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电脑百科 > 正文

欧洲房子的特点,欧式装修

“为什么欧式住宅成为很多人眼中美好生活的代表?”这个问题乍一看是个伪命题。很显然在当下如此多元的文化之中,“欧式”住宅绝不可能是“美好生活”的充分必要条件,美好生活的象征早已不是固化的形式,风格仅是风格,符号皆为符号。
但是也必须承认,它其实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伪命题。就如同《梦想改造家》节目中那位甘肃的老爷子对于自己的自建房的期望就是雕刻着山花的“小洋楼”,“欧式”住宅与新生活的关联在民间的认知中是直观又普遍的。如今市面上许许多多的高档住宅,其外观都或多或少带着新古典主义的痕迹;地产行业的许多开

“为什么欧式住宅成为很多人眼中美好生活的代表?”这个问题乍一看是个伪命题。很显然在当下如此多元的文化之中,“欧式”住宅绝不可能是“美好生活”的充分必要条件,美好生活的象征早已不是固化的形式,风格仅是风格,符号皆为符号。

但是也必须承认,它其实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伪命题。就如同《梦想改造家》节目中那位甘肃的老爷子对于自己的自建房的期望就是雕刻着山花的“小洋楼”,“欧式”住宅与新生活的关联在民间的认知中是直观又普遍的。如今市面上许许多多的高档住宅,其外观都或多或少带着新古典主义的痕迹;地产行业的许多开发商仍然会将“欧式”风格作为高档化设计的要求;同样在消费者群体中,精致的“欧式”风格住宅始终是大受欢迎的商品。这种人民群众朴素的价值观,是不能简单粗暴地用“崇洋媚外”“错误观念”和“低级”“愚昧”等富有偏见的词语去评判的。

精致的“欧式”风格住宅始终是大受欢迎的商品

如果我们把时间向前推移一百多年,在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历史语境里,“洋文化”的确有一定的时代先进性。西方工业时代的产物侵入闭塞又保守的农耕文化之中,它呈现出新鲜感、奇特感,怪兽般的庞然大物、高效的制造机器,在相对愚昧落后的人们眼中,西洋文化的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细节,当然是趋之若鹜向往的美好。在建筑领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已经在欧洲得以普遍,并且已经与建筑形式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对于师夷之长的东方人来说,在当时能够接受到的建筑学教育,从构造体系到风格类型均受到一整套欧洲文化的浸染。东方的建筑师唯有全套照抄,才能理解并应用这些被洋人带来的全新的建造科学。于是乎,在上海就产生了那些囊括了文艺复兴风格、新古典主义乃至装饰艺术风格的海派建筑。这种建筑所带来的新的生活形态,正是传统中国所不具有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自来水、电灯、电话、清洁的卫生间与厨房——那个时代,“欧式”风格代表的就是美好生活的标准。

早期海派建筑融合了文艺复兴风格、新古典主义甚至是装饰艺术风格

当然,上文中所有提到的“欧式”都是带着引号的——并不存在所谓的“欧式”,这个词语始终是置身于欧洲文化之外的我们,对于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一种杂糅的概括。这里的“欧式”究竟指代的是什么呢?是巴洛克、洛可可,还是文艺复兴或新古典主义?是维多利亚式、乔治式,还是罗马式或哥特式?哪怕是上述这些风格的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呈现的建筑空间与装饰元素也是截然不同的。

英剧《唐顿庄园》里的城堡

不仅是概念上的模糊,许多所谓“欧式”住宅的外观及布局设计也一样是大杂烩。中轴对称的帕拉迪奥式门廊却搭配着三圆心拱券,一旁又布置了非对称的维多利亚式圆厅——类似这样的设计可以在各种自建房户型参考大全上看到——所应用的西方传统建筑元素既无法从建筑史中找到参照,也无法从构造上找到来由,一切形式语言皆浮于表面。这种生搬硬套的“欧式”,无论是在百年前的中国,还是当下的中国都比比皆是。哪怕是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中上阶层居住的那些“欧式”住宅也一样拼贴了来自欧洲各个地域的建筑空间元素: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形似“诺曼底某市政厅翻版”的盖茨比公馆里却有着英国式的哥特风格书房,从布坎农别墅的法国式落地窗望出去看到的却是“意大利式的凹形花园”——瞧,那个时代的美国富豪所追求的,和我们如今所称的“土味欧式”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嘛!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豪宅所在的地点是现在纽约长岛的富人区

除去这些流于表面的、拼贴式的装饰元素组合,国内的“欧式”住宅设计事实上早就被本土化了。民国时期的石库门里弄,尽管立面上采用了柱头、发券等各式各样的西方传统建筑的装饰符号,然而它的空间布局仍然是基于合院式住宅。到了上世纪20至30年代,新式石库门里弄用混凝土替代了砖木混合结构,由此从两层增加到了三层,屋顶形式也彻底改为了人字形坡屋顶——这一重大的改变使得建筑的外观一眼看过去已经完全没有了传统合院式住宅的任何痕迹,而显示出一派欧洲小镇的风情,但是弄堂里的开间布局与天井还是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民国时期新式石库门从外观上来看是非常西洋的,但空间布局仍是本土的

