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电脑百科 > 正文

陈老总政工出身为何能成为元帅这三个贡献不可忽视的,政工人员个人贡献

陈老总政工出身,为何能成为元帅?这三个贡献不可忽视!
十大元帅中,有几位革命家堪称战神,如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和徐向前,他们创造的经典战例多少年以来被广大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
特别是彭德怀在西北和胡宗南缠斗的艰苦卓绝,林彪在锦州的万炮齐鸣,刘伯承以12万人歼灭黄维的12万精锐,以及最早率大兵团作战的徐向前。
不过,在十大元帅中也有几位以政工见长的军事家,如罗荣桓、聂荣臻和陈毅等人。
其中,陈老总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
南昌起义之前,陈老总只是一名准尉文书,

陈老总政工出身,为何能成为元帅?这三个贡献不可忽视!

十大元帅中,有几位革命家堪称战神,如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和徐向前,他们创造的经典战例多少年以来被广大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

特别是彭德怀在西北和胡宗南缠斗的艰苦卓绝,林彪在锦州的万炮齐鸣,刘伯承以12万人歼灭黄维的12万精锐,以及最早率大兵团作战的徐向前。

不过,在十大元帅中也有几位以政工见长的军事家,如罗荣桓、聂荣臻和陈毅等人。

其中,陈老总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

南昌起义之前,陈老总只是一名准尉文书,但在南昌起义后半段却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红4军中,他担任过最高职务前委书记,却从此奠定了一生跟随主席闹革命之路。

中央苏区,他是骨干将领,却成为唯一一个没有参加过长征的元帅。

抗日战争,他本是新四军代军长,最高军事主官,却不得不在1943年回到延安。

解放战争开头,他在泗县打得并不好,不久后却成为华东野战军的最高领导人!

陈老总能够在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这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令人吃惊,毕竟他的主要精力已经不在军队而转入地方,按照主席的指示,像他这样已经转入地方的将领,就不再参加授衔。

但在总理的力主之下,陈毅成为十大元帅之一。

可能有人对陈毅有偏见,认为他之所以成为元帅,完全凭的就是资格老。

说这话的人明显不懂历史,要了解陈毅在军中的贡献,只要了解这三点,就知道他为什么能够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成为流芳千古的十大元帅之一。

首先,他在建军时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南昌起义后期,如果不是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协助朱德整顿队伍,把革命火种保存下来,南昌起义就可能彻底失败了。

其次,在新四军最困难的时候,陈毅和少奇同志一起领导重建军部,使这支抗日劲旅获得新生。

最后,在解放战争中,如果不是陈老总坐镇华东,那么第一,粟裕不可能顺畅地指挥那些老资格的将领,第二,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合作就没那么顺利。毕竟华野的实力比中野强很多,没有陈毅,刘邓指挥不了华野的五、六十万大军。

陈毅是典型的政工干部。

看过《粟裕战争回忆录》的军迷朋友都知道,在南昌起义的后半段,正是由于陈老总在政工上的突出贡献,才使得这支以曲折中前进的部队没有被打垮,也没有被困难吓倒。

粟裕对陈毅在这段时期的表现印象极为深刻,几十年过去以后,他充满深情地写道:“一生为人民立下不朽功绩的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将永远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在刚才提到的几位政工元帅中,不管是陈毅还是聂荣臻或是罗荣桓,其实只用“政工元帅”四个字概括他们是有失公允的,因为这几位革命家都是“复合型人才”,有着多方面的才能,也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拿主席的好学生罗荣桓元帅来说,政工固然是他的特长,但他在最危急的关头和陈光率八路军115师主力东进山东,历经挫折之后建立和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使这里成为对后世战争的走向起到巨大影响的战略大区,就不能单纯用“政工元帅”来概括。

罗帅担任过大军区司令员,在扩充兵源方面堪称军内第一人,著名的“二线兵团”就是他的大手笔。林罗刘的东北部队也因此猛烈扩张了好几十万,到入关参战的时候,东野已经有百万大军了!

