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地球提供大部分氧气,大自然哪里氧气多
「O₂」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物理性质呈现无色、无臭、无味的特性。
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的就是「O」表示的是氧元素,而「O₂」表示的是氧气,氧气是由2个氧分子组成的物质。下面来为大家科普一下,聊聊这个「O₂」。
「空气」指的是地球大
「O」相信很多人对这个化学元素符号并不会感到陌生,没错!它就是「氧元素·Oxygen」,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ⅥA族。
「O₂」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物理性质呈现无色、无臭、无味的特性。
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的就是「O」表示的是氧元素,而「O₂」表示的是氧气,氧气是由2个氧分子组成的物质。下面来为大家科普一下,聊聊这个「O₂」。
「空气」指的是地球大气层当中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的情况下「空气」的主要成分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以及一些其它物质(水蒸气、杂质等)混合而成,其中占据比例最大的是氮气78%、其次是氧气21%、依次是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0.94%、以及同等比例的二氧化碳、其他物质各占0.03%。「空气」的化学成分比例并不是始终保持固定的,而是会随着物理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比如压力、高度与温度的上升或下降都会对「空气」的化学成分比例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也会导致密度发生相应的改变。
图源网络
0℃时的「空气」在1个标准大气压的情况下密度为1.293克每升,在同等条件的情况下,「「O₂」·氧气」的密度为1.429克每升,由此可见氧气的密度比空气要大1.15倍,也就是说氧气是比空气重的,虽然氧气同样能够溶于水,但是溶解度却非常小。当压强达到101千帕,温度在零下约180℃时氧气的形态表现为液体,颜色一般呈现为淡蓝色,然而在零下约218℃时形态会发生改变,这个时候的氧气形态表现为雪花状的固体,颜色也是呈现为淡蓝色。
图源网络
第一个发现「氧气」存在的人我国唐朝时期的堪舆家「马和」,有关这个人的生平记录并不多,但是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位会算命的风水大师,同时还精通“炼丹术”有人称他为「炼丹师·马和」, 炼丹师这个职业相当于目前的化学家,「马和」的一生主要成就有:
1.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磁偏角现象」的人、
2.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氧气」存在的人、
3.出版 《平龙认》、
「马和」观察了硫磺、木炭等一些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的情况之后,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似没有科学意义的结论——空气的组成成分十分复杂,主要由阴气和阳气组成,其中阴气明显是少于阳气的,阳气可以完好无损地留在空气中,而阴气则在与可燃物化合的过程中被消除掉了去。
此后「马和」对阴气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总结出来的结论就是——青石、火硝这些物质里面含有大量的阴气,如果用火来燃烧青石、火硝,阴气就会被释放出来。
图源网络
以上的两个结论是「马和」用了很长时间研究出来的结果,这些结果在当时看似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来描述的话,毋庸置疑「马和」的研究和结果可以算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前沿的科学研究结果了,不仅仅如此「马和」的这个成就足足比欧洲领先了1000年(欧洲的研究结果下文再介绍),「马和」把他一生的研究成果全部写进了唐至德元年3月9日(公元756年)出版的著作《平龙认》里面,这本书68页的著作一直流传到清代后就遗失了。
现代语言描述:
阳气=氮气·「N₂」阴气=氧气·「O₂」青石=氧化物火硝=硝酸盐图解:手抄版《平龙认》其中的一部分(图源网络)
成功提取「氧气」的人约瑟夫·普利斯特列(1733年3月13日——1804年2月6日)这位来自英国的化学家在1774年的时候,采用凸镜汇聚太阳光的方法对氧化汞进行照射加热制得纯氧,约瑟夫·普利斯特列还发现照射所释放出来的气体不仅能够助燃同时还能帮助呼吸,因此约瑟夫·普利斯特列把这种能够助燃并能呼吸的气体起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名字,叫做「脱燃素空气」。
