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电脑百科 > 正文

为什么每次报价都不成功呢,一个销售员拿不下订单

关于作者:王星(Stellar), 在西安生活和工作。从事外贸近10年,擅长海外项目管理,学习型团队打造和商务英文写作。上市企业国际市场CMO,焦点商学院特约讲师,外贸公司咨询顾问。
我投身的几个行业,业务基本都是面向B端,很少有针对C端的业务,也很少有金额很小的订单,甚至零售。
因为在谈的商机都是以“项目”的形式成交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就建立起了“项目思维”。
关于如何良好、高效地去运作好一个项目,通过项目思维向前推进直到落地订单,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它包括

关于作者:王星(Stellar), 在西安生活和工作。从事外贸近10年,擅长海外项目管理,学习型团队打造和商务英文写作。上市企业国际市场CMO,焦点商学院特约讲师,外贸公司咨询顾问。

我投身的几个行业,业务基本都是面向B端,很少有针对C端的业务,也很少有金额很小的订单,甚至零售。

因为在谈的商机都是以“项目”的形式成交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就建立起了“项目思维”。

关于如何良好、高效地去运作好一个项目,通过项目思维向前推进直到落地订单,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它包括几个重要的环节,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并最大化地让合作方发挥出优势。如何在前期就做好规划,针对性地去打击对手等等。

这篇文章针对项目运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展开探讨,就是如何通过引导甲方,让一个项目向自己靠拢,不做项目的陪跑者。

在目前各行各业竞争残酷的态势之下,可以说每一个稍微上点规模的项目,表面都看似平静,然而背后都是暗流涌动,因为它们都在被人运作着。

经验欠缺的外贸团队和外贸人,勤勤恳恳地工作,一次又一次地应答各式各样的技术参数表,一回又一回地准备每一份投标文件,但总是功亏一篑。

不是产品不过硬,或者价格不具有竞争力,更不是自己和团队工作不努力,而是方向错误。当方向不对的时候,所有的努力都会成为无用功,所有的产品、服务,甚至成本控制的优势都无法发挥出来。

这就像和自己心仪已久的女神聊天,虽然也在聊也能约,但从一开始女神早就被隐藏的高富帅锁定,直到最后才明白原来自己一直以备胎的形式存在着。

是的,在外贸生涯里,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就是那个备胎。

记得刚开始独立去做海外项目时,我有一家超大型的客户,对方总是发出项目的需求信息和技术参数表。

每一次收到对方发来的表格我内心都很激动,觉得自己获取到了非常宝贵的项目信息。一项项分析,一项项填写,然后提交。一开始应答时,技术参数表里有一些我们产品不能达标的地方,但并不是强制项,是可选项。虽然未达标,但客户也是接受的。

随着参数表版本号的更新,这些原本并不是强制项的参数,都逐渐被更新为了强制项,我们不符合这些技术指标的产品,客户是绝不会进行采购的,而送出去的样品也都是白送。

应答了五六版的技术参数表后,终于所有我们不能达成的技术指标,都被列为了强制项,这也就意味着至少对于这个项目而言,我们的产品再也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了。

经历了许多次后,我终于感觉到情况不对。后来才了解到,每一次从这个客户的项目需求产生之初,就有一家和我们一样的企业在不断地引导客户,他们从产品着手,通过各种方式说动客户修改这份全球供应商都要填写的参数表,逐步将产品参数完全和自己的产品匹配,从而将其他供应商都排除在外。

就这样我在这家客户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之前免费快递过的样品,都化成了泡沫。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就像海面上漂浮着的海藻一样毫无目标,在项目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完全没有认清自己的定位。

再后来我跟着一家非常资深的合作方一起去海外出差,终于让自己明白了些道理。

我们去拜访一家大型企业,当时我的任务就是作为生产商讲好PPT。到了客户的公司后,我们先拜访了一位出差前就已经对接好的技术高管,和他简单交谈了几句后对方就引荐了他的领导——公司技术部门的一把手。

