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传统习俗龙舟文化
中国南方自古就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尤其盛行于吴、越、楚,或祭祀屈原,或祭祀伍子胥,或祭祀曹娥,或为去邪祟、攘灾异,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表达着人们内心的一种良好愿望。
古代南方耕作民族大都地处水乡,大约在七八千年前,便形成水上祭祀的风俗。赛龙舟,实际上是水上祭祀的遗俗。 而“龙舟”一词,最早见诸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九歌·湘君》“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中的“飞龙”也是指龙舟。
但是,古代南方人
为何古代中国南方有端阳节赛龙舟的习俗?
中国南方自古就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尤其盛行于吴、越、楚,或祭祀屈原,或祭祀伍子胥,或祭祀曹娥,或为去邪祟、攘灾异,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表达着人们内心的一种良好愿望。
古代南方耕作民族大都地处水乡,大约在七八千年前,便形成水上祭祀的风俗。赛龙舟,实际上是水上祭祀的遗俗。 而“龙舟”一词,最早见诸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九歌·湘君》“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中的“飞龙”也是指龙舟。
但是,古代南方人赛龙舟并非喜欢龙,而是对龙的一种恐惧、排斥、贬损与征服。
龙在古代南方人心中,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怪物。《汉书·地理志》等记载的古越人“断发纹身,以避蛟龙”,说的就是古代越人在自己身上刺些龙纹,以便在水中作业时“人龙混杂”,使蛟龙误认为是同类,而不加伤害。《续齐谐记》则说,屈原投江后,楚人祭奠他的物品都为蛟龙所窃,楚人便改用蛟龙最害怕的五色丝及练树叶包成角粽祭奠屈原,于是,形成端午食粽之俗。可以说,南方人对龙的崇敬,是出于一种惧怕心理,因而,很少有南方人把龙当作吉祥物或视作至尊神灵加以崇拜。
在以凤鸟为图腾崇拜的古代南中国,龙的地位一直很低,它只能充当神使鸾凤的随从、座驾或奴仆。屈原的辞赋中,凤与龙各出现过二十四次,但凤充当的是神使,龙只是凤的坐骑。如“驾八龙蜿蜒兮,载云旗之委蛇”,“驾者”是鸾凤,龙则是“马拉车”的角色。
南方人对龙的这种恐惧、排斥、贬损与征服心理,使龙舟的原始“角色”定位,不过是人死后的“迎魂舟”或曰“归魂舟”,相当于今天殡仪馆的灵车,在鸾凤的指挥下运送亡灵升天。
这绝非信口开河。古时,南方水乡多以舟楫代步,人们相信人死后,其灵魂将会回到云水之间的“雁鹅村”,故需有迎魂之舟渡之。于是,便形成一种迎魂舟与迎魂鸟的葬俗,即鸾鸟祖母将在人死时,派鸾鸟使节—迎魂鸟,迎接人的灵魂,去“雁鹅村”,而那迎魂舟的角色就只好委屈龙去充当了。西汉贾谊曾在长沙作《服鸟赋》,写的便是这一风俗。
出土于长沙楚墓的两幅《人物御龙图》帛画,实际上,应该是“亡灵升天图”,一幅图中,可见鼓翼舞爪的鸾凤,神气地指挥着龙驾牵引亡灵之舟前行;另一幅图中,则是亡灵坐着龙舟向天国进发,而鸾凤则站在龙尾上充当舵手,驾驭那龙舟前进。
马王堆西汉古墓中的飞衣帛画,所描绘的是亡灵正在骑着双龙上升天界,而那鸟灵则悠闲地监护双龙升天。这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一种“坐死”风俗,即老人临终之前,由家人移至中堂,坐在一匹象征龙(迎魂舟)的白布上,白布从屋顶伸出,寓意上天之路。
赛龙舟的盛行,自然与纪念屈原有关。相传,屈原投江后,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大家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实际上,应该是人们按习俗用迎魂舟(龙舟)送其灵魂归葬。
吴地(江苏一带)龙舟竞渡纪念伍子胥,浙江一带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都离不开迎魂舟之古俗。
(本篇完)
赛龙舟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
一、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但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赛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一般都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沅陵龙舟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儿六女,儿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瑶、侗、土、畲、黎六个民族。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师不知他魂落何处,就让各族打造一只龙舟,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沅陵龙舟起源5千年前,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3千多年。
二、端午节赛龙舟的寓意
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但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赛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一般都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我们都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很多人都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举行赛龙舟表达敬仰,端午节也有一系列的习俗文化等,那么一起来看看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1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赛龙舟的来历是为了纪念屈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在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龙舟竞赛作为一项水上运动,经历了功利性、纪念性和竞技性三种基本形态。
功利型的龙舟竞渡,是指起始萌生阶段的龙舟竞渡,从时间上讲,大致在先秦。原始时期的先民,在水上捕捞、渡水劳动,特别是在水患中的'逃命、救人和水上争斗中,争相竞渡。
纪念型的龙舟竞渡,形成于汉魏六朝,延续至今。吴国人周处《风土赛龙舟老照片记》是最早记录端午竞渡的文献,说明三国时,"端午竞渡"已成为风气。而记录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最早文献,是梁代吴均、宗懔和唐代魏征留下的资料。其中魏征在《志》中写道:"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上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驱,梢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自此,端午竞渡这一民俗统一在"纪念屈原"这个具有凝聚力的主题上。
竞技型龙舟竞渡,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其发展可追溯至1976年举行的香港龙舟邀请赛,此后,龙舟竞赛成为现代体育项目,热潮席卷全球30多个国家。在国际上,龙舟运动基本上是一种竞技型的体育项目。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汨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尔后,湖南省汨罗市便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办国际龙舟节。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2端午节要赛龙舟的原因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上记载着:“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礼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2、挂艾草: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同时,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食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4、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5、涂雄黄: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在城市很少看到这个习俗了。
7、躲端午:躲端午是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
8、避五毒: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