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电脑百科 > 正文

宾利与86400秒的时间碰撞出的传奇故事

宾利在赛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当年勇于冒险的那群年轻人,而宾利曾5次问鼎勒芒赛事冠军的壮举也着实令所有人着迷。如今,这个英国汽车品牌重新回到赛场,希望在属于自己的GT组别中重现当年的辉煌。
在比赛开始前,新任宾利赛车部门总监保罗·威廉姆斯(Paul Williams)心情十分愉悦。在宾利本赛季最为重要的比赛—斯 帕-弗朗科尔尚(Spa-Francorchamps)24小时耐力赛的排位赛阶段,成绩最好的欧陆GT3赛车排名第21位。作为品牌成立100周年的庆祝活动之一,宾利首次派出4辆赛车参赛

宾利在赛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当年勇于冒险的那群年轻人,而宾利曾5次问鼎勒芒赛事冠军的壮举也着实令所有人着迷。如今,这个英国汽车品牌重新回到赛场,希望在属于自己的GT组别中重现当年的辉煌。

在比赛开始前,新任宾利赛车部门总监保罗·威廉姆斯(Paul Williams)心情十分愉悦。在宾利本赛季最为重要的比赛—斯 帕-弗朗科尔尚(Spa-Francorchamps)24小时耐力赛的排位赛阶段,成绩最好的欧陆GT3赛车排名第21位。作为品牌成立100周年的庆祝活动之一,宾利首次派出4辆赛车参赛。在勒卡斯特莱特(Le Castellet)1000公里耐力赛中,宾利巧妙地利用了配重规则(重量低于1300公斤的赛车需增加配重),赢得了胜利。面对这令人感到乐观的局面,我们之间的谈话不免会涉及上世纪20年代宾利男孩所创下的那些辉煌。

效力宾利品牌11年,期间8年时间都负责动力总成方面工作的保罗·威廉姆斯却相当谦逊:“宾利男孩?我还没有达到他们的水平。”作为宾利最优秀的官方车手之一,史蒂文·凯恩(Steven Kane)充分认同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全程参与到新车型的开发和迭代的过程充满乐趣。我们拥有一支非常出色的团队,除了业务本身,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收获了真正的友谊。我们将宾利男孩的精神视为图腾,只不过在实际中,不会像他们那样频繁地庆祝罢了。”

宾利男孩的故事并非由“无所不能”的品牌市场部所杜撰,而是确有其事。尽管品牌创始人华特·欧文·宾利(W.O. Bentley)先生并非是宾利男孩中的一员,但他的血管中一样流淌着高标号的汽油。据说,他的赛车野心源于上世纪初—父亲将家族传统的赛车基因传承给了这位年轻才俊。当时,宾利先生沉醉于研究自己的第一辆摩托车,一遍又一遍地将消声器从输出为3马力的发动机上拆下再装上。不久之后,他还驾驶印第安(Indian)品牌的重型摩托车参加山地赛和场地赛,并大获成功。

最终,华特·欧文·宾利先生还是选择了四轮的竞速机器。在以技术工的身份任职于国家出租车公司(National Motor Cab Company)期间,他购买的第一辆座驾是搭载链条驱动器的Riley 9 HP,随后又换了一辆Sizaire et Naudin。24岁时,他开始创业并成为法国汽车进口公司的合伙人。仅仅在几周之后,这家公司便被冠以他和他兄弟的名字—宾利。凭借在汽车运动领域取得的成功,宾利兄弟的名字响彻整个赛车圈。

华特·欧文·宾利通过参加汽车比赛增强了自己的驾驶能力。与此同时,他对于汽车的改装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他在很短时间内改装了自己爱车的发动机,并在改装过程中使用了特殊的铸造工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还受到政府的资助,开始研发全新的高性能发动机。来自政府的资金和支持让他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也为他在战后开创自己的汽车制造事业奠定了基础。在他看来,英国应拥有属于自己的跑车而不应依赖于进口,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他打造了宾利3 Litre—这款跑车尺寸不大,但却坚实可靠。

