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美国火炮「一百多年前的空气大炮美国历史上真实装备过的奇葩装备」
Zalinsky上尉在19世纪90年代前期因为身体原因无法高强度工作,Rapieff接替了他总设计师的职位,当时他们两人带领的团队专注于15英寸空气大炮的研究(381毫米口径),因此火炮
19世纪的大部分火炮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们采用有烟火药发射,通常都是黑火药这类爆炸物,在开火的时候不仅有炮口火光,还会产生大量烟雾,激烈交战中整个阵地都会被烟雾笼罩。在1883年,美国陆军上尉Zalinsky观看了一种气枪的演示,这种气枪随后发展成一种放大版的空气大炮,上尉在1886年成立公司进行相关研究。
Zalinsky上尉在19世纪90年代前期因为身体原因无法高强度工作,Rapieff接替了他总设计师的职位,当时他们两人带领的团队专注于15英寸空气大炮的研究(381毫米口径),因此火炮被称为Rapieff-Zalinski气动“炸药”大炮(英文名为Zalinsky Pneumatic "Dynamite" Guns)。
15英寸空气大炮是一种很复杂很笨重的大炮,经过一系列小口径原型的测试后,第一座15英寸空气大炮在1894年在新泽西州开始安装,后来加利福尼亚州、南卡罗莱纳州等地也相继安装。
一套15英寸空气大炮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所有设备加在一起重量超过200吨,不适合作为战舰火炮,主要作为要塞防御炮。
火炮拥有一根后膛装填的滑膛炮炮管,因为发射压力不如常规火炮,因此炮管壁厚度可以更小,为了避免炮管弯曲,还在前部炮管下安装造型类似于步枪护木的支撑结构。火炮安装在旋转炮架上,类似于当时的大型岸防炮,火炮可旋转可俯仰,沿炮座一圈的环形轨道上有一部用于弹药装填的小车,士兵先想办法把炮弹搬上小车,对准打开炮尾并调整到弹药装填角度的火炮,就能将弹头推入火炮。
火炮使用压缩空气驱动弹丸向前运动,压缩空气从耳轴位置的管道传递到炮膛内,大概从耳轴到炮尾部分由另外一套外壳包裹,它与炮管外壁之间是中空的,这是压缩空气供应设备的一部分。要想让弹药获得最均衡的推力就必须平衡压缩空气的力量,炮管安装了自动压力控制装置,可以调整压缩空气的进气量,让弹丸在出膛前的压力保持在1000磅/平方英寸。
给一门这么大口径火炮提供足够的压缩空气并不简单,相关设备放置在地下,这里的混凝土里存放了多个大型气瓶,气瓶之间通过复杂的管道连接,这里的压力将达到2000磅/平方英寸,空气将通过一个减速阀后才传递到地面上的火炮那,降低输出的压力。
那时候压缩空的生产也不如现在这么便捷,于是又设计了一套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双作用压缩机,它能较快地补充压缩空气,保障火炮的发射所需。在前10次射击中能达到1发/分钟,之后降低到1发/8分钟。
火炮使用4种不同口径的弹药,它们弹体都很长,最大最重的是381毫米全尺寸弹药,另外3种分别是254毫米、203毫米和152毫米次口径弹药,更小口径的弹药意味着重量更轻,发射距离也相对更远(不清楚次口径弹药如何密封发射)。不过该炮的发射压力无法和常规火炮相比,最大射程在1800米~4600米之间(视不同弹药而定)。1894年的测试报告指出全尺寸弹药的飞行不稳定,反倒是254毫米和203毫米弹药的飞行性能最佳。
这样的射程在当时已经无法获得优势,且精度不佳,该炮的优势在于相对安静地射击,更低的初速度造成弹道弯曲,火炮阵地可以设置在比保护屏障更低的位置,以曲射的方式攻击目标,避免自身暴露。同时也因为射击膛压更低,炮弹不必和常规炮弹一样,同等重量下可以填充更多的爆炸物,提升打击威力,当时弹药填充的是一种硝化纤维和硝酸甘油组成的低敏爆炸物,这可能就是火炮被称为“炸药”大炮的原因。
进入20世纪没几年,美国就陆续拆除、退役了手中的空气大炮,当时无烟火药等新的技术成果相继运用到军事领域,身管炮的射程一路飙升,同时又不再有烟雾的困扰,打击距离短的空气大炮失去作战价值,退役成为必然。
巴雷特为什么被称为“大炮”?它的真实威力有多大?
