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电脑百科 > 正文

威后卓识郑袖多计先秦女子如此多娇聊聊战国策中的女性

《战国策》是一部记述战国时期有关策士和国家历史的著作,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或忠肝义胆,或足智多谋,能于国家危难时力挽狂澜,也能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展现出群雄争霸的背景下小人物的光辉时刻。
封建社会男性掌权,书中出现的人物也多为男性。但漫长的男性统治仍不能遮挡住女性的辉煌,兼掌全国的赵威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宠妃郑袖,虽然描绘她们的笔墨不多,但她们在政权交替的过程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切换到女性的视角,重读一段风云巨变的战国史。一. 宠妃郑袖的“后宫成长史”《战国策》中

《战国策》是一部记述战国时期有关策士和国家历史的著作,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或忠肝义胆,或足智多谋,能于国家危难时力挽狂澜,也能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展现出群雄争霸的背景下小人物的光辉时刻。

封建社会男性掌权,书中出现的人物也多为男性。但漫长的男性统治仍不能遮挡住女性的辉煌,兼掌全国的赵威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宠妃郑袖,虽然描绘她们的笔墨不多,但她们在政权交替的过程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切换到女性的视角,重读一段风云巨变的战国史。

一. 宠妃郑袖的“后宫成长史”

《战国策》中宠姬形象很多,魏美人、南后、韩美人、江姬,以及那个举足轻重的郑袖,她们虽然作为妃嫔只是君王的陪衬,只是凭借美貌获得君王的宠爱,没有选择权与自主性。但宠姬身处的后宫同样是政治与权力的漩涡,宠姬凭借君主的喜爱,将权力之手伸到前朝的例子数不胜数。郑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刚入宫的稚嫩到后来成熟的老辣,步步为营的权力之争堪称一部“成长史”。

1. 害怕失宠,终究沦为他人的政治工具

《楚策二》中郑袖作为以靳尚、张仪为主人公的故事的配角出现。楚怀王扣押秦国大臣张仪,并准备杀了他。楚怀王身边的佞臣靳尚主张放了张仪,并利用郑袖在怀王身边吹“枕边风”。

靳尚先对郑袖说“自亦自知且贱于王乎”?又诡辩道:秦国公主美貌动人,秦国换回张仪势必让公主嫁到楚国,秦王爱惜公主,也必会重金陪嫁,到时候郑袖就只有失宠的结局。

郑袖自然害怕失宠,立刻求助于靳尚,靳尚这才显露出自己本来的目的:只要郑袖能让楚怀王释放张仪,张仪回到秦国自然不会让公主前来,况且你若放了张仪便是有恩于他,张仪日后必定报答你,你在秦国的威望也会上升,未来你的子孙没准也会成为秦国的王储嘞!

站在历史的角度自然明白靳尚在蒙骗郑袖,郑袖作为一个楚国的宠妃怎么可能干涉秦国的政治,更何况是立储之事。可是当时的郑袖眼光短浅,还没有政治头脑,关键在于进入后宫不久,不知后宫与朝廷瓜葛颇深,也不知各国间的政治斗争的激烈,一味的担心自己的荣宠,被一个政客颠三倒四的蒙骗一番也就信了,最后真的劝说怀王释放了张仪。

这也确实能看出郑袖在楚怀王心中还是有不小的影响力,但在政治上郑袖也确实是个失败者。释放张仪终究对楚国时局不利,后来郑袖也因为左右君王的决定在后世背上“亡国祸水”的骂名。

2. 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毒妇形象

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楚怀王深信自己的宠妃郑袖不会嫉妒后,彻底助长了郑袖的妒火。

进宫多年的郑袖熟知了后宫的生存法则,行事手段逐渐成熟老辣,加之性格使然和楚怀王的偏爱,这位深宫妒妇甚至成为中国历史上毒妇的代表人物。《楚策三》中,郑袖还作为政治工具出现过一次,来衬托张仪的谋略高深,不过我们仍能从中窥探到郑袖作为妃嫔的成熟。张仪先对楚怀王说自己见过北方的美女比南方的漂亮,愿为怀王求取美人。

郑袖和南后听说这件事后,私下花重金贿赂张仪,张仪第二天又在怀王面前装作第一次见南后与郑袖,并说“仪行天下遍矣,未尝见人如此其美也。而仪言得美人,是欺王也。”

