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资料5至8课,三年级科学上册第8课资料
一、填空
1.用打气筒可以给一个袋子打入一定量的空气。
2.在实验中,我们可以把皮球放在天平的一端,再把回形针或绿豆放在天平另一端来调节平衡。
3.利用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测一袋空气的质量。用回形针或绿豆等比较轻的物品来调节天平的平衡,调整的结果越准确。
4.如果我们已经测量出20筒空气的质量,那么我们可以估算出100筒空气的质量。
二、简答
1.在打入100筒空气后,这袋空气的质量大约是多少?我们是如何知道这袋空
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一、填空
1.用打气筒可以给一个袋子打入一定量的空气。
2.在实验中,我们可以把皮球放在天平的一端,再把回形针或绿豆放在天平另一端来调节平衡。
3.利用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测一袋空气的质量。用回形针或绿豆等比较轻的物品来调节天平的平衡,调整的结果越准确。
4.如果我们已经测量出20筒空气的质量,那么我们可以估算出100筒空气的质量。
二、简答
1.在打入100筒空气后,这袋空气的质量大约是多少?我们是如何知道这袋空气的质量的?
答:测量100筒空气的质量时,可以先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大约为3克,然后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100筒空气的质量约重15克。
2.比较这袋空气和它质量相当的物品,你有什么发现?
答:100筒空气的体积比所有的“质量参照物”的体积要大得多,说明空气有质量,但很轻。
3.请你利用生活中的其他测量工具,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答:可以用精密电子天平直接测量一袋空气的总质量,再减去袋子的质量就可以求出空气的质量。
三、实验
1.实验名称: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2.实验器材:简易天平 绿豆 打气筒 回形针 皮球 小桶 乒乓球
3.实验步骤:
①现将一个皮球放在天平的一端,再把回形针或绿豆放在另一端来调节平衡。
②将小桶中的皮球取下,打入20筒空气,放回天平。
③用多种物品来恢复天平的平衡。记录下每一种物品的数量。
④用打气筒给一个不漏气的袋子打入100筒空气,扎紧袋口,然后分别与同这袋空气质量相当的物品进行比较。
4.实验结论:当天平平衡时,空气的质量等于回形针或绿豆等轻质物品的质量。用打气筒打入的空气越多,质量越大。
6.我们来做“热气球”
一、填空
1.孔明灯是利用空气受热膨胀会上升的原理制成的。孔明灯能够升上高空的秘密是:孔明灯里的灯能不断加热空气。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变冷后又下降。
2.有些旅游景点,会提供让游客乘坐热气球到高空欣赏美景的服务。
3.在制作“热气球”的实验中,为了使热空气聚集到塑料袋中,我们可以将蜡烛用纸筒罩住。
4.纸罩里的空气被加热后,纸罩会上升。过一会儿,纸罩会慢慢下降,我们的猜测是:因为纸罩里的空气 变冷了 。
5.通过加热纸罩里面的空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我们知道,使纸罩在空中上升的是热空气。
6.用手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会感觉热空气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冷空气在蜡烛火焰的下方。
7.空气被加热后,会向上浮。
二、简答
1.加热前后,你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
答:加热前,塑料袋是瘪的,要用手扶着,不然会掉落下来;加热后,塑料袋变鼓,同时松开手后塑料袋会上升。
2.装有热空气的袋子会上升,你怎么解释呢?
