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电脑百科 > 正文

教育局禁止奥数,小学奥数杯赛全国禁止了吗

1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面向全国公示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知识活动名单,毫不留情地砍掉了所有小学与初中阶段的学科竞赛活动,高中阶段也只留下各理科联赛,部分作文比赛以及演讲比赛,至此,苟延残喘两年多的各类小学学科竞赛,正式成为历史。
自77年恢复高考以来,各类竞赛逐渐崭露头角,80年诞生高联,86年诞生华杯赛,90年诞生迎春杯,希望杯。彼时,人的生活压力远大于升学压力,家境比较殷实的人才有机会读书,没有家长疯狂陪读的风气,更没有遍地开花的补习机构,国人就凭着对学习的执念,一步步艰难地建立

1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面向全国公示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知识活动名单,毫不留情地砍掉了所有小学与初中阶段的学科竞赛活动,高中阶段也只留下各理科联赛,部分作文比赛以及演讲比赛,至此,苟延残喘两年多的各类小学学科竞赛,正式成为历史。

自77年恢复高考以来,各类竞赛逐渐崭露头角,80年诞生高联,86年诞生华杯赛,90年诞生迎春杯,希望杯。彼时,人的生活压力远大于升学压力,家境比较殷实的人才有机会读书,没有家长疯狂陪读的风气,更没有遍地开花的补习机构,国人就凭着对学习的执念,一步步艰难地建立了今日的教育体系。从刚开始4.8%的大学录取率,到今天一本二本三本加起来录取率达到80%以上,30多年以来,教育环境的动荡与变革一直在持续。

本文将从升学形势入手,解读竞赛与升学的关系,分析义务教育阶段的意义,最后总结对奥数的看法。篇幅较长,但相信广大同学与家长耐心读完之后,会有所收获。

从当下升学形势说起

简要提提当下K12教育的现状。985高校(全国共39所)可以看成是重点大学,211高校(全国共112所)可以看成是较重点大学,而近年的新概念“双一流”高校,全国一共有42所,和985高校重复率极高,也可以看成是重点大学。近几年高考总人数均有小一千万,重点大学(985高校与“双一流”高校)的录取率根据各个省份不同会有差异,拿两广(广西,广东)地区举例,录取率都在1.34%左右。也就是说,平均下来,在两广地区,每75个同学能有1个考上重点大学。而211高校的平均录取率,2017年广东是2.74%,广西是4.61%,算个大概的平均值,在两广地区,每27个同学能有1个考上比较重点的大学。在75:1和27: 1的录取率之下,如果想要考上好的大学且同时选择一个合适的城市,难度之大,还真有一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感觉…试问,有哪个家庭,甘愿让孩子当分母?

幼儿园小中大班,再加小学中学12年,孩子人生中长达15年的K12领域长跑,便是奔着最后的大学而去。在这个长跑过程中,衍生了许多事物,其中最受关注的,一曰中考,二曰小升初,三曰竞赛。

先看中考:全国各地的初中升高中比率均是50%多一些,中考这一节点过后,小一半的同学将与高等教育无缘。很大一部分同学进入普通高中,而能够进入重点高中并冲击重点大学的同学,拿南宁举例,大概是10%到20%之间,总体而言,大概是每2个同学有1个能上高中,每8个同学有1个能上重点高中,多数城市都是这个数据。

再看小升初:不同城市的小升初状况并不一致,例如深圳没有很强的小升初概念,多数同学都是地段升学;广州小升初一片混乱,优秀的教育资源分布不集中,各个学校都有几个特色班;南宁小升初的终点很明确是三私,本土机构带着学生不断刷题…总地来看,多数有择校现象的城市,便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学习氛围分高下的现象。而深刻意识到了升学压力的家长,希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也就有了小升初这一节点的竞争。

最后再看竞赛:曾经的竞赛,一度风靡全国,但凡有条件的家庭,几乎都会让孩子接触数学的竞赛,原因不外乎这么几个:

1.小学竞赛获奖即可进入初中名校。

2.初中竞赛获奖即可进入高中名校。

3.高中竞赛获奖即可进入大学名校或高考加分。

4.孩子在竞赛中学到的思维对学习帮助巨大。

对多数家庭而言,前三个原因是主导,于是有了全民竞赛的盛况,谁家的孩子竞赛获奖,即可红遍亲戚朋友同学圈,仿佛人生从此走上了巅峰。但从竞赛中真正走出来的同学毕竟是少数,在竞赛中找到乐趣的同学也并不多,各大杯赛按比例评奖,最终结果只能是一家欢喜十家忧,一时间,哀鸿遍野,叫骂一片。竞赛顿时成了洪水猛兽,学习竞赛无异于揠苗助长,杀鸡取卵…诸如此类的评价越来越多,后来的政策砍掉了高考竞赛加分项目,严查竞赛考试与择校考试,“竞赛”、“小升初”、“密考”等词汇成为敏感词,终于在今天彻底敲死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科竞赛。——表面看似尘埃落定,归于平静。