当代的“土味欧式”户型,同样也会在设计过程中讲究风水、讲究卧室朝南、讲究客厅与餐厅开敞连通,这些都与传统欧洲民居的生活空间大相径庭。阅遍互联网上的各种“欧式”住宅户型大全,我们都很难发现真正意义上的“欧式”的居住空间,无论是中廊式布局还是对称的挑空大厅,因其并不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而在市场的选择中被淘汰。当今本土化的“欧式“住宅设计,更像是在一般的住宅设计之上套了一个“欧式”的“壳”。

市面上大多的欧式住宅风格仅是装饰元素的组合拼贴

所以说,我们所普遍看到的“欧式”元素,作为意义是模糊的,作为形式是杂糅的——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涵,转化成了一个刻板的符号-象征关系,潜藏在普遍的审美认知之中。就如同很多人有了钱就想去买奔驰车,至于是国产GLC还是进口迈巴赫,那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那个标志。

但对于传统“欧式”的偏好,早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丢进了历史的垃圾桶,然而似乎很多“底层”群众仍然对“欧式”住宅充满着向往,这难道真的只是因为百年前崇洋媚外的历史渊源吗?

与其说在普通民众眼里“欧式”住宅是美好生活的代表,不如说,这种与本土文化截然相反的符号,代表着对过去的逃离:建造一个新家,摒弃所有曾经的不堪与贫穷,这种最简单的、最夸张的符号式的逃离,象征的正是与过去的生活之断裂。

不过,符号式的逃离终究只是符号,所谓的“欧式”住宅的内核——也就是居住者的生活方式——依旧是扎根于本土的。

或许是因为欧洲的生活距离我们太过遥远,绝大部分的人无法切身体会,只得赋予一种异域的想象。想象的都是美好的,是全新的,是全然不同的。假如那位甘肃的老爷子真的在伦敦某个联排住宅逼仄的空间里居住过,相信他绝对不会想给自己盖一座“小洋楼”。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公众对于建筑的形式与风格的认知,是带有某种道德评判或价值取向的。城市中产们或许会觉得红砖或木结构是典雅朴素的代表,但是广大农民阶层却每天在与这些材料打交道,对于他们来说红砖象征的就是“未建成的毛坯”,木结构隐含的就是“不结实”;城市中产们会认为本土传统建筑的形式是美的、是精致而富有趣味的,但是广大农民阶层却将其视之为自己曾经贫困落后的生活的代表,要杜绝这种落后,就一定要选择最截然相反的样式,要摒弃并掩盖所有习以为常的元素。

《梦想改造家》里陶磊建成的红砖院其实某种程度上是设计师的一种自我表达

当然,抛开装饰符号背后的价值取向问题不谈,毋庸置疑地,所谓的“欧式”建筑相比于最传统的中国各地方民居,有着与现代生活方式的高度相关性。从功能上来讲,现代生活已无需利用传统低层合院式住宅的庭院来达到采暖通风的效果,居住环境舒适度问题可以完全脱离空间形式本身,而仅仅依靠保温材料、空调、暖气和各种设备系统来解决——如此一来,在红线范围内新建一个容积率更高、面积更大、屋子更多的自建房,何乐而不为?在众人的刻板印象之中,这种全封闭式的独栋住宅,是无法从本土的传统建筑中找到参照的,反倒“欧式”住宅却恰好涵盖这些优势。

那么,现代简约的风格就不好吗?然而几何形态的现代主义始终是冷冰冰的,相反“欧式”所具备的丰富的线条与装饰性,又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极简主义风格

回到开头的问题本身:“为什么欧式住宅会成为很多人眼中美好生活的代表?”终于,拨开人们对建筑装饰元素的刻板印象,穿透风格与品味的表象,我们看到的实际是一种想要拥有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的渴望。

笔者作为一名实践建筑师,也曾经对风格化审美保持绝对的批判。然而,建筑设计学科内部的理论产出,与那些真正栖居在建筑中的非专业大众的认知总是存在着偏差和割裂。建筑空间作为一种视觉元素或一种氛围环境,对于普通人来说必定带有某种潜在的感受、价值或内涵。人们并不具备将这些无形的感受赋予空间形式的能力,而只能将现存的有形之物视为感知的“代表”。

非专业大众或许会对建筑形式有着“非东(方)即西(方)”的风格化的理解,而专业人员却不能同样对“我想要住小洋楼”这样的需求有非黑即白的应对——或完全随声附和,或完全抗拒不从,或片面解读,又或批评矫正。建筑元素的背后不是固化的意识形态,但也绝不是毫无内涵的纯粹形式。作为建筑师,面对非专业大众直白刻板的视觉需求,究竟应该保有一种怎样的态度,这是值得每一个从业者深思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diannao/51979.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为什么秋天的天空是最美的呢原文,秋天的天空为什么看起来那么高远 下一篇:为什么好看的女孩子那么多你却记不住几张脸,女生为什么越来越好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