答:因为相同体积的热空气和冷空气相比,热空气比较轻,会上升。
3.孔明灯为什么会升上高空?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热空气上升会产生一种向上托的力,使孔明灯升高。
三、实验
1.实验名称:做一个“热气球”
2.实验材料: 较大的塑料袋 纸筒 蜡烛 火柴
3.实验步骤:
①准备一个较大的塑料袋、一个纸筒和一支蜡烛。
②将蜡烛点燃,然后将纸筒罩住蜡烛,再将塑料袋罩住纸筒,加热袋中的空气。
③用手贴住袋子的外壁,当感到袋子变热了,松开双手,观察结下来发生的现象。
④重复几次实验,同时画下你观察到的现象。
4.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空气变热,塑料袋慢慢膨胀并升到空中;一段时间后,空气变凉了,塑料袋慢慢飘落 。
5.实验结论:热空气会上升,空气变冷后会下降。
1. 风的成因
一、填空
1.由于空气冷热不均,空气受热会上升,冷空气下沉就会形成冷热空气的对流。
2.空气流动会形成风,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如:用嘴吹、用书本扇、用扇子扇、用吹风机吹。
3.如果我们朝点燃的蚊香吹气,也可以观察到蚊香的烟朝我们吹气的方向运动,这是因为我们吹动了空气,形成了风。运动的空气带动了烟。
4.加热的空气向上运动,就形成了风。
5.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6.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会形成风。
二、简答
实验名称:风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 ① 一个蜡烛盒 ② 一张透明塑料膜 ③ 一个纸盒 ④ 一段蚊香 ⑤ 一卷双面胶 ⑥ 一束纸条
实验步骤:
(1)在 纸盒的两个侧面 各打一个圆洞。
(2)点燃蜡烛后,将 蜡烛盒 放在纸盒中,然后用 透明塑料膜 封住纸盒。
(3)借助蚊香的烟雾 和 纸条 观察 空气的流动 。
实验现象:
纸盒顶部的纸条 被向上的风吹动 ,纸盒一侧的蚊香烟雾 进入纸盒,又从纸盒上方的圆洞飘出 。
实验结论: 冷热空气流动会形成风 。
2.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一、 填空
1.空气总是在循环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空气存在范围广泛,空中、地下、水中都含有空气。
3.动物和人类的生存都离不开空气,空气中含有呼吸所需要的氧气。
4.物的光合作用离不开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5.空气中的氧气是物质燃烧的必要条件。
6.人们利用空气流动来发电,也就是风力发电。
7.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二、简答
1.对比空气,水和石头的特征?
答:空气能占据空间,易压缩,有一定的质量,会流动;水能占据空间,不易压缩,有一定的质量,会流动;石头能占据空间,不能压缩,有一定的质量,不会流动。
2.我们利用空气可以做哪些事情?
答:①做饭时,利用空气可以帮助燃烧。②用打气筒把空气打进自行车车胎里,使自行车跑得越快越稳。③把空气装进充气玩具里。④人们利用空气流动来发电。⑤人和动物的呼吸都需要空气中的氧。
3.空气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说说保护环境、防治空气污染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治理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发展植物净化;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4.用短文介绍空气的特点:
空气是一种物质,地球生命离不开它。
它无色无味可感知,没有形状能占据空间。
可压缩,可扩张;有质量,但很轻;
热空气,会上升;会流动,形成风。
三年级科学上册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
1、像粉笔、水一样,空气也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将纸巾揉成团放到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槽中,纸巾(没有)被浸湿,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所以水接触不到纸巾。将气球放在塑料瓶中,并将气球口套在塑料瓶口,气球无法吹得很大,这也是因为瓶子中的(空气占据空间)。
2、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喷水、充气床垫)等。
3、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1)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2)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数字为"0"。(3)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4、通过用电子天平测皮球(充气前)和(充气后)质量的变化,可以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
5、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
6、热空气要比相同体积的冷空气质量(轻),所以热空气会(向上升),冷空气会(下降)。
7、将冷集气瓶放在有烟的热集气瓶的上方,抽掉中间的玻璃板,热集气瓶里的烟随着热空气上升到冷集气瓶中,冷集气瓶中的冷空气向下流动,这样循环流动,烟便充满两个瓶子;将热集气瓶放在冷集气瓶的上方,抽掉中间的玻璃板,由于热空气不能向下流动,冷空气不能向上流动,烟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进入下方的冷集气瓶。
8、暖气片都安装在房间的(低处),可以让热空气(自然上升),提高室内气温。
9、阳光使地表温度升高,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方的空气,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热空气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土壤中有沙子、泥土、黏土、石块、枯树枝、小虫等丰富的生物及生物遗体,还有(水分、空气、腐殖质)等物质。
2、验证土壤成分的实验:(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纸巾上出现水迹:证明土壤中含有水分。(2)把土块放入水中,土块中冒出了气泡:证明土壤中有空气。(3)把土壤放入水中,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土壤出现分层现象:大颗粒的在下,细小颗粒的在上,水面漂浮一层黑色物质:证明土壤中有沙粒、黏粒和腐殖质。
3、土壤可分为三种类型:(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质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质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4、不同的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不同。如沙质土渗水性、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适宜生长(仙人掌、芝麻、花生、西瓜)等,黏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适宜生长的植物有(荷花、芦苇、水稻、莲花)等。
壤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渗水性、透气性都较好,适宜生长的植物有(蚕豆、苹果树、月季)等。
5、(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颜色越深,越肥沃。人们常用(种植绿肥、施农家肥和收集落叶沤肥)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
6、土壤沙化是表示失去细粒(粉粒、黏粒)而逐渐沙质化的现象。引起土壤沙化的原因可能是干旱或流沙入侵等自然因素,也可能是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开荒、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活动。
7、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保护土壤的活动:修筑梯田、轮作或休耕、植树造林。破坏土壤的活动:开窑烧砖、开山毁林、抛撒垃圾、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1、我们将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的物体称为固体。
2、(会流动,没有确定的形状)的物质称为液体。不同液体在颜色、气味、透明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3、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由规范的玻璃筒或塑料筒制成,刻度精确,刻度通常以(毫升或升)为单位。使用量筒时的注意事项:①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慢倒入量筒。②量筒必须放平稳后才能读数。③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4、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人们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仪(尺)。使用时,将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待气泡稳定后,再作判断。在实际检测中,气泡在哪边,说明哪处(高)。