同样的,聂荣臻曾是红1军团政委和八路军115师政委,但史上最为经典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他开辟的,后来的华北军区他是当家人,多年来一直和有着国军战神之称的傅作义抗衡,他的军政才能也极为突出。

同样,陈毅也是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统帅型人物,他的军事贡献和历史功绩不能只拿能不能打仗来衡量。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回顾一下儒帅陈毅在历史上的三大贡献,来共同了解他这位文人性格最突出的革命家为何能成为十大元帅之一,也一同来缅怀这位人民武装的缔造者之一和开国元勋。

疾风知劲草:南昌起义后期的定海神针,如果没有陈毅和朱德,南昌起义就彻底失败了!

在南昌起义的领导人中,陈毅的职位不算突出,而且他参加起义的时间比别人还要“慢半拍”。

在所有参加起义的重要人物中,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叶剑英、聂荣臻、周士第等人的军职都很高,军中资格也远比陈毅老,不是军长就是师长。

而陈毅在参加起义前,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准尉文书。即使是到了起义军中,也只是一名团级干部。

况且,陈毅并没有参加在南昌城里的战斗,他是在起义军南下广东的路上经过抚州时,才追上队伍的。

不过,陈毅的到达使周恩来非常兴奋,因为当时起义军刚刚发生了一起严重事件:斗士不坚定的蔡廷锴在南下路上叛变,拉走了一个师的人马!

陈毅很爽快,对周恩来说:“没事,蔡廷锴王八蛋走了,我陈毅来了!”

陈毅是周恩来在法国结识的老战友,他委任陈毅担任第25师第73团的政治指导员,这支队伍是起义军的绝对主力。

周恩来希望陈毅不要嫌这个职位小,但陈毅根本不在乎,只要让他拿起武器斗争他就干。

不过,陈毅在军中的起点却很困难,因为他只是一个政工干部,那时候的政工干部普通被人瞧不起,认为是“卖狗皮膏药的”。

据陈老总自己的回忆:“我那时在部队里是没有什么地位的。我来部队也不久,八月半赶上起义部队……大家喊我是卖狗皮蒙药的……说政治工作人员是五皮主义:皮带、皮鞋、皮包、皮鞭、皮手套。当兵的对我们这些政治工作人员就这么说:‘在汉口、南昌是五皮主义,现在他来又吹狗皮膏药,不听他的。’失败后,到了大庾,那些有实权的带兵干部,要走的都走了。大家看到我还没有走,觉得我这个人还不错,所以我才开始有发言权了,讲话也有人听了。”

在革命的最困难时期,陈毅没有动摇,这在当时极为难得。

因为队伍转战在江西南部和广东北部的深山密林中,吃了上顿没下顿,都已经深秋了,大家还穿着从南昌出发时的单衣,人人冻得直发抖,一路上不断遇到土匪和地主武装袭击,人数越来越少,除了没钱没粮没衣服没装备没武器之外,更关键的是,起义主力已经失败,接下来往哪里去、前途在哪里成为一个大问题。

部队士气低沉,逃兵问题出现了。

一开始是一个两个地逃,然后三五成群地逃,甚至到了后来发展到整排整连都逃走了。这其中包括陈毅手下的7连连长林彪,林彪来找陈毅,劝他一起逃走。

陈毅严词拒绝了林彪:“我不走,现在我拿着枪,我可以杀土豪劣绅,我一离开队伍,土豪劣绅就要杀我……要走你们走,把枪留下,我们继续干革命。队伍存在,我们也能存在,要有革命的气概,在困难中顶住,个人牺牲了,中国革命是有希望的。拖枪逃跑最可耻!”

林彪逃走之后,因为害怕敌人报复,转了几圈又回到了队伍当中。

由于南昌起义的部队脱胎于旧军队,所以在纪律上存在很大问题。部队进入赣南信丰的时候,问题集中地暴露出来了。

有个别坏分子破坏军纪、骚扰百姓、敲诈商家甚至还有打家劫舍的,有的军官怕被打黑枪也不敢多管,导致这种情况屡次出现。进城之后,很多人闯入饭馆酒店,吃饱喝足之后把嘴一抹就走。更有甚者,有人闯进当铺,把手榴弹往柜台上一砸:“老板,称称有多重,当几个钱零花。”