1773年,来自瑞典的化学家卡尔·威尔海姆·舍勒(1742年12月19日--1786年5月21日)制得氧气的方法与普利斯特列的方法大致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舍勒加热的对象是氧化汞和其他含氧酸盐,虽然他的研究成果比普利斯特列早上一年,然而他的论文《火与空气》直到1777年才公开发表出去。
普利斯特列在1774年前往法国拜访了好友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并且把他制得氧气的研究过程告诉了拉瓦锡,这位法国的贵族同时又有“现代化学之父”之称的拉瓦锡对这个实验感到非常好奇,于是他决定亲自做一下这个实验。1775年,拉瓦锡又做了一次与普利斯特列完全一样的实验,亲自证实了对氧化汞进行加热确实可以制得一种能够助燃同时又能帮助呼吸的气体,拉瓦锡将这种气体称之为「Oxygen」,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氧气,「Oxygen」这个词源自于希腊文——酸的形成者。
舍勒与普利斯特列这两个人的研究成果虽然年份非常接近,但是他们都是各自独立制得氧气的人。拉瓦锡虽然没有在提取「氧气」这个方面作出贡献,但是他在对「氧气」命名这方面的贡献对我们的影响还是不少的,因为「氧气·Oxygen」这个词从1775年以来一直被沿用至今,因此科学界一直把舍勒、普利斯特列、拉瓦锡这三人称为【氧气的发现者】。
图解:左/普利斯特列 中/舍勒 右/拉瓦锡
科普·「氧气」会被耗尽吗?虽然「氧气」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合成物,但是「氧气」却是以气体的形式存在的,「氧气」是生命的构成以及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氧气」是地球上大部分生命进行各种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之一,或许有人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氧气」会被耗尽吗?
答:不会!下面我就列举一个错误的例子:
1898年的时候英国的物理学家开尔文就在为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问题而感动担心了,开尔文认为随着工业的发展以及人口不断地增加,二氧化碳含量的情况已经变得十分恶劣了,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地球上所存在的氧气将会在600年内的时间里被逐年消耗,直到殆尽为止,到那个时候地球上剩下的就只有二氧化碳了。也有人认为二氧化碳增多最显著的不良后果就是会让地球产生“温室效应”,而且还会让地球的温度不断地上升造成极地的冰川融化,极地融化后的海水量足以淹没美国的摩天大楼,甚至淹没荷兰等一些地势较低的国家,陆地的面积也将会减少,届时地球的地表面积仅仅为目前的15%~20%。具体情况参考下面链接的文章:
失控的温室效应导致这颗星球变成了“炎热地狱”
图源网络
关于氧气是否会被耗尽这个问题,那些与开尔文观点一致的人其实他们看到的只是问题的单方面。下面为大家科普氧气不会被耗尽的主要原因:
1.地球上的绿色植物不但数量惊人而且种类也是非常丰富的,世界上大多数的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消耗掉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新鲜的氧气。
2.除了绿色植物会吸收二氧化碳之外,陆地上的岩石也会吸收二氧化碳,每年由岩石吸收掉的二氧化碳大约有50亿~80亿吨,由于大多数的都会有风化的现象,这些被风化过含有二氧化碳的岩石会随风飘扬有些甚至会掉进江河直经流入海洋,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比如岩石中所含有的碳酸钙会变成酸式碳酸钙,这种形式的碳酸钙溶解在水中后与石灰化合重新形成石灰石,并以新的岩石的形式沉寂在海底。
以上两种是大自然的力量在拯救地球,虽然可以消耗掉大气中一部分的二氧化碳,但是并不能完完全全地消耗掉,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莫纳罗亚气象台传感器监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出现逐年上增的趋势,科学家正在努力地探索这方面的问题,希望充分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可能地将它们再生加以利用。目前减少森林面积的流失、保护绿色植物就是目前最好的保护氧气的方法了。
图源网络