5、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不变,(占据的空间)可能改变。混合后的固体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分离混合物的方法:①选择大孔眼的筛子分离玉米粉和绿豆的混合物。②选择磁铁分离木屑和铁屑的混合物。③用过滤装置分离沙子和红糖的混合物。
6、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糖等物质。在20℃时,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在20℃时,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204)克白糖。
7、分离水中的物质。(1)过滤法:通过过滤法可以将水中的不溶物分离出来,泥沙能用过滤法从水中分离出来。比如自来水厂的水在出厂前就要经过多次过滤和其他操作。(2)蒸发法:通过蒸发法可以将水中的溶解物分离出来,盐能用蒸发法从盐水中分离出来比如我们吃的盐大多数是通过晒海水得到的。
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
1、自然界中,有的水域大,蓄水量多,如江、河、湖、海。有的水域小,蓄水量少,如池塘、小溪、山涧。除了天然形成的水域,还有人工水域,如水库。
2、地下水的现状:中国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越来越少。地下水的补充:(1)铺设透水路面;(2)雨水回灌地下;(3)堤岸过滤。
3、装海水的勺子加热后,勺中留下一些白色颗粒。这些白色的颗粒是一些含盐类比较多的化学物质,导致海水喝起来又苦又咸。
4、地球上97%的水是海洋和咸水湖里的咸水,只有(3%)的水是淡水。在这(3%)的淡水中,(三分之二)是冰川和难以利用的深层地下水,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
1、呼吸系统: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鼻腔: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咽喉: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湿度调节和清洁作用。气管和支气管:连接着喉与肺,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功能。肺:在胸腔内,有左肺和右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
2、将(澄清石灰水)倒入呼出的气体中,摇晃一下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3、人一次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就是(肺活量)。小学生的肺活量不应低于1000毫升,成年人的肺活量一般在2500~4000毫升,有些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6000毫升以上。
4、消化系统:口腔-咽喉—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口腔:将食物磨碎,与唾液混合。咽部:吞咽食物。食道:传送食物至胃。
肝脏:产生胆汁;胆囊:储存胆汁(注意:食物不经过肝脏)。胃:储存和搅拌食物,吸收一些营养。小肠:完成消化和吸收。大肠:储存难以消化的食物残渣,生成粪便。肛门:将粪便排出体外。(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成人肠道长6.5~8.5米,约为身长的4.5倍。
5、消化道是通过(蠕动)的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6、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
7、营养素的来源:
(1)米饭、面条、面包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糖类,可供给我们能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2)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
(3)鱼、肉、蛋、奶、豆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必需的营养素。
(4)蔬菜、水果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是我们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食物。
(5)水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吸收营养、排出废物都需要它的帮助。
(6)粗粮、蔬菜、豆类食物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我们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和废物。
8、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土豆、馒头、米饭中含有大量淀粉。
(2)将食物放在白纸上用石块去挤压,观察白纸上留下的痕迹,可以检测哪些食物中含有脂。花生和肥肉中含有大量的油脂。
上海小学三年级 科教版 《自然》上册 复习资料
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要点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要点
1、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二、校园的树木
2、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
3、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4、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三、大树和小草
5、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
6、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7、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8、木本植物有: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桃树、苹果树
9、草本植物有: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玉米、小麦、向日葵。
四、水生植物
10、根据生存环境的不同,植物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1、陆生植物有: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桃树、苹果树、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玉米等。
12、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荷花。
13、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14、为什么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因为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部分的海绵体充满空气。
五、植物的叶
15、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16、叶的结构:
17、植物的叶一般由叶柄和叶片组成,叶片上面有叶脉。
18、叶也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
19、植物的叶同样都有生长、衰老和死亡的完整过程。
六、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20、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21、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22、用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
七、植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3、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营养、土壤。
24、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营养。
25、所有植物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空气、营养。
26、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
27、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28、植物的相同特点:
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阳光、水分、空气、营养,都能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过程。
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要点
一、寻访小动物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二、蜗牛(一)
2、蜗牛的身体分头部、腹部、尾部三部分。头部有眼睛、触角和嘴巴。蜗牛有两对触角,前面一对比较短,后面一对较长,长的触角顶端有眼睛。
