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电脑百科 > 正文

口述历史②|沙漠草原边境为气象事业奋斗在少数民族边疆地区

陈连云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陈连云1935年出生于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市),毕业于西南气象学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前身)通信报务专业。1954年,他被分配到内蒙古工作,先后在鄂托克、喇嘛库伦、锡林浩特、汉贝庙、吉尔嘎郎图庙、多伦等6个基层台站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气象台站的建设,见证了内蒙古基层气象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学校“保送” 走进气象部门
1953年冬,陈连云18岁,初中毕业。此时正逢全国招生制度改革,从1954年开始,改为只有夏

陈连云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陈连云1935年出生于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市),毕业于西南气象学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前身)通信报务专业。1954年,他被分配到内蒙古工作,先后在鄂托克、喇嘛库伦、锡林浩特、汉贝庙、吉尔嘎郎图庙、多伦等6个基层台站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气象台站的建设,见证了内蒙古基层气象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学校“保送” 走进气象部门

1953年冬,陈连云18岁,初中毕业。此时正逢全国招生制度改革,从1954年开始,改为只有夏季招生。如此一来,陈连云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期便“无学可上”了,一直品学兼优的他不得不暂时赋闲在家。

春节过后,西南气象学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前身)到陈连云所在的学校招生。当时的招生方式是不考试,只检查身体,但是有一个要求,必须是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点像是今天的保送。

1954年3月,陈连云前往成都就读。当时的学校还是军事化管理模式,一个学校就是一个部队(设大队部),大队下面分四个中队。其中,三个中队学通信报务专业,一个中队学地面观测。陈连云被分到一中队,学习通信报务。

经过8个月的学习,到当年的10月份,陈连云他们达到毕业分配要求标准,这一届学员就毕业了。

图为1954年初,陈连云个人照

1954年10月,西南气象学校对毕业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动员,要求他们“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陈连云所在的一中队是学习通信报务的,哪个地方偏僻、哪个地方艰苦,就带着电台到哪里去。因为边远地区通信不便,要通过气象部门自己的小型电台将气象报发送出去。所以一中队的学员就被分配到西藏、新疆、内蒙古、海南、黑龙江等艰苦边远地方,包括陈连云在内的一中队的19名学员被分配到了内蒙古。

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气象事业刚刚起步,气象站点稀少,气象技术干部奇缺,至1953年底,全自治区共有气象站21个。气象站的稀少,直接导致天气绘图极端缺乏情报,严重影响天气预报服务经济建设和国防的需要。大力建立气象台站成了20世纪50年代初内蒙古气象工作的重心。

陈连云等人与先期到来的几批气象学员,可以说解决了内蒙古气象事业在起步阶段需要大批干部的燃眉之急。

图为毕业证书

初出茅庐 频繁调动工作

陈连云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位于腾格里沙漠中的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气象站。

初到该站,眼前的景象不由得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在远离城镇的沙丘旁,伫立着一排七八间“穿鞋戴帽”(四角是砖砌,中间夹着土坯)的房子,放眼望去,四周荒无人烟,沙蒿丛生。就是在这里,陈连云对气象工作的艰苦,有了初步的感受。

站里没有食堂,吃饭要到千米之外的公安局食堂搭伙,每天都是糜子饭,有时也吃莜面,菜类经常就是猪肉烩酸菜。南方人不习惯,陈连云等人饿了很长时间的肚子。他们到鄂托克站时正遇上风沙肆虐的季节,每次刮起来飞沙走石,屋里的桌椅和炕上的被褥上是厚厚的一层沙子。陈连云上机发报时天线和电键上火花直飞,为了防止电手,用纸盖上电键手柄才能发报。

天气变化对无线短波通信影响很大,干扰严重时会造成缺报或过时报,最主要的是风沙干扰的时候听不清楚信号,非常考验报务员的技术。

图为腾格里沙漠

从1954年到1958年,陈连云先后在鄂托克、喇嘛库伦、锡林浩特、汉贝庙、吉尔嘎郎图庙、多伦等6个基层台站工作,其间还临时被抽调到王盖庙(今西乌旗)和贝勒庙(今东苏旗)两站替岗值班一段时间。