再从普通家庭的角度谈升学与竞赛

对普通家庭而言,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 父母长辈便会开始为孩子的未来做打算,在哪里落户,在哪里读书,学什么特长,请什么老师,都是父母要为孩子想的。

终有一天,孩子会成为大人,成为父母,孩子们也会和我们一样要去面对世界种种。我们深知此间不易,所以此时才会严厉对待自己深爱着的孩子,要求孩子冬日早起,夜深不寐,希望他处事有决心,为人讲原则……

我们需得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终会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追求,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可能读小学的孩子让你头疼欲裂,作业的质量也让你无法压住心头火气,但等孩子上了初中,又上了高中,住进了学校,有了自己亲近的朋友,可能有了暗恋的对象,也许有了心事,有了秘密,他的倾诉对象也许不再是你,家长们可能发现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的;等孩子终于长大了,你可能拿出你打拼半生的成果,变成房子,变成车子,变成礼金或者嫁妆,带着对孩子新家庭的祝福,不是滋味地交给了他,接下来换他来背负自己曾经背负过的一切。然后家长又开始担心,孩子会不会扛不住压力,会不会工作不顺利,会不会生活不如意,孩子有没有精力兼顾家庭和事业,孩子会不会误入歧途,孩子会不会被欺负被骗,孩子的资产会不会因为高杠杆投资而陷入危机,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最后你还想打个电话问问孩子:什么时候有空回家吃顿饭?也许我们终将认识到:孩子的一生,是自己无法掌控的一生,你的人生感悟并不完全适用,你想要的并不全是他想要的,你认为至关重要的他可能不屑一顾,你甚至可能会看他犯自己年轻时犯过的错却无法阻止。

而现在,我们把时间回推到孩子还在读小学的时候。这时候的孩子还是张白纸,父母几乎就是他的全世界,噩梦惊醒的时候他会叫妈妈,他还会在你面前放肆地哭,痛快地笑。

——自从有了这个生命的诞生,我们也许就要为之担心操劳一辈子。

我们所有的父母长辈都在尽自己所能,为孩子的人生做计划,做准备。我们知道,重要的不是真的要孩子成为多么杰出的栋梁之才,也不是非要成为社会精英。只是希望孩子将来能被世界温柔对待,让孩子拥有在时代巨轮下保护自己的能力。只是这个过程,真的非常艰难,尤其是起步阶段,这是对孩子的人生考验,但又何尝不是对家长的一种考验呢?“坚持”二字,能做到的终究是少数。

基于以上基本情况,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孩子在K12阶段的学习,适当地抛开一些功利的思想,其实这个阶段重要的并不是具体学会什么。学生时代学的二次函数,受力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随着年龄增长,大部分都会忘记;但是这个学习的过程,会让孩子具备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而能力达到的孩子,一般都能够考上心仪的大学,与能力同样优秀的人一起发展,将来在社会的竞争中也就具备了优势。父母为孩子想的再多,给孩子的东西再多,孩子的人生还是要自己去走,所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才是根本。

举个例子,可能一个985大学的毕业生10年内平均年薪不到20万,一个好的学位房却能卖600万 ,是年薪的30倍。在明知“学位房”≠“考上985大学”≠“人生赢家”的前提下,绝大多数家长仍然对好的学位房趋之若鹜。笔者为理由如下: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家孩子能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成长,希望孩子的生活中没有流氓地痞,希望孩子每个同学都有同样重视教育的父母。好的环境与格局会影响孩子一生,而选择环境,在读学校很重要。

K12阶段,升学与竞赛的意义可以拆分成两部分。其一是结果上的意义,非常好理解,升学考上一个好高中、好大学,或者竞赛获得名次,对孩子人生发展的好处不言而喻——这也是表面上的作用;更深入一些去看,举2个例子:

1

在初一阶段,从小升初择校中走出来的孩子,无论择校是否成功,竞赛是否获奖,他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乃至心理成熟度,明显让人感受到与其他孩子的区别。老师讲完一个知识点,不需要提醒就会做笔记,会有自己的错题本,不排斥坐第一排,极少出现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当然如果孩子的小升初老师没有刻意培养,孩子可能也做不到这些。)。而反观大部分没有经历过择校升学的同学,给人感觉还是小孩子,上课习惯一般,专注力不够,适应慢,对竞争和压力没有概念。——这就是为什么我总建议家长让孩子去参加择校,目的并不是择校本身,积累的品质会影响孩子一生。