我们能在这其中看出郑袖的“成长”,之前她在与靳尚的交流中处于被动,靳尚单纯利用她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与张仪的交流中她逐渐学会利用计谋主动出击,学会为自己谋利,“尚计”、“崇利”的心理第一次在郑袖的身上体现,她对掌握权力的渴望也显露无疑。

可由于她在政治上稚嫩的思维还是不可避免遭人利用,在后人看来只不过是一个对荣宠患得患失的“绣花枕头”。

《楚策四》记录下郑袖心狠手辣的一面,并最终使郑袖“毒妇”的形象坐实。在她获得了楚怀王无条件的信任后,她表面上推心置腹地为魏美人提建议,告诉她“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实则是想要置她于死地,最终在她的布局下,魏美人难逃被割鼻的命运。

在后宫残酷的生存法则下,郑袖最终成为一个心机深沉,狠毒狡诈的女人。但透过她的成长历程,我们也不难看出,她只不过是一位被失宠威吓着努力求得生存的普通妃嫔,深处后宫政治的中心的她不过是权臣的陪衬。

在男性主掌的政权中,女性集体是失语的,这也给了男性统治者“甩锅”的机会,将亡国的骂名推给女性,就是所谓“红颜祸水”。女性很少有机会为自己正名,就算是千年后践临帝位的武则天,终究只为自己立下无字碑,更何况是郑袖?这么来说,郑袖也算得上是“脂粉堆里的英雄”吧。

二. 女政治家赵威后

1.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赵太后是赵惠文王之妻,赵孝成王之母。孝成王继位时不过二十出头,威后爱子心切,加之盛气凌人的性格,决定坐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并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皇帝谈论政务或者接见大臣。这就是早期的“垂帘听政”。

威后执政时,战国七雄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齐王为与赵国交好,派使臣出使齐国。接到齐王的慰问信后,威后并没有打开信件,也没有问齐王的情况,而是先后问了“岁”,再问了“民”,最后才问“君”。

在她看来,“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的收成最重要,然后是百姓的安乐,最后才是君主。威后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执政理念——民本思想,既体现出一位女性政治家特有的敏锐与体恤,又能看出赵威后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开明态度。

2. 触龙说赵太后——听得进忠言才做的了“明君”

这位老太后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行事果敢,当机立断。齐国要求赵国以太后的小儿子作为人质才肯出兵救赵,威后自然舍不得,甚至在大臣们劝急了的情况下放出狠话说:“有谁再提让长安君做人质的事情, 老妇我就往他脸上啐唾沫!”不过在触龙的委婉劝说下,威后还是舍小家为大家,将自己的幼子送到齐国,换回了赵国的一线生机。

对于一位母亲来说爱子之心可以理解,但在国家危难时刻,大义往往重于亲情,威后能在最后时刻选择与国家与人民站到一起,遵从了她一贯的执政风格,也为赵国培养政治后代做出努力,展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

总结

《战国策》不仅是一部描述先秦诸侯争霸的史书,更是中国古代政权割据与权力纷争的一个缩影。在由男性主导的政局中,我们仍能看见女性可贵的身影,她们在历史舞台上夹缝求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依附男权而生的宠姬郑袖,还是一度凌驾于男性之上的赵威后,她们的身份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但都在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战国策》作为一部先秦著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对女性的评价上,我们应该透过宠姬的形象看到背后封建社会政治统治中一整套男性话语体系,也应该看到女政治家威后治国理政中独特的女性智慧以及其与“民贵君轻”思想的遥相呼应。

这些个性鲜明的形象不仅为后世开创了丰富的女性文学,也为后来的女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早期 “垂帘听政” 赵威后: 不讲政治的政治家》

2、《女政治家赵威后》

3、《战国策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郑袖》

威后卓识郑袖多计先秦女子如此多娇聊聊战国策中的女性

在《战国策》中的女性,除了多计的郑袖以外,还有谁?

