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人的心声产品力时代的机电创新
今天闲聊一下近期一直在思考却困惑着未找到明确方向的机电产品力创新话题。个人一家之言,许多地方认识可能欠妥,只当是“吐槽”一回,交流想法!
前几年可以说是房地产的流量为王时期,以碧桂园为排头的“多、快、省”式的快速拿地、快速开工、快速开盘、快速回收模式,把整个行业带入了“跑流量”时代,尤其是住宅项目,大有不快不足以活下来的趋势(也确实不少企业后来遇到了危机,但原因其实真不一定是不够“快”)。连以往以品质为王著称的绿城、金茂等企业也不得不跟着热闹了一番。于是,在这个时期,坚持产
机电产品力
今天闲聊一下近期一直在思考却困惑着未找到明确方向的机电产品力创新话题。个人一家之言,许多地方认识可能欠妥,只当是“吐槽”一回,交流想法!
前几年可以说是房地产的流量为王时期,以碧桂园为排头的“多、快、省”式的快速拿地、快速开工、快速开盘、快速回收模式,把整个行业带入了“跑流量”时代,尤其是住宅项目,大有不快不足以活下来的趋势(也确实不少企业后来遇到了危机,但原因其实真不一定是不够“快”)。连以往以品质为王著称的绿城、金茂等企业也不得不跟着热闹了一番。于是,在这个时期,坚持产品标准化的优势给“流量”企业增加了许多竞争力,一时间,所有的地产商都在做标准化,我们大家都有体会,作为地产小专业的机电专业也不例外,而且住宅机电的标准化实现相对还是较为容易的,也形成了许多成果,对项目开发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对于商业、办公等公建项目标准化还在探索中,如何适应市场才是硬道理。
说实话,标准化其实应该是产品生产线化、质量稳定化、品质名牌化的好途径,值得肯定!但总感觉这波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的潮流中哪里不太对味,但小人物视线窄没看出奥妙,总感觉好多有“抄来抄去”的嫌疑。由于人员的流动性,加上大家都有上进心,所以多数公司对自己都不满意,都在对标标杆企业,而其实标杆企业也在对标其他标杆,可能对自己也不满意。各个企业、各个楼盘的销售外宣全是自信满满、亮点爆棚,但对内视乎很少有一个项目产品是完全满意的,没产品竞争力、缺少标准化等等,搞户型的、搞产品研发的永远都在被“内卷”,标准化永远都在变化,总感觉行业的发展在酝酿着一个未知的变革。
果不其然,随着国家政策层面对房地产的调控转向,快周转的“流量”模式很快就面临许多不适应,目前来看,翻篇已经开始,于是新的危机感出现了,有追求的公司大都开始意识到,当前市场的前景应该是产品创新,以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这才是下一阶段的方向,产品力时代已经扑面而来。
扯远了,打工人不适合吐槽,目光所限吐槽也不一定正确,言归正传,适应行业发展,聊聊产品力时代的机电产品设计困惑,期待业内朋友们能给出“好主意”。
“流量时代设计靠标准化,产品力时代设计靠创新”,这是目前行业公认的一句话。我们是高度认可这一观点,但问题来了:如何创新?或者说:如何创新才是提升产品力的有效创新?