2

第二点便是笔者自身的成长经历了。小时候我并不是个特别突出的孩子,家庭条件不太好,没有条件专门学一门特长,也没有条件专门请老师教自己奥数。在4年级的时候,机缘巧合之下接触了数学竞赛,那时候,两本奥数书,一个数学班主任,便是我学奥数的全部,坚持两年之后,连“希望杯”的三等奖都拿不到;再后来,跟着小学的兴趣,初中也选择了上学校的竞赛课(所谓竞赛课也就是提前讲初二初三的知识),成果是“希望杯”三等奖(安慰奖的意思);再后来,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大概就是凭着一股执念吧,高中依旧坚持去参加数学联赛,不但考数学联赛,还坚持上物理竞赛课,成果是高联三等(还是安慰奖的意思)。这么多年折腾竞赛下来,精力花废了不少,而这个成果,中考没指望上,高考也没加分,上高中上大学都是靠的裸分。——但这个经历,让我长期霸占了班上数学前几名或者物理前几名的位置,别人闻风色变的数学物理,在我这成了优势学科,高中过得不怎么费力,最后考上大学,也是个正牌985。而现在工作中,身边基本都是同样级别甚至更高级别大学的人,比如北京大学毕业的校长,南京大学毕业的竞赛班老师,华工中大的校友,中南湘妹子,北航北理的小鲜肉…

综上,升学和竞赛的意义,其实更多的不在于它的成果本身,而在于这个过程中,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的不断积淀。

义务教育阶段应该重点学什么?

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分为三大板块: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篇幅有限,这里只谈文化基础。

过去的年代高中分文理两科,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三个主课之外,文科加学政治、地理、历史,理科加学物理、化学、生物。而从现在的《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3 3的高考模式可以看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应该是并列的关系。空有人文底蕴而没有科学精神,将难以适应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社会;空有科学精神而没有人文底蕴,说到底也只会是一个高级工匠而已。

一般来说,语文占优势的同学,政治和历史也会跟着学好;数学占优势的同学,物理和化学也不会差。语文培养文科思维,数学培养理科思维。过去高考时,对文科生分数差距影响最大的是数学,对理科生分数差距影响最大的是语文。

可以这么理解:在K12教育阶段,所有学科中,语文是培养人文底蕴的核心,数学是培养科学精神的核心。这两个学科自始至终都是主科,是中高考的必争科目。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太多其他评价标准,语文和数学两个科目的成绩便代表着学生在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上的积累,其重要性并不分轻重。

将来走上社会,孩子既需要理科思维带来的逻辑能力和科学基础,也需要文科思维提供的表达能力和广阔见识。

但笔者是一名数学老师,从小也是以数学为优势科目,以下观点主要是笔者在数学方面的教学以及交流过程中得出:

在年级还比较小的时候,想要学好知识有许多途径,有的孩子靠聪明,有的孩子靠听话,有的孩子靠做题,有的孩子靠习惯。但随着年级越来越高,同在一个教室读书的孩子,会逐渐的有人脱离,有的因为叛逆,有的因为思维跟不上,有的因为习惯不好,有的可能因为环境变故——其实越往后学,对孩子的要求就越全面。

想要走到K12教育的终点且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经过这么些年的教学经历,以及与身边来自985高校的同事多年交流,这里笔者分享一个观点:越是学到后期,基础和习惯的重要性就越明显。

许多到了高中幡然醒悟,决心发愤图强的同学,无论怎么发力,总是与第一梯队的同学有着不小差距。因为人家在思维高速发展的小时候,已经接触过许多数学思想,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你高中才堪堪接触的排列组合,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别人在小学五六年级学了个遍;你需要课后花十天半个月去消化的知识点,别人听一遍就彻底明白并且懂得推导;你考前焦虑,心里没底不知道如何复习的时候,别人拿出自己归好类的错题本,一道一道地回顾;你考试想来直接放弃的那道压轴题,别人拿到试卷就直接做了…

这种差距不是天赋的区别,而是经年累月的积淀导致的,毕竟成长的过程,不可逆。

回到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与孩子之间还没有那些鸿沟一般的差距时,父母长辈能为孩子做什么呢?绝不仅仅是跟风去报各种奥数班,学各种特长,考各种试。而是为孩子找到真正适合的课程(每个孩子适合的课程不一样,需要家长们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去了解);趁孩子遇事还有喊“妈妈”的习惯,端正孩子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在孩子偷懒贪玩,不认真学习的时候,督促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总结下来,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学什么?