1958年及以前的全区气象台站,除几个大型农牧场和矿区的气候站外,主要任务就是录观测资料,向中央气象台发绘图报和补助绘图报,还承担向空军部门发不定期的航空报及危险报。当时许多地方邮电局承担不了气象电报繁重的传递任务。发天气报的气象站只好自己架设小型无线电台,用摩尔斯信号传递气象电报。

图为1955年额托克气象站工作留念

扎根锡盟 体会台站“三苦”

1956年2月,陈连云前往锡林郭勒盟。这一去,他就在那里扎下了根,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气象台站工作长达39年,直至退休。

对于当时锡林郭勒艰苦台站的生活,陈连云用了三个词来概括:清苦,艰苦,辛苦。但是苦中有乐。

什么是“清苦”?比如吉尔嘎郎图庙站,荒无人烟,如同孤岛,周围除了草原什么都没有。就连牧民的蒙古包也离气象站很远。当时,在喇嘛库伦站有一个电子管收音机,这个收音机就成了宝贝。站里全体职工每天定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侯宝林的相声等。夏天的时候,草原上长出很多蘑菇、沙葱和野韭菜,他们就去采回来炒着吃。有时还采野花椒,这样就解决了调料问题。

说到“艰苦”,在锡林郭勒盟,冬天是呵气成冰,最低气温达到-37℃~-38℃。在冬天到来之前,用大车把一冬的煤给拉来。如果进入深冬,大雪也封山了,大车又进不来,煤用完了,就只能到附近牧民的羊圈里拉羊粪来烧。宿舍里有时半夜取暖炉子灭了,大家就把棉衣、皮袄都盖在身上,脑袋也蒙上。早上一看,眉毛、头发上都结了冰霜,洗脸盆的水都冻成冰坨子了。

内蒙古的冬天

清苦,艰苦,辛苦。但是苦中有乐。

——陈连云

20世纪50年代边境还不安宁,敌特有时在边境出没,气象站都配备了长枪和短枪,以防不测。

郎图庙站晚上值班时,几乎每次都看到信号弹划破夜空,在那空旷的原野上,令人毛骨悚然。

环境的清苦和艰苦,都比不上工作的辛苦。最辛苦的是制氢。当时制氢的化学品是苛性钠和矽铁粉。气象工作人员必须在产氢气之前赶快把制氢气缸头拧上,防止溶液随氢气喷出来。特别是女职工制氢时力量比较小,盖制氢缸头的动作稍慢一点,里面的化学物质就反应了,氢气带着溶液往外喷,有把衣服烧了的,有把头发烧了的,甚至有烧了脸的,十分危险。

尽管非常苦,但气象站的职工们工作积极性很高,都很乐观。陈连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了骑马,而且渐渐适应了北方的生活环境。当想家的时候,他就站在草原上,向着家的方向眺望。

图为1957年陈连云在锡林浩特气象台报务组电台值班留影

自力更生 “土法”生产炮弹

1958年夏季,一场罕见旱灾席卷我国东北大地,吉林省率先提出人工降雨试验,拉开了我国现代人工影响天气的序幕。在1958年12月第一次全国人工降雨工作会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开展了人工影响局部天气试验,试验主要包括防雹、增雨和防霜。

1960年9月12日,气象部门在多伦县闪电河公社炮台大队北部的草滩上,进行了消雾试验。自治区气象科研所与多伦县气象局合作,在多伦三道沟林场进行了6次造雾试验、两次爆破对云雾影响的试验,从而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数据资料。

由于多伦是农业区,冰雹灾害较重,对农业影响很大。在20世纪80年代有高炮之前,多伦县一直是用土炮、土火箭防雹。而无论是防雹还是人工增雨,都需要炮弹。炮弹从哪里来?就靠县气象局制造。1975年,在陈连云的主持下,多伦县气象局成立了炮弹厂。生产炮弹的方法也比较简单,主要原料就是纸和化学品。