1922年,这款以底盘稳定性而著称的宾利跑车投放市场,并开始征战各地的赛事。同年,它还在曼岛耐力赛中为宾利收获了一个车队冠军的头衔。此后,宾利3 Litre跑车在英国境内的比赛中多次登顶,并在1922年印第安纳波利斯500英里赛事中以128公里/小时的平均车速位列第13位。然而,刹车是它的弊端所在—这款赛车仅支持后轮制动,而且车身重量相当可观。1923年,宾利为自己的车型开发出了全新的四轮刹车技术,但驾驶者在使用时,仍旧需要对踏板使出全力。

在宾利3 Litre跑车获得成功之后,工程师们通过加长轴距,提升了整车的空间,并开创“Speed”系列车型以满足消费者对更高性能的需求。在1925年至1927年间,宾利还打造3 Litre跑车家族的“Super Sports”版本—这辆轴距为2.7米的跑车的最高车速达160公里/小时。凭借这款高性能跑车,宾利成为当时为数不多极速能够突破100英里/小时大关的品牌。根据现有资料显示,这款传奇跑车共售出18辆。

经营宾利品牌的经销商约翰·达夫(John Duff)可以称得上是最为幸运的宾利车主。对于宾利参加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决定,达夫双手赞成。华特·欧文·宾利在后来谈起这个决定时表示:“这真是个疯狂的决定,没有人敢这么想。就设计初衷而言,汽车是不可能完成连续24小时的运转。”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选择踏上这段征程:1923年,约翰·达夫携手弗兰克·克莱门(Frank Clement)以第4名完赛。这样的表现让华特·欧文·宾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于1924年组建了官方厂队开始涉足勒芒24小时耐力赛。1927年,宾利为赛事准备了3辆赛车,其中有一款为刚刚投放市场不久的4.5 Liter跑车。比赛期间,两辆赛车未能到达终点,而由达力·本杰(Dudley Benja)和萨米·戴维斯(Sammy Davis)驾驶的第三辆赛车在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冲过了终点线。这场比赛是宾利3 Litre赛车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的最后绝唱。

1928年,伍尔夫·巴纳托(Woolf Barnato)和伯纳德·鲁宾(Bernard Rubin)驾驶宾利4.5 Litre赛车称雄于萨尔特(Sarthe)赛道。同年8月,宾利打造了排量为6.5升,采用了双化油器的Speed Six跑车。该车于1929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首度亮相,并在巴纳托和蒂姆·伯金(Tim Birkin)的配合下夺冠。在这场比赛中,宾利上演了统治级的表现,并包揽了前四名的席位。宾利坐拥本杰菲尔德、克莱门特、杰克·邓菲(Jack Dunfee)和格伦·基斯顿(Glen Kidston)等血液中流淌着高标号汽油的优秀车手,成为那个年代精英男性最为推崇的绅士组织。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散发着令人无法抗拒的个人魅力,面对死亡和危险毫不畏惧,而这正是“宾利男孩”成为赛车传奇的原因所在。在这些车手中,既有辅助车型开发的厂队车手,也有自谋参赛费用的私人车手。他们在汽车运动中经历危险,却演绎着宾利品牌的不屈精神。

在1930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两辆宾利Speed Six跑车包揽了前两名。这样的出色战绩帮助宾利在两年内达成了182辆的销量,并被视为英伦跑车的翘楚。然而,宾利工程师通过优化增压器以提升发动机功率的尝试以失败告终,而且受制于经营形势不佳,时任宾利首席执行官的伯金·巴纳托主张开发搭载机械增压技术的新发动机的计划遭到了华特·欧文·宾利的强烈反对。即便如此,宾利还是打造了50台新型发动机以获得勒芒耐力赛的参赛准入资格。1930年,宾利厂队共派出3辆Speed Six跑车,而热衷于汽车运动的增压器零部件供应商Dorothy Paget则派出3辆搭载了全新机械增压发动机的宾利跑车参赛。在这场比赛中,宾利赛车与梅赛德斯-奔驰赛车之间的对决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不幸的是,悬挂宾利标识的赛车均未能完赛。