这些人的行为极其恶劣,在当地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陈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和朱德商量之后,决定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陈毅让号兵吹起紧急集合号,带起队伍跑步前进,一口气跑出信丰县城20几里,一直跑到位于山坳里的一块平地上,在这里,他和朱德一起召开了全军大会。

在这次大会 ,朱德首先宣布,这支队伍以后就由他和陈毅共同领导了,他给大家鼓劲,拿十月革命的例子来激励大家,号召坚持下去,并非常有预见性地指出蒋桂战争和蒋冯战争一定会爆发。

接着由陈毅讲话,陈毅号召大家做失败时的英雄,并严厉申明部队军纪,对于破坏团结、煽动逃跑和敲诈勒索的三个坏分子,陈毅当场宣布执行革命纪律。

陈毅此举全场震动,部队纪律从此大大好转。

接着,陈毅和朱德重新登记全军的党、团员,把他们派到基层单位加强领导——几乎在同时,主席率秋收起义的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从而在部队中开始树立党的绝对领导——陈毅和朱德对南昌起义的整编和“三湾改编”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德和陈毅对起义部队进行整编,实行“愿留者欢迎,愿走者欢送”的政策。经过整编之后,队伍人数虽然减少了,但素质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朱德和陈毅带领着这支士气高昂的部队连战粤北、赣南和湘南。

不久之后,声势浩大的湘南起义爆发,在朱德和陈毅的领导下,湖南南部成为红旗的海洋,湖南军阀的统治基础大大动摇。

湘南起义之后,朱德率起义部队、陈毅率湘南农军进军井冈山,同已经初步在井冈山建立了根据地的主席会师。此时,跟随朱德和陈毅上山的一共有一万多人,大大充实了井冈山的革命队伍。

朱德、陈毅和主席井冈山会师之后,红4军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由朱德任军队,主席担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这就是“井冈山三巨头”,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完全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陈毅和朱德,南昌起义的火种很可能无法保存,南昌起义也就可能彻底失败了。

临危受命,重建新四军军部!

新四军刚刚成立的时候,陈老总就已经是最为核心的将领。

在红军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中,陈毅是仅次于项英的领导人,后来又为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做了大量的工作。新四军成军时,主席和项英对于陈毅的任命提过多种方案,包括担任新四军参谋长、师长等,但最后,陈毅的职务是第一支队司令员。

但同时,陈毅还是军委新四军军分会的副书记,可以说在军中的影响仅次于项英。

后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时,陈毅又担任江南指挥部指挥。也正是从这个时候,他和粟裕开始正式搭档,从此,“陈粟”成为军中著名的革命组合,与“朱毛”、“刘邓”一样知名。

在新四军,陈毅体现出了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他始终认为新四军的发展重心应该是江苏而不是皖南,这一主张和主席的不谋而合,因此,陈毅因为最能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而在主席心目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不仅主席对陈毅另眼相看,就连蒋介石都对坚持在江苏开展革命活动的陈毅和粟裕十分忌惮,他说:叶项如瓮中之鳖,手到擒来;而陈粟如海滨之鱼,稍纵即逝。

事实上,在“皖南事变”前夕,主席已经通过陈毅把新四军的战略重心逐渐移向江苏。

“皖南事变”在新四军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转折。

在这个历史发展的最关键时刻,陈老总临危受命、当仁不让,站在时代的前沿,成为军部重建的主要领导者。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军部遭受重大损失,军长叶挺在下山与国军谈判时被非法扣押,从此失去自由;副军长兼政委(他还是东南局书记、军委新四军军分会的书记)、副参谋长周子昆以及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人在战斗中牺牲,在皖南的9000主力只有很少一部分逃出升天……

新四军展开了反击。

首先,新四军军部在江苏中部的盐城重建,陈毅被任命为代军长(因为此时军长叶挺还在被关押中),成为这支抗日劲旅的军事主官,少奇同志成为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政委——少奇同志和陈老总这对战斗组合正式开始合作,在新四军最困难的时期领导部队的重建。

然后,周恩来等在重庆对国军在政治和宣传上进攻揭露和批判,他为重庆《新华日报》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同时打电话给何应钦进行痛斥:“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们的行为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同时,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在全国参谋长会议上大发神威,面对国军的责难,他摆事实讲道理,讲明我军的抗日战绩,反击强加给我方的不实之词,不由不让人心服口服。叶剑英此举被董必武称赞为“叶剑公舌战群儒”。