巴雷特被称为“大炮”,是因为其威力机器恐怖!据说这把枪是不建议往人身上使的,因为目标根本不会觉得疼,但其他人看到后却很疼,画面会引人不适。所以巴雷特更多的是用于射击装甲目标,用于人身上就有点重口味了!
巴雷特狙击步枪的发明者是位美国人,而且他并非是武器专业出身的,他最初只是一名摄影师。但也正是因为这位不务正业的摄影师的奇思妙想,造就了一代传奇——巴雷特步枪。
这位不务正业的摄影师叫“罗尼·巴雷特”,他是在为美国的一艘军用巡逻船拍照时无意中被艇上装备的两个M2 .50口径重型机枪吸引。后来突发灵感,就想是否可以拿.50 BMG这种大杀伤力的子弹搭配到精密的步枪上来。
说做就做,美国人就好在这点,不限制枪支发展。巴雷特从设计图开始着手,手绘了三个不同角度的巴雷特步枪原图。(不懂原图设计者还保留没,拿去拍卖一定很值钱)设计原图出来后巴雷特信心满满的去找机械师,但当地机械师对于这种标新立异的设计并不看好,没有人感兴趣做。不过四处碰壁的巴雷特也是幸运,有个叫鲍勃·米切尔的机械师在稀里糊涂下答应了帮巴雷特造枪。
找到机械师的巴雷特开启了他的传奇之路,通过4个月的努力,巴雷特步枪的原型枪被制造出来了。但原型枪还是比较粗糙的,像在后坐力、稳定性、容易误操作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缺陷。
后来又通过一段时间的改进后,首批30支巴雷特步枪被生产出来。于是巴雷特本人开始登报出售,这枪出乎意料的好卖,首批生产的枪很快售罄。于是就开始增加巴雷特步枪的产量,再后来居然被美国中情局看上了。中情局采购了一批拉到了阿富汗去试验,效果惊人的好,再然后巴雷特步枪就火了,而且是火得一塌糊涂!
通过了解巴雷特步枪的发展过程,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就是有想法一定要去做,万一实现了呢!巴雷特就是那个万一,所以他现在名利双收,享誉世界。
巴雷特的杀伤力巴雷特狙击步枪之所以闻名世界,被号称“狙击之王”,就是因为它开创了大口径子弹搭配精密步枪的时代。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狙击领域的认知,是一款创造性的传奇武器。而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威力特别特别的巨大,到底有多巨大呢?我们来了解下
首先巴雷特是狙击步枪,那么它就应该具备狙击步枪射程远、精度高的特点。巴雷特步枪最大射程2500米,最大精确射程约为1850米左右。其最远狙击纪录是在2002年3月,由一名加拿大轻步兵在阿富汗战场上以2430米外距离猎杀敌人而创造的。
其次对人伤害十分残忍,巴雷特步枪采用的是“勃朗宁”M2HB重机枪专用的12.7x99mm口径通用弹。12.7毫米弹药威力是非常大的,如果打中人那基本都是四分五裂,死得很难看。所以美国这边原则上是禁止把该枪使用到人身上的。
最后巴雷特对装甲的穿透力极强,它可以击穿22毫米厚匀质钢板装甲,Ⅳ级以下的防弹衣、墙壁以及8等级的防弹玻璃轻易打穿。所以运钞车、装甲运输车甚至坦克都不见得能挡住其穿透力。另外该枪还可以搭配穿甲弹、爆裂弹、高爆子弹、远程狙击弹等使用,所以其作战效果非常好。
而也正是因为巴雷特步枪威力惊人,它不仅深受各国部队欢迎,而且在黑市中也卖得挺好。你像南美地区的黑帮、墨西哥的毒贩就特别喜欢这种步枪,所以还是希望这类枪支能管控好,不然用于犯罪就危害巨大了。
巴雷特步枪的缺点巴雷特步枪虽然威力惊人,但它也有不小缺点。巴雷特除了称号“大炮”外,它还有一个外号叫“炮灰狙击枪”。因为它的发射动能特别大,后坐力也大,所以发射后往往都会激起周围的尘土。这样不仅会让狙击手吃一地的土,而且还会暴露自身的位置,招致对手的火炮攻击,最终让狙击手变成炮灰。
还有巴雷特步枪自身有一定重量,整枪重量就超过了14公斤,而且携带的12.7毫米的机枪弹也比一般子弹重,所以整枪带弹基本都有近20公斤。如果战时携带这么一支步枪在没有载具的情况下想要快速机动起来,可是十分困难的。加上前面说的缺点,如果暴露了想要跑也是很吃力的。