1931年,在经历了全球经济衰退后,宾利品牌最终申请破产。劳斯莱斯趁虚而入,以125275英镑的价格收购了这位竞争对手。宾利告别了汽车运动—更准确地说是暂别。这一暂别,就来到了费迪南德·皮耶希(Ferdinand Piëch)的时代,人们重新在赛场上见到了这个来自英国的顶级汽车品牌。

1998年,大众集团接管宾利品牌。作为大众集团领袖的皮耶希酷爱汽车运动,于1998年促成了旗下奥迪品牌的勒芒回归之旅,并在1999年派R8赛车出战。2001年,宾利重启赛车项目,打造了EXP Speed 8赛车。该车搭载了一台3.6升V8涡轮增压发动机,功率达637马力,配有由宾利自主开发的6挡变速箱。最终,宾利赛车位列两辆奥迪R8之后收获季军—这是个非常不错的成绩。不幸的是,宾利的另一辆赛车损毁退赛。

此后,宾利将发动机升级为4.0升V8涡轮增压发动机,并显著优化了赛车的空气动力性能。除此之外,“EXP”这三个字母从赛车的名称中被移除,代表着宾利已结束了对这辆赛车的试验。2002年,经过进化的宾利赛车位列总成绩第四,由于奥迪未在2003年派出厂队参赛—这为宾利的成功提供了条件:两辆宾利Speed 8赛车包揽了领奖台前两位。

从那以后,除了勒芒24小时耐力赛,宾利始终活跃在各项汽车运动中。2012年,宾利推出欧陆GT3赛车,并于2013年正式投入汽车赛事领域。这款与众不同的赛车搭载了设计周全的空气动力学套件和尺寸相当可观的碳纤维尾翼,宽度较常规车型增加了12厘米之多。在动力方面,欧陆GT3赛车搭载了一台4.0升V8双涡轮增压发动机,并采用后轮驱动的布局。这款宾利欧陆GT3赛车共出战过528场比赛,赢得了120个领奖台席位和45场胜利。2018年,宾利欧陆GT3赛车再次获得了进化,由内至外都进行了彻底的升级,但由于规则限制,动力总成的输出功率被限制在550马力的水平。

令人遗憾的是,全新的宾利欧陆GT3赛车的战绩并不如前辈辉煌。保罗·威廉姆斯在斯帕赛道霉运不断:先是一辆赛车出现了技术故障,接下来是天气原因导致安全车介入并终止比赛。最终,战绩最佳的宾利赛车仅排名第29位。威廉姆斯并没有因为这样的成绩而感到沮丧,恰恰相反的是,除了继续参加GT赛事,宾利还计划参加纯电动GT跑车赛事:“我们正在评估重返勒芒的可行性,勒芒与我们的历史紧密相连,这项赛事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只要规则允许我们的赛车参赛,我们就有可能重返赛场。”

这句话,还真令人期待呀。

《ramp驾道》工作微信号正式开通

这里每天不仅有福利

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

一起侃车、聊车、玩儿车

——— END ———

宾利与86400秒的时间碰撞出的传奇故事

3秒与86400秒王力宏的第一次励志人物故事

在许多人看来,能拥有一张俊秀的面孔,就已经是得到了上天莫大的恩宠。可仅有这一样,平凡的人们又愤愤地称其为“花瓶”。但当俊秀的面孔与才华横溢融为一体的时候,有的只是上天的情有独钟,还有人们大大的感叹号!