21%是氧气在「空气」的占据比例,地球上的吸氧动物都是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将其转化成体内的废气之后再排出体内,这些被排出体内的废气就是二氧化碳。一个肺部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需要吸进的氧气约为500升,同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约为400升。0.03%是二氧化碳在「空气」的占据比例,一般情况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蒸气的含量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随着日常生活所需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些含有碳的燃料被大量使用,导致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出现了逐年上增的走势。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莫纳罗亚气象台传感器监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数据进行模拟的结果显示:
100年前,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含量约为9600万吨/每年、目前,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含量约为50亿吨/每年、10年后,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含量约为80亿吨/每年、在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从过去的100年到往后的10年,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含量每年增长的速率是非常惊人的。
图源网络
黄媂·结语:「绿色植物」创造了我们人类与动物们赖以生存的「氧气」,假如地球上的氧气被消耗殆尽的时候,地球上的环境将会和火星一样,成为一个被“温室效应”笼罩的星球,然而地球上的氧气是否会真的被消耗殆尽则取决于人类的努力程度。如果大面积的森林被乱砍滥伐,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势必会造成氧气生成机制的中断,因此我们应该尽早地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多种一点植物、珍惜用水、少点燃烧、减少制造二氧化碳的活动。
作品回顾
引力导致“S5-HVS1”恒星以每秒16093公里的速度离开银河系
“猎户座α星”亮度的急剧下降是恒星死亡的预兆
我国自主主研发“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探测距离颠覆你的想象
创作有关(天体生物学领域.太空生物学领域.科学.科技.科研.科普)的文章,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关注互相学习。#我眼中的中国科学家##自然上头条##谣零零计划#
造成太阳系7光年范围内不能存在外星生命的原因
著者:余生
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里,恒星的数目数不胜数,恒星的数量甚至已远远超过了地球上的所有沙子的总数,宇宙中的恒星数量是个未知数,而地球上的沙子数量是有限的。虽然银河系的直径有10万光年,其中存在的恒星有4000亿颗,然而在太阳系7光年范围内的区域存在的恒星系统却寥寥无几,那么7光年范围内的区域有没有像地球这样的行星以及生命的存在呢?
在太阳系7光年的范围区域内存在着3个天体系统,它们分别是: 半人马座α行星系统 、 巴纳德行星系统 、 卢曼16恒星系统 。
距离太阳大约5.96光年的 巴纳德恒星 位于蛇夫座β星附近,是由美国天文学家 爱德华·爱默生·巴纳德 (Edward Emerson Barnard,1857年12月16日-1923年2月6日)于1916年发现的,因此这颗恒星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目前它是距离地球第4近的恒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单体恒星。 巴纳德恒星 存在一个非常怪异的现象,那就是它拥有超高的自行运动速度,通过对比20年来的星空位置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它的位置有了很大的改变,从20年的时间段里位移的距离足以说明 巴纳德恒星 拥有超高的自行运动速度,与我们的太阳相比, 巴纳德恒星 自行运动的速度高达142公里每秒, 恒星通常每年的自行速度是不到1角秒的, 然而 巴纳德恒星 每年的自行速度高达10.31角秒。
有“小布点”之称的 巴纳德恒星 是一颗典型的M4型红矮星,质量约为是0.14个太阳质量,半径约为是0.2个太阳半径,虽然与太阳相比它是一颗质量和半径都远远小于太阳的恒星,但是它的年龄却比太阳年长, 巴纳德恒星 是一颗古老的恒星年龄介于70至120亿年之间,年龄是太阳的两倍,目前太阳的年龄只有50亿, 巴纳德恒星 是银河系最古老的恒星之一。那么围绕如此古老的恒星旋转的行星是否存在生命呢?
