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蚂蚁效益,懒蚂蚁型员工
这个人可能和你在一个办公室,甚至就坐在你隔壁,看着身边的这个同事,有时你可能会觉得很恼火。但是即使你向同事抱怨,跟领导反映,也不能改变他的工作作风和习惯。为什么呢?
同样是在上班,是不是一定要兢兢业业才能创造价值,那么这个“懒”员工为什么还能在职场上存活下去,而没有被领导劝退呢?
这里要介绍的思维就是懒蚂蚁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会有这样的同事:当你手忙脚乱应对各种工作繁琐时,他却悠哉地在茶水间喝咖啡;到了下班时间,你还在担心今天要加班到几点的时候,他已经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了。
这个人可能和你在一个办公室,甚至就坐在你隔壁,看着身边的这个同事,有时你可能会觉得很恼火。但是即使你向同事抱怨,跟领导反映,也不能改变他的工作作风和习惯。为什么呢?
同样是在上班,是不是一定要兢兢业业才能创造价值,那么这个“懒”员工为什么还能在职场上存活下去,而没有被领导劝退呢?
这里要介绍的思维就是懒蚂蚁效应。
说到蚂蚁,可能所有人第一个想到的关键词就是勤劳。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蚂蚁都是勤劳的蚂蚁。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
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在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但还有少数蚂蚁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后,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那些“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够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日本北海道大学农业教授Eisuke Hasegawa说:“在短期内,懒惰的蚂蚁效率低下,但从长远来看,它们不是。”
最终,随着工作量的增加,懒惰的蚂蚁会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懒蚂蚁”并不是完全不做事,只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更广阔的视角,不是去执行某些具体的任务,而是寻找群体的其他出路和备用方案。
懒蚂蚁效应对应的懒蚂蚁员工,这类员工不甘于埋头日常杂物,不喜欢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比如:整理文档、回复邮件等等。而是喜欢去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和思考,倾向于有创造力的工作,希望有足够时间给自己探索和学习。
这类员工在平时可能会变现的很“特别”,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但是却能在关键时刻给出非常好的看法和思路,因为他们平时对工作和公司的发展有更加长远的看法。
免于杂物,勤于思考。不去做繁琐的事情,就可以把精力节省下来,提升自我价值。
也许你会觉得有些“懒蚂蚁”员工好像并没有做什么,但实际上他们创造的价值会更高,善于思考的人效率也会更高。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更清晰的认知,善于对工作进行整理和删减。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需要勤劳的蚂蚁,也需要“懒蚂蚁”,勤劳的蚂蚁适合做执行,而“懒蚂蚁”将会在公司的计划设定和未来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公司发展遇到阻碍或是危机的时候,“懒蚂蚁”员工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是在零售部门,也许那些“懒蚂蚁”员工对待日常的工作很难沉下心去做,但是这类员工可能特别有亲和力,也很活跃,他们很适合跟客户打交道。
零售部门需要经常和客户交涉,这时候这些员工就能发挥特长,给部门带来更有回报的收益。
“懒蚂蚁”员工擅长“偷懒”,他们知道如何能高效地完成工作,如何简化工作流程,如何快速解决问题。他们的偷懒不是真的什么都没做,而是在别人都在焦头烂额的时候,已经找到了实现高效的诀窍,在更短的时间里把手上的工作完成了。
通常,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结果和最终的状态,而没有发现过程的存在。比如:一家公司的发展战略部门,就需要“懒蚂蚁”员工发挥特长。不需要兢兢业业,而是要给出好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策略。
他们就是一家公司的大脑,所以他们必须具备足够的分析,探究能力,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市场探索能力。而这些素质并不是安安稳稳地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培养出来的,他们可能需要去做实地调查,需要不断地做头脑风暴。