很多时候,上天的眷顾要靠自己的坚忍来保护。

王力宏,一直在这条路上努力着。

1996年冬天,虽然日子已经流过了十多年,但依然能感受到那晚录影棚里的寒气逼人。

那一年,按照惯例,对于王力宏来说,上通告要早早到,因为牌太小。

那天录影时间是上午11点,工作人员8点到现场时,他就已经跟妈妈在那里了。

那时,他已经出了第一张唱片,在努力争取曝光率。对于他这样的一位歌手来说,能在台湾黄金时段的综艺节目中大展歌喉,是多么来之不易。

而我们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谁也不敢拿收视率开玩笑。

节目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环节,五个人为一组,站到台前,嘉宾要猜出其中哪一位是穿了西装的人,因为中间只有一位是真正穿了西装的,而其余的四位身上是赤膊装,只是画了西装样的人体彩绘而已。

他是当天四个人中来得最早的,第一个上“装”也是自然的。脱去棉衣、上衣、下裤,只剩一条薄薄的短裤。穿着短裤,裸露的肉体已被涂抹上厚厚的.油彩,配上那张俊俏的脸,难以形容。

“不许穿衣服、不许擦碰。”彩绘师只会顾及他的“作品”,纵使王力宏出镜的时间还未知,纵使棚里只有5℃低温、棚外刮着瑟瑟寒风。

站立等待的,不止力宏一个人,还有他身边的妈妈。看着瑟瑟发抖的儿子,妈妈喂他喝着已被寒风吹凉的姜汤。

然而一整天过去了,力宏妈妈听到的一直都是,“再等等,还没轮到这组镜头”,天也终于等不及,暗下来、黑下来了。

妈妈冲着满身油彩、浑身发抖、嘴唇发紫的儿子,大哭道:“儿子,咱们不拍了好不好?我们回家去!”

力宏半步都没有挪动,打战的牙缝中,挤出一句:“妈,为了让大家听到我唱歌,这不算什么苦!”

我是多么幸运能够刚好站在旁边、刚好听到这句话,心中一颤,感动遍及全身!

这个年轻人心中怀有的音乐梦想让他整个人都鲜活起来。

录完节目,已是深夜11点了。力宏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他是怎么上的舞台、怎么出的镜、又怎么下台的!可心中的梦,一直鲜活着、坚守着、支撑着。

如果那天他迟疑了,这十多年来伴随他的又将是怎样的风景呢?

王力宏的这次通告,只占了电视台一天总播出时长86400秒中的1/28800——3秒。

3秒钟,一眨眼的时间!各位朋友们,再看电视时可别轻易眨眼睛哦,没准儿,一个巨星的第一次就从你眼前溜走了。

疯子李书福和狂人王传福——传奇3

6

对于 汽车 行业,李书福有过很多惊人之语。

他说, “ 汽车 业有暴利”,“宾利每辆赚500万” ,而他就是要打破这种暴利,让老百姓都买得起车。这话听起来像是炒作,但确实戳到了中国人的痛处。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由于缺乏自主造车能力,轿车主要靠进口。为了控制进口轿车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国家规定对进口轿车征收高达200%以上的关税,但还是供不应求。直到1994年,为了配合中国复关谈判,国家才将3.0以下轿车的关税降到110%。

当年改革开放后,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为了发展中国的 汽车 工业,我们开始采用CKD(完全散件组装)的方式。简单说,CKD就是把进口整车改为进口关税更低的散件,再利用国内的廉价劳动力组装成整车。

但不要以为这样,老百姓就买得起轿车了。

在上世纪90年代,一辆上海桑塔纳的CKD价格不过3万多元,在国内组装后,成本是7万多元,国家售价为12万多。但经过各级机电公司层层加价,市场价高达22万。不仅如此,由于外资方完全控制着国内的经销商,所以4S店的所有维修配件都由外资方指定。

比如说,外资控制的国内一家零部件企业生产的某个产品出厂价是300元,经“出口转内销”后,这个产品的价格立马变成了3800元。

所以,一位知名 汽车 领域的专家说: 这TM不是生意,这是抢劫。

因此,当时很多人都反对“中外合资”的方式来“市场换技术”,其中就有李书福,他曾公开表示: “合资就是抽鸦片!”

