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空气质量「广州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来源占比最大的是移动源」
研究表明,2020年广州市PM2.5来源中占比最大的是移动源,占总量的31.9%,其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薛仁政、通讯员粤环宣报道:2月28日,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2020年度PM2.5来源解析成果。为厘清广州市PM2.5主要来源及化学组分,评估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实施效果,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从2015年起,每年组织开展PM2.5来源解析,近日完成了2020年度解析工作。成果表明,广州市PM2.5来源占比最大的是机动车辆为代表的移动源,从2018年至2020年主要污染源及各化学组分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研究表明,2020年广州市PM2.5来源中占比最大的是移动源,占总量的31.9%,其中机动车源占16.1%,非道路移动源占15.8%;面源(农业、生活等)占20.6%,生物质燃烧占12.3%,燃煤源占10.7%,自然源占9.2%,扬尘源占5.9%,工业工艺源占5.8%。
广州市不同区域PM2.5来源构成略有差异:机动车源、扬尘源对中心城区影响较大;工业工艺源和生物质燃烧源对北部区域影响较大;非道路移动源和面源(农业、生活等)对南部区域影响较大。
广州市PM2.5化学组分中,有机质占比最大、为40.4%,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分别占18.1%、6.3%、5.8%,元素碳占2.8%,重金属元素占4.1%。二次细颗粒物主要由挥发性有机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等气态前体物经化学反应生成。
2018至2020年,广州市PM2.5主要污染源及各化学组分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与2019年相比,移动源、燃煤源、面源(农业、生活等)、自然源、工业工艺源和扬尘源的影响下降;与2018年相比,燃煤源、工业工艺源、扬尘源的影响下降。化学组分中,有机质(OM)、硫酸盐(SO42-)、硝酸盐(NO3-)、铵盐(NH4 )和元素碳(EC)的影响与2018年相比下降。
以上数据表明,广州市坚持以保障环境安全、服务社会发展为重点,不断强化“减煤、控车、降尘、少油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PM2.5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广州市PM2.5年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实现连续五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持续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
下一步,广州市将在持续巩固PM2.5治理成效的基础上,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进一步利用污染物来源解析等科研成果指导污染防治工作,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广州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编辑:正龙
来源:金羊网
PM2.5很高主要是什么引起的?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版《空气质量准则》中也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一份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称,pm2.5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毫克,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
pm2.5的浓度值以每立方米的微克值来表示,如10微克/立方米的pm2.5浓度指标为10。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pm2.5小于10是安全值;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版《空气质量准则》中也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目前中国的标准是24小时平均浓度小于75微克/立方米为达标。
pm2.5是什么引起的?
pm2.5已被公认为大气环境中健康危害最大的污染物。pm2.5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以及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煤炭燃烧排放
研究表明,PM2.5中的50%-60%源于燃煤,20%-30%来自燃油。可查资料显示,煤炭燃烧排放的烟尘中有许多无法去除的超细颗粒是无法去除的超细颗粒,是pm2.5细颗粒的主要来源。而煤炭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成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原因。
汽车尾气
迅猛增长的汽车数量成pm2.5超标主要原因,2.5以及2.5以下的颗粒物污染主要是来自汽车尾气,我们知道这是更加危险的污染物,因为颗粒越小就越容易被吸入到我们体内。除此之外,迅猛增长的小汽车,让交通拥堵成为了各大城市的梦魇。以北京为例,每天的拥堵时间已经从2008年的3.5小时,增加到现在的5小时。这不仅增加了油耗,也加剧了尾气的排放。
餐饮油烟
pm2.5的来源,油烟占一成“功劳”。餐饮油烟并非北京大气中“灰霾元凶”—细颗粒物pm2.5的主要来源,但中科院专家表示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来源,贡献占比达到13%。而餐饮业发达的广州,根据政府部门此前公布的数据,餐饮油烟对广州市pm2.5来源的贡献占比高达10%~12%。
据悉,在烹饪过程中,食用油和食物在高温条件下,会发生热分解或裂解,形成一种气态、液态和固态3种有机物形态的混合体,即油烟。根据形态不同,液态和固态颗粒物的混合体称为油雾,气态部分则作为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在餐饮油烟中,可检测出的VOCs300多种。餐饮油烟多属于低空排放,对pm2.5等大气颗粒物的贡献良多,油雾排出后可直接形成pm2.5,而VOCs通过在空气中的化学反应,也可以形成pm2.5。
北京PM2.5最大污染源找到了吗?