3、蜗牛靠腹足爬行。蜗牛腹足中的粘液可以保护腹足(腹足经常保持湿润,避免爬行时受到损伤)
4、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
三、蜗牛(二)
5、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
6、蜗牛用肛门排泄废物。
7、蜗牛用气孔进行呼吸。
四、蚯蚓
8、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9、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10、我们用手等碰触蚯蚓时,蚯蚓身体会收缩。
11、蚯蚓不适应水中的环境,不能把蚯蚓长时间放在水里。
12、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都适应(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五、蚂蚁
13、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14、蚂蚁喜欢吃白糖、面包屑等甜食。
15、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六只脚)。
16、蚂蚁的特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爬行),(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等。
17、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
六、金鱼
18、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19、金鱼是一种常见的观赏鱼。金鱼是人工培育的,品种很多,是常见的家养动物。
20、金鱼的特点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鳍)游泳,用(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等。
21、金鱼的进食方式是吞食。喂金鱼时一次喂得太多,会把金鱼胀死的。
22、金鱼呼吸时,水流过金鱼的鳃部,鱼鳃就能利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
23、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
答:不会。因为金鱼将水吸入口中,又通过鳃部排出。
24、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都是有(生命)的,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等。
七、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25、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的运动方式:
26、蜗牛、蚯蚓、蚂蚁、金鱼遇到危险时的反应:缩进壳里、身体收缩、逃跑、逃跑。
27、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喜欢吃的食物:菜叶、树叶、甜食、鱼食
28、世界上大约有一百五十多万种动物。
29、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0、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
新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要点
一、我们周围的材料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陶瓷、橡胶)等。
3、知道身边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头:(黄白色,表面有纹路,不太重,能削得动,锯了以后有锯末,能浮在水上……)
二、哪种材料硬
5、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留下(划痕)。
6、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画)的方法。
7、将木条、卡纸、铁钉和塑料尺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铁钉>木条>塑料尺>卡纸
8、金属是一种很重要的(材料),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9、金属的特性:(坚硬)、(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易传热)、(能导电)、(吸水性差)等。[气泡图]
10、铝的易拉罐可以进行回收,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特性?答:延展性。
三、比较韧性
1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1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13、木条、卡纸条、铁片和塑料条四种材料中:塑料条的韧性最好,弯曲程度最大。 14、塑料的特性:具有(柔韧性)、(绝缘性)、(耐腐蚀性)、(不容易传热性)、(质轻)、(重复利用性)等。[气泡图]
15、观察生活中塑料制品,能够分析它们利用了塑料的什么性质。
16、认识循环利用的标志。
四、它们吸水吗
17、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18、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四种材料中: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金属最弱。
19、纸的特性:
五、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20、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
21、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
22、木头的特性:(质轻)、(比较坚硬)、(容易加工)、(具有柔韧性)、(能浮在水上)、(具有承重力)等。
六、砖瓦和陶器、瓷器
23、砖的主要用途是(砌房子),陶瓷的主要用途是(做生活用品)。
24、砖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25、陶瓷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制造的,也必须经过烧制。
26、砖瓦和陶器、瓷器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七、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27、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牛皮)等。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金属)、(塑料)、(陶瓷)、(橡胶)等。有的材料可以回收后再次加工利用,有的却不能。
28、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第四单元 水和空气
一、水
1、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2、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3、水是重要的物质,它存在于(植物)、(动物)、(人体)、(土壤)中。
4、水是生命的源泉。(植物)、(动物)和(人类)都离不开水。
5、水有三种状态: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
6、水的用途很多。(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都要用水。
7、人们通常将水、醋、牛奶分为一类,称它们为液体;将石头、木头和树叶分为一类,称为固体。空气是单独的一类,称为气体。
二、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8、水和食用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三、谁流利更快一些
9、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四、比较水的多少
10、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11、量筒是一个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也就是测量液体的体积。
12、液体体积常用毫升、升来表示。
13、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量筒必须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五、我们周围的空气
14、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
15、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16、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气体。17、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六、空气占据空间吗
18、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19、空气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七、空气有重量吗
20、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重量很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