《战国策》是一部记述战国时期有关策士和国家历史的著作,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或忠肝义胆,或足智多谋,能于国家危难时力挽狂澜,也能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展现出群雄争霸的背景下小人物的光辉时刻。

封建社会男性掌权,书中出现的人物也多为男性。但漫长的男性统治仍不能遮挡住女性的辉煌,兼掌全国的赵威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宠妃郑袖,虽然描绘她们的笔墨不多,但她们在政权交替的过程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切换到女性的视角,重读一段风云巨变的战国史。

一. 宠妃郑袖的“后宫成长史”

《战国策》中宠姬形象很多,魏美人、南后、韩美人、江姬,以及那个举足轻重的郑袖,她们虽然作为妃嫔只是君王的陪衬,只是凭借美貌获得君王的宠爱,没有选择权与自主性。但宠姬身处的后宫同样是政治与权力的漩涡,宠姬凭借君主的喜爱,将权力之手伸到前朝的例子数不胜数。郑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刚入宫的稚嫩到后来成熟的老辣,步步为营的权力之争堪称一部“成长史”。



1. 害怕失宠,终究沦为他人的政治工具

《楚策二》中郑袖作为以靳尚、张仪为主人公的故事的配角出现。楚怀王扣押秦国大臣张仪,并准备杀了他。楚怀王身边的佞臣靳尚主张放了张仪,并利用郑袖在怀王身边吹“枕边风”。

靳尚先对郑袖说“自亦自知且贱于王乎”?又诡辩道:秦国公主美貌动人,秦国换回张仪势必让公主嫁到楚国,秦王爱惜公主,也必会重金陪嫁,到时候郑袖就只有失宠的结局。

郑袖自然害怕失宠,立刻求助于靳尚,靳尚这才显露出自己本来的目的:只要郑袖能让楚怀王释放张仪,张仪回到秦国自然不会让公主前来,况且你若放了张仪便是有恩于他,张仪日后必定报答你,你在秦国的威望也会上升,未来你的子孙没准也会成为秦国的王储嘞!



站在历史的角度自然明白靳尚在蒙骗郑袖,郑袖作为一个楚国的宠妃怎么可能干涉秦国的政治,更何况是立储之事。可是当时的郑袖眼光短浅,还没有政治头脑,关键在于进入后宫不久,不知后宫与朝廷瓜葛颇深,也不知各国间的政治斗争的激烈,一味的担心自己的荣宠,被一个政客颠三倒四的蒙骗一番也就信了,最后真的劝说怀王释放了张仪。

这也确实能看出郑袖在楚怀王心中还是有不小的影响力,但在政治上郑袖也确实是个失败者。释放张仪终究对楚国时局不利,后来郑袖也因为左右君王的决定在后世背上“亡国祸水”的骂名。

2. 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毒妇形象

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楚怀王深信自己的宠妃郑袖不会嫉妒后,彻底助长了郑袖的妒火。



进宫多年的郑袖熟知了后宫的生存法则,行事手段逐渐成熟老辣,加之性格使然和楚怀王的偏爱,这位深宫妒妇甚至成为中国历史上毒妇的代表人物。《楚策三》中,郑袖还作为政治工具出现过一次,来衬托张仪的谋略高深,不过我们仍能从中窥探到郑袖作为妃嫔的成熟。张仪先对楚怀王说自己见过北方的美女比南方的漂亮,愿为怀王求取美人。

郑袖和南后听说这件事后,私下花重金贿赂张仪,张仪第二天又在怀王面前装作第一次见南后与郑袖,并说“仪行天下遍矣,未尝见人如此其美也。而仪言得美人,是欺王也。”

我们能在这其中看出郑袖的“成长”,之前她在与靳尚的交流中处于被动,靳尚单纯利用她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与张仪的交流中她逐渐学会利用计谋主动出击,学会为自己谋利,“尚计”、“崇利”的心理第一次在郑袖的身上体现,她对掌握权力的渴望也显露无疑。

可由于她在政治上稚嫩的思维还是不可避免遭人利用,在后人看来只不过是一个对荣宠患得患失的“绣花枕头”。



《楚策四》记录下郑袖心狠手辣的一面,并最终使郑袖“毒妇”的形象坐实。在她获得了楚怀王无条件的信任后,她表面上推心置腹地为魏美人提建议,告诉她“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实则是想要置她于死地,最终在她的布局下,魏美人难逃被割鼻的命运。

在后宫残酷的生存法则下,郑袖最终成为一个心机深沉,狠毒狡诈的女人。但透过她的成长历程,我们也不难看出,她只不过是一位被失宠威吓着努力求得生存的普通妃嫔,深处后宫政治的中心的她不过是权臣的陪衬。

在男性主掌的政权中,女性集体是失语的,这也给了男性统治者“甩锅”的机会,将亡国的骂名推给女性,就是所谓“红颜祸水”。女性很少有机会为自己正名,就算是千年后践临帝位的武则天,终究只为自己立下无字碑,更何况是郑袖?这么来说,郑袖也算得上是“脂粉堆里的英雄”吧。