李书福想的是: “ 汽车 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吗?” 既然这么简单,完全可以自己造啊。而且他认为,1997年是造 汽车 的最佳时机,迟两年不行,早两年也不行。因为早了拿不到生产 汽车 的牌照,而晚了的话,国门已经打开,国产车很难有喘息的机会。

李书福造出第一辆吉利豪情后,对他来说,万事俱备,就差牌照了。

当时想拿牌照只有两条路,要么收购国有企业,要么把企业做成国家的试点。

为了拿到生产执照,李书福跑遍了各个部门: “给我一个失败的机会吧!” 但没人搭理他,最后,李书福想出了一个办法——和德阳某监狱的下属 汽车 厂合作。

这家 汽车 厂,取名为“四川波音 汽车 制造有限公司” , 李书福注资获得了70%的股份。但这次合作并不愉快,和监狱合作虽然能获得生产资格和廉价的劳动力,但效率实在是太低。

而且更重要的是很不方便,一次有客户想去参观,听到地点后有些恼怒: 你是在开老子玩笑吗?

不久之后,主管 汽车 厂的监狱长不幸去世,李书福寻找各种门路,最后终于买下了另外30%的股份,吉利 汽车 这时才真正开始起步。

李书福把吉利的第一款轿车——吉利豪情,定价在5万之下,比8万的夏利还低了几万,所以对当时的消费者吸引力很大。在1999年,李书福就卖出了1000多辆吉利豪情,到了2000年,又卖出了一万辆。

不过,到了2001年,夏利进行了一次跳水式的降价,最高降幅达1.5万。2004年,为了夺回“中国市场最低价格轿车”之名,夏利继续把价格降到了3.18万。

李书福跟着把吉利豪情的价格降到了2.99万,创下了中国轿车史上的最低价。

那年良叔我正好去深圳香蜜湖 汽车 市场看车,一位吉利销售拉住我,唾液横飞:不到3万一台啊,比特么一堆废铁还便宜,小兄弟快入手啊......

我看了看自己的手表,摇了摇头,走开了。那销售很不服地说:你不买,有大把人买!

后来听说,吉利豪情果然脱销了,所以无论何时,低价永远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营销。

不过,李书福代价也不小。

据吉利的一名高管说,仅从经营上看,如果用丰田发动机,那么每销售一辆豪情,吉利就会亏损3800元。

当然,“亏损”二字要看怎么理解,传统商人会觉得这是真傻,但是像雷军这类新商人,会说这是“折价换流量”,比打广告还有效。

7

2003年,当吉利想以低价迅速攻占市场,中国的 汽车 界却迎来了“跨界井喷之年”。美的、奥克斯、五粮液、云南红塔集团……都嚷着要造车。

那一年,马斯克尚未入主特斯拉,他还在琢磨着移民火星的事,而比亚迪也主要是给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手机制造商供应电池,做做代工。

王传福之所以突然想造车,是因为他意识到,迟早有一天,比亚迪会走向衰落,毕竟此时比亚迪在电池领域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

王传福想的是,如果比亚迪要转型,就必须去玩家少、门槛高的行业。

他想了一圈:手机业务是在和自己的客户竞争;家电业竞争太激烈;房地产业门槛低,玩家又多……

最后,他想到了 汽车 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传福得知,陷入困境的西安秦川 汽车 正在寻求买家。

当王传福提出想收购西安秦川 汽车 ,大家都反对,香港投资人的反应更加激烈,他们在电话里朝王传福吼道:“我们要抛你的股票。抛死为止!”

也有人劝他:“我们电池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去碰 汽车 ? 汽车 的技术壁垒太高了……”

王传福对此表示不屑一顾: “技术壁垒都是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恐惧,是逼你放弃的纸老虎。”

2003年1月,王传福花2.7亿收购了陕西秦川 汽车 77%的股份。此消息一出,比亚迪的股价暴跌,两天之内,市值蒸发了27亿。

此时的王传福却雄心勃勃,他从上汽挖人,并砸了2个亿,研发出了一款代号为“316”的车型。当经销商从全国各地赶来看车,结果当场被这款车给丑哭了。

王传福痛定思痛,果断砍了“316”项目,和李书福一样,他也决定从“模仿”开始。

2005年9月,比亚迪推出了一款全新的车型——F3。这款车不仅外观酷似丰田花冠,很多零部件也可以通用。

有些车主一买回去就抠下BYD的车标,换上丰田花冠的。而它的价格不足7万,只有丰田花冠的一半。结果不出一年,这款车就卖出了10万台。

为了搞清楚为什么F3能卖这么便宜,据说丰田还专门弄了一辆回去研究。

后来他们才知道,原来王传福又使出了他的杀手锏:能用人手的,绝不用机器。

之后,比亚迪又用同样的方式推出了模仿通用凯越的F3R,以及模仿雅阁和凯美瑞的F6。对于造车底子薄的国家来说,模仿确实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当年的日本,其实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技术流出身的王传福也是很无奈呀,但没办法。

