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观音,各种观音如何区分
这是《西游记》中观音的一次出场。看到观音的这种出场,也许很多人
这天,大唐的长安城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人们都前往一所寺庙里听一位得道高僧讲解佛法。此时,大唐帝国最高统治者唐太宗李世民也带领着文武百官前来听佛法。只见这位高僧眉清目秀,讲佛法时可谓是声声入耳。就在此时,一位年长的僧人带着徒弟闯入,打断了僧人的讲演。原来他在贩卖袈裟。经过一番交流之后,老僧将袈裟赠予了这位得道高僧,并讲述了西方佛法的高妙之处。得道高僧听闻之后,坚定了去西方取经的决心。等到高僧穿上袈裟之后,一阵青烟,老者变成了观音。
这是《西游记》中观音的一次出场。看到观音的这种出场,也许很多人会表示困惑:美丽的观音菩萨为何要化成男性老者的形象呢?
观音给人的形象一直都是雍容华贵、慈眉善目的慈母形象。她充满了慈悲与善良,是国人心中信奉度最高的神明。但殊不知的是,观音并非是中国本土的神明,是从印度传入的。而且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性别还发生了改变,观音最开始的形象是男性。为何传入中国之后变成了女性呢?
观音最早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传说中,观音出身高贵,他是转轮王的大太子。因为他看到了人间疾苦,遂有拯救苍生的伟大意愿,并由此成为了神明。和中国观音的形象类似的是,观音手持莲花,戴着头巾,穿着华丽的衣服,所不同的是,印度的观音形象是留着短须的,由此可见,印度早期的观音的形象是男性形象。
这一点,在佛教的典籍中有所记载,《法华经》称观音为"善男子",《华严经》称观音为"勇猛丈夫观自在"。从众多的佛教典籍中可以看出观音呈现出来的是男子的相貌。
在印度的观音信仰中,观音可谓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归结起来,他主要有以下作用:一、现世救难;二、来世接引;三、般若解脱;四、密印神咒。
在观音众多的作用中,现世救难是最为基础的,是最为普遍和广泛的信仰。但仅仅现世救难是不够的,佛教讲究轮回,现世拯救,还不能超脱轮回,必须将芸芸众生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摆脱轮回之苦。就这样,观音和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并称为西方三圣。
在印度,担任这一功能的还是男性形象。尽管在佛教的典籍中,观音可以化为男身,也可以化为女身,但由于古印度女性地位低下,印度人认为女性不能获得解脱,女性是恶业的结果。因此,古印度的观音都是男性形象。
由于观音的这些功能,在东汉那个动荡的时代传入中国,很快就贴近了民众心理,慈悲、平等、普渡众生与中国传统的"善"的观念很好地贴合,使得中国人开始信仰观音。
与印度不同的是,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慈悲是女性独有的特点。既然观音是普渡众生的慈悲者,那她一定是慈眉善目的女神。佛教为了适应中国人,也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贴合中国人,于是观音被赋予了慈母的形象。
观音在中国女性化的过程中,有这样的几个故事。一个是妙善公主化为观音的传说。妙善公主是妙庄王的三女,妙庄王将她嫁给一个妙善公主并不喜欢的人。于是妙善公主抗婚,却遭到了父亲的严惩。妙善公主开始向佛。妙庄王大肆屠杀僧尼。后来妙庄王病重,为了替父亲赎罪,妙善公主舍弃了自己的眼睛和手,来救父亲。父亲深受感动,最终皈依佛门。妙善公主的壮举也感动了上苍,最终化为观音菩萨。经过无数文人的演绎,故事变得越来越传奇。妙善公主出生的农历二月十九日也成为了观音的诞辰。
观音在中国之所以变为女性,是众多原因造成的。其中有一点就是,观音刚开始,在古印度的宗教中并没有确定的形象,可男可女,他的化身中就有不少女性形象,例如比丘尼、优婆夷、长者妇女、居士妇女、宰官妇女、婆罗门妇女、童女等。除此之外,观音还具有"送子"的功能,这自然会让让人们将观音与女性联系起来。因此,观音成为女性就变得有理有据。
除了传统的文化观念之外,观音变为女性,还有一个政治原因在于武则天称帝之后,她认为自己是弥勒佛转世,佛教的地位得到提高。僧人为她的登基积极宣传造势。这让观音女性化打下了舆论基础。
历经多次演变,观音最终在中国生根落户,并被赋予了固定的女性形象。观音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信仰中一个不可抹去的记号。
你怎么评价观音菩萨?