尽管巴雷特步枪还有种种缺点,但美军对它的喜爱热度不减,这都得益于它强大的威力。而也正是因为这枪性能十分优异,所以目前世界上有六十多个国家引进了该枪,像稍微有点能力的俄罗斯和中国也都有研发装备自己的巴雷特。
结语巴雷特从82年诞生至今已过去了近40年,它把大弹药和狙击枪融合在一起,集反器材和人员杀伤为一体,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新时代。尽管它的很多性能已被后来者居上,但巴雷特就是巴雷特,它的名声注定被世人所铭记!
外国早期的海战武器是什么?
地中海上的古代主力战船据历史记载,2300多年前的地中海沿岸各国,由于贸易纷争经常发生海战。它们普遍使用一种长形的、外形装饰华丽典雅的长桨帆船,由几十名桨手划动。在船头装有尖利的金属撞角,这是海战的主要武器,可用于对敌人船只的冲撞。早期的这种木制战船只有单层桨座,为了增加速度和机动性,埃及、腓尼基和希腊的海军制造出2层桨座战船和3层桨座战船。作战时,每1把桨由1人划动,同时船上有人吹笛或击鼓,统一指挥几十、甚至上百名装手的操装动作。战船行进主要靠桨手们划动,同时也依靠风帆作辅助动力,能使船以很快的速度前进。靠一侧桨手倒划水,可使船环形急转。机动性比现在人们的想象要好得多。
公元前480年,希腊与波斯帝国在爱琴海上的萨拉米斯岛附近进行了一场海上大战,波斯、希腊双方都使用这种靠人力划桨的3层桨座战船。当波斯大军的战船驶进雅典附近的狭湾时,风把波斯海军的后续战船吹进海湾,800艘战船挤作一堆,这时,一支小型的希腊海军舰队,趁机用3层桨战船的撞角对波斯战船横冲直撞,一艘一艘地将之撞沉。希腊战舰左冲右突,使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波斯舰队遭到修败。此次海战,希腊舰队损失40艘战船,而波斯舰队则损失近200战船,其余船只被迫退回出发地。这次海战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波斯帝国最终丧失了海上优势,而希腊确立了其对海洋的控制权。
但这种3层奖座战船舷高24米,吃水只有0.9米,稳定性较差,所以不适于远洋航海。另外,船上缺乏就寝和贮存空间,基本没有续航能力。夜间或气候不良时,人们习惯将它拖到岸边。
战船行进主要靠桨手们划动,同时也依靠风帆作辅助动力桨帆并用战船
16世纪初,以桨为动力的桨帆并用战船仍在称霸地中海时,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开始用风帆作为战船的主要动力。风帆取代了人力划桨,使战船成为远洋探险、贸易和海上抢劫的性能优异的工具。1520年,英国国王亨利七世建造了世界上第1艘4桅风帆战船“伟大的亨利”号,该船配有80门火炮,分别布置在船首、船尾和两层火炮甲板上。该船有4根桅杆,满载排水量达1500吨,是16世纪最大的战船之一。当时的另一个海上强国西班牙,也步英国的后尘,建造了一种西班牙式的大桅帆战船。该船技约30米,宽9米,船身狭长,船首仍保留了一个金属尖角,用于撞击敌船,船上也安装了许多火炮,可在远距离对敌人发动攻击。
1588年,英国与西班牙因争夺海上霸权而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西班牙组织了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有大小战略130余艘,整个舰队共有3万名兵士,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所用的战船,仍沿用射程较近的大炮和靠土兵跳船格斗作战的古老战术。