用人工代替机器,同样也是出于无奈。

王传福很喜欢谈“人海战术”。所谓“人海战术”,就是利用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来代替昂贵的机器。

据2009年的统计,深圳的平均工资已经超过了4000元/月,而当时比亚迪的普通员工每月只能拿到1500元左右,即使是本科生,月薪一般也只有3000元,研究生4000元。

早在比亚迪创立之初,王传福就说了一句心里话: “一个设备20万美元,按照5年折旧,等于一个月2万人民币,用这些钱,我能请多少工人(当时工人的月薪才几百元)?”

后来他又说: “我说2025年我们要做到世界第一大乘用车产销企业。我凭什么?凭的就是人!30万的劳动大军和庞大的工程师队伍,这就是我的资本。”

“我就是要用我们的人力优势击垮竞争对手,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决定了我们必将成为世界第一!”

在“抄作业”这一点上,比亚迪也受过很多诟病。

2007年,富士康就状告过比亚迪侵犯商业机密。

富士康称,自从邀请王传福参观了自己的手机生产线,比亚迪就挖走了自己400多名员工,大量保密文件也随之外流,不久之后,比亚迪的工厂里就出现了与富士康极其相似的产品线。

刚开始造 汽车 的时候, 比亚迪也是一路“抄作业”过来的。

业内有个故事广为流传:“据说王传福买了好几辆宝马,让手下技术人员拆。大家都不敢,王传福抡起锤子先砸了上去。然后说,好了,你们可以开始了。”

在造车领域,这一直就是个公开的秘密,但这也解释了一个现象:为什么国产 汽车 脸都长得不错,而屁股却很难看?

原来脸都是别人的,只有屁股是自己的。


8

除了偶出“狂言狂语”,王传福总体上还是保留了“技术宅男”的气质。

他的办公室看起来不像总裁的办公室,倒像是一个工程师的办公室,里面摆满了技术书籍和机械模型。

虽然管理着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王传福还是会把大量的时间泡在研究院里琢磨技术。

他的低调,让外界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在这一点上,李书福恰恰相反。

李书福有过两次“出圈”的经历,一次是炮轰中国足球,另一次是收购沃尔沃。

2001年,李书福收购广州足球队,成立了广州吉利足球俱乐部。

此举的目的有二:一是利用球队的冠名权做营销;二是获取广州市政府的好感,借此换取他们的支持,让吉利打入当地的出租车市场。

但在广州队对战江苏队的一场比赛中,李书福包括全场球迷都对裁判的一些判罚表示强烈不满。

比赛结束后,李书福公开表示,他有四句话不吐不快:

"千年铁证越秀山,浑身正气天长眼。

狗吹黑哨满天飞,吉利直扑鬼门关。”

后来广州吉利冲A失败,李书福一气之下,干脆宣布退出足坛。

在退出仪式上,李书福放下了事先准备的讲稿,又开始炮轰足坛。

不怕事大的李书福当众爆了很多猛料,以前的一些报纸杂志还有记载,现在互联网普及了,反而找不到了,大概是主流背景音不太希望出现这些不和谐的东西。

所以, 这里也不太方便写出来,你只需要知道,事情闹得很大,有人下课,有人入狱,有人病死狱中......