对于产业创新、规划创新、建筑创新、业态创新、户型创新、装饰风格创新等,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大手笔”,而机电系统多数是“看也看不到、用了才知道”,对于客户来说是可见度很低的工程,所以创新带来的营销效益常常并不明显,需要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才能感知和体会到。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多数公司对于机电创新只是局限在外露可展现的外观产品上,比如开关插座面板、家居智能、卫生洁具、厨卫和家电等上面,但其实这些外观选型多数仍是精装修专业的延伸创新而已,机电专业仍然是默默的价值配套者。但是这并不等于机电不重要,楼盘或者大楼的交付使用后,机电这个幕后沉默者就逐步开始展现,空调效果、空气质量、用水用电感受,生活的便捷体验等,无时无刻离不开机电,所以机电的价值都是相对后置的。那机电是否就可以大胆创新了?当然没那么简单,反而正是因为涉及到后期客户体验,所以使得风险与价值并存,创新的做法可能带来惊喜,也可能带来客户不习惯的投诉,变成“花钱办坏事”,所以多数项目对机电方面的创新还是较为保守的。于是就出现一个尴尬的情况,即说到创新课题任务多数首先会想到机电专业,但真正谈到落地创造价值,也肯定又觉得“呵呵“了。所以我们在创新清单选择时都非常谨慎,需要充分的理由和论证来说服各级领导、各条线管理者,久而久之,创新的积极性就没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机电方面,一说到创新就是各种”智慧“与智能,既紧跟潮流又容易被大家接受,当然风险最小,智能投资成本能接受,立竿见影见结果。但其实机电的各个专业中智能化专业就如精装专业一样,是最时髦也是最快被时间淘汰的,科技进步总是催生智能升级,产品迭代就跟手机换代一样的快速。而那些传统的机电专业系统,比如暖通空调系统、供配电、给排水系统等,反而技术更新非常慢,多数是被厂家新产品推动的局部更新,厂家再推动规范更新,倒逼系统提升,所以更新和变革的速度很慢,系统性的创新非常之少,也造成许多年轻一代工程师们对技术兴致减弱,力争在管理中最求成就感,形成了技术创新靠外力——厂商推动的尴尬局面。笔者喜欢关注行业和专业新趋势、新信息,也偶尔会有一些对传统系统部分革新的想法,但基本多思虑再三,难度较大,不说也罢。因此,一把年纪,常常想着创新,被年轻人窃笑,觉得有点不务正业。其实这么做也是因为认识到:提高产品力必须要靠创新,提升项目机电专业的产品力,当然也应该靠创新,并且坚信这个方向是对的。
机电专业创新通常不外乎几种:新产品与新材料应用、新技术应用、产品技术改进、产品的新组合升级、系统形式创新、系统改良出新,等等。目的通常在于:功能新颖、使用便捷、环境舒适、节能降耗、绿色低碳,等等。然而新的设备、材料以及新的技术应用,投资成本常常增加,需要反复被优化,最后亮点可能所剩无几,也达不到预期目的。除非很多实力型大国企,在乎留名而不一定图利的情况下,会率先采用这些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尽管有些还有待后期运营去验证,但概念宣传带来的社会和品牌效应是很明显的,所以现在的很多新东西(比如:屋顶或幕墙光伏发电、高效机房、低碳建筑等),都是一些标杆大企业或者执着于做绿色节能概念的企业在使用,初投资的增加还是较为可观的,对机电技术进步的推进是明显的,但收益目前多数还是在理论上的数据,有待时间的佐证。
这就带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那就是,不管是“流量”还是产品力,都是因为行业市场不景气而逼出的思路,而市场越不景气则内部成本控制就越严,所以都很难逃出成本控制的紧箍咒,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创新如何协调成本指标限制?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创新的产品落地会很难。个人认为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在成本投资限制范围内创新产品力,二是让营销发话,保证创新产品带来的营销收入远超成本投入。说着简单,但实现确实不易!
之前的标准化对机电专业相对较好实现,且批量采购、标准作业,减少了研发费用,成本上必然是节省的。但创新对于机电而言通常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费用怎么出?如何回收成本?需要好多个PPT,好多次调研,收集好多凭据,才能说得清楚,其投入的精力一定是很大的。
笔者目前认为,地产项目的机电产品力应该:
1)合理选择高效的机电系统和设备,紧跟绿色低碳方向,合理的同时至少考虑10年的市场和行业前瞻性;
2)保质保量地高质量落地,实现品质固化,避免质量通病和系统设备瑕疵;
3)兼顾美好观感、舒适体验与内在的系统高效节能;
4)大力推广新型智能产品、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智慧技术;
5)在上述3条基础上的创新应用和技术尝试。
关于创新,目前体会应该有:
1) 设备、装置、器件的新产品尝试,智慧化更新;
2) 围绕绿色、节能做文章,谋创新。
3) 依托建筑、室内、产城等大创新,思考配套机电创新点;
4) 多踩盘、多收集新信息,创造项目调研和行业交流机会,以学促创。
当然,一定还有其他的,但确实尚未想好,困惑好久,所以不展开了……
创新
以上只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文章“吐槽”告一段落,但困惑并未消除,后续
还需结合一些具体项目、创新业态等,继续深入思考,为“产品力”的打造和创造机电价值而不懈努力。
最后,想说的是: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产品力创新永远在路上……
机电产品力创新一直在路上……
也欢迎机电专业的朋友们出谋划策,一起努力,为地产行业产品力提升做出每个人微薄的贡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