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上升为什么越高越冷「为什么高处不胜寒大气解释」
在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有一句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点明了一个科学小常识——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我们生活中也确实有这样的体会,例如许多避暑胜地都在高山上,还有很多高山的顶端被终年不化的积雪覆盖。
“高处不胜寒”所说的高处的温度,是指空气、大气的温度。对于高处温度低的现象有一个直观的说法,即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就要下降6摄氏度左右,因此我们坐飞机的时候,飞机舱外面的温度能达到零下50摄氏度之低。
热空气不是会向
来源:科技日报
在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有一句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点明了一个科学小常识——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我们生活中也确实有这样的体会,例如许多避暑胜地都在高山上,还有很多高山的顶端被终年不化的积雪覆盖。
“高处不胜寒”所说的高处的温度,是指空气、大气的温度。对于高处温度低的现象有一个直观的说法,即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就要下降6摄氏度左右,因此我们坐飞机的时候,飞机舱外面的温度能达到零下50摄氏度之低。
热空气不是会向上走吗,为什么高处还是那么冷?
热空气上升途中会膨胀冷却
生活中我们能直观感受的一点,就是太阳光能带来热量。
自然的阳光以较短的波长为主,它们很容易穿透大气。当短波长的太阳光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后,地面就会被加热,再加上地球本身产生的热量,使得地球表面成了新的热源。就像在空气底部点燃了一把火,离地面近的地方更加温暖,离这个热源远也就是越高的地方就会越冷。
不过物理学中还有另外一个现象:热空气向上运动,冷空气向下运动。这种现象的原理在于热胀冷缩,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冷空气密度较大,热空气就“浮”了上去。热气球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飞起来的。
为什么地球大气看上去不符合这个原理呢?
这是因为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空气会呈现越往高处越稀薄的情况,因此较高的空中气压较小,从下边升上来的空气反而因为密度太大,升上高空后会在气压作用下发生膨胀。
对空气来说,在气体状态下发生这样的膨胀,又没有其他的热源能加热它,就会降温而变冷。所以,地表附近的热空气的确在上升,但在上升中发生了膨胀和冷却,所以并不会使上层的空气温度升高。
极高处也可能“不胜热”
文章开始提到的“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就下降6摄氏度左右”,适用的高度大约在3000米以下,而地表上冷下热状态的空气所处高度基本也不超过1万米。1万米之上,情况是否又会有所不同呢?
事实上,地球表面从1万米到几万米高度区域的大气存在很多空气成分,例如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光当中的紫外线等,所以这个区域内的高度越高,温度也会变得越高。因为加热这一区域的主要是来自更高处的太阳发出的光,而不是地面。
这里的空气上热下冷,加上客观规律是热气密度较小而上升,冷气密度较大而下降,所以在这里的空气上边热而轻,下边冷而重,除了一些扰动过程外,基本不会发生上下空气交换,故而气流是非常稳定的,被称为“平流层”,飞机也因此主要选择在平流层靠近底部的位置飞行。
从平流层再向上几万米以内的区域叫做中间层,这个区域几乎没有臭氧,而氮气和氧气等气体可吸收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主要靠平流层承担起热源的角色,所以这里再次出现了下面热、上面冷的状态。
从中间层再往高处去,直到再向上数千公里范围内,这里的空气会被太阳光当中波长特别短的极紫外射线、X射线等加热,所以在这超大的上千公里范围内,都是呈现下边冷,上面热的状态。
而最“高处”,也就是进入到距离地球上千公里的宇宙中,对那里温度的描述往往取决于宇宙带电粒子的能量。航天器在宇宙中飞行,接受阳光照射的地方温度可能达到上百摄氏度,而背向太阳的一侧则可能达到零下百摄氏度,这里“寒”还是“不寒”,主要还是看加热源,也就是太阳。如果未来人类有幸能前往到太阳的“势力范围”,会发现那里的带电粒子的温度可高达上百万摄氏度。(来源:科普中国)
热空气上升,但为什么又高处不胜寒呢?
高处不胜寒,也就是山上气温相对于山下偏冷。其原因主要是取决于两大因素:
1)高处大气稀薄,导致保温作用差。
2)高处大地距离热源远。
首先,地球表面覆盖着大气,大气可以保存热量,像衣服一样发挥保温作用。但大气厚薄不一:离地面越近就越厚,也越暖和;离地面越远就越薄,因此越冷。
其次,大气的热源主要来自于大地辐射(而不是阳光)。高层大气离地面比底层大气远,所以温度更低。两大原因结合起来,就可以解释高处不胜寒。
扩展资料:
温度梯度不仅随季节变化,而且随地形具体情况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在秦岭北坡就小于南坡,北坡年平均温度梯度-0.45℃/100米,南坡却有-0.54℃/100米。主要原因是在冬季,北坡有冷空气经常聚集,减少了盆地与高山的温度差值。
北坡冬季月温度梯度只有-0.34℃/100米,而南坡处在冷气流的北风位置,1月仍有-0.54℃/100米,但在夏季这种情况并不存在,南北坡温度梯度都是-0.55℃/100米。
另外,由于自由大气的调节作用,高山上的温度年变化和日变化也是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的,用最热月温度减去最冷月的温度的差值表示年变化,称为年较差。九江的年较差为25.2℃,到庐山就降到22.7℃,年较差不仅随高度减少也可因坡向不同而有差别。
秦岭以北的西安年较差达27.6℃,到华山降到24.2℃,可是在秦岭以南的安康年较差只有24.2℃,与华山几乎没有差别。当然,这与安康纬度偏南,云、雾及降水较多的也有很大关系。
热气不断向高空走,可为何高空还那么冷?
越高风越大,越高气压越低,这是常识。气压越低水汽挥发得越快,这应该是个吸热反应。在高空,水汽进一步挥发成雪?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高于环境温度。
通风条件好人体散热就快、气压越低人体散热就越快。故有“高处不胜寒”一说。
我的前面的回答并不完全。补充一下:
一般来说,地面吸收太阳光的能力远大于“空气”。尤其是夏天中午时分,地面或地面附属物的温度与附近空气温度的差别就十分明显。因此,在辐射及空气对流的作用下,地面附近的气温一般就会高于高空的空气气温。
虽然地面气温升高后热空气会向上升,但由于高空大气的量值过大,散热又快,所以,近地热气对高空大气的增温作用就不太明显。高空大气的温度还是要低于地面附近的气温。
当然,由于海洋的存在,海洋也会一直与大气进行热量交换,以维持大气的基本温度。
题外话:海水平均温度的升降应该直接影响地球大气平均温度的升降。这可不是“温室气体排放”所能够替代的。
从小就说空气受热上升,但是真正学习大气垂直温度结构的时候发现,对流层温度通常是近地面温度高,高空温度低。这也就有了“高处不胜寒”的说法。看到这你是不是觉得这很矛盾?不是说暖空气上升么?为啥还是高出冷,低处热呢?对于这个问题就是先从本质上,空气是否上升的绝对条件是密度,密度小上升,密度大下沉。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温度高通常密度小,所以说空气受热上升。但对于对流程来说,温度不同,气压也不同,你虽然温度高,但是分子多,所以密度大,我虽然温度低,但是气压小,分子少,所以密度小,所以我在上面。另一方面就是程度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底层的温度还不够高,如果温度足够高(气象上说,外强迫加热作用足够强),那还是会上升,典型的例子就是“热雷雨”“台风”。这两个现象有兴趣可以去百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