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市场为何这么不被投资人待见原因其实很简单呢,东北投资环境差
我虽是东北人,但常年在外居住,近几年才回到东北,回来后发现,投资不过山海关其实是有根据的,但也不包括有些人故意将这件事放大去说,东北市场也完全没有像外界传的那么糟糕。
拿肯德基举例,在哈尔滨开的肯德基基本上目前都处在亏损状态,这个是真实的。但在南方市场上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式品牌还是盈利的,其在东北市场常年亏损的原因如下。
投资不过山海关,众所周知,关外只不过东北三省,而这句话在投资界广为流传,特别是针对民营企业,甚至这句话已经成为了投资人不敢触碰的底线,东北真的有这么差吗?
我虽是东北人,但常年在外居住,近几年才回到东北,回来后发现,投资不过山海关其实是有根据的,但也不包括有些人故意将这件事放大去说,东北市场也完全没有像外界传的那么糟糕。
拿肯德基举例,在哈尔滨开的肯德基基本上目前都处在亏损状态,这个是真实的。但在南方市场上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式品牌还是盈利的,其在东北市场常年亏损的原因如下。
首先受自然因素影响,东北人家家户户都有自己最爱吃的家常菜,而东北人对于外来食品本身就有一定的抵触,其实我个人也是这样,走到哪都喜欢吃家乡菜,所以麦当劳、肯德基不受东北人的欢迎是一定的。
还有一点,东北人性情好客,酒桌上谈生意已经成了条例,确实,我回东北之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大部分生意都是酒桌上谈出来的。这下原因就出来了,肯德基、麦当劳不卖酒哇!
你要是卖酒你再看看,每天24小时营业,保准你整天整宿都爆满,所以总的来说,这些快餐品牌在东北融入不到市场中去,也就是水土不服,拿在其他地方的经营模式到东北继续用,那肯定是不好使的!
所以有些品牌、企业压根就受这些因素影响,进不了东北市场。这样的分析也就比较清晰了,有些企业家说东北市场怎么怎么不堪,其实就是你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在东北很难融入,市场打不开怪人家市场,还是要在自身上找毛病。
说到这,那我们找找自身的毛病,首先是自然因素,上文也提到了,越向北越冷,这样地理条件对于物流业也是一个比较难的点,成本高、效率低,我如果是干物流的,我也不会把东北视为好的投资地点。
其次是东北市场规模逐年缩小,主要原因在人口流失量不断增加,当地的消费能力也是很低。东北本身就是地广人稀,经过几年的发展滞后,人口、人才等都出现了严重流失的问题,这一点投资者也不得不考虑。
还有当地政府的因素,虽然这方面已经有所改善,但有一些发展观念对比南方还是明显落后,政府思想落后、行政审批多且复杂,这些因素在投资者眼里都是很大的麻烦,比较投资者也属商人,看重的是效率,是效益。
最后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近几年东北的风评,无论是直播界的兴起还是违约等事件的频频发生,都给东北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先不论投资这事,就是正常聊天谈到东北,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开喷。
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投资者,以上几大因素都可以成为我不选择投资东北的理由,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当地有我们当地的习俗和风土人情,首先我们欢迎各行各业的先进企业进入。
在此也要提醒一句,不是所有行业都可以进入东北市场的,上面的几大因素已经提到了,确实投资不过山海关可以被某个行业挂在嘴边,但我想东北绝对不是排斥所有行业的。
甚至说如果抓住东北人的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你来开一个酒文化饭店,这能不火?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一句,不要对某个地区存在什么所谓的偏见,各地有各地方的缺点,希望大家能看到对方好的东西,不好的东西留给自身看就够了。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已经有不少企业和品牌都已经成功打入东北市场,并且收获了不错的效益,相信在以后的几年,投资不过山海关将会成为一句空话,东北也一定会走上正轨,逐步稳定发展。
为什么这几年东北经济愈发衰落?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东北的经济衰退,雪乡坑人,为何东北总是风口浪尖?