在新四军发展至关重要的时刻,陈毅挺身而出,扮演了领导军部重建的角色。

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之后,全军共有7个师,指战员共计9万多人,比之前更为强大。

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陈毅重建新四军之功,在他的一生中可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笔。

此时,陈毅在军中的影响已经非常深。

当时,八路军正、副总司令朱德和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三位师长分别是115师师长林彪、120师师长贺龙和129师师长刘伯承,陈毅已经成为和他们并驾齐驱的人物。

当时在军界极有影响力的还有八路军115师副师长(政委)、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129师副师长徐向前(目前已回延安),120师副师长萧克以及115师政委、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等。

这些人构成了当时八路军的将领主体,和陈毅一起,十大元帅的架构其实早在四十年代就呼之欲出了。

淮海战役:陈毅成为“超级协调者”。

陈毅成为华东地区的协调者由来已久。

早在解放战争初期,接替罗荣桓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陈毅打了一个败仗:他和宋时轮指挥山东野战军以优势兵力在大雨中围攻泗县,久攻不克,泗县守敌是国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桂系。损兵折将之后,陈毅只好退兵。

不久,江苏战场又传噩耗,尽管有粟裕的苏中“七战七捷”,淮阴和淮安还是丢了。华东的解放区大面积丧失沦为敌后,一时间陈毅受到了巨大压力。要知道两淮不是一般地方,主席和中央一度想把革命中心从延安迁到水乡淮安来。

陈老总甚至都做好准备到后方去做点文化工作,让徐向前来代替自己的位置。

但在这个时候,主席体现了他高超的用人水准和识人目光,他决定山东和华中两大野战军合作歼敌,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的时候,主席明确表示:陈毅坐镇指挥,战事由粟裕负责。

陈毅超级协调者的角色从那时就开始了。

粟裕一直战斗在南方,从红军游击战争到新四军师长和苏浙军区司令员再到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和华中野战军司令员,而华东野战军中原山东野战军部分,却是八路军系统的115师为班底,许世友、陈士渠、宋时轮都是八路军名将,粟裕对他们并不太熟悉,个别个性刚烈的战将在温文尔雅的粟裕面前还时不时摆个老资格……

但有陈毅在,这些问题统统不是问题!

有一句著名的话一直在流传:粟不离陈,陈不离粟。

这话的意思是,粟裕离不开陈老总的支持,而陈毅也必须依靠粟裕来打胜仗——话尽管说得不那么全面和准确,但也有一定道理。

除了作为粟裕和别的高级将领之间的协调者,之所以说陈毅这个协调者高级,主要体现在华东和中原两大战区上。

城南庄会议期间,主席决定陈毅调中原,经粟裕多次挽留,说“军长不能走”,最终陈毅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但必须到中原工作,华野交粟裕主持,任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陈毅离开华东到中原,固然是中央的意思,同时也是刘伯承和邓小平的要求,刘邓大军自大别山出来之后,既缺武器装备人兵源,也缺高级干部,另外,刘邓两人之间的关系也需要一个重量级的人来协调。

陈毅就是最合适人选。

尽管华东实力远强于中原,但陈毅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中原。他在华东野战军和华东军区都是军事主官,但到了中原,不管是在中央局还是军区或是野战军,都是二把手,但这时的陈毅,地位无可替代。

当时淮海战场(国军一方称为徐蚌)我军的形势并不乐观,解放军60万(华野加中野)对国军80万,而且敌军实力强大,精锐聚集,无论黄伯韬还是李弥,无论是邱清泉还是孙元良,包括后来从华中加入的黄维,没有一个好对付。

这时如果华野和中野两大野战军如果配合不好,很难啃得下对手。主席曾经很形象地比喻淮海战役是一锅夹生饭,就是说难以吃下,因为这个对手太强大、太难以对付了。

这时候,陈毅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粟裕的作战意图由单纯吃掉一个黄伯韬兵团变成大兵团歼灭战(即“小淮海”变成“大淮海”)后,他向中央提议,“请陈军长和邓政委统一指挥”。