2018年11月天文学家在 巴纳德恒星 附近发现了一颗类地岩质行星名为 巴纳德星b ,它的质量约为地球的3.2倍,质量超过地球的2.5至10倍的岩质行星被称为 “超级地球” 因此 巴纳德星b 也被称为是 巴纳德行星系统 的 “超级地球” , 巴纳德星b 围绕母星巴纳德运行一周的时间是233天,距离巴纳德是0.4个天文单位,0.4个天文单位这个尺度远远是小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由于 巴纳德恒星 是一颗M4型的红矮星,因此它所辐射出的能量是十分微弱的,即使这颗 “超级地球” 距离巴纳德恒星只有0.4个天文单位,但是依然得不到所需的能量让生命诞生,这是 巴纳德星 b 不能孕育生命的原因之一。
距离母星只有0.4个天文单位的 巴纳德星b 不在宿主恒星的宜居带之内,0.4个天文单位这个距离是位于恒星雪线区域附近的,然而这个位置水凝固成冰的临界范围,位于这个区域的行星都是处于冰封的状态,根据天文学家的探测 巴纳德星 b 的表面温度在零下170 ,这个温度是不适宜生命存活的,因此 巴纳德星b 不存在生命的原因有4点:
1.0.4个天文单位不在宜居带内、
2.常年处于冰封的状态、
3.摄取恒星所辐射的能量十分微弱、
4.没有液态水、
半人马座α 是一个具有三颗恒星的三星体系统,这三颗恒星的名字分别是 半人马座α星 A 、 半人马座α星B 和 半人马座α星C 。
半人马座α星 A 和 半人马座α星B 的体积和太阳相当,这两颗恒星是相互围绕着对方旋转的,可以说这两颗恒星组成了一个双星体系统, 半人马座α星C 则在距离这个双星体系统13000个天文单位(0.211光年)的位置上围绕着 半人马座α星 A 和 半人马座α星B 旋转, 半人马座α星C 旋转一周需要的时间是55万年,这三颗恒星组成了一个复杂的三星体系统。
半人马座α星C 是一颗体积比太阳小很多的红矮星,质量只有0.12个太阳质量,与太阳的距离是4.22光年,是半人马座α恒星系统中距离太阳最近的一颗恒星,因此将其称之为· 比邻星 ,既然太阳系能够有生命的存在,那么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系统是否有与地球一样的行星以及生命的存在呢?
目前发现只有两颗行星围绕着 比邻星 旋转,它们分别是: 比邻星b 和 比邻星c 。
2016年天文学家发现目前已知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系外行星· 比邻星b ,该行星与地球一样是一颗岩质行星,比邻星b距离比邻星只有0.05个天文单位,按照比邻星的体积与比邻星b的体积比例计算,0.05个天文单位这个位置,比邻星b是处于宜居带内的,围绕比邻星公转一周的时间是11.2天, 比邻星b 的半径为地球的1.07倍,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17倍。
2016年天文学家确认存在于比邻星行星系统的第二颗行星· 比邻星c ,该行星的体积与地球差不多,相距比邻星的距离约为22亿44千米,这个距离是地球相距太阳的1.5倍, 比邻星c 围绕着比邻星公转一周的时间是1907天。
比邻星 是一颗红矮星,其质量只有太阳质量的12.3%,光度仅为太阳的1.55‰,因此比邻星b表面的温度并不高, 大气层条件与组成成分合适的话,那么 行星表面是允许液态水存在的。虽然满足了 宜居带、恒星辐射能量、液态水这几个基本 条件,但是还不能让 比邻星b存在生命。
红矮星这种类型的恒星活动是非常剧烈的,经常会爆发巨大的耀斑,耀斑会导致生命的终结,甚至毁灭整个文明。耀斑是发生在恒星大气局部区域的一种最剧烈的爆发现象,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引起局部区域瞬时加热,向外发射出各种电磁辐射以及粒子辐射,比如光学耀斑、X射线耀斑和质子耀斑。因此在频繁的耀斑爆发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的环境里绕行的比邻星b是不可能存在生命的,这是比邻星b不能存在生命的原因之一。