商业环境恶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东北恶劣的商业环境日益突出, IPO造假现象时有发生,目前东北许多民营企业根本无法生存,揽工程做生意在这里必须走关系,契约精神是什么?更糟糕的是,这里的人们以进入该机构工作而自豪,完全没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
最受欢迎的观点是,东北经济的变化归根结底只是因为天气太冷。东北部的寒冷的确是世界一流的,比世界各大发达地区都要冷,而且人口密度还那么高,二战后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寒冷地区向“阳光地带”迁移是相当常见的现象。
国信中心原总经济师范剑平对此表示赞同,认为气候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极寒天气对东北经济转型具有客观制约作用。从这一观点来看,两种传统的工业衰退在严寒气候中都是相当不利的,因为温暖的南方可以一年到头开花结果,摆摊。
人才流失人口特别是人才流失尤为严重,随着产业的衰退和东北市场经济的衰退,东北许多城市吸引大学生和技术人才的工资都很低,而且体制外的工作机会也很少。
根源性,即腐化。在制度上,东北人对体制内崇拜几乎到了发疯的地步,而走关系走后门办事更是家常便饭,试想在这个地方做生意、生活都得靠走后门拉关系,谁还会愿意来呢?最火的一句话是“投资山海关难”。
东北许多企业没有及时转型仍然固守旧的体制和观念,除大型国有企业外,许多区县产业结构单一,许多区县只知道依靠体制和计划经济模式发展,而不及时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最后损失惨重。从进化角度看,东北相对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其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缺乏良好的“预见性”。
不但新出现的机会很难把握,而且一旦原来高度依赖的行业出了问题,人们就很难找到其他出路。此外,当很多人回到家后,不是要转向新的模式,而是要紧紧抓住那些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小的部门,即机关机构。
归根结底,这种单一性与衰退相互影响,相互强化,导致情况更加趋于恶化。要想走出困境,必须找准自己的特色,以适应市场的变化,然后逐步创造宽松多元的环境,带动各行业的发展。如此一来,下一次面对冲击,至少东方不亮西方亮,不会有一家电厂出事故,全城陷于黑灯瞎火。
由于互联网的发达,使得东北雪乡等地成为舆论焦点,交通部门也对车牌进行了处罚。实际上根源在于东北的衰败,东北的衰败是实实在在的事,别的不说,十年前沈阳可是比得上成都、重庆、武汉、南京、杭州这些城市,现在国内生产总值连一半都不到。
有很多理由,归结起来还是体制和人的思想原因,东北不差,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当年的伪满洲国可是比日本本土经济发展得好。
总有人说东北经济为什么不行
到了市场经济时代,东北经济拼不过更具有海洋文明基因的闽浙粤地区的人,因为那边平原少,多山地且临海,很类似于古希腊爱琴海地区的地貌,是培养工商业思维的最佳土壤。
再加上元代以后定都北京,东南地区天高皇帝远,即便清朝闭关锁国,明朝后期禁海,但是广州一代还是开放的,这就造成那个地区市场经济思维早就开始发育了。
所以总结东北的经济衰落,除了上述的计划经济的政治因素,还有宗族观念淡泊、重工业发展所带来生育人口少的原因,因为东北发展先于全国,摆脱农业越早的地区、宗族观念越淡泊的地区。
扩展资料:
东北经济的发展历程
建国后计划经济开展,东北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受国家重视,大量人才北上发展东北,这是东北的辉煌时期,但是这种普遍先于全国的经济早熟。
再加上早就在民国时期濡染的开放文化,以及大量迁移人口对于陌生土地归属感的缺乏,总体上淡泊的宗族观念,整体上构成了东北经济文化大致貌相。
正因为东北计划经济发展的过好,使其计划经济思维的固化,东北市场经济思想观念的培养被严重阻碍,这说明一种文化给你带来效益的同时,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会成为一种羁绊,再加上计划经济属于当今世界的异类。
在北半球,由南向北人口迁移属于政策导向下或者生存的无奈下非自然而然的迁移,而且事实也如此,历史长河中由北向南是顺向,由南向北的例子鲜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