观世音在天庭的职位属于五方五老之一,职位上仅次于四御(帝)。但是在五方五老里,属于实力相对较弱的一方,还未到达开宗立派,称祖的地位。像如来佛祖,所管辖的菩萨,圣僧,罗汉;东方崇恩帝君所管辖的十岛仙翁,都是有资格来参加蟠桃会的。而观世音所管辖的南方,只有自己有资格参加蟠桃会。
观世音在天庭的管理中,属于一个新晋的,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层管理。如果观世音想要在五方五老里,与佛祖这种实力最强的五老之一平起平坐,那么就必须想法设法发展自己的队伍,扩充自己的实力。
这也体现了观世音与佛教的根本矛盾。虽然观音是佛教的弟子,自己的法力以及道行已经到了佛祖的程度,但是由于观世音有另立门户,称佛称祖的野心。因此虽然在天庭中,贵为五方五老之一,但是在佛教内部,依然只是一个菩萨的地位。
像唐僧,孙悟空这种晚辈通过一次西天取经,就能拿到成佛指标,在灵山大雷音寺排到观世音菩萨之前,情理上是说不通的,尤其观世音还是“七佛之师”。不过孙悟空成佛后,观世音就应该叫“八佛之师”了。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即观世音因为能力突出,遭受到佛教内部竞争对手,或者当权派的打压,迟迟得不到提拔重用,始终被限制在菩萨的位置上。因此观世音另辟蹊径,转身为天庭效力,被天庭提拔为五方五老之一。但是无论如何,观世音都要发展自己的队伍,扩充自己的实力。
扩展资料:
观世音菩萨相传其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涅槃日是农历九月十九,说法道场是普陀山。观音信仰在中国影响深远,造成民间有种种关于观世音菩萨的传说,如广泛流传的观音为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公主的说法。
这种女观音传说,最早可见于宋代朱弁《曲洧旧闻》。其后,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观世音菩萨传略》成为完整的传记。以此为蓝本,还陆续出现了《香山宝卷》、《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一大批观音故事书。
你好,你能给我介绍一下观音菩萨吗?
观音菩萨,梵文 Avalokitevara,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观自在菩萨像在公元前多示现为男身,传到中国后,因为传说救苦救难,很多闺中女子竞相参拜。封建时代认为不雅,加上观音有众多法像,因此人们将观音像塑为男身女面。但宋朝之后按中国古代仕女形象而创作出来的观音菩萨像却成为主流。观世音是佛教的大菩萨,主慈悲,故称“大悲观世音菩萨”,无量劫以前,就成佛了,号“正法明如来”,见众生苦难,倒驾慈航,做了菩萨。观世音菩萨以后还会成佛,佛号叫: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观世音菩萨,也称观自在菩萨,
大慈大悲观世音(14张)
是“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的简称。又作南无观世音、师子无畏音、大慈柔软音、大梵清净音、大光普照音、 天人丈夫音、能施众生乐、济度生死岸等。因观世音菩萨曾经发愿,任何人在遇到无论任何灾难时,只要一心虔诚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时,即会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救度——“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因此,名为“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1]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Avalokitevara),在中文佛典的译名,有好几种,竺法护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的旧译为「观世音」,玄奘的新译为「观自在」,中国通用的则为罗什的旧译。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但也有学者认为,唐朝以前就已出现“观音”简称,如后汉时期的《成具光明定意经》。且唐朝诸多佛经典籍中,并未避讳“世”字。(来看唐代避讳制度:李世民即位后,朝廷颁令:“依礼,二名不偏讳……其官号、人名、公私文集,有‘世民’二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此处考证引自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但照梵文原义,尚可译作「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窥音」、「现音声」、「圣观音」等。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一起,被称为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是我国百姓最崇奉的菩萨,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最大。菩萨端庄慈祥,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诠释。菩萨是久已成就的古佛,号“正法明如来”,为度众生倒驾慈航,现菩萨身。菩萨有三十二应,佛,天人,罗汉,男、女,童子,官员,居士种种等身相,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菩萨则现何身而为说法,随缘救度。菩萨无极之体,当然更无皮囊色身和男女之相的执着了。古印度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像既有现男相也有现女相的。到中国南宋以后,女性的观音菩萨相已深植中国百姓心中。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观世音菩萨象征泛在的真理,无形而无所不在,在国际上有“人类的仁慈保护者”之称。菩萨行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大慈与人乐,大悲拔人苦,在智、悲、行、愿之中,观音菩萨在娑婆人间救苦救难的品格,使其成为慈悲的化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自然界的灾变与人间社会祸难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观世音菩萨就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信仰希冀。
菩萨的应化道场,到处有记载。例如,陕西的南五台山、大香山,浙江天竺(音zhú竹)山、南海普陀山。尤其是位于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世称观世音菩萨道场,其名载于《华严经》。历代皇帝屡屡敕(音chì赤)建,举世钦崇,各国景仰。
