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实践14读后感,管理的实践14章读后感
01
管理者及其工作
管理者有两项特殊任务,企业中其他人都不需担负这两项任务,而且凡是必须承担这两项任务的人都是管理者。
第一项任务是创造出大于各部分总和的真正整体,创造出有生产力的实体,而且其产出将大于所有投入资源的总和。为了完成任务,管理者必须善于发挥资源优势——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的长处,以中和其短处。要创造真正的整体,只有采取这个办法。要创造真正的整体,管理者还必须在采取每个行动时,
今天阅读了管理的实践里面的第27和第28两章内容:管理者及其工作以及做决策。
01
管理者及其工作
管理者有两项特殊任务,企业中其他人都不需担负这两项任务,而且凡是必须承担这两项任务的人都是管理者。
第一项任务是创造出大于各部分总和的真正整体,创造出有生产力的实体,而且其产出将大于所有投入资源的总和。为了完成任务,管理者必须善于发挥资源优势——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的长处,以中和其短处。要创造真正的整体,只有采取这个办法。要创造真正的整体,管理者还必须在采取每个行动时,同时考虑企业的整体绩效,以及需要哪些不同的活动来达成一致的绩效。
管理者的第二项任务是协调每个决策和行动的长远的需求和眼前的需求。无论牺牲长期或短期利益,都会危及整个企业。管理者无论做什么事情,应该一方面是短期的权宜之计,另一方面也符合长期的基本目标和原则。当他无法完全调和长短期的考虑时,至少要设法在中间取得平衡,他必须审慎评估为了保护眼前的利益,将牺牲哪些长期利益,或为了明天的发展,今天需付出多大的代价。
管理者的工作中包含5项基本活动,这五项活动共同将所有资源整合成生气蓬勃、不断成长的组织。
首先,管理者设定目标,决定目标应该是什么,也决定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以达到目标。他将目标有效传达给部门员工,并通过这些员工来达成目标。
其次,管理者从事组织的工作。他分析达成目标所需的活动、决策和关系,将工作分门别类,并且分割为可以管理的职务,将这些单位和职务组织成适当的结构,选择对的人来管理这些单位,也管理需要完成的工作。
接下来,管理者还必须激励员工,和员工沟通。他通过管理,通过与下属的关系,通过奖励措施和升迁政策,以及不断地双向沟通,把负责不同职务的人变成一个团队。
第四个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是衡量标准。管理者必须为工作建立衡量标准——这是关乎组织绩效和每位成员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必须确立组织中每个人都有适用的衡量标准,并把衡量标准重心放在整个组织的绩效上,同时也放在个人工作绩效上,并协助个人达到绩效。
最后,管理者必须培养人才。管理者可以通过管理方式,让员工更容易或更难以自我发展。他可能引导下属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也可能误导他们;他可能激发他们的潜能或压抑他们的发展;他可能强化他们正直的品格,或令他们腐败。
设定目标、组织、激励和沟通、绩效评估和培养人才,都是正式的管理工作项目。只有靠管理者的经验才能具体实践这些工作内容,并且赋予意义。
管理者有一个特殊工具:信息。管理者不“操纵”人,而是激励、引导、组织他人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他做这一切事情的唯一工具是语言、文字或数据。他必须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别人,同时也必须懂得如何掌握别人的需求。
懂得善用时间的管理者通过良好的规划,达成绩效。他们愿意先思考,再行动,花很多时间彻底思考应该设定目标的领域,花更多时间有系统地思考如何解决一再出现的老问题。
善用时间的管理者花在和上司沟通的时间远多于和下属沟通的时间。他们希望和部属保持良好的沟通,但是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他们不和下属讨论自己的问题,但是却懂得如何让下属主动谈论他们的问题。
善用时间的管理者也花很多时间思考上司的问题,以及思考他对上司、对整个企业的成功可以有什么贡献。他愿意为上司的工作负起责任——认为这是管理者的分内之事。
管理者手中掌握的资源——人,非常特殊。由于人是特殊的资源,因此管理者运用这个特殊资源时,也需要他具有某些特殊的品质。
两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双向的关系,和人与一般资源的关系很不一样。无论是夫妻、父子,或主管和部属,这种相互关系的性质在不断地改变着对方。培养人才的方向决定了员工,究竟是更能发挥生产力,还是最后变得百无一用。
每一个成功的组织,都有不喜欢别人、不帮助别人、很难相处的上司。但是尽管这类上司冷酷、不讨人喜欢、要求严苛,但是他培养了许多人才。他也比其他人缘好的上司赢得更多尊敬。他要求下属一丝不苟,也严格要求自己;他建立高标准,期望下属能够始终维护高标准;他只考虑怎么做才正确,绝不因人而异。虽然这些管理者通常才华横溢,但是他在评价下属的时候,绝对不会把聪明才智看得比正直的品格还重要。缺乏这些品格的管理者,无论他是多么讨人喜欢、乐于助人、和蔼可亲,甚至才智过人、能力高强,都是危险人物,“不适合担任管理者”。
