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武汉工作,武汉是湖北的省会吗
武汉,西北湖CBD
对于湖北人来说,普遍想在武汉工作,尤其是在武汉读过大学的湖北学子,大概都想过留在武汉,但是现实往往不这么发展,最后大家往往买上了南下、北上和东去的火车票,去往珠三角、京津冀和长三角,我国三大最发达的城市群。
2021年武汉的GDP接近1
过年回老家,看到了一些鄂A车牌,但是并不占主导,反而是广东的车牌多,粤B车牌尤其多,从距离来说,武汉应该是湖北人首选的工作城市,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很多湖北人并不在武汉工作,这不是一个随便的论断,而是有充分理由支持的。
武汉,西北湖CBD
对于湖北人来说,普遍想在武汉工作,尤其是在武汉读过大学的湖北学子,大概都想过留在武汉,但是现实往往不这么发展,最后大家往往买上了南下、北上和东去的火车票,去往珠三角、京津冀和长三角,我国三大最发达的城市群。
2021年武汉的GDP接近1.8万亿,地铁线路越来越密,最新开通的5号线还是无人驾驶;高校云集,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7所985和211高校;医疗资源丰富,有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等……
武汉的交通通达度、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也许不逊色于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但是选择一座城市的关键还是工作岗位。
武汉大学
武汉的高校众多,有百万大学生,所以有大量廉价的高学历劳动力,很多中小公司不愁招人,薪资开得不高,每个月开3500元、4000元的工资还整天有求职者排队来面试,也许有些公司老板或HR会洋洋得意地认为工资还可以压得更低一些,殊不知如今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极高,求职者买上一张车票,第二天也许就会出现在其他的城市,“树挪死,人挪活”。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一个求职者的离开不算什么,但是如果这成为普遍现象,那么就危险了,过去十年郑州的人口增量是高武汉一个档次的,说明武汉对于人口的吸引力在中部地区并不是第一位的。
汉口站
想要留住百万大学生,不能光靠口号,光靠东湖的美景,靠热干面、三鲜豆皮、煎包等美食,要有产业支撑,提高整体薪资水平,很多湖北人想留在武汉,但是苦于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或者是薪资太低,最终没有到武汉来,这既是个人的无奈,也是武汉这座城市需要补齐的短板。
第二点是武汉曾经是一座重工业城市,还留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烙印。武汉不是没有大公司,东风汽车集团、宝武钢铁集团、三峡集团等都是响当当的大企业,都是国企,国企往往是依靠国家给予的某种垄断地位发展起来,而不是市场竞争的正常结果,在这种环境下,武汉的民营企业天然地处于弱势地位,很多人脑子里还存在着找关系的想法,整体风气不佳。
作为湖北人,你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有选择在武汉工作的?欢迎留言讨论!
武汉为啥很难留住大学生?
武汉是国家中心城市,处于国家地理中心,被称为“祖国立交桥”,交通十分便捷。自古以来,武汉都是一座英雄之城。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没有让这座英雄之城倒下。作为一个湖北人,对武汉这座城市有着难以割舍的 情感 ,当年在武汉读书之时,总觉得武汉没什么,很普通,等到毕业之时,恨不得马上离开,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奔向祖国的东南方(江浙-广东一带),也就是所谓的“孔雀东南飞”,武汉每年毕业将近100万人,但是留在武汉的占比30%都不到,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营商环境不太友好,职能部门”店小二“的服务意识不强,吃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办个事总得找找关系,没有关系的话办事总是那么不顺,这就造成很多企业在武汉落地不是很方面,不过近几年,这种现象已经有很明显的改善,政府部门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服务意识增强,积极地招商引资,精简办事流程,让想在武汉这片沃土上大施拳脚的企业家们有勇气投资兴业。
(2) 优秀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不多,武汉的国字头的企业由于 历史 原因,相对其他城市而言还算比较多的,但国有企业普遍抱着廋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思想,缺乏进取精神,员工也抱着舒服养老的心态,自然竞争力就比不过一些民营企业,这样的企业自然对年轻的大学生们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再加上大学生们在武汉这座城市生活学习四年甚至更长,内心深处也想出去走走,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3) 薪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同样的工作,同等的劳动强度,在武汉的薪水不及北上广深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尽管武汉也有高薪的,但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工薪阶层收入还是比较低的,武汉的商业很发达,消费水平和北上广深不差上下,唯独一点,武汉的房价与北上广深相比,还是比较友善的,尽管这几年武汉的房价一直处于上涨态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不断建设,房价的优势,我想用不了多久,也就没有多大优势了,这样就更会造成大量大学生离开武汉。
(4) 加班文化盛行,”996“现象我看现在非常普遍,并且很多加班都属于正常加班,也就是说是无条件免费加班,尽管有些单位会支付一定的加班费,但是与其劳动强度相比,还是不相匹配的。我一亲戚在光谷东一家规模还算比较大的IT企业做软件开发,每天早上7点20就从金融港的家中往公司跑,晚上11点半回家,一周工作6天,有时周日还要去公司加加班,基本上处于无休状态,家庭完全不能兼顾。原想这样高强度的加班,加班费应该比较可观,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一个月加班费1500不到,不加班就会被项目经理谈话,一谈话也就意味着工作就会丢掉,对于有家庭的中年人来说,他们不敢轻易丢掉饭碗,尽管心中一百个不情愿,但是也是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干下去,北上广深也有996,也会这样加班,但是员工付出了,他们也获得了相应的报酬,而武汉,大部分都不能获得足额的薪酬,这也使得年轻的大学生们,离开武汉....
