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电脑百科 > 正文

为什么没有集中供冷,集中供冷供暖会成功吗

今年夏天,我国无论天南海北的很多地方,都相继迎来了持续性、高强度的酷热天气,40摄氏度的温度成为了“常态”,甚至有的地方地表温度都超过了70摄氏度,给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去了诸多困扰。于是,空调、制冷机、风扇等产品成为了夏日人们必备的“续命神器”,那么,除了空调等这些产品以外,有没有一种“终级”的解决方案,能够像冬季家中安装暖气的设施一样,为人们生活的周边环境提供舒适的温度呢?
”集中供冷“的尝试答案当然是有的,那就是“集中供冷”。从小的时候,笔者就有这样一个梦想,既然夏天温度非常高,而冬天温

今年夏天,我国无论天南海北的很多地方,都相继迎来了持续性、高强度的酷热天气,40摄氏度的温度成为了“常态”,甚至有的地方地表温度都超过了70摄氏度,给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去了诸多困扰。于是,空调、制冷机、风扇等产品成为了夏日人们必备的“续命神器”,那么,除了空调等这些产品以外,有没有一种“终级”的解决方案,能够像冬季家中安装暖气的设施一样,为人们生活的周边环境提供舒适的温度呢?

”集中供冷“的尝试

答案当然是有的,那就是“集中供冷”。从小的时候,笔者就有这样一个梦想,既然夏天温度非常高,而冬天温度又非常冷,有没有一天能够实现将夏天的“热”保存起来,留到冬天来用,而到了冬天再把“冷”保存起来,再保留到夏天,这样不就能实现“冬暖夏凉”了吗?

当然,笔者这种想法从现在的科技发展水平来看,还不能完全做到,因为代价太高。不过,在哈尔滨、长春等一些东北城市,在冬天的时候将一些采集到的大冰块,集中存放在一些密闭性很强的“山洞”中,等到夏天的时候,这些冰块还没有完全融化,然后再拿出来作为冷源使用,而在南方地区,这种方法并不适用。

其实,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有科学家们提出了“集中供暖”的概念,然后在1961年的时候,美国康涅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市的部分大型楼宇内,在全球率先尝试了“集中供冷”的尝试,只不过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供冷效果并不理想,综合成本过高,总体发展比较缓慢。

后来,欧洲的一些国家和亚洲的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推广的速度也不快。现在比较成熟的做法是北欧的一些国家,他们利用温度相对较低的海水、湖水和河水作为冷源,来进行规模较大的“集中供冷”,由于不需要额外进行制冷方面的投入,这种天然的方式一下子将夏季集中制冷费用降了下来,深受当地人们的欢迎。

我国在“集中供冷”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推广的速度也比较缓慢,这里面既有技术方面的因素,更多的则是综合成本和人们接受程度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只有在广州大学城、北京中关村、深圳前海区等建筑比较密集、人口数量较多、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地方,才拥有相对成熟和稳定的“集中供冷”模式,济南等城市目前在积极进行试点,努力寻找出一条非常经济和可行的供冷方案。

“集中供冷”的优势

“集中供冷”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与“集中供热”一样,都是利用人们所处的周围环境与管道中媒介物质的温度差,来适当调节室内温度条件,以达到最适宜人体感受的温度区间这个目的。

在我国已经推行和试点的区域,“集中供冷”有的是新修建的管道,有的则是借助冬季供暖管道,在管道中输送的“冷媒”则是温度较低的冷水,通过供冷站的压力和水量调节,最终将这些“冷水”输送到千家万户室内的暖气片或者地暖等终端设施中。

那么,为什么人们对“集中供冷”的接受程度不高呢?这里面涉及了几个问题。

首先,“集中制冷”的环保账。众所周知,现在人们应对高温侵袭的最有效方式,自然是空调,它的制冷效果好、制冷速度快,但是也存在一定弊端,那就是这种制冷方式需要耗费相当多的电量,同时也会增加室外环境中的“热量”,并且还存在着室外机噪声、滴水、影响楼体美观等问题。而“集中供冷”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如果大规模地应用于大型建筑内,既能削减制冷成本,而且还可以利用峰谷电的差价来蓄冷调峰,既减少了成本,也有利于环境保护。

“集中供冷”难以推广的原因

但是,这个优势的建立,必须建立在集中供冷的覆盖面积和使用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否则综合成本也会很高。从目前的情况看,只有在一些大型城市的CBD群组内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而对于其他公共楼宇和居民居住小区,推广起来所遇到的阻力仍然很大。人们对这个新鲜事物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并不会直接体现在它的“环保账”上,而是自己的“经济账”上。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集中供冷”对于居民们的“经济账”是否经济。

第一,“集中供冷”在输送过程中的防护标准要比“集中供热”要高得多。大家知道,热量的传递,都是由温度高的物体向着温度低的物体方向进行。在“集中供热”时,楼宇和管道相对于周围环境来说,是热源,体积很小,如果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很容易在楼宇、管道的周围,形成一个保温层,从而阻止温度向外界扩散。

但是,“集中供冷”正好反过来,此时周围的环境是热源,楼宇和管道则是热量的接受体。由于外界环境要比楼宇和管道体积大得多,因此为了隔绝热量从外界的进入,在楼宇和管道周围,必须要采取更加密封性的措施,否则热量会很容易直接进入“接受体”,从而大幅降低制冷效果,并且还容易在墙体缝隙、管道没有被隔绝的部位形成水汽的凝结甚至结霜现象,从而增加运行成本。

第二,“集中供冷”需要更新输送管道。对于南方原本没有供暖设施的地区来说,新修建楼宇时如果考虑“集中供冷”模式,在设计和施工时,就可以照图进行,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对于原本有供暖设施的北方地区来说,按照有的专家提出的观点,可以利用原有的供暖管道进行“送冷”,但这里有一个制冷效率的问题。

在供暖时,无论是暖气片还是地暖,都普遍位于房屋的下部,这样较热的空气会在室内有效地上升,从而有利于热空气在室内形成对流,从而提高升温的效率,而且还可以让屋内的温度保持平衡。

但是,如果利用这样的管道来“送冷”,由于冷空气的密度较大,更多的是聚集在室内的底部,很难形成空气对流,因此会出现室内上面热下面冷的情况。如果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就需要对室内原有“供热管道”进行更新改造,有的甚至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既然这么费事,很多人往往会选择还是继续使用空调来降温。

第三,用户“集中供冷”所支付的费用并不经济。从目前已经开展供冷试点的地区来看,对于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集中供冷建设和使用成本,要低于单独空调机组的成本;对于一般商业建筑来说,两者的建设和使用成本基本差不多。

但是对于普通的居民来说,如果按每年从6月份到8月份开展3个月、房屋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来计算,每期需要支持的“集中供冷”费用大约为2000-3000元左右,这可能要比夏季使用空调还要贵。另外如果不使用“集中供冷”,但所在楼宇已经实施的话,那么将会和集中供暖一样,居民们还得支持一定的基础费用,因此用户在算这笔经济账的时候,往往积极性会大打折扣,最终造成了“集中供冷”必非用户的刚需。

因此,我国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虽然提出了要大力提倡和发展集中供冷的相关要求,但是如何既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又有效提升相关技术能力,压减综合成本,从而更大程度地降低居民所支付的费用、提高性价比,则是下一步需要着力克服的问题,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集中供冷”能大力推广吗##集中供冷试运行 不开空调室温26℃##济南试行夏季集中供冷#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diannao/16099.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养老院4000位老人去世英国72年的医疗系统为什么崩了 下一篇:安装系统的时候报34计算机意外重新启动或遇到错误34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