凌,或者知道很多这样的案例,都会变得很容易相信这个母亲的说法。
甚至,在被揭开造谣这件事之后,因为关注点放在“阻止虐待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这个母亲造谣了”上,会某一程度上继续支撑她。
3.去个体化,就会加深刻板印象
当我们面对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往往是可以相互包容,比如我们不会因为伴侣不喜欢做家务,就觉得对方渣。
然而,一旦把个体视为“一群人”,我们就剥夺了对这个人的个体特征,也舍弃了对这个人的包容。
在这次造谣事件当中的“涉事老师”,也许只是个平凡人,做事情不想周全。
然而,当大众把她从凡人个体,上升为“地头蛇”、“恃强凌弱”这些群体标签,大众就不再有这些宽容心。
和意见不同的人,该怎样进行真相沟通?
1.自我抽离:不让情绪主场
很多人其实不知道怎样区分事实和情绪,总是把自己情绪的判断当做事实来重述。所以,我们需要把自己从这件事当中摘除出来,然后再进行思考和对话。
事实是客观的,有细节的,看不出情绪色彩的。
比如,你的下属小明总是迟到,“你今天上班迟到两个小时”这个可以量化的数据是事实,而“你不想干了吧?”则是由事实衍生出来的情绪化判断。
如果让情绪化的判断来主场,那么真相沟通就没办法推进。有一种技巧可以帮助我们自我抽离,也就是增加时间距离感。
比如,想象自己和小明两个月之后、半年之后的相处方式是什么样的?是不是还会因为他迟到有怨气?
心理学上认为,通过增加时间距离,让我们以未来的角度观察现在的环境,可以降低当下的压力和负面体验。
2.对话,而不是对抗
让某人变得防御性、抵触性最快的方式,就是假定这个人是邪恶的、愚蠢、有毛病。
回顾我们大大小小的争吵,不难发现,争吵的人都有两个隐性目标:我想让你承认自己错了;我想让你因为自己错了而感到不舒服。
对待立场不同的人,我们倾向于“对抗”,坚信强硬的态度才是最好的应对方式。
然而,这样 既不能发泄自己的情绪,也不能说服对方接受你的真相。
真相谈话的前提,是放弃这个隐性目标,不以赢了口水战为目的。
3.换位思考,邀请对方成为你的“伙伴”
在对话而不是对抗的基础上,下一阶就是邀请对方成为“战友”。
换位思考并不是全盘接受你不同意的观点,而是,从对方的经历、个性出发,明白对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
比方说,你大可不必接受“夸大事实是声张正义的必经之路”,但是你可以去了解对方为什么这样想。是过往有过被暴力的经历?是对方事实了解的不够多?
当你开始换位思考,就会发现更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可能让对方放下敌对态度。
在谈判术当中,常常通过强调寻找“共通点”,让对方感觉,双方立场是一样的,只不过细节上有分歧。
这样,就会降低认知失调的冲击力,即便是你提出新观点,对方不会觉得自己推翻了自己的想法,只是扩宽了这个立场的可能性。
生活当中确实会出现“错得太离谱,多说一句话都是浪费时间”的场景。
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没办法全部采取“不沟通”的态度,需要沟通的对象,可能是我们的伴侣、朋友、同事,甚至于,我们自己也可能是坚持错误真相的人。
学会真相谈话,不是对别人的妥协,而是更善意地对待自己和世界。
更多心理学内容关注头条号“壹点灵”,专注个人成长,收获生活的大智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