然而,时间终归会冲洗一切,再大的风波也会平息,大千世界还是原来的样子。

中国足球延续着让人瞠目结舌的表演,而李书福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出圈”。

2010年3月28日,吉利宣布收购沃尔沃。

此消息的劲爆,堪比癞蛤蟆吃上了天鹅肉,小花蛇生吞了非洲象,李书福又跟着“出圈”了。

其实早在2009年,在北京的一场饭局上,李书福就悄悄么地告诉一位媒体朋友: “告诉你吧,我们要收购沃尔沃了。”

此人呵呵一笑:“老李,你这个新闻炒作好像整得大了点。”

虽然被人当做笑料和段子,但收购沃尔沃,李书福一直是认真的。

早在2002年,吉利刚拿到 汽车 生产许可证,李书福就向员工宣布: “我们要收购世界名牌沃尔沃!” 大家以为老板在画饼,都没当回事。

2007年9月,李书福第一次给福特美国总部写信,申请收购沃尔沃。

沃尔沃虽然出身于欧洲,但1999年的时候,美国福特 汽车 就收购了沃尔沃的轿车业务。收到李书福的信后,福特的财务总监克莱尔一脸懵逼地表示:“我们现在不卖!你知道沃尔沃一年有多少销售额吗?150亿,美元!”

2008年1月,在底特律车展上,李书福好不容易见到了克莱尔。

当时两人的交流时间只有半小时,花了28分钟,翻译才让克莱尔明白谁是吉利。克莱尔问李书福有何高见?

李书福对翻译说: “告诉他,我要收购沃尔沃。”

克莱尔冷冷地回敬了一句: “沃尔沃是不打算卖的。”

克莱尔这么傲慢不是没理由的,欧美的商界是讲血统和圈子的,就像盖茨比的悲剧,不仅仅是钱的事儿。

所以,当半路杀出不入流的吉利,说要收购有90年 历史 的沃尔沃,怎么看都像一个暴发户在壁咚一个落了难的女明星。

李书福回答得倒很真诚:“ 我除了胆儿什么也没有!”

当然,血统和圈子的问题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找中间人。

李书福找的中间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在签署了合作协议后,罗斯柴尔德银行大中华区的CEO俞丽萍,陪同李书福前去拜会福特全球总裁穆拉利。

那一次,她见识到了李书福是怎么不按套路出牌的。

当时,李书福正在卖力地推销他的吉利,穆拉利却一直心不在焉地把玩着名片,没太把他放眼里。

“我是你的粉丝。” 李书福突然大声说。

穆拉利好奇地抬起头,李书福开始大谈特谈穆拉利在担任波音飞机总裁时的扭亏战绩,并且告诉对方,自己的第一家 汽车 公司,名字就是“四川吉利波音 汽车 制造有限公司”(就是和监狱合作的那家)。

“我很崇拜你,所以用了波音当公司名字,波音的人还来找过我打官司,所以,应该十年前,你就知道我了。”

你看,这爱听好话,是全世界人民的共性,穆拉利遇到小“迷弟”,马上来了精神,开始“想当年”......

谈判开始变得顺利,当时正值金融风暴的档口,福特需要一大笔钱渡过危机,放眼欧美,各家都自身难保,而在中国的吉利,却没受此影响,可以拿出巨资来完成收购。

最终,在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协助下,双方最终签订了收购协议。

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时,工会往往是一个很难绕过的坎,李书福同样面临过这样的局面。

因为如果工会不同意,收购也很有可能给搅黄,所以,在与工会的一次谈判中,气氛异常紧张,工会代表问李书福: “你能不能用三个字形容你为什么比其他竞争者更好?”

面对这道题,一般人脑子里估计会冒出 “MMP”“TMD”之类的三字经,这明摆着是在为难人啊。

当时连福特的人都看不下去,想替他解围,说三个字实在太少,能不能多说几个字,但李书福当即表示: “我可以。”

紧接着,他用蹩脚的英语说出了三个字:“I Love You!”(我爱你)

结果,严肃的代表们,一下子也没憋住,纷纷哈哈大笑。

这一关,李书福又通过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diannao/46753.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女乒世界杯为什么刘诗雯朱雨玲能参赛陈梦孙颖莎却不行 下一篇:平昌冬奥会争议,平昌冬奥会中国队被判犯规回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