粟裕向主席提这个建议的时候,考虑很深。其中就协调性而言,陈毅是中野第一副司令员,又是华野司令员兼政委,而邓小平是中原局书记和中野政委,他们的代表性最佳,而陈毅作为跨两大野战军的超级协调者,地位无可替代。

从具体战斗来看,消灭黄伯韬兵团的碾庄之战和消灭杜聿明集团的陈官庄之战是华野打的,消灭黄维的双堆集之战是中野为主、华野援助共同打下来的,但事实上,没有哪场大战不是两军协作的结果,战场上的协同和策应以及支援必不可少,完全可以这样说,淮海战役任何一场稍微重要点的战斗,都是两军合作的结果。

在著名的五前委中,陈毅是唯一一名“跨界”的:刘、邓是中野的,粟、谭是华野的,只有陈毅,即是华野的,又是中野的。

这样的领导框架,一直延续到渡江战役。

陈老总一生的综合军事贡献很多,但一般来说,上述这三大贡献是非常显著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看到这三条贡献,说明你还没有读懂陈老总。

陈毅个性奔放,热情洋溢,革命意志之坚定是出名的,不管是在南昌起义后最困难的日子里,还是在赣南和粤北打游击时最危险的日子里,他从来没有动摇过,著名的《梅岭三章》就是他坚定意志的写照。

陈老总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坦荡,井冈山上,他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但在“九月来信”和“红4军九大(古田会议)”之后,就自觉地站到主席的旗帜下,因为他充分认识到了只有主席的主张才是适合中国革命的,从此心悦诚服支持主席,再没变过。

陈毅几乎是唯一一个同时和主席以及总理都保持着良好私交的领袖人物。

陈毅有着多方面的才能,他嗜好围棋,喜欢书记,酷爱写诗,因此和主席成为非常好的诗友,经常互相应和;同时他又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国务活动家,因此总理也离不开他。

陈毅在1955年的授衔中,名列十大元帅第六名,位于贺龙之后、罗荣桓之前。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职务很多,当过上海市长,当过国务院副总理,当过外交部长,同时还是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在最困难的日子里,陈毅仍然不改其志,正如他诗里所说: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972年1月6日,陈毅病逝北京,享年71岁。

他的老战友、老领导周恩来总理 主持了他的追悼会,而建国后只参加过任弼时和罗荣桓两位自己同志葬礼的主席,也出人意料地来到追悼会现场,并再度重申对陈毅的那句著名评价:“陈毅是个好同志!”

葬礼上,还有陈老总另外两位极为重要又极为特殊的朋友:一个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宋庆龄先生,一个是居住在中国的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

陈老总政工出身为何能成为元帅这三个贡献不可忽视的,政工人员个人贡献

陈毅元帅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有哪些?

陈毅元帅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有:

1、1940年9月30日,国民党调集部队,对江苏省泰兴县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发动进攻。黄桥战役进行时,八路军第5纵队从淮阴地区南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部队东进至运河。

在战略上起了策应作用。此役历时4天,共歼国民党军队1.1万余人,俘虏官兵4000余名,缴获军用品甚多。新四军伤亡900余名。

这次战役,对反击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重要战役。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新局面。

2、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这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解放军经过66天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

扩展资料:

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是陈毅生前挚友。我见到他是在北京他的私人官邸。在鸟语花香、石砌玉雕的花园内,年逾八旬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向我们透露出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西哈努克回忆说,当年他的父亲去世时,恰逢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访问柬埔寨,当时两位中国领导人穿上了柬民族服装参加了国丧活动,表示出对柬民族的尊重与友好,令他终生难忘。

后来,当他闻讯陈老总不幸逝世的噩耗时,提出前往八宝山参加追悼会,但这样一个起码的要求竟被当时“四人帮”一伙所拒绝,他悲恸欲绝。

所幸的是,后来毛泽东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他才被通知允许前往。追悼会过程中,他始终搀扶着病弱的毛泽东,并听到了这位伟人对陈毅一生的高度评价。

毛泽东对张茜说:“陈毅是个好同志,他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所作的贡献,是已经下了结论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毅