威后卓识郑袖多计先秦女子如此多娇聊聊战国策中的女性

《战国策》故事——深谙人性的智慧

这两天在读《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言论和事迹的史书,在两百多年的历史里,谋士们为主子们出谋划策,效力尽忠,尔虞我诈,巧设诡局,因而演出了许多惊心动魄、奇谋异智的故事。有些故事非常有趣,与大家分享几则。

译文如下:

这大概是史籍里最早的宫廷斗吧。

郑袖,是战国时楚怀王的宠妃,生活在公元前300年前后。她知道楚王爱新人,对新人关怀备至,等到楚怀王打消对自己的疑虑、又取得新人的信任之后,再施奸计,于是,成功离间,借楚王之手巧妙地除了心头之患。可惜郑女,自始至终都没有省悟,如在梦中。

可见,光有漂亮的脸蛋是不够的,而郑袖之所以能一直受宠,也绝不是长得漂亮如此简单。读完这个故事,不得不感叹,在几千年前,中国女性已经具有如此高的智慧了,后代的后宫争宠,其计谋也不过如此罢。

意思是:

真是不露声色。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也讲了一个故事:有个无赖子,本是不学无术,却到处游走,以算命为生。有天,到一富贵人家去,这家人喊出一群妻妾,让他算算哪个是夫人。此人毫不紧张,说:“贵人头顶上会有祥云。”其他人都朝一个女子看去,于是,无赖子轻松辨认出哪位是正妻。这两个故事里,所用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译文如下:

这则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三》。张仪这一招,简而言之,就是空手套白狼。他非常清楚南后和郑袖在楚国的地位,也知道楚王的好色本性,“无中生有”,制造了一起矛盾,最后转了一圈,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但是张仪自己却赚得盆满钵满,真让人叹为观止!

读了这些故事,我有几点体会:

第一,《战国策》是一部深谙人性的书。 当时的纵横家们多出身贫贱,以一介书生之力,能依附王侯,建立一番功业, 根源在于知彼知己,深谙人性 。他们身处战国形势,所放眼处都是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谈论天下。同时,又能抓住人性的弱点,巧妙地说服对方。史载,苏秦在最初游说秦惠王失败后,回来研究谋略之书,深究书中之要义,并写作《揣情》、《摩意》两篇文章,等到写完,很自信地说:“拿这个足以说服当世的君王了。”《揣情》、《摩意》,据名字就可知,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人性的文章——揣摩透对方需要什么,然后投其所好。深谙人性,只凭计谋就能轻松谋得富贵,这样的故事,在书中随处可见。

第二,“千金富贵,配千金人物”,不服不行。 战国时代的许多著名谋士,凭借智慧、胆量和口才,得富贵如同探囊取物一般,的确是才华使然。优秀的谋士,都是出色的政治家,对于各国力量消长、国君特点和用人之术都非常熟悉。“治大国,如烹小鲜”,天下大势的确都在他们手中运转。因此,战国是个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时代,是读书人的黄金时代,以才华、见识傲王侯,是常有的事,国君对谋士们也常常是礼让三分。

第三,这本书需要认真研读。 战国历史已经远去了两千多年,许多人物、历史背景,非仔细勾勒不能还原其前因后果,所以,在纵横交错的故事里,需要找到相关的脉络,才能理清思路,才能明了谋士们何以给出那样的策略。另外,谋士的辩论逻辑,也是环环相扣,需要仔细领会,才能约略领会其要义。

所以,我对于当前兴起的“几个小时读一本书”之类的话是不相信的。一本有深度的书,绝不是三两个小时就能读懂、读透的,所谓的“读书会”、“领读”,在我看来,都没有什么意义。读书是一个人的事,是你自己去主动探索你感兴趣的东西,再把相关知识点连接起来。哪能是别人能“领”的事呢?

第四,对于我们普通人的意义。 我们了解天下恐怕做不到,但是,如果能从全局把握自己所处的行业情势,再来分析自己所在单位的未来发展趋势,看问题的眼光就能较常人高出一筹了。如果再能在工作中揣摩他人心理,运用一些方法技巧,应该也能取得超出常人很多的成就吧。

可惜的是,我们读书,历来只学皮毛,而偏偏忽略了背后的方法和智慧,所以,多少年书读下来,依然是混沌未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diannao/49967.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韩国女人为什么这么漂亮,韩国b站美女 下一篇:李湘晒女儿美照,李湘晒王诗龄全家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