战争开始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海军统帅和海军事务高参约翰·霍金斯就发现,过去那种跳船格斗的战术,已经不如远程大炮适于海战,他花了10年时间把皇家军舰改装为快速舰队,配备远程重炮,可发射4000~8000克重的圆形铜炮弹,命中率高,有些射程超过2000米。交战一开始,西班牙舰队摆开新月型阵式,试图在英国舰队对其中央战船进攻时,用两翼战船包抄夹击的战术,将英国舰队击溃。但经验丰富的英国海军统帅霍华德和德雷克,指挥英国舰队分成两列,分别攻击西班牙舰队的两个侧翼。面对着开向英吉利海峡的西班牙舰队,把握住战斗距离,而攻击主要是用人炮远距离轰击。在激烈的战斗中,大批西班牙战船连同那些无用武之地的士兵被英国战船的炮火击中,很快沉入大海。
这次海战,西班牙“无敌舰队”损失惨重,130艘战船只剩下65艘,西班牙人的海上霸主地位被英国人取代。这也是一次单凭舰炮攻击取胜的海战,它改变了2000多年的海战方式。
英国风帆战列舰“胜利”号
1804年底,西班牙与法国联合对英国宣战。1805年,英国与法国之间的特拉法尔加海战爆发了,英国的杰出海军将领霍雷肖·纳尔逊,率领英国舰队一举击败了法国、西班牙联台舰队。因此,纳尔逊被英国视为伟大的民族英雄。
特拉法尔加海战时,以军舰当炮台的观念已经把木制战船发展到了顶峰。在一艘巨型军舰上,5层甲板上分别排列着上100门大炮,远远望去,战船俨然是一座火炮构筑的城池,具有威猛异常的火力。但是,这种船需炮手和帆缆手不下900人。为了防止致命的变形,船体必须装置厚重结实的纵肋骨,肋骨之间必须增加铁肘材和交叉牵条。纳尔逊的旗舰“胜利”号就是这样的战列舰。该舰于1759年开始建造,1765年下水,全长689米,宽155米,排水量3500吨,整个舰的建造共用了2500根橡树。“胜利”号上有3层火炮甲板,共装备了102门铁铸加农炮,另外还有2门巨型短炮,可发射30千克的炮弹。“胜利”号战列舰服役后一直是英国地中海舰队的旗舰。纳尔逊就是在这艘战列舰上指挥英国舰队最后打败了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特拉法尔加海战是木制战船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海战。人们看到,除了在船上安装许多性能优良、火力巨大的大炮外,木制的战船已经不能适应未来海战的需要了。
17世纪的英国战列舰
火炮在战船上的应用,虽然使战船的威力大增,但在17世纪以前,由于无法解决火炮的后坐力问题,致使当时舰炮的装弹和射击十分笨拙。到17世纪初,在舰炮的射击技术上解决了火炮的后坐问题,装填炮弹变得简单了。这使舰炮的火力大大提高。17世纪英国与荷兰进行了3次大规模海战,在海战中善于总结经验的英国海军将领罗伯特·布莱克,首次提出和确立了舰队纵列的海战队形,并据此第1次提出了舰队作战队形的战术原则。英国海军首次制定了《航行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和《战斗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以及《舰队队列条令》和《舰队战斗条令》。根据条令规定,作战时所有战舰以一定间隔排成1个纵队,战斗时每一艘战舰用舷侧炮向敌射击,其余各舰装填弹药。1艘舰射击完毕后,第2艘舰接着进行射击,依次进行下去。这种战术改变了以往海战无战斗队形的混战局面。与此同时,采用纵列队形进行作战的主力战舰开始被称为“战列舰”,因为,只有这些较大的战舰,才有能力坚持在战斗队列上。当时的英国战船按舰炮的数量分成了6个等级,1级舰90门炮以上,2级舰80~90门炮,3级舰50~80门炮,4级舰38~50门炮,5级舰18~38门炮,6级舰18门炮以下。前3级舰被称为战列舰,第4级舰是快速舰或巡航舰,即是巡洋舰的前身。
铁壳装甲蒸汽动力铁甲舰
1859年,英国海军开始建造铁甲蒸汽动力战舰“勇士”号,1860年建成下水。最高航速可达14.5万节,如果机帆并用,可以使战船航行的速度达到17节,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战舰。