进到另一个办公室,合作方和这位技术领导交流后,这位领导就决定安排公司里所有和这类产品相关的技术人员都去大会议室,由我们宣讲PPT并展开技术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我除了解答一些问题外,主要由合作方在说。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恰到好处地讲出了我们产品的亮点和优势,会议室的技术人员还将这些信息都记到了本子上。

针对项目最原始的需求,客户的技术团队中甚至开始有人怀疑他们原先设置的目标是不是有问题了。

那次拜访结束一周后,我收到了一份项目资料,开始应答技术部分,发现里边有一些不符项。于是合作伙伴又去单独拜访了客户几次,更新后的项目资料里,产品原先不符合的技术点都不见了。

我和合作伙伴时刻沟通客户的情况,再后来他告诉我说项目基本上稳了。果然,要应答的技术表格又被更新了,里边设置了几项只有我们的产品才能满足的技术指标。

到后来拿下项目,签订合同并且开始投产的时候,我对整个过程进行复盘。所有的沟通动作我都是清楚的,这里边没有半点违法违规的操作,但合作方就硬生生地通过不断引导客户,让我们最终PK掉了所有的竞争对手。

关于海外项目的推动,当项目已经被人引导而离自己越来越远时,初级的外贸团队在跟进过程中通常是无感的。而高段位的外贸人一旦丢掉项目,又总会去抱怨说,又被人在背后“暗箱操作”了。

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所谓的“暗箱操作”,竞争对手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有能量,他们也是通过一系列基础的、常规的操作,逐步引导客户,最终让别家都做了陪跑者。

虽然行业不同,产品特性不同,但是说到如何通过引导客户,将项目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推动,这底层的机理和动作都是相通的。

1

找到项目真正的关键人物

促成海外项目最终能够成交的关键,在客户方内部一般都是由多种因素和角色决定的。总体来说分为技术层面、商务层面两大部分。

有一些大型企业最终的决策人所在的部门会高于这两个层面,也有的项目最终是由技术负责人或采购负责人最终签字,来决定谁是供应商。

如果产品涉及到许多外围的服务,或者第三方的服务公司参与其中,比如软件或管理平台,那么他们前期的推荐动作,以及项目进行中的产品对接,调试环节,也将会是至关重要的。

找对项目真正的决策人是能对项目进行引导的基础。我曾经和沙特的一家大客户中的技术人员沟通交流了半年多,参与过多次投标但一次都没中过。

这位对接人虽然什么都问我要,产品资料、报价、样品,测试环节他也都安排,但是他只是公司一个级别不算太高的工程师,也是到后来才知道,我们的竞争对手一直找的就是他所在部门的负责人,那个负责人才具备在供应商选择上进行拍板的权利。

锁定关键人并不难,不论客户内部还是客户在当地的代理,在具备信任的基础上直接去问他们,然后汇总所有能搜集到的信息,带着这些信息找关键人验证。这个过程不但能明确关键人,而且能清楚地知道这家企业从启动一个项目到最终完成采购的决策流程。

2

搞清楚客户内部项目的决策流程

要了解客户内部如何决策一个项目,要从客户是如何对新项目进行审批说起。

大型企业新上一个项目,内部都会有一套审批流程。一般会是由技术部牵头,汇总市场部、产品部、采购部的信息,最终将新项目敲定,发标或者直接开始对接供应商。

各部门扮演的角色不同,它们的关注点不同,所占的比重也不同。技术部和产品部更多关注产品的性能和参数,送样后由测试部给出测试结果,通过后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采购部或者也叫商务部出面负责沟通商务环节。包括价格锁定、品牌定制、物流、交期等等。而有一些行业的这些环节源头的制造商是接触不到的,完全由本地代理商来负责推动。我们作为中国本土的制造商,同样可以运筹帷幄,给予本地代理商有力的支持。