今天上午,北京市发布了新一轮的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北京市全年PM2.5主要来源中本地排放占三分之二,移动源是“大头”占比达到45%。
重污染日区域传输贡献超过50%
市环保局介绍,根据源解析结果,本地排放占三分之二,区域传输占三分之一,但重污染日区域传输贡献超过50%。
2017年PM25年均浓度58微克/立方米中,区域传输贡献约20微克/立方米。随着污染级别增大,区域传输贡献上升,重污染日区域传输占55%-75%。从北京市当前本地大气PM25来源特征看,移动源占比最大,达45%。
移动源中柴油车贡献大
此次研究的主要结论表明,北京市现阶段本地排放贡献中,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生活面源和燃煤源分别占45%、16%、12%、12%和3%,农业及自然源等其他约占12%;移动源中在京行驶的柴油车贡献最大,扬尘源中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并重,工业源中石油化工、汽车工业和印刷等排放挥发性有机物工业行业的贡献较为突出,生活面源中生活溶剂使用等约占四成。
区域传输占26%至42%,约三分之且随着污染级别的增大,区域传输贡献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度污染日(PM2.5日均浓度在115-150微克/立方米之间)区域传输占34%-50%,重污染日(PM2.5日均浓度>150微克/立方米)区域传输占55%-75%。
燃煤源下降最显著
研究表明:
本地排放来源贡献发生较大变化。首先,各主要源对PM25的绝对浓度贡献全面明显下降,燃煤源下降幅度最为显著;其次PM25各主要来源占比呈现“两升两降凸显”特征,移动源、扬尘源贡献率上升,燃煤和工业源贡献率下降,生活面源贡献率进一步凸显。
本地排放中移动源独大,占比明显上升。在全年不同时段及空间范围内,移动源均是本地大气PM25的第一大来源。本地排放中移动源占比高达45%,是上一轮解析结果(占比311%)的1.4倍。
不同区域及时间段来源有所差异。从不同区域上看,南部边界燃煤、城区机动车及交通站点扬尘特征最为显著。从不同时间段来看,移动源均是最大的来源,而硫酸盐主要受区域燃煤传输影晌。
区域传输贡献有所增加。从全年平均来看,区域传输对PM2.5年贡献率为34%±8%,与上一轮源解析结果相比(32%±4%)略有增加。从重污染日贡献来看,重污染日区域传输贡献率为55%-75%,与上轮源解析结果相比明显上升。区域污染传输存在传输通道,其中,南部(尤其沿太行山一线)东部传输通道贡献更高。
专家建议强化柴油车、扬尘等治理
专家建议,要根据本次源解析本市污染“两升两降一凸显”特征,强化对移动源(特别是柴油车)、扬尘和生活面源的治理;继续深化区域联防联控工作,聚焦重点时段、重点传输通道,优化产业布局,加强重污染期间应急联动;,持续加强科技支撑提升科技治污、精准治污能力。专家认为此次源解析方法科学、数据可靠、结论可信。
本市上一轮源解析结果于2014年发布,结果显示,区域传输贡献约占28%-36%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64%-72%。在本地污染贡献中,机动车、燃煤、工业生产扬尘为主要来源,分别占311%、22.4%、18.1%和14.3%,餐饮、汽车修理、畜禽养殖、建筑涂装等其他排放约占PM25的14.1%。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