“勇士”号战舰上总共安装了各式火炮40门,其中有当时最先进的后装线膛炮和前装滑膛炮,能分别发射49.5千克炮弹和30.6千克炮弹。
由于建造匆忙,还存在许多技术上的不足,因此未能在英国海军的序列里占据主力的位置,很快便受到冷落。
1987年6月,英国对这艘100年前的老舰重新进行了整修,并在英国的朴茨茅斯作为一艘游览船向游人开放,向人们展示早期铁甲舰的雄姿。
蒸汽机作动力的铁甲战船
1765年,英国的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为舰船采用蒸汽动力创造了条件。19世纪初,军舰开始采用蒸汽机,这标志着舰船动力的第一次重大革命。1807年,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设计并建成了第1艘明轮蒸汽舰“克莱蒙特”号,它使用木头和煤作燃料,时速可达3000米。1815年,富尔顿为美国建造了第1艘蒸汽动力战舰“德莫洛戈斯”号,1819年,美国的蒸汽船“萨凡纳”号首次横渡了大西洋。1820年,第1艘铁壳蒸汽船建成。
1829年,奥地利人约瑟夫·莱塞尔发明了可用于船舶的螺旋桨,随后,瑞典工程师约翰·埃里克森又对其进行改进,使之能与蒸汽机相近,这就使蒸汽机可以安装在舰船的吃水线以下的舱室里。螺旋桨发明并装舰使用后,把航速从几节提高到十几节,使军舰第一次具备高速和良好的机动能力,可不受风向、风速、潮流的影响而进行远洋作战。
1849年,法国建造了第1艘螺旋桨推进器的战列舰“拿破仑”号,该船的蒸汽发动机有440千瓦,船上装备了100门火炮。由于此时的火炮炮膛已经应用了来复线,炮弹也改为杀伤力更大的爆破弹,舰船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炮弹的发射距离已经达到了7650米人左右,设计精度也大为提高,这也迫使战舰的设计更多地要考虑采用装甲来保护自己,这就加速了钢铁战舰的出现和发展。
19世纪的蒸汽动力铁甲舰
1861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南军海军部长为了迅速装备自己的海军,于1862年3月将北军丢弃的一艘木质螺旋桨蒸汽驱逐舰“麦利玛克”号打捞起来,以英国的“勇士”号装甲舰为样板,进行了大规模改装,使之成为一艘装甲舰,并重新命名为“弗吉尼亚”号。南军的这艘包铁甲战舰,排水量达3500吨,乘员320人,首任舰长是富兰克林·布坎南上校。南军建成了自己的铁甲舰。
1862年3月8日,南北两军的战舰在汉普顿锚地附近海域遭遇,并展开激战。“弗吉尼亚”号企图突破北军军舰的封锁线,用新装大炮的开花弹击沉了2艘北军的木质帆舰“坎帕兰”号和“国会”号。北军用大炮轰击该船,但并不能击穿船体包着的铁甲,第2天,“弗吉尼亚”号展开历时4小时的炮战,虽双方都没能用大炮击穿对方战船上的铁甲,但击中后爆炸的开花弹却使北军战船上的土兵受到巨大威胁。另一方面,北军战船上装的可以旋转的炮塔使大炮在船体的任何角度都能实施炮击。
早期的战列舰
早期的战列舰也称铁甲舰、装甲舰等。在航空母舰出现以前,战列舰成为主宰海洋的巨型战船达数百年之久。
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是风帆战列舰主宰海战的阶段。战船为木质船体,最大为3桅帆船,通常设2~3层甲板,带有轮子的火炮置于甲板之上,通过舷侧门进行射击。17世纪,战列舰最大为1750吨,装有80~100门火炮,舰员600~700人。18世纪,排水量增至2000吨以上设3层甲板,装120~140门火炮。火炮多为固定炮塔的滑膛炮,需从炮口装填实心炮弹。19世纪中期,战列舰排水量已达4000~5000吨,装有120~130门从炮尾装填爆炸弹的火炮。由于炮塔不能旋转,所以作战时必须将战列舰一字排开,用舷侧舰炮进行射击。
