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让我们思考更单一,网络舆论让我们思考更单一
(写在前面:全文2900余字,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导论课程结课作业,希望能够给大家看待日常中的网络舆论多一种视角,码字 调格式不易,如认可望点赞,谢谢![可爱])
一、网络舆论的定义何为网络舆论?《现代汉语词典》将“舆论”定义为“公众的言论”。在权威论文《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中是这样说的:“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而何为思考更多元或更单一,多元和单一在这里不是专有名词,思考更多元或单一不能简单理解为思考量更多了还是更少了,而应该是一种对于人们思考角度、思考模式的界定,思考更多元或更单一其实是指我们的思想更开放了,还是更固执。
二、外部环境与生态分析(一) 网络提供的高度自主选择性让我们不断接触、强化自己所持观点在网络上,我们找到与自己观点相同人的圈子成本很低,一个拉黑键也易于排斥掉与自己观点不合的人。加之网络上以算法为基础的偏好推荐机制也让我们更多接触到自己的喜好,被困于信息茧房。如此一来,我们不断接触强化自己喜欢、认可的观点,越发对自己的观点坚信不疑,变得思想固执。
(二)身处后真相时代,情绪化驱动使网络舆论呈现极端化现象,使人们思维单一固执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网络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便捷的交流平台,人们在讨论中试图用自己的逻辑、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别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无意识地不断强化自己所持观点的合理性,从而更加对自己的观点坚信不疑、对对方的观点更加反对,最终,双方的态度变得更加激烈、极端。群体中的人们强烈受着感情因素的影响、难以进行理性地分析推理,极易被极端观点所左右。“沉默的螺旋”理论又指出“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公众中的少数派 ,他们将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与多数人一致,他们会勇敢的说出来”。如此一来,网络上人们思考变得极端且单一。
(三)网络上意见领袖及热度推荐机制的存在抑制了人们多元化思考意见领袖是指有具有公众影响力并能左右多数人态度的人。试想一下,我们看到一个事件,还未自己进行充分思考和判断,紧接着就看到了意见领袖或热度推荐带来的主流思想,加之很多人盲目跟风,我们难以摆脱舆论因素对我们思想倾向的引导,这客观上抑制了我们的思考主动性,不利于思考的多元化。
三、人性因素与效应分析(一)非理性——情绪宣泄多,理性思考少网络舆论通常比较感性化、情绪化、简单化,具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网民作判断、下结论,往往仅凭个人好恶和直观感受,缺乏深入的思考,也不讲究起码的思维逻辑,网络舆论因此常常充斥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之辞,在表达方式上也呈现出偏激、粗俗的倾向,甚至不时出现一味谩骂、恶意攻击的帖文。
这种特点的形成,一是因为网络舆论参与的门槛低,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有效表达渠道的人群提供了一个便捷通道,并已日益成为弱势群体、边缘人群的情绪宣泄平台。二是因为网络舆论变动速度很快,从发酵、升温到大规模扩散可在短时间内完成,人们几乎来不及冷静思考、深入分析就仓促发表意见。此外,也与网民年轻化有关。目前我国网民中有77%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年轻人有浓厚的参与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意愿,是网络舆论活跃的主体,但他们受学识、阅历所限,往往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很难理解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认识问题难以全面,言论观点难免偏颇。
(二)从众性——“马太效应”“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是舆论传播的一般规律,网络舆论尤其如此。一个事件发生后,最早出现的观点和意见往往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会给后来的讨论定下基调和方向。人们常常倾向于相信这些“先声”,容易认同它的价值判断,附和它的意见主张。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认为,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他们的感情和思想会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网络舆论的这种从众性和跟风效应尤其明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议题设置者和先导性意见促成的网络舆论,通常会在短时间内急速传导,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声势,至于议论的事实是否清楚、判断是否正确,反而变得不再重要。而那些持不同意见者要么不屑于发表意见,要么发表不同意见后很快就会受到议题设置者和支持者的狂轰滥炸。在这种极不对称的舆论场效应下,情绪极端者不断受到鼓励,声音越来越大、势力越来越强;而那些理性、温和的声音不断遭到打压,变得越来越微弱,甚而“沉默不语”。网络舆论因此形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三)羊群效应(从众效应)羊群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四、书籍与数据参考美国新闻学者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固有成见"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判。他认为,人们生活中时时要接触外界信息刺激,但不可能一一做出反应,于是便会依据信念对感兴趣的事物做出不经思考的直接判断。就好像网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舆论,而我们常常只是随意浏览,对于支持自己观点的言论我们更会不加思考地接受,思考频率变少。
在《沉默的螺旋》一书中,伊莎白·诺尔诺依曼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我们把这种现象成为"沉默的螺旋理论"。而由于现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发表言论更加方便快捷,舆论的传播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广泛,这种现象相应的也会越来越严重。而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会不由自主的选择放弃自已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已的思想、言论、行为保持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据收集到权威调查的图表,其数据也表明多数人在网上发表言论较少。
五、驳论
有人提出一个论点,叫做“网络舆论能丰富思考的主体和客体”,这一点我也非常同意,网络舆论确实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更多问题的讨论中,可这并不能自然而然地推得思考多元,有些牵强附会。可这个点却恰恰能证明我的观点:参与讨论的人越多,人们的从众性越强,“马太效应”和“羊群效应”使得我们的思考更加单一;与此同时,参与到更多问题的讨论中,意味着我们要将同样多的时间分配到更多的问题上,那么对于每一个问题的思考就会相应减少,浅尝辄止的思考无论问题有多少也是单一的,远不如集中精力深入地思考某一个问题,分析方方面面种种因素,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多元思考。
有人提出网络舆论具有直接性和随意性,这同样能够佐证我的观点:网络舆论门槛低,每个人都可以很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这样的观点往往不需要深思熟虑,甚至不需要思考,那请问所谓的多元又从何谈起呢?
网络舆论使人们的思考更单一,以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