陈老总政工出身为何能成为元帅这三个贡献不可忽视的,政工人员个人贡献

十大元帅陈毅的故事

1、陈毅糍粑蘸墨汁的故事

有一年,他到一位亲戚家去欢度中秋节,一到就看见一本自己很想读的书,于是忘记了步行尽十里路的疲劳,立即躲到一个空房间里专心地读起来,一边读,一边作毛笔批注。

亲戚几次来催他吃饭,他也舍不得将书放下。亲戚就把糍粑和糖给他端去,谁知他嘴里吃着糍粑,注意力却还完全沉浸在书中。糍粑本该蘸糖吃,可他竟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往嘴里送。

过了一会儿,亲戚又给他端面去,只见他满嘴都是墨,便喊来了众亲友来看,大伙一瞧都忍不住捧腹大笑。陈毅却很风趣地说:“喝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少哩。”

2、陈毅的幽默故事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

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

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

“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3、一盘开局的围棋

陈毅故居景区有一处景点,用花岗石雕刻了20颗巨型棋子,形如一盘开局的棋,名为“友谊广场”。这处广场正是立意于陈毅元帅“围棋外交”的高超外交手段。

1958年2月11日,毛泽东正式任命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虽然他在日记中曾表示对负责外交工作“实有绠短汲深之惧”,但他仍然出色地完成了党交予他的这项重任。

陈毅的外交手段极为丰富,其中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善于借力。1958年,中国对日本提出改善中日关系的政治三原则后,浅沼稻次郎、石桥湛山和松村谦三等日本政界知名人士相继访华。

在一次会见中,陈毅对松村谦三先生提出一条建议,“围棋、乒乓、书法、兰花都可以交流,不谈政治,只谈友好。”

松村谦三先生极为赞同,回国后,他积极奔走,终于促成了1960年日本围棋代表团首访中国的中日关系破冰之行,1962年中国围棋代表团回访日本,此后中日民间交流日益增多。

1964年12月,日本29位知名棋手发出呼吁,发动日本800万棋士征集民众签名,要求恢复中日邦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全面实现邦交正常化。

陈毅这一外交创新,也被运用到了中美两国建交进程之中。陈毅,以其外交工作的辉煌成就,为新中国真正登上世界舞台建立了功勋。

4、一张折痕照片

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珍藏着一张带有深深折痕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随一封陈毅写给父母的信一起送达的。

在抗战时期,这是殊为不易的,而它能保存到今天也体现了陈毅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崇高地位。1943年底,陈毅留下一首《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即赶赴延安。

到达延安后,陈毅参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中央委员会委员。是时,全党全军正在开展“整风运动”,陈毅积极投身其中。

时常与毛泽东促膝谈心,书信往来,向毛泽东介绍自己在“整风运动”中的收获。毛泽东复信称赞道:你的思想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是坦途了。

其间,陈毅因思念远在四川的父母,将自己开展劳动的照片附信寄往。为了避免信件被日伪军拦截,陈毅将信中“延安”二字改为“西安”,并落款为“儿仲弘敬书”。

信件几经周折,顺利送达父母手中。新中国成立后,陈毅父母将这张照片赠予陈毅的侄女陈德珍。

5、一台水力轧花机

1922年,21岁的陈毅回乡时,做过一件至今仍被乡亲们传为佳话的事情。当时,农村极为落后,只有一些人力驱动的前清时安装的农业机械。

以轧棉花的机子为例,需要3到5个壮劳动力轮番上阵才能驱动,且效率十分低下。一日,陈毅步行于羊岔河畔,看着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里的轧花机太过笨重,费时又费力。

为何不为乡亲们改装成水力驱动?也正好将学到的知识用之于民,让乡亲们认识到科学与知识的力量。陈毅很快便将想法付诸实践。

经过试用,陈毅改装的轧花机不仅省了劳动力,轧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看稀奇”,面对大家的啧啧称赞,陈毅格外开心。

随后,他向留法的同学蔡和森去信,申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之后,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组织已经同意他的请求。1923年初,陈毅离开故乡。

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如今,这台水力轧花机仍然保存在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中。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diannao/26963.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老板跟员工哭穷到底有多可怕,哭穷的人只会越来越穷 下一篇:干的活最多,领导还讨厌你,员工最讨厌的领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