英国1860年建成世界上第1艘铁壳装甲舰“勇士”号;1873年建成世界上第1艘完全去除风帆、采用蒸汽动力的“蹂躏”号铁壳装甲舰;1892年又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钢质装甲舰。至此,战列舰的发展趋于成熟,各国开始向大吨位、猛火力、重装甲、高航速方向发展。
有史以来,战列舰吨位最大的是日本的“大和”号和“武藏”号,达6.9万吨,航速达27节,续航力为7200海里。装有9门主炮,口径460毫米,射程45千米。此外,还装有12~20门中口径副炮和100门左右小口径副炮;战列舰在水线以上的船舷、甲板、炮塔、指挥塔等部位都装有装甲防护。一般为150~400主毫米厚,个别部位达400~500毫米。
日本“武藏”号战列舰,排水量高达69000吨,为世界之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战列舰曾作为海军之魂称雄于世长达200多年,主宰着世界海洋。1941年12月8比英国当时最新型的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和战列巡洋舰“反击”号,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驶离新加坡,阻止日军在马来西亚半岛北岸登陆。12月10日,英国这两艘军舰被日本海军岸基轰炸机发现。尽管英国军舰向飞机猛烈开炮扫射,也抵挡不住日本飞机的狂轰猛炸,很快被击沉了。事实证明,用战列舰和巡洋舰夺取制海权的时代已经过去。二战后,由于核动力、舰载机、导弹及电子装备的大量装备使用,使战列舰的优势所剩无几,很快处于从属地位,并被航空母舰取代。
无畏级巨型战列舰时代
1906年2月10日,英国建造的“无畏”号战列舰开始下水服役。该舰是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20世纪现代化战列舰。它的排水量为1.79万吨,航速21节。武器装备为305毫米炮10门,分别配置在5座炮塔内,其中3座在首尾线上,2座在两舷;76毫米炮24门,用来抗击雷击舰的攻击。它的两舷、炮塔和指挥室的装甲厚达279毫米,还有5具457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该舰首次采用了蒸汽轮机作主机,4台螺旋桨推进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庞大的战列舰,而且是第一艘全部装备大口径火炮的军舰。
“无畏”号战列舰与当时其他战列舰的主要区别是:主炮的数量和口径大大增加了,而且没有中口径火炮。这种威力强大的战列舰很快成为各国制造战列舰的榜样。德国获悉英国第一艘无畏级战列舰下水后,于1906年修改了海军法案,对原计划建造的大型军舰一律改造成与无畏级相似的战列舰。1908年,英国制造出无畏级战州舰8艘,德国建造7艘。继之而起的战州舰航速已达23~266节,排水量达3万吨以下,主炮口径达380毫米,从而导致了“大舰巨炮”主义的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巡洋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满载排水量3000~4000吨级的巡洋舰,动力装置以燃油蒸汽轮机为主,航速由25节增至30节,舰炮多为127~152毫米口径,最大达190毫米。
英国“苏塞克斯”号重巡洋舰。战争期间用快速商船改装了一批辅助巡洋舰,装备一定数量的舰炮、鱼雷和水雷等,以弥补巡洋舰数量的不足。
战后各国建造的大型商船还预留炮座,以备紧急改装成巡洋舰。这时期,各国的巡洋舰有几种,一种是重巡洋舰,其垂直装甲厚约76~203毫米,水平装甲厚约51~127毫米,排水量1~2万吨,航速32~34节续航力达1.2万万海里,能与战列舰、航空母舰在远洋协同作战。它装有8~9门主炮,口径在203毫米以上分装在3~4座炮塔中,射程37千米左右,主要用以消灭敌巡洋舰和攻击岸上目标。
