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日记|建议提高救护车装备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1月21日,星期四,天气阴
记事人:市政协委员、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副院长郭进军
郭进军在修改提案
对于我们急救人来说,去年是忙碌的一年。能够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参与到2021年重庆两会当中,听取新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感到由衷的欣喜。
“十三五”期间,我市在120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救护车配置、院前急救人员培训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院前急救能力还不够强。
作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赵映骥 整理 受访者供图
1月21日,星期四,天气阴
记事人:市政协委员、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副院长郭进军
郭进军在修改提案
对于我们急救人来说,去年是忙碌的一年。能够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参与到2021年重庆两会当中,听取新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感到由衷的欣喜。
“十三五”期间,我市在120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救护车配置、院前急救人员培训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我市院前急救能力还不够强。
作为一名来自急救战线的政协委员,今年我提交了《关于提高重庆市救护车装备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的建议》的提案。
重庆医疗战斗力强
去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今天的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28万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这点我感触颇深。在武汉的大会战当中,重庆医疗队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
我还记得去年2月,我担任领队的重庆第九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在武汉经开区(汉南区)沌口方舱医院第三病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服务,当时管理了213张床位。
在沌口方舱医院这个小战场,我们经过了初期的紧张和磨合后,梳理、优化了流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经过22天的战斗,累计收治216名病人,大多数病人都是治愈出院,管理病人总数和治愈出院率持续排在方舱所有医疗队的首位。
更令我开心的是,这次方舱医院的战疫任务,我们实现了队员零感染、病人零死亡、出院零回头的目标。
这场战役提升了我们医务人员的士气,也让我们在后来的工作中充满了动力。完成方舱医院的战疫任务后,我在3月回到了重庆,再次投入了本地的疫情防控和医务工作当中。
郭进军去年带队支援了湖北
院前急救存在不足
我所在的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除综合医疗工作外,还主要负责主城区120指挥调度和全市院前急救的质量控制,承担主城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病例的转运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我市在重症监护型救护车的配备、车载设备的配置、院前院内一体化建设等方面仍存在四方面不足:
一、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中的信息互联互通还不够完善,尚不能支撑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体系:全市只有少数医疗机构(急救站网点)具备救护车车载设备和院内临床科室的信息互通互联,其他医疗机构的大部分救护车在现场和转运途中无法直接和医院进行信息交互,无法得到院内的及时指导和足够帮助。
二、救护车车载设备基本不具备远程传输功能,现场和转运途中的诊疗信息不能有效传回网点医院:全市只有少数医疗机构(急救站网点)的少部分救护车配置了智能化车载设备,具有远程传输功能,可以将设备的诊疗信息传回医院,医院经过分析后临床医生可以直接指导现场救治。其他网点医院的大部分救护车车载设备均没有远程传输功能,无法实现救护现场与医院的有效连接。
三、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没有形成:院前院内一体化建设除了信息系统和车载设备的提档升级外,还需要急救网点医院建立远程医生工作站、远程心电和影像等会诊工作站,目前全市只有少数医疗机构具备完整能力。
四、院前急救人员能力需要加强:院前院内一体化建设还需要院前急救人员能够有效使用智能化车载设备,有些设备的专业性较强,目前院前急救人员一方面数量不足,另一方面专业能力不足,需要进一步得到提高。
院前急救可以做得更好
去年9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九部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20〕19号),其中“(五)加强急救车辆等急救运载工具和装备配置”中明确提出:“车辆、担架等运载工具及装载的医疗、通讯设备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有关规定,满足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需求,提高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这条法规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于是我结合日常工作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提交了《关于提高重庆市救护车装备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的建议》的提案,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以进一步提升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为例:目前全市各级120指挥调度系统的信息化(一张网)建设基本完成,指挥中心可以与网点医院及其所属救护车进行基本信息传送,但网点医院与其所属救护车之间还没有完全实现有效的院前院内信息联通。不过在此基础上加大信息系统升级改造,相信在“十四五”期间就能实现各级120调度中心——网点医院(急救站)——救护车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
同样有望实现的还有全市救护车车载设备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升级,因为现在智能化车载设备已经基本实现国产,价格明显降低,只要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就可以实现目标……
今天上午,我一边修改着提案,一边思绪万千:23年前,我们医院在意大利的援助下建立,当时救护车和仪器需要升级,主要依靠国外援助;23年后,重庆的救护车需要再次升级,我们自己都能找到解决方案了,这让我感到了我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希望通过未来五年的努力,重庆的院前急救水平一定会越来越高,更好的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
国家卫健委救护车管理办法
法律分析:(1)救护车符合卫生行业标准,标志图案、标志灯具和警报器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有关规定,并统一车辆编号、车体标识、设备配置,定期检修和消毒(2)救护车报属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执行公安部门关于特种车辆号牌、年检及报废的规定,参加机动车辆强制保险。无手续不全、带有故障隐患、超期服役和年检不合格的车辆运行。(3)医疗机构的车管部门定期组织安全驾驶和业务技术培训。(4)救护车由当地急救中心(站)统一调派。行政区划不清或交界地带,由首次接听急救电话的急救中心(站)负责调派车辆并做好转接工作。(5)救护车在执行任务时遵守道路交通有关法律法规,按规定使用警笛警灯。(6)救护车没有用于非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除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外,没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法律依据:《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 (五) 加强急救车辆等急救运载工具和装备配置。各地要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厉行节约原则,合理配置急救中心(站)救护车数量,偏远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配置数量。遵循合理、必须、均衡原则,完善不同用途和性能救护车配备。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需要购置或采取签订服务协议的方式配备水上、空中急救运载工具。车辆、担架等运载工具及装载的医疗、通讯设备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有关规定,满足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需求,提高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救护车等急救运载工具以及人员着装统一标识,统一标注急救中心(站)名称和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战略推进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提交关于大力推进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提案。奚国华建议,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骄人成就的背后,还存在着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需要从五个方面大力推进,提高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
奚国华认为,十八大对我国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当前中国已经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一起,同步进入了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水平是国家比较优势的衡量标准和决定国家力量的象征。
奚国华指出,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就,但其背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2007年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信息化领域差距正在重新拉大。二是我国区域之间,特别是东西部之间的数字鸿沟扩大。三是在网络空间的发展滞后。四是在发展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
奚国华表示,信息化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应将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任务来抓,建议从五个方面予以推进。
第一,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于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将推进信息化纳入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的重大议事日程,将信息化放到统筹和优先考虑的位置。
第二,完善国家信息化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之下,建立常设办事机构,汇集全社会的智慧,向国家提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建议。
第三,发挥体制机制优势,要像组织“两弹一星”、“航天航空航母工程”一样,充分认识组织信息化核心技术攻关的必要性,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等信息化核心技术领域组织攻关。
第四,抓紧制定《国家网络空间发展和安全战略》。对我国现有的网络空间安全政策和管理手段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反思,找出优点和弱点、成功和不成功之处,完善形成科学的网络空间治理和安全观。
第五,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竞争环境。加快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长期有利于创新和发展的环境。制订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财税和投融资优惠政策,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对信息化创新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持续提高全民信息素质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