如果一个人要为他人和他人的工作承担责任,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管理者的首要职责是向上负责:对企业负责。他和上司及其他管理者的关系,与他和下属的关系同样重要。
我们只能以一个人的功能和企业期望他发挥的贡献来定义他是不是管理者。而管理者有别于其他员工的独特功能乃是教育的功能。企业期望他发挥的独特贡献,则是赋予他人达成绩效的能力和愿景。最后,是道德责任和愿景决定了一个人究竟算不算管理者。
02
做决策
无论管理者做什么,他都通过决策来完成工作。这些决策可能是例行工作,他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决策。这些决策也可能影响公司的未来,需要经过多年系统化的分析,才有办法做决定。但管理就是决策的过程。
管理决策中最常发生的错误是只强调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不重视提出正确的问题。只有不重要的、例行的、属于战术层次的决策才会把重心放在解决问题上面。如果解答问题必须满足的条件和要求都很明确,那么解决问题就是唯一要做的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做的只是在几个明显的方案中做选择,通常依据的都是经济上的选择标准:哪个方案能以最小的投入和最少的干扰,达到预期的目标。
真正重要的决策,都是战略性决策,必须设法了解情势或改变情势,找出可用的资源或应该采用的资源。这些都属于管理决策。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制定这类战略性决策,管理者的层级越高,则需要制定的战略性决策就越多。
凡是与企业目标及达成目标的手段有关的决策都属于此类,与生产力相关的所有决策也属于此类,因为总是把目标放在改变整体形势上。此外,战略性决策还包括所有的组织决策和所有的重大资本支出决策。大多数的经营决策在本质上也属于战略性决策:例如规划销售地区或训练推销员;工厂配置或原料库存。
战略性决策无论幅度、复杂度或重要性如何,都不应该通过问题解决方式来制定。的确,这些特殊管理决策最重要而困难的部分,从来都不在于能否找到正确答案,而在于能否提出正确的问题。
仅仅找到正确的答案还不够,更重要、也更困难的是,一旦做了决定,如何有效采取行动。管理者关心的不是知识,而是绩效。最没用的做法就是找到了正确答案后,却束之高阁,或决定了正确的解决方案后,负责推动方案的人却默默抵制这项决策。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确定企业中不同部门、不同层级所制定的决策必须彼此相容,都能与企业整体目标相呼应。
决策包含了5个不同的阶段: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制定可行的替代方案、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把决策转化为有效的行动。做决策可能很浪费时间,但却可能是管理者解决时间运用问题的最佳工具。管理者应该把时间花在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和制定可行的替代方案上,要有效实施解决方案,也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但是,管理者不应该花太多时间来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一旦做了决策,再花任何时间来推销决策都纯粹是浪费时间,只证明在最初几个阶段,没有好好运用时间。
许多问题,我们乍看之下,以为找到了关键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却多半既不重要,也不相干,充其量只是症状而已。而且最显而易见的症状往往透露不出任何重要线索。
决策的首要任务是找出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并且界定问题。在这个阶段,花再多的时间都不为过。许多关于领导力的著作和文章都充斥着各种忠告,建议读者如何迅速果断地做决定。但是最愚蠢而浪费时间的建议,莫过于劝读者赶快决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大多数管理者采用的症状诊断方式,其实不是解决之道。这个方法依赖的是经验,而不是分析,因此不能以系统化的方式获取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就无法采取这个方法。
要明确界定问题,管理者必须先找到“关键因素”,也就是在进行任何改变或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必须先改变的要素。
要通过分析问题找到关键因素,并非易事,通常必须采取两种辅助的做法,两种方法都应用到18世纪物理学家用来分离出关键因素的“虚拟运转”原理。第一种方法先假定一切条件都不变,然后问:未来将发生什么状况?第二种方法是回顾过去,然后问:当初发生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取了什么行动,或不曾采取什么行动,将会影响到目前的状况?