此外还装有10~16门副炮,口径在130毫米以下,多为高平两用数十门自动炮,用于抗击小型舰艇和飞机的来袭。有的还装有3~4架水上飞机,用以校正舰炮射击和进行侦察。另一种是轻巡洋舰,排水量5000~10000吨左右,航速35节,续航力10000海里,装甲厚约51~127毫米。轻巡洋舰主炮口径在152毫米以下,装有6~12门主炮,其作用是攻击轻型舰艇和陆是目标。有的装127~133毫米舰炮,用于对空防御和攻击小艇。有的主炮口径88~127毫米,副炮8~12门,另配几十门小口径炮。
此外,还配有鱼雷、水雷和深水炸弹等,一般装2座3~5联装鱼雷发射管,携水雷80~100枚,还可携2~4架水上飞机用于侦察。
早期专门对付鱼雷艇的驱逐舰
19世纪60年代前,人们发明了一种用水雷作为攻击武器的水雷艇。这种艇将水雷拖曳于艇后,以触及敌舰使之重创或沉没。1868年,世界上第一枚鱼雷问世之后,便很快装艇使用。到1890年,世界主要海军国家已建成800余艘鱼雷艇,对大型军舰形成很大威胁。1893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批“哈沃克”号和“大黄蜂”号远洋鱼雷艇,排水量240吨,航速27节,足当时最快的战艇,装有3座鱼雷发射管和4门舰炮。这种专门对付鱼雷艇的战舰当时被称作鱼雷艇驱逐舰,此为驱逐舰的始祖。
早期的驱逐舰以蒸汽机为动力,机动能力很差,1899年被蒸汽轮机取代,航速提高到30节,排水量增至1000多吨,已具备了随舰队远洋作战的能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驱逐舰已成为舰队的重要作战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驱逐舰排水量增至2000吨左右,到大战结束时,已达3500吨左右。航速也相应增至35~40节,成为最快的战斗舰艇。驱逐舰的武器配备也逐渐增强,鱼雷发射管由单管发展为双联装、甚至五联装,舰炮由1~2门75毫米炮增至3~6门130毫米炮,作战威力有很大提高。各参战国投入二战的驱逐舰总数达1800艘之多,使驱逐舰成为参战机会最多的水面战船。
航空母舰的出现
1913年英国皇家海军改装轻巡洋舰“竞技神”号为水上飞机母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多艘舰只改装成同类母舰。水上飞机利用浮筒下可脱落的轮子起飞,降落时则落在舰旁海面,再吊回舰上。
1915年8月12日,萧特184型水上飞机自英国航空母舰“彭米克利”号上起飞,在土耳其马尔马拉海击沉一艘土耳其补给舰,成为第1架用鱼雷击沉战舰的飞机。
1917年,一战后期,英国海军将一艘巡洋舰的前甲板上的主炮塔拆除,以甲板中部建筑为界,铺上木制跑道供飞机起飞用。
1917年8月2日,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队邓宁中校驾驶飞机降落在“暴怒”号上,成为降落在航行中舰只上的第一人。
1918年,拆去后炮塔,加建降落甲板,但中部的舰楼、桅杆和烟囱仍然把飞行甲板分隔为两段,使飞机升降相当危险和不便。这艘改装后的巡洋舰叫“暴怒”号飞机搭载舰,它能装载20架飞机,是最早出现的用旧军舰改装成的航空母舰。同年7月,从这艘舰上起飞的飞机,轰炸了德国的一个空军基地。
1918年,英国又把一艘正在建造的客轮“康蒂罗索”号改装成“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它具有全通式飞行甲板,飞行跑道更长了,起飞和降落极为方便。有一层机库甲板及几部液压升降机,可载机20架。
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