不外乎是思维基础和学习习惯。

如何看待“奥数”

经过一番“全民竞赛”局面的洗礼,“奥数”隐隐在广大学生家长中落下一个“洪水猛兽”的印象,似乎成为了透支孩子潜力,压榨学生和家长课余时间,摧毁美好童年的魔鬼。

诚然,若是真正下定决心走竞赛路,将来进入省队,国家队,参加IMO,孩子必将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这一点与运动员非常像。成为职业运动员的人,一定是付出了难以想象的汗水,冒着身体受伤甚至致残的风险坚持训练,最后能否上场比赛,能否获得名次,还要看运气和天赋。

我们不妨反思:奥数为什么会热起来呢?

似乎每个中学都希望招收小学阶段有奥数获奖经历的同学,似乎每个高中都希望与初联获奖的同学提前签约,重点大学更是明面上把联赛获奖的同学通过自主招生大批大批地揽入麾下。这里简要地举几个例子:

1.想进入重点大学,降分录取已成常态

(▲数据来源于网络)

2.自主招生最重要的筹码便是各学科竞赛奖项

(▲数据来源于网络)

3.除自主招生外,竞赛生还有“保送”这条路

(▲数据来源于网络)

透过以上数据现象,我们再看看这个时代:科学技术腾飞,生产力提高,产业升级,行业大换血。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对尖端人才骨干的刚需,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从未动摇,且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理科的依赖程度高出文科一大截,理科的就业岗位比文科多出一大截。

每个大学都希望自己的学科领域出人才,同时就业率提高,每个高中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进入重点大学,每个初中都希望自己的中考成绩再好一些。

所有的学校都能意识到,形势可以说是:“得数学者得理科之天下”。于是各中学在招生入口上,尽量选择有奥数获奖经历的孩子,哪怕杯赛被禁,密考被禁,甚至有校长被免职,希望出成绩的中学,依旧是在招生入口上全面对数学方面有特长的同学倾斜。——这一倾斜,也就有了“奥数热”。

而社会竞争的规律就是,站在金字塔上端的人永远是少数,哪怕他们是孩子也不例外,当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一大批人投入到奥数中,本来成人世界的激烈竞争,向前移到了高中,初中,小学。笑到最后的少数人确是心满意足了,而多数人只会感到压力巨大,时间被疯狂挤压。

最后,为了还孩子一个美好童年,为了保护孩子们的成长,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但凡超纲的内容,涉及到奥数和竞赛的知识点,均不被允许。小学课内知识点少,难度低,校内考试经常出现半数的满分。顿时一片和谐安宁。

——广大家长们相信早已看出来,这哪是什么“奥数”的竞争,这分明是就是社会的竞争压力前移。

社会各行各业发展,依旧需要思维优秀的人才,想进入重点大学重点学科,依旧需要足够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奥数在风口上被禁,不是因为我们不需要奥数,而是不需要“全民奥数”,你看中考淘汰了一半人之后,985大学录取率还是只有1.34%。

每个家庭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选择了轻松美好的童年,便要接受将来孩子可能学习习惯不好,基础可能不扎实;选择了从小给孩子培养习惯,锻炼思维,便要接受孩子可能无法像我们自己小时候一样,玩着泥巴,感受着世界的美好。为人父母者总是有些贪心的,既希望孩子优秀,又希望孩子拥有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总难两全。

孩子终究是要自己扛起人生的厚重,扛起家庭的责任,在此之前,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至关重要。其实无论是K12教育,高等教育,还是学奥数,学某个特长,说到底只是为孩子的人生提高质量,我们做得一切努力,只是希望这个努力的过程,能让孩子学到一些受益终生的能力。无论孩子竞赛是否获奖,高考是否考上重点大学,孩子终究是自己的孩子。

结语

看待“奥数”和“竞赛”,笔者认为可以像参考篮球:我们会鼓励孩子去打篮球,锻炼身体,倘若发现孩子在篮球方面有出众的天赋,可以考虑让孩子成为一名运动员。倘若孩子的天赋一般,那么篮球这项运动,对孩子来说仅仅是增强体质,获得乐趣。将来孩子去参加学校,单位,甚至居委会举办的大大小小篮球赛,可以在社会的某个角落,赢得寥寥几十个人的喝彩,不也是人生中的一种精彩么!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diannao/46975.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1月16日勇士日报太阳和勇士的比赛为何延期了,勇士最新比赛 日程 下一篇:世界上最难输的比赛,最难的比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