如果平日里总要做一些常规的工作,那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拓展性的思考,也就没有办法给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好的方案。
有一个著名的懒蚂蚁效应的案例就是——汽车公司“奇瑞”。
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竞争力的“奇瑞”汽车在业界是有着一定的竞争力的,而“奇瑞”最初的研发班底就是别的公司淘汰下来的“懒蚂蚁”——10多个因原公司打算撤销技术中心而集体跳槽的工程师。
当时,一些汽车公司热衷于为跨国汽车品牌做加工装配以获得短期利润,技术人员这些看着好像不干活的“懒蚂蚁”就不受重视甚至被淘汰。而市场却再一次证明,企业要长远发展,必须重视“懒蚂蚁”,培养“懒蚂蚁”,奇瑞公司里就有200多个研发人员。
对于管理者来说,对员工的管理要注意什么?1. 管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公司的管理究其根本还是对人的管理。对待“懒蚂蚁”员工,要秉持开明,包容的心态,鼓励培养这样的员工,让他们能够在包容性强,支持员工多元化的工作环境中工作。
这样才能让“懒蚂蚁”员工积极发挥能力,为团队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帮助。重视“懒蚂蚁”员工,而不要因为没有了解到这类员工的重要性错失重要的人才资源。
2. 对员工施行分类管理
公司内部,需要稳扎稳打的员工,也需要思维跳脱的员工,当不同类型的员工在同一个团队中时,要学会分类管理,明确“因人而异”的相处方式,而不是用同一种思路和眼光去看待不同风格的员工。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和心理学家霍兰德认为:个人职业兴趣特性与职业之间应有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根据兴趣的不同,人格可分为: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传统型(C)、现实型(R)六个维度,每个人的性格都是这六个维度的不同程度组合。
“懒蚂蚁”员工往往身上带有研究型,艺术型等这类特质,不愿意做安稳的事情,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喜欢跳出原有的规则和框架看待问题。对待这类员工就不能和管理沉稳型和常规型员工的方式一样了,对待这类员工,需要给予足够的信任和包容,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
观察“懒蚂蚁”员工,如果他们表现的有些无聊无所事事,很可能现在的工作内容对他们已经没有什么挑战性了,这时候就可以给他们更高的挑战。
作为一个职场人来说,也要具备“懒蚂蚁”员工的能力。一个只会做重复劳动的人迟早是会被替代的,只有成为一个有个性有长处的员工,才能在职场中走的更远。
那么如何向“懒蚂蚁”员工转型呢?1. 多思考多总结
很多时候,工作行程排的很满,特别是日常繁琐的事情比较多,就容易陷入其中,只是想着要赶紧把这些事情完成。这种情况,就容易迷失方向,没有精力去思考自己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工作而完成工作。
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多加思考和总结,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背后的意图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发现有些工作并不是必须要做的,由此简化工作内容,实现高效工作。
2. 注重自我提升
能力不够的人是很难实现长远的思考方式的,一个优秀的员工一定有至少某一方面的特长是可以在工作中发挥的。
平时,除了上班之外,也要去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当你的能力上升到某一层面的时候,才能接受更高的挑战,而不是一直守在一个安稳的工作岗位上碌碌无为。
“懒蚂蚁”效应在很多动物群体中都可以看到,在人类社会中更是显而易见。作为领导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并施以合理的培养方式,来让这样的员工发挥特长和潜能。
在招聘时,也要关注这类人才的选拔,这类员工能在关键时刻给出好的建议和发展战略指导,对团队之后的发展很有意义。
作为普通的职场人,更要时刻保持危机感,不要沉迷于“温水煮青蛙”的安逸当中,而是要主动挑战自我,提升自我。要了解到,越是要往更高的层次发展,越要配备卓略的眼光,还要善于做判断和决策。
#专栏作家#
倪云华,公众号:倪云华新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十年跨国管理咨询顾问,曾服务普华永道、IBM全球咨询服务部,为华为、海尔、腾讯等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多家创业公司管理顾问。著有《共享经济大趋势》。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懒蚂蚁效应是什么?为什么企业离不开20%“懒员工”
日本北海道大学曾经对30只蚂蚁做过观察实验,发现只有少数蚂蚁整天东张西望,因此人们就把这些蚂蚁叫做懒蚂蚁,但它们并不是真的懒惰,而是将搬运食物的时间花在了寻找食物上,就像“懒员工”总能看到企业的薄弱环节,而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下面就跟着本站我一起来看看吧!