图为1977年陈连云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防雹现场会上发言

后来多伦县气象局的炮弹厂发展不错,一年大约生产两万多发炮弹。不但自己用,还供应给正镶白旗、太卜寺旗气象局用于开展防雹作业。

陈连云说,他的经历很平凡,没有做什么大事,“要说我一路走来,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正确对待,那是千百内蒙古气象人塑造的精神的鼓舞;我对气象事业的那份认真负责的态度,那是出于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正是因为这些普通基层气象工作者

倾注毕生心血的奉献与付出

在平凡的岗位上

脚踏实地、殚精竭虑

在艰苦的环境中

不忘初心、昂首奋进

才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气象事业的蓬勃发展

打下了牢固根基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策划监制:冉瑞奎 叶海英

图文来源:中国气象局气象史料挖掘与研究工程

图文整理:张林

微信编辑:马燕

转载授权请联系:010-58995835(叶老师)

口述历史②|沙漠草原边境为气象事业奋斗在少数民族边疆地区

民族团结进步学习心得体会20篇

民族团结是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下面是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

  心得一:民族团结进步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20xx年已经过去了,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XX周年的华诞,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又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时至今日,我们中国已经走过了XX年的风雨和坎坷路程。当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关注着崛起的中华民族,我们都为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名儿女而感到自豪。国庆庆典的壮观场面让每一个人难以忘怀,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庆的日子里,天-安-门广场树立起56根民族团结柱,成为节日期间最为亮丽的风景之一。

  XX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XX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民族团结是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民族团结进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我县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县,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基于此,县委提出要把第一年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作为我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和有效载体,要求以解决突出问题的创建工作成果丰富教育实践活动,以转变作风的实效为创建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为推动我县跨越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归根到底就是促进和谐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和谐是民族关系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的本质在民族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一)和谐民族关系是维系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纽带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中华民族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块田,同饮一河水,共生互补。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大家庭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

  (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维护边疆安宁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共同建设、共同当家作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我国两万多公里陆地边境线绝大部分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并且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历史上同一民族相邻而居。这些跨界民族由于地缘和血缘上的原因,境外政治环境的变化会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始终是维护祖国边疆安宁的重大工作,决定了民族和谐始终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三)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方面

  当代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引发民族矛盾的因素更加多样,民族关系已日益成为全社会范围的关系,民族问题日益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妥善处理各种民族问题,全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四)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在我国,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全国实现了现代化,没有各民族的共同振兴就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当代中国人的责任与使命。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正是得益于我们拥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得益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宗教政策,特别是从1978年开始开展了30多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夯实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我们坚信,任何破坏团结、制造分裂的图谋和行径必将以失败告终。

  民族团结进步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稳定、各民族团结,国富民强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新疆人应有的一份责任心,上对国、下对家。需要做好这一点,我们就必须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方针,旗帜鲜明反分裂,坚定不移抓稳定,不断推进藏区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不断推进小康新疆、平安新疆、和谐新疆建设。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要坚持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就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反分裂斗争摆在维护稳定工作的首位,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反分裂斗争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理直气壮地揭批“分裂分子”集团大肆歪曲历史事实、企图搞乱人们思想、模糊人们视线的险恶用心;要高举爱国主义和伟大旗帜,以实际行动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捍卫、捍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进一步加深对宗教的本质和“分裂分子”集团利用宗教分裂祖国图谋的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判断和处理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相适应。同时,要继续加强正面宣传教育,更加广泛深入地揭露“分裂分子”集团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真实面目,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正面舆论引导力度,积极营造安定团结、遵守法律、和谐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

