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论文,构建创新生态体系的根本途径
杜传忠
微观上看,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兴起,数据等高端创新要素引领的新经济模式正在全球构造新的经济格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重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企业、政府、研究机构还是个人,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无法具备发展和创新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其产出价值的来源更多地衍生于各种经济主体之间在人才、资本、技术、理念、管理等方面所形成的国家、区域、产业以及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宏观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
——评《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
杜传忠
微观上看,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兴起,数据等高端创新要素引领的新经济模式正在全球构造新的经济格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重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企业、政府、研究机构还是个人,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无法具备发展和创新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其产出价值的来源更多地衍生于各种经济主体之间在人才、资本、技术、理念、管理等方面所形成的国家、区域、产业以及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宏观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第一动力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建立创新型国家,最根本的是要形成综合性的创新能力,而衡量综合性创新能力的主要标准则是是否具备有效的创新生态系统。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进而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在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方面必须走出坚实的步伐。
张贵教授等学者所著的《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版)一书正是在以上背景下出版的,该书凝结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的重要成果,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该书在理论上,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新内涵,提取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新特征,发掘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新功能,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化、运行以及治理等机制;在实践上,研究了企业、产业、区域以及国家等各个层次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和特征,并进一步对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型国家的关系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之上,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性进行了评价;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研究了典型企业、产业、区域以及国家等各个层次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和发展。
总体而言,该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结构全面且合理。该书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论述和实践分析进行结合。从全面性上,理论部分不仅涵盖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和功能等方面,而且也详尽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化、运行以及治理等机制,前者是从静态角度研究创新生态系统,后者则是从相对动态的角度探究创新生态系统,既有基本概念,又有理论支持。实践部分开创性地从企业、产业、区域以及国家等不同层次和视角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剖析,准确把握各个层次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和特征,揭示各个层次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在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真实展现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发展过程。在合理性上,理论部分可以为有研究基础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专业硕博士研究生参考之用,实践部分可以为那些对本领域有阅读兴趣和倾向的普通读者提供借鉴。
第二,内容新颖且深刻。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方面,在内涵上,该书从动态的角度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创新源向创新网络不断演化的自组织过程,克服了以往研究中只从静态或者网络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弊端;在特征上,在生态位分离、自我演进等公认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创业精神以及不断反哺等特征,进一步丰富了相关理论内容;在功能上,整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协同化 体系化 立体化 融合化 共享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功能范式。
创新生态系统的机制方面,构造了“形成 演化 运行 治理”的机制研究体系。形成机制上,结合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这不仅从理论上印证了该书所提出的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也为具体形成机制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演化机制上,结合创新视角下企业竞争优势转型的理论分析,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和路径,这不仅强调了企业主体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基础作用,也从微观视角具体展现出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特征;运行机制上,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 共享、竞合 共生、催化 涌现、学习 反哺、扩散 捕获”运行机制框架,并且每一种机制包含两种具有因果关系或者互为因果关系的子机制,动态地展现了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治理机制上,在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治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治理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激励约束 伙伴选择 利益分配 谈判决策 协调保障”的治理机制框架,对系统主体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类型方面,分别从“微观”“中观”以及“宏观”的角度,将创新生态系统分为“企业”“产业、区域”以及“国家”等几个层次,在对其内涵、特征以及构成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和比较不同层次创新生态系统的边界和功能,这与以往相关的研究内容相比更加全面和深刻。
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方面,根据创新生态系统的特点,集中选取成长、健康以及适宜等特性进行评价,并建立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全面评价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生态系统的案例分析方面,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分别选取企业、产业、区域以及国家等多层次创新生态系统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摒弃了以往研究中只针对某一类型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案例研究的弊端,这既能进一步印证前面对不同类型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分析结论,又能在实践上对不同类型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进行比较。
第三,方法多样且科学。该书在创新生态系统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时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运用理论综述方法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以及功能等基本理论内容;运用系统分析和理论推演方法,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运用归纳演绎方法,剖析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运用系统动力学和演化经济学的方法,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通过理论构建方法,建立科学的理论模型,概括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运用思维转换方法,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发展;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建立指标体系,从特征多元化的角度评价创新生态系统;运营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研究创新生态系统的典型案例。
第四,结论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特殊性是普遍性在不同研究对象中的应用和体现,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体现出来。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征、功能等基本理论、各种机制以及评价的相关结论运用于各种类型和层次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和发展研究,具有普遍性;创新生态系统类型分析以及典型案例研究的相关结论主要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特殊性。两种方式和领域的研究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另外,该书也有其明显的不足。
第一,尽管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揭示了其动态性、网络性和演进过程,但是忽略了创新主体与环境的互动作用,所以此概念更多地体现出广义上的特征,而无法体现出狭义上的特点。
第二,在研究演化机制方面,该书是从企业这种系统的核心主体展开的,但是所得出结论是否对产业、区域以及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具有普适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三,在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时,其内容是从有限的几个特征展开的,其结论无法涵盖系统的其它特性。并且,评价指标体系的提出理论依据不足。
第四,典型案例分析部分中,其案例的选取方面并无充足的理论和实证依据,并且其并非是完全的实证分析过程,更多的是定性方面的研究,缺乏定量方面的分析。
总之,该书的研究成果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和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价值,视角新颖、观点鲜明、内容详实、方法科学、兼顾实用。它有效解释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和发展的内涵、机制、类型和评价,并尽力扎根于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丰富和充实了中国情境下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和发展的理论研究。
(作者系南开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