由于 比邻星 与比邻星b的距离太近了会使行星发生同步自转,也就是它的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相同,这个时候的比邻星b只会一面永远向着比邻星,另一面则永远都是背对着比邻星,“向阳面”永远有阳光的照射,“背阳面”永远是黑暗的,这种公转与自转的现象称之为·潮汐锁定。我们的月球就是被潮汐锁定了,这就是我们看不到月球背面的原因。永远被阳光照射的一面温度会很高,永远黑暗的一面温度则会很低,因此适合生命存活的区域只能局域在“向阳面”与“背阳面”的晨昏圈,然而晨昏圈的温度是0 ,这个温度适不适合生命存活,这个问题就交给读者们思考了。
刘慈欣先生所著的小说《三体》中的外星文明是来自半人马座α星中的一颗行星,但是我认为 比邻星b和 比邻星c 不存在生命的原因主要有2点:
1.主星是一颗经常会爆发耀斑的红矮星、
2. 比邻星b被主星潮汐锁定了、
2013年发现的 卢曼16 恒星系统是一个双星系统,分别由: 卢曼16A 和 卢曼16B 两颗褐矮星共同组成,两颗褐矮星以相距3.5个天文单位的距离绕着对方旋转,旋转周期为27年。在目前发现的所有褐矮星家族中 卢曼16 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褐矮星,只有6.5光年。褐矮星是一种介于行星与恒星之间的天体,天文学家将褐矮星称为“伪恒星”,之所以会这样形容褐矮星是因为它的质量达不到0.08倍太阳质量,该天体的质量处于行星与恒之间。虽然褐矮星有着和恒星一样的形成机制,都是由宇宙气体云中的高密度物质坍缩而成,褐矮星形成时温度很高,随后它会逐渐冷却,慢慢变暗,终其一生散发着微弱的光芒,褐矮星表面温度只有20 2500 ,在红外线望远镜中会显得格外明亮,但是褐矮星无法彻底点燃内部的氢核聚变反应,也会像恒星那样发光发亮,所以不能把 褐矮星 归类到行星体系,也不能归类到行星行列,因此只能将它称作是“伪恒星”的原因。
卢曼16A 和 卢曼16B 的质量相当, 卢曼16A 的质量是木星的34倍, 卢曼16B 的质量是木星的28倍,表面温度都在800 左右,可以
说 卢曼16A 和 卢曼16B 几乎是两颗完全相同的褐矮星,目前还没有发现有行星围绕着这个恒星系统旋转,那么这两颗“伪恒星”会有可能存在生命吗?
有一些褐矮星是会发生氘聚变的,燃烧中的褐矮星是一颗处于青春期的星体,但是氘聚变的燃料会很快就会被燃烧殆尽,这与真正的恒星是无法相比的,比例太阳自从内部的氢被点燃以后,氢核聚变这种燃料就可以供太阳燃烧100亿年,目前太阳已经燃烧了50亿年,剩下的燃料还可以继续燃烧50亿年,氘聚变反应结束后的褐矮星会像白矮星一样经历冷却和坍缩的过程。褐矮星在经历了氘聚变的青春期后会产生一种类似于大气层的大气现象,正是这种云状的大气被探测到,才让 卢曼16A 和 卢曼16B 走进了探测器的“视野”。
欧洲南方天文台采用“偏振测量”的方法对 卢曼16A 进行测量,这种方法是目前唯一可以测量亮度不随时间产生波动的云带技术,通过“偏振测量”后发现 卢曼16A 有两条浓密的静止云带,云带和木星的彩色条纹一样,木星的彩色条纹是由风暴 搅动 造成的, 卢曼16A 的云带同样 揭示了 卢曼16A 有高速的气流在内部搅动,和木星一样有着大气象混乱的现象。
云带会将 卢曼16A 的大气混合,褐矮星炽热内核散发出来的热量会在高速搅动的气流下使得均匀整颗星球的温度,涡流也主宰着褐矮星的极地地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是很难有生命的存在,因此这种介于行星和恒星之间的褐矮星是不可能存在生命的,主要原因有2点:
1.温度高达800 、
2.高速的气流在内部搅动、
在宇宙里的众多星球之中只有地球是存在生命的,也只有地球具备创造生命的先天条件,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一颗星球有着与地球一样的宜居环境,也没有一颗星球拥有生命的迹象。虽然有许多人相信外星生命是存在的,但是目前尚没有一个案例能够证明外星生命是存在的,至于以前存不存在生命不好说,起码现在没有发现任何一颗星球有生命的迹象。
推荐阅读
从科学角度窥探地球内部结构的秘密
星球谜团:迄今为止科学界依然不能够证明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传奇: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能保持地球上的氧气含量不变吗?
#2021加油带头人# #2021生机大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