3

支撑好当地代理,

搭建起更具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许多行业没有本地代理商的支持,国内的工厂无法和海外的大型终端客户直接签订合同。有的是因为付款账期带来的资金压力,有的是因为本地证书,也有的行业如果在本地没有服务团队,那么再怎么谈,终端客户也不会从远在千里之外的一家企业直接采购。

这种情况下,谁能给代理更有力的支持,谁就在项目运作中占据绝对的优势。从付款方式(缓解代理资金压力),到预先投产(缩短产品交付时间),再到营销支撑(协助代理建立本地展厅,提供相应的宣传资料设计和实物),等等手段都能最大化激励本地的合作伙伴,让他们更好地去维护自己和终端客户建立的关系,从而帮助到自己。

以上三个方面都具备了,那么不论是产品端还是商务端,我们从一开始就切入进去,通过引导终端客户修改参数也好,报出更激进的价格和交货期也罢,甚至包括为这个产品额外添加一个大家都不具备的证书或指定某个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比较偏门的检测报告等,和客户一起设置出项目门槛,那么合作就指日可待了。

在当下信息传递便捷快速,几乎不存在信息壁垒的商业环境下,狼多肉少,每一个项目一定有几家甚至几十家供应商都在参与竞争。

说得扎心一点,从项目一开始,一些企业就注定是不会成功的。他们不懂得引导客户,一板一眼地做着该做的工作,结果证明,都只是一个项目陪跑者。

任何国家现在只要有项目,我都会通过多家代理,送去不同形态的产品,提供不同公司抬头的应答文件和商务文件,让本地代理商们同时去发挥自己和客户的关系,去围一个项目。

当然这些事情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也会遇到各种问题,首先,在一个国家得有好几个具备实力的合作伙伴。推动中,让代理们都去引导终端客户,通过不断修订产品需求,几路资源都在向我的产品系列靠拢,一切都铺好以后,能做的就是静待花开。

引导产品、引导客户,这一招,可以比做海外项目运作中的“翻云手”。

为什么每次报价都不成功呢,一个销售员拿不下订单

客户不下订单的原因是什么?

  客户不下订单的原因分析
  1、产品没有吸引力。
  这是老板最不愿意听到的话,也是销售人员最不应该说的话。因为,老板听到销售人员对产品的价格、质量、交货期、款式等的抱怨,往往第一反应是,他不是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他在为他平平的业绩找借口。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我们设想,如果你的老板要你通过互联网,将他烧好的砖头买到美国,你认为可能吗?我认为这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仅运输砖头的运费,就已经远远高出砖头本身的价值了,再加上关税和其他的费用,到了美国的经销商那里,此砖头的价格还能和彼砖头的价格竞争吗?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开展国际贸易
  2、市场定位错误。
  这是企业和销售人员最容易犯的错误。面对着世界地图,企业应该把那里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呢?销售人员必须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全球市场的差异化,为企业提供了充分的选择机会。销售人员要根据产品的特点,找到最能够展示企业产品USP(独特卖点)的、为企业获得最多效益的、进入成本最少的市场。在一个企业,销售的是同一个产品,有的销售人员业绩好,有的业绩不好。产生的原因多出于此。
  例如,同是销售同样价格的VCD影碟机,张三选定的是利润空间较大的欧美市场,而李四选定的是利润空间较小的中东,结果是李四的订单远比张三的多。原因是VCD影碟机是一过度技术,在欧美直接推广的DVD技术,而VCD是没有市场的。市场定位的错误,往往会造成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最后无功而返。考虑一下,你没接到订单的原因是否属于这一种。
  3、沟通能力欠佳。
  这可完全是自己的问题了。开展国际贸易
,由于和交易对象语言、文化、地理、宗教等的差异,在和他们沟通中多少都存在着障碍。快速地沟通、快速地赢得对方的信任是能否拿到订单的关键。用互联网开展国际营销,要求销售人员即要有良好的外语能力,也要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应用互联网的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如果你和你的同事销售的是同一产品,销售的是同一地域,别人的拿到的订单比你多,考虑一下,你没接到订单的原因是否属于这一种。
  生意人常说有“大年”和“小年”。指的是有一段时间生意比较好做,有一段时间生意比较难做。做国际贸易也是如此。这是运气问题。考虑一下,你没接到订单的原因是否属于这一种。如果是这样,我们只能“尽人事而待天命”了。祈祷来年会更好吧。