由宿世悲愿得名 《悲华经·受记品》谓菩萨在远古因地修行时期,因发大悲誓愿而蒙宝藏如来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以修四自利得名 《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谓菩萨自述,往昔恒河沙劫前,师事观世音如来,以闻思修,入于正定,观世音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由证果利他得名 《法华经·普门品》谓释迦牟尼佛就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的提问答复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观世音菩萨[2]的意思,可有两种解释:
1.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致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生起贪嗔爱恶的烦恼,促成杀盗淫妄的恶业,再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这也就是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而能不受所动,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
2.是《法华经·普门品》所说的:「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中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可见,《楞严经》是依观世音菩萨法门的自修而言,而《法华经》(普门品)及《悲华经》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2]。
为什么观世音又名为观自在?根据梵文「阿缚卢枳帝湿伐逻」的原义,含有「观照纵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的意思。现在借用太虚大师的话来作一解释,他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就大慈大悲,才能成就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作用。」(见《太虚全书·杂藏》五五一页)
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萨依智能之体,起慈悲之用,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拔苦与乐,自由自在,无所障碍,因名观世音。亦名观自在。或有人说:旧译名观世音,新译名观自在,征之佛经,并不尽然。或说观自在,另有其人,非即是观世音,更不可信。其实,观世音即是观自在,观自在亦即是观世音,而大悲心陀罗尼经,世尊则名之为观世音自在。
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法门,利益众生,于生死苦海,为作船筏,于无明长夜为作明灯。恒观众生称念圣号之音声,无苦不拔,无乐不与。
九法界众生,无论是内在身心疾病绵缠,烦恼困扰,外在人事逼害,意外苦厄;或无论是生理上,心理上,事业上,人事上,甚至聪明智能,菩提上进,乃至佛果,凡有所求,但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即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令其离苦得乐,称心如意。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又云:「争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楞严经》中,观音菩萨说:「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法华经》中释尊亦告无尽意菩萨:「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佛说十一面观音神咒经》中,观音菩萨言:「世尊,我观世音菩萨名字,难可得闻,若复有人,称十万亿诸佛名字,或复有人称观世音菩萨名字者,彼二人福,正等无异。」又云:「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众生,昼夜殷勤,称我名者,皆得阿毗跋致地,现身得离一切苦恼,一切障难,一切怖畏,及三业罪,悉得除灭。况复有人,依此经教,如法修行,当知是人,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在掌中。」释尊亦在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中告诉阿难:「但常称名号,等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如来功德。何况至诚供养,其福无量。」
因为观世音菩萨,无论是因地修行或果上利生事业,皆本乎大慈大悲的精神,平等爱护众生,作无限度、无止境的救济工作;何止悲心拔苦,且大慈与乐。所以慈悲,是观音菩萨的志愿,慈悲,是观音菩萨的德性,慈悲,亦是观音菩萨的特殊功德。观音菩萨,由于无限慈悲的驱使,曾经救拔无边众生的苦恼,成就无量众生的道业。凡称念菩萨圣号之人,其功德不但与称念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相等,且与称念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如来功德相等。
当今之世,人间苦难重重,灾祸频生,正急于需要观音菩萨的慈悲救济。如果人皆能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人皆能学习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人皆能发扬光大观音菩萨寻声救苦、平等与乐的精神,使自己与他人都变为现代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自然可以溶化人心的仇恨,止息人间的斗争,以及拯救全世界人类的不幸,给予全世界人类生活上的幸福,与心灵上的快乐![1]
十二大愿 第一:广发弘誓愿:广发弘誓大愿心,度尽众生消烦恼。
第二:常居南海愿 :泛海救迷度有情,善念南海观世音。
第三:寻声救苦愿 :为人诸病卧高床,诚念大士得安康。
第四:能除危险愿: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第五:甘露洒心愿:观音慈把甘露洒,烦恼于是化成莲。
第六:常行平等愿:弥陀加持常有念,随似观音平等心。
第七:誓灭三涂愿:观音菩萨救苦声,愿度三涂除诸障。
第八:枷锁解脱愿:志心持念观自在,枷锁苦痛得解脱。
第九:度尽众生愿:有情众生誓愿度,旷劫精勤慈悲海。
第十:接引西方愿:虚空之中引净土,至心诚念观世音。
第十一:弥陀受记愿:观音精勤宏愿力,弥陀受记下世佛。
第十二:果修十二愿:十二大愿弘誓深,有情共证无上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