1954年1月,世界第1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在美国建成下水。其主要技术性能为:水下排水量4040吨。长974米、宽84米、吃水67米。主机采用压水堆和蒸汽机组成,总功率15万马力。最高时速为30节,潜航速度超过20节,并能一直保持这一速度航行。
1955年5月,“鹦鹉螺”号在试航中走完从康涅狄格州新伦敦到波多黎各圣胡安之间的航程,只用了84小时,全部在水下行进,打破了历史上所有潜艇的速度、续航力和航程的纪录。1957年,它成为第一艘在北极冰下航行的船。
第2年,它载着116名船员,从珍珠港出发,然后向北行驶穿过白令海峡。8月1日,潜艇在阿拉斯加的巴罗岬潜入水下,一直向北驶去。潜艇一直在冰层下面航行,中途只有一次升上潜望镜检查方位。
1958年8月3日上午1时45分,潜艇在大块浮冰下穿过了北极。8月5日,潜艇驶入格陵兰海才浮出水面。8月7日抵达冰岛,结束航行。此次航行在冰下穿越了3704千米,打破了潜艇航行史上的所有记录,且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原子弹和核动力潜艇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人开始研制原子弹前,美国海军研究所的罗斯·根恩博士就曾提出第一个建造核潜艇的建议。
1946年,同一研究所的菲利普·艾贝尔森博士提出研制动力装置计划。随后,研制工作在海曼·里科弗上校领导下正式开始。核潜艇的心脏是受控制的核分裂,须有一具核反应堆。设计制造能在潜艇内工作的反应堆,是一项最具有创造性和涉及范围极广的研究工作。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科学顾问乔治·基斯塔科夫斯基博士形容这种划时代的潜艇是“美国工业技术中一个令人惊异的小天地”。核动力获取的原理大致是:反应堆里受控分裂所产生的热传到密封导管内的水中,由于水处于高压下,它能升到高温而不沸腾。泵把超高热的水抽进蒸汽发生器,在那儿热力传到第二套水处理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的水受洛杉矶攻击型核潜艇到的压力低,便沸腾起来。沸水所产生的蒸汽供应机舱带动涡轮。转动的涡轮又带动螺旋桨和开动供应潜艇所需电力的发电机。蒸汽已通过涡轮,温度便降低还原为水,又回到蒸汽发生器第二套系统中。潜艇使在这种完全不需要空气来助燃的动力推动下长时间地在水下运行了。
此外,由于这种持久的动力会带来人所需要的许多东西,于是核潜艇的制造成为可能。
美国人最早研制弹道导弹核潜艇
仅有核动力和常规武器的潜艇,并没有增大潜艇的威慑力,潜艇也不具备战略价值。
俄罗斯D1弹道导弹核潜艇。于是,1957年美国首先开始研制第一代装有远程导弹的核潜艇。
研制工作历时5年,由美海军特种计划处和威廉·小罗伯恩海军少将负责。研究费用35亿美元。5年后试制成可从水下潜艇发射的北极星A-1型导弹。它是世界上第一枚远程固体燃料导弹,重约15吨,形状像个香槟瓶。它装上核弹头能飞2253千米。发射时利用压缩空气将它从发射管中推出。离开水面时,它的两节火箭发动机点火,使它升入预定弹道,以每小时1931千米的高速掠过同温层,然后火箭脱开,导弹射向目标。
1958年9月底有5枚导弹发射失败。
1959年4月,第6枚掠空而过,直中目标。
与此同时,第一艘设计用以携载导弹的潜艇“乔治·华盛顿”号,1959年6月9日在康涅狄格州的泰晤士河下水。美国人立刻把这种威力巨大的北极星A-1型导弹装上去。1960年7月20日12点39分,这艘潜艇在水下成功地发射了一枚北极星导弹。
从此,美国开始有了在海洋任何地方都可以发射的战略武器。陆上的导弹发射场容易被敌方侦察出来,但极难在来得及反应的时间内找到这种隐蔽的、随时行动的潜艇。这种潜艇分布在世界各地,监视着射程以内的所有陆上目标。它们发射的命中率高,装有核弹头的导弹几乎可以摧毁一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