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电脑百科 > 正文

比赛玩陀螺,民间陀螺运动

●简介
陀螺又叫“打陀螺”“打老牛”,被称作“中国最早的娱乐项目”。在山西夏县出土的4000年前的文物中,就有陶制的小陀螺。我国最早有关陀螺的文字记载是在宋朝,而“陀螺”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朝,有民谣记载:“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由此可见,明朝时,陀螺在民间已成为普通玩具。
陀螺深受彝族、壮族、佤族、瑶族、傣族、黎族、畲族、白族、基诺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的喜爱,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泛流传。1995年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

●简介

陀螺又叫“打陀螺”“打老牛”,被称作“中国最早的娱乐项目”。在山西夏县出土的4000年前的文物中,就有陶制的小陀螺。我国最早有关陀螺的文字记载是在宋朝,而“陀螺”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朝,有民谣记载:“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由此可见,明朝时,陀螺在民间已成为普通玩具。

陀螺深受彝族、壮族、佤族、瑶族、傣族、黎族、畲族、白族、基诺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的喜爱,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广泛流传。1995年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打陀螺被列为比赛项目,2003年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前,更名为陀螺。

陀螺比赛在平整无碍的地面上进行,由守方先旋放陀螺,再由攻方抛掷自己的陀螺击打守方的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者比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旋转的时间更长则得分。

●场地

比赛场区为长20米(女子比赛场地长19米),宽15米的长方形,其四周应有2米以上的无障碍区。比赛场区分别被划分为攻、守双方预备区,死陀置放点,旋放区和进攻区等。

●器材

陀螺:比赛一般采用非金属平头陀螺。陀螺不得上色,除锥尖可装置直径不超过0.4厘米的金属钉外,不得填充或装饰金属或其他材料。陀螺直径为9~10厘米,高度(含钉高度)为10~12厘米,陀螺圆柱体高度5~6厘米,重量800~900克。

鞭:鞭由鞭绳、鞭杆(无鞭杆亦可)组成。鞭绳长度男子为6米,女子为5米,如有鞭杆,鞭杆长度不长于0.6米。

●比赛时间

9月9日~15日

●比赛地点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本报记者 王文捷

比赛玩陀螺,民间陀螺运动

陀螺的历史和用途100字数?

陀螺的历史和用途:
陀螺是中国传统民俗体育游戏,流传甚广。陀分平陀、锥陀和铁陀三种,我们小时候玩的都是木锥陀螺。陀螺为木制的圆锥形,上大下尖。将尖头着地,以绳绕螺身,然后旋转放开鞭绳,使陀螺旋转;或用手直接旋转陀螺,待陀螺着地,以绳抽之,使之旋转。待陀螺转到一定时候,接着抽一鞭,使陀螺不停地转,不停地抽,周而复始。
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国是陀螺的故乡,至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陀螺是民间最早的娱乐玩具之一,也叫陀罗。闽南语称“干乐”,海南语源于闽语,古人称为“得乐”,多少与闽语沾边。玩陀螺在中国范围较广,北方人称陀螺为“冰尜”“打老牛”。
打陀螺,是儿童的一种玩具,是一种极为普及而又深受欢迎的传统娱乐项目,尤其是青少年。打陀螺最受小孩子的追捧,不仅能玩,还能和别人比赛,享受竞争的快感。无论是在晒谷场,或是在学校操场,自家厅堂或大街小巷,你都可以看到一只只陀螺,在一条条皮鞭似的陀螺绳(一条竹杆,绑一条小绳子)的打扫下,不停地,美丽地旋转着,看谁的陀螺旋得好,旋得久。在节假日或下课、放学时间打陀螺,气氛壮观热烈。那情景,可消除一个人紧张的学习气氛,也可陶冶人的思想情操,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并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孩子玩具不多,我们玩的大都是原始性的东东。“打陀螺”是很原始的,我们玩得较多。而那时玩“打陀螺”,大都是以绳或烂布条缠绕打,即打一鞭,静看着它转,再打一鞭,又看着它转。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其乐融融。
陀螺制作十分简单,我们小时候都是自己制作的。方法很简单,取一段粗点的树枝,一般是圆松木,在上面截一个平面,再在下面5厘米处用刀慢慢削成圆锥形,即可。削的时候要细心,不能削成一边大,一边小,那就不平衡了,那样陀螺转起来就时间不会太长。再在圆锥形底下尖处钉入一根铁钉,铁钉起到耐磨的作用。截一段一米长的小竹(木)棍,木棍一头缠上一根一米左右长的布条,就可以拿出来与小伙伴一起玩了。

比赛玩陀螺,民间陀螺运动

陀螺的来历是什么?

陀螺的起源因年代久远并无详细纪录可供查考,但是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土过陀螺,如江苏常州出土的新石器马家窑文化木陀螺及山西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陶陀螺;目前文史记载则多以宋朝时出现的一种类似陀螺的玩具为开端,称做“千千”(或称千千车);那是一个中心轴(铁制)长约一寸的圆盘形(直径约四寸)物体,用手捻在盘中旋转,比赛谁转得久,这是当时身处深宫后院的嫔妃宫女用以打发寂寥时光的游戏之一。
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苏汉臣(开封人,曾在北宋徽宗宣和画院当过招待,以刘宗古为师,工于释道人物之画,尤其婴戏画更有独创之功力)《婴戏图》中,画面的前方有两个孩童,正打著陀螺玩耍,也证实当时确有倒钟体的陀螺出现,由画面考察, 当时的陀螺应是木制的,像个圆锥体,用绳子缠好了,往地上前抛后扯,陀螺便在地上旋转起来。当它速度慢下来时,再用绳子不断抽打它的侧面,如此便可转个不停。一直到现在,大陆北方的儿童在冬季及早春时节还流行这样的玩法,尤其在结得厚实的冰面上抛打,更别有乐趣。另外一幅苏汉臣的作品《秋庭戏婴》中,有个推枣磨的道具,利用两个枣子,加上一个剖了一半的枣子作成支架而成枣磨玩具,那是一种旋转、平衡的游戏,游戏时,谁能让枣磨保持平衡、转得久,谁就获胜;这幅画也能证明当时已有多元的陀螺玩具型态出现。
明朝《帝京景物略》记载,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而无竹尺,卓于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则转,无声也。视其缓而鞭之,转转无复往。转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顶光旋旋,影不动也。其小空钟形体、中实无柄、绕以鞭之绳等描述,证之明代晚期的陀螺已跟今日的鞭打陀螺无异;刘侗的诗歌《杨柳活》撰述:杨柳儿活,鞭陀罗,这时期“陀螺“一词已正式出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diannao/46217.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胡乱改动最终惹出麻烦事英雄胜率垫底后设计师决定向玩家妥协 下一篇:宗申摩托仿赛,宗申比亚乔x7汉中专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