懒蚂蚁效应是什么?每个良好的企业都少不了20%的“懒员工”,这似乎和我们平时的感受不太一样,就像瓦伦达效应一样出乎意料,懒蚂蚁效应和青蛙效应一样,都是由动物得来的一种心理学现象,日本北海道大学曾经对30只蚂蚁做过一个观察实验,发现80%的蚂蚁都在勤劳的搬运粮食,只有少数蚂蚁整天东张西望,不干正事,因此人们就把这些蚂蚁叫做懒蚂蚁。
但是懒蚂蚁并非一无是处,科学家们断绝了蚂蚁的粮食之后,反而是懒蚂蚁帮助了大家,他们带领着勤劳蚂蚁,找到了他们早已诊察好的食物来源,原来他们并不是真的懒惰,而是将搬运食物的时间花在了寻找食物上,从而保证群体不断的有食物可吃,这也就是为什么企业中一定要有“懒蚂蚁”。
懒蚂蚁的重要作用科学家们为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还将蚁群中的懒蚂蚁全部捉走放到一起,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在这群懒蚂蚁中,出现了80%的勤劳蚂蚁,20%的蚂蚁还是继续当他的懒蚂蚁,蚁群依旧运作良好,但是原有的蚁群却没那么好过了,没了懒蚂蚁,所有的勤劳蚂蚁乱做了一团,根本没法工作。
这就像二八定律一样,经济学家帕累托曾经发现,不管任何东西,只有其中的20%才是最主要的,剩下的80%哪怕占了大多数,也都是次要的部分,就像社会上总是有20%的人握着80%的财富,而且心理学上也认为有20%的人拥有人类80%的智慧。
企业离不开20%的“懒蚂蚁”“懒蚂蚁”总能看到企业的薄弱环节,不是一味的埋头苦干,而是积极的保持对新食物的探索,以保证蚁群能够不断的获得食物,这就好像一只勤劳的蜘蛛总是在织网,但是网却总是破,就是因为他选的位置不对,正处在风口上,那为什么不花点时间想想问题所在,而是一味的埋头苦织了。
就像奇瑞曾经为了一点点短期利润,就撤销了技术中心,搞得数名工程师纷纷跳槽,就是因为当时汽车公司热衷于为国外品牌加工配件,能获得不错的短期效益,但是这样技术中心就没活可干了,于是奇瑞就放弃了技术中心,但是事实证明技术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硬道理,靠着给别人代工是不能长久的,而这些工程师就是企业中20%的“懒蚂蚁”。
“懒蚂蚁”其实不一定是指将员工分为懒和勤劳,而更多的是指一种勤于思考的特质,公司要更加重视着眼大局,能敏锐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员工,并不是一味“勤劳”的上传下达才是好员工,其实人人都能成为懒蚂蚁,只要拿出一定的精力思考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在危机来临时有所准备。
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者,俗话说的好“会者不忙,忙者不会”,只有不会管理的企业家,才是一直忙忙碌碌,却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不能一眼看出企业的弊病,永远发现不了问题的关键,而这种情况下的“忙碌”只是在无端的消耗企业的资源。
在企业管理中,该如何发挥“懒蚂蚁”的优势呢?
懒蚂蚁效应就是在一个蚂蚁的蚁群之中,有很多蚂蚁,大部分蚂蚁是非常勤劳的,辛辛苦苦的搬食物,然后筑牢巢穴。但是有一些蚂蚁就比较懒,他们平常基本不怎么工作,但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观察侦查得到有效的信息,在团队出现问题的时候带领团队走出困境。
企业管理者要发挥懒蚂蚁的效应,也就是说企业的管理者并不是最勤劳的那个,也不需要是最勤劳的那一个,毕竟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这个领导就算累死他也做不了太多的活。他要做的是观察,分配寻找方向,基础性的工作分配,给下面的员工基础的管理工作,分配给下面的中层管理者,不然都要他们干什么吃的呀。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做的就是侦查方向,企业的变革,企业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模式这些是需要一直去思考的东西。
一个合格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并不是事事都管也不是事必清工什么事情都去做,那他的时间太有限了,就算他很努力一天24小时都不睡觉,那企业里面的工作也做不来。因为按照管理学的研究理论,一个人要是垂直管理的话,他最多管理200个人,再多他就管不过来了,就必须要有中层管理者了,而且这个会影响他日常的方向性思考。高层管理者要去研究企业现在的管理模式有哪些问题,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企业现在的运行是否是有问题的。随着大脑的经济环境的变革,企业又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去改变,在出问题的时候能拿出一个有效的方案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这个高层管理者就很合格。
一个团体之中往往不需要所有人都是非常勤奋的,因为所有人如果都非常勤奋的话,那就缺少了思考的那一部分工作,思考观察,找方向,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需要静的。心静下来,环境静下来,才能够有这个心态,有这个状态,忙忙碌碌是普通员工,管理引导是中层员工,而安静思考是高层员工,掌握企业一个部门发展方向的体制变革的东西,那个是需要高层管理者来把关的,也就是真正发挥那个懒蚂蚁的效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