第二个步骤是决定解决问题需要什么条件,同时彻底想清楚解决方案的目标为何。解决方案的目标必须反映企业目标,聚焦于经营绩效和经营成果上,在短期的未来和长期的未来之间取得平衡,并且将企业整体以及经营企业所需的活动一起纳入考虑。
找到正确的问题、设定目标以及确立规则等步骤,构成了决策的第一个阶段。问题界定清楚之后,下一个阶段是分析问题:将问题分类,并寻找事实。为了了解谁是必须做决策的人,以及应该把决策内容传达给哪些人,必须先将问题分类。如果没有预先将问题分类,将严重危害最后的决策品质,因为问题分类后将能说明如果要将决策转化为有效行动,应该由什么人做什么事情。
问题分类有4个原则,决策的未来性(企业采取行动所承诺的时间长短,以及决策会多快改变)、决策对于其他领域和其他部门的影响、决策品质的考虑、决策的独特性或周期性。这样的分类能确保决策对于企业整体产生实质贡献,而不是牺牲整体利益解决眼前或局部的问题。因为这个分类方式乃是根据问题与企业整体目标,以及问题和个别单位目标之间的关联性,来筛选问题,强迫管理者从整个企业的观点来看自己的问题。
只有在问题已经界定清楚,完成分类后,才能开始寻找事实。在这之前,没有人知道什么是事实,每个人都只掌握了数据而已。定义和分类决定了哪些数据是与决策相关的数据,也就是事实。
“寻找事实”只是一部分的工作而已。同样重要的是,运用信息来检测整个做法是否有效。
管理者永远都不可能获得所有应该掌握到的事实。大多数决策的基础都是不完整的知识——原因可能是无法获得所需信息,或要掌握完整信息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太高的成本。我们不需要掌握所有事实之后,才能有好的决策;但是我们必须了解还欠缺哪些信息,由此判断决策的风险有多大,以及当建议采取某个行动方案时,其严谨度和准确度有多高。因为最大的骗局莫过于想要根据粗糙不足的信息,来制定精确的决策,但这都是常见的现象。
制定出各种选择方案,否则很容易陷入“两者择其一”,非此即彼的陷阱中。只有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案,才能把基本假设提升到意识的层次,迫使自己检视这些方案,测试其效能。替代方案不见得能保证我们的决定都是明智而正确的,但至少能防止我们在未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做错决策。
事实上,找出各种选择方案,也是我们激发想象力、训练想象力的不二法门,是“科学方法”的精髓所在,一流科学家都具备这样的特质——无论他多么熟悉观察到的现象,他还是会把其他可能的解释都纳入考虑。
在所有的组织问题中,尤其重要的是必须考虑到不采取任何行动的选择方案。传统的做事方式,以及只反映了过去需求、却不能反映目前需求的职位扼杀了管理者的愿景和想象力,除非我们在决定如何填补某个职位空缺时,将不填补空缺也纳入选择方案,否则就会面临组织中的管理层级不断增加的危险。
可以根据四个标准,在各种可能方案中,选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1.风险。管理者必须根据预期的收获,来权衡每个行动的风险。任何行动都有风险,即使不采取任何行动,也有其风险。但最重要的既不是预期的收获,也不是预期的风险,而是两者的比率为何。因此每个选择方案都应该包含对比率的评估。
2.投入的精力所达到的经济效益。哪些行动能花最小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成果,能够在受到组织最少干预的情况下,推动所需的变革?
3.考虑时机。如果情况十分紧急的话,那么宁可采取戏剧化的决策和行动来提醒整个组织,有大事发生了。另一方面,如果需要的是持续性的长期努力,那么最好稳扎稳打,积累动能。有些情况下,解决方案必须是决定性的行动,而且必须能立刻将整个组织的注意力聚焦于新目标上。有些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踏出第一步,最后的目标可以暂时隐而不宣。
4.资源的限制。执行决策的人是谁,是最需要纳入考虑的资源限制。只有找对了执行人选,才能有效执行决策。执行者的愿景、能力、技巧和理解决定了他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有的行动方案对于执行者的要求或许高于他们目前的能力,然而却是唯一适当的解决方案,这时候,决策中就必须包含了提升执行人员能力和标准的计划,否则就必须另觅合格人选来执行决策。
管理者绝对不可因为找不到足以胜任的人才,而采取了错误的决策。制定决策时,必须在真正可行的各种替代方案中做选择,也就是说,无论最后决定采取哪种行动,都足以解决问题。如果对现有人员的要求必须高于他们目前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那么现有人员就必须学会做更多的事情,达到更高的要求,否则就必须找别人取而代之。
管理决策的本质就在于,员工必须执行这项决策,让决策发挥有效性。管理者制定的都是关于其他人应该怎么做的决策。因此,员工仅仅肯买账还不够,他们必须把执行决策当成自己的工作才行。
决策正确与否要由问题的本质来决定,与“顾客”的期望和接受度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决策是正确的,无论他们最初喜不喜欢决策的内容,终究还是会接受这个决策。如果管理者必须花时间来推销决策,那么这一定不是个适当的决策,也无法有效执行。
管理决策的本质就是要通过他人的行动,来发挥决策的有效性。“做”决策的管理者其实没有真的“做”了决策。他界定了问题,设定目标,说明规则。他还将决策分类,搜集信息,寻找各种可行的选择方案,并且发挥判断力,从中选取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要把解决方案转化为行动,必须让员工了解他们和同事在行为上应该有哪些改变,也必须让他们了解新的做事方式有什么最低要求。如果所做的决策要求员工从头做起或改变思维方式,这样的决策显然不合适。有效沟通的原则就是以清晰、精准而明确的形式沟通,只商讨重大的偏差和例外。
要激励员工,必须让每个决策在负责执行决策的员工心目中,变成“我们的决策”。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参与决策过程。因为决策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工作,所以决策应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展现更好的绩效,发挥更高的工作效益,并且获得更高的成就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