武汉每年毕业生大部分流向广东,上海一带,说到底还是武汉工资水平和沿海城市相差很大。
武汉是中心城市,为何留不住大学生在当地发展?
武汉的秋天极短。十月份还是穿着短袖四处撒野的天,进了十一月,就不得不裹着棉袄瑟瑟发抖了。每年的秋天,这座有着百万在校大学生的城市,都会显得浮躁又嘈杂。暗无天日的保研之战、马不停蹄的考研竞争、着急忙慌的校招宣讲、求而不得的秋季申请......
这样的压力和彷徨,无不盘旋在深秋的城市上空,也无不压在每一个大学生的心头
我们选取了“2019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榜单中位列前十的高校,梳理了2018年这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每年武汉数百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从数据表现来看,广东每年的应届毕业生最多。为什么每年数不清的应届毕业生会选择广东作为发展城市?
纵观十所高校的就业报告,有一个并不意外的发现,毕业生要么愿意留在大学所在省市找工作,要么愿意去邻近的发达省市。
这一现象在上海、广东体现得尤为明显。上海交大、复旦和中山大学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的比例都在70%以上;浙江大学的这一比例也达到了59.69%。
上海除了留住了最多的本地毕业生之外,也成为了“收割”长三角学子的大赢家。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毕业生,首选留在本地,其次最热衷于去上海。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有22.2%去了上海,超过了留在安徽(21.8%)的比例。
清华和北大,2018年留在北京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仅40%左右,当然这仍然是去向最多的区域,其次去向最多的地区是广东。
在本科生类别中,两所学校毕业生去向为广东的比例均超过了留在北京的。但值得指出的是,清华和北大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直接签三方就业的人数非常少,分别为202人和141人,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才是就业主力军,这个群体留在北京的仍然占据了较大优势。
除了“本地”和“邻近”的规律之外,北京、广东(拥有广州和深圳两大一线城市),以及上海,都会挤进毕业生去向最多区域的前几名。从当前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工作机会多和薪资报酬高,仍然是一个区域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力。
武汉为何留不住大学生?
中国大学生最多的城市—武汉,被视为潜力无限的新一线城市,同样面临着“留不住大学生”的困境。
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出,本科生就业人数最多的三个省市为广东省(26.74%)、湖北省(25.56%)、上海市(10.05%)。研究生的相关数据未具体披露,仅笼统指出,研究生的就业区域集中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以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以及浙江省为主,中部地区则主要集中于湖北省。
从教育资源来看,武汉独占7所211高校,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在校研究生13.8万人,本专科在校生96.9万人。
这座有着百万大学生的城市,却一直为留不住年轻人而苦恼。
2017年起,武汉大手笔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希望留下更多人才。
不过,从就业报告以省份为单位的统计口径来看,问题可能更出在“湖北为何留不住大学生”。除了武汉之外,湖北几乎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城市。2018年,武汉GDP为1.48万亿元,但排名第二的城市襄阳GDP仅为4309.8亿元。
另一个高教资源丰富的新一线城市是南京,2018年南京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72.16万人,研究生13万人。同年,南京GDP为1.28万亿元,低于武汉,这一成绩仅位列江苏第二,苏州GDP为1.85万亿元,全省超过5000亿元的还有无锡、南通、常州、徐州、扬州、盐城和泰州。
到广东去,到广东企业去!
以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情况来看,武汉的大学生为何更多地选择了广东,而不是去差不多同等距离的北京,或者距离更近的长三角?
这首先与生源有一定关联,作为中部地区的高教“龙头”之城,武汉吸引了诸多该地区的学子。再从广东的高校情况来看,仅有4所211高校,与广东经济体量相差最小的江苏省有11所,北京和上海则分别有26所和10所。
与经济实力相比,广东或许称得上高校大学生“洼地”,这与武汉的百万大学生资源在一定程度形成了“供需对接”。
另一方面,武汉众多的理工科高校以及专业,恰与广东的电子信息以及各类制造产业相匹配。
为何广东的吸引力在上升?当然,首先是广东的大企业受到毕业生的青睐。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中国的TOP10高校里,其中8所的毕业生去向人数最多的都是一家广东企业——华为。这8所学校分别为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大、复旦、中国科大、南京大学和哈工大,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并未披露完整的具体数据。
在这10所高校里,华为在浙江大学的招聘人数最多,达到444人,排在二至六位的网易、浙江大学、国家电网、海康威视、阿里巴巴在浙大招聘的总人数相加也仅为563人。
除华为外,其他广东企业的表现也很出色。上海交大2018年就业人数10人以上的单位(非医疗)中,前六分别是华为、上汽集团、腾讯、招商银行、上海交大和中兴通讯,总部位于广东的企业占据4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