  立足实际,认清形势,加强团结。首先要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在社会和谐稳定环境中的发展,没有稳定,绝不会有发展,更不可能有科学发展。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中推进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使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创造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伟业。长期以来,“分裂分子”集团一直处心积虑地破坏藏区的发展与稳定,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稳定的坚定意志、正确思路、实际能力、政策措施和自觉行动,以更好地把握人民的意愿,把握藏区发展进步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举一反三,准确分析和全面把握当前反分裂斗争的新形势,始终紧绷政治这根弦,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临战状态,切实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准备,坚决粉碎“分裂分子”的新一轮进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确保国家安全和新疆社会稳定。

  坚持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就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多少年来,青海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是一家,团结一心,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民族团结是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搞分裂、搞破坏都是不得人心的,都是各族人民不答应的。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坚决地同”分裂分子”集团分裂活动进行斗争,反对分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还要进一步提高讲政治、讲党性的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无小事”的思想,团结一切力量,社会稳定、繁荣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藏区科学发展的根本前提,“分裂分子”集团妄图分裂祖国的阴谋是不得人心的,是注定要失败的。稳定压倒一切,确保社会稳定是当前我区各部门各条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全面夺取反分裂斗争胜利的重要基础。我们一定要按照“一贯彻、三坚持、两推进”的要求,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认真学习、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反分裂和维稳工作,使我区在稳定的环境下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夺取我区发展稳定的新胜利,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青海做出应有的贡献。

  民族团结进步学习心得体会

  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民族团结是我们从未忽视的问题。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学校是一个各民族学生与老师和-谐相处的大家园。学校有回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的同学。学校在学习生活方面也给予少数民族同学很多的关心,而我们也应该用一种团结、友爱的态度来对待学校里的每一位少数民族同学。只有关系的和-谐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校园。

  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和-谐都是发展的前提。如果没有了团结我们很有可能成为那个近代任人宰割的中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就会成为空谈,变成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我们更应做到团结,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世界!居安思危能使我们防患于未然,能让我们见证一个蒸蒸日上的新家园!

  回望历史,我们拥有辉煌的华夏文明;我们共同书写中华的传奇!展望未来,我们拥有美好的明天,我们共同仰望同一片蓝天!

  20XX年已经过去了,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XX周年的华诞,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又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时至今日,我们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和坎坷路程。当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关注着崛起的中华民族,我们都为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名儿女而感到自豪。国庆庆典的壮观场面让每一个人难以忘怀,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庆的日子里,天安门广场树立起56根民族团结柱,成为节日期间最为亮丽的风景之一。

  XX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XX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

;

口述历史②|沙漠草原边境为气象事业奋斗在少数民族边疆地区

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党和国家都采取了哪些方针政策

1、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后劲。

国家将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进一步完善投资政策,引导各类投资更多地投向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国家建设资金投入民族地区的比重,提高对公路、铁路、民航、水利等建设项目投资补助标准。

2、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将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民族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3、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支持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

国家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发展教育。加大中央财政对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牧区和偏远地区适当集中办学。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大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

4、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优先解决特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

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有序开展移民扶贫,逐步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支持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牧区、边境地区开展扶贫开发,积极推进游牧民定居和农村牧区危房、茅草房、杈杈房改造工程,切实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5、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加强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关国家的生态安全。国家将抓紧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整体趋好。着力推进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养区、西南石漠化防治区、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建设,基本形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6、进一步加快人才资源开发,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快发展,人才是关键。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支持民族地区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制定实施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规划。继续实施东部城市对口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训、公务员对口培训、西部地区管理人才创新培训等重点人才开发工程。

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加快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升人才开发和人才吸引服务能力,推进人才服务工作。

7、切实加强民族团结,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8、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保障机制。

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扩展资料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一亿多,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多数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不仅关系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落实“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高度,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一贯方针,重点在政策、资金、体制机制上采取有力措施,务求在促进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上取得明显成效。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人大网-国务院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diannao/44728.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鼻子的高挺取决于什么,为什么鼻子越长越扁越宽 下一篇:中科大AM实现强大稳定性的高功率密度锌空气燃料电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