为什么每次报价都不成功呢,一个销售员拿不下订单

为什么给客户报完价就没有下文了

为什么咨询之后不下订单呢?商友们就要学会跟进客户了。在我跟进客户的过程中,总结了几点供商友们参考参考。第一,客户来咨询,说明客户是有一定的购买意向的,同行询价除外,不管怎样我们都要耐心的去讲解。第二,跟进客户我们需要把握好时间,不能太急也不能太慢,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所以不能太快,但也不能太慢,慢了客户就跑到别处去了。第三,一般自客户咨询之后,5天就要跟进一次了,5天刚好不长也不短,如果说3天的话,显得你太心急了,客户就会怀疑你的产品了。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打电话给客户,客户却反问我:"这么急做什么?"。如果说两个星期之后跟进就太长了,客户大多都已经从别人哪里买到产品了。所以我们要适当的跟进,适当的和客户谈谈,让客户能够想起我们。第四,我们都知道客户找供应商不可能只找一家,大多会找几家的,然后价钱对比一下,哪家便宜就从哪家拿。如果是我们,我想我们也会这样做的,报的太高又怕把客户给吓跑了,报得太低自己又没多少利润。所以报价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才行!第五,一般客户咨询之后,没了下文,也有可能是同行询价的原因,这方面也要特别注意才行!我也常遇到这种问题,有些客户会嫌报价太高,加上可能本身对产品的兴趣不是很大,所以就不了了之了,没下文;也会有些客户是贸易类的,收到我们的报价之后还要再转去他的贸易客户,所以这样一转可以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回复的。所以我们也只有适时地跟踪询问一下意向,也别太频繁了,小心吓跑客户。给客户报完价了就没有下文了,这是我们常遇到的问题,现在的客户是在散网一样的在搜产品的价格,有2个有下文的条件,要么产品价格最低了,要么就是产品的特性。你是报了价格没下文,有时寄了样品也没有下文的。天下最难的两种事情,一个是将你想法放进别人的脑袋中,另外一个是将别人的钱放进自己的口袋中。但是,只要你能将自己的想法放进别人的脑袋中,通常也就能将别人的钱放进自己的口袋中。所以改变你的思维,向自己的大脑投资者是成功的关键。一般会这么认为!我给客户报价了,他怎么没反应呢?难道价格报高啦!其实不然!其实不一定低价就一定能抢到单!你的价格比别人的高,那你就找出你的产品别人没有的特点或优势!哪怕就那么一点点!只有善于表达的话!客户多花一点点钱就会感觉得到的很多,很值得!所以要把你的产品给“分解”了!每个细节都别放过!总会派上用场的!我以前也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客户询价过后就没了声音,心里总是犯嘀咕,担心自己是不是价格报高了客户向其它同行下单啦,打电话过去问吧,客户总是会找各种理由,譬如厂房还没搞好之类的推拖,慢慢的时间久了就没下文!我是搞瓷器行业的,常常遇到这种事情。真搞不懂客户询价你报高点人家跑了,报低点,客户还是嫌贵,报个成本价,还是贵,你说让我们厂家喝西北风算了。为什么客户不会去比比质量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diannao/42185.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如果辞职老板不批怎么办,辞职领导不批 下一篇:怎么说话领导爱听,职场中与领导沟通的万能公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