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精英禁止子女使用电子产品「迷信还是真相为何硅谷精英让自己孩子远离电子产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因过于沉迷电视、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阻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新闻报道不断涌现,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国家从政策层面强制要求,有利于减少中小学生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如果儿童长期和电子产品为伴,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过长,家庭教育就会沦为空谈,更重要的是,儿童可能因为过于习惯电子产品的即时满足
2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确规定:学校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用手机完成作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因过于沉迷电视、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阻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新闻报道不断涌现,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国家从政策层面强制要求,有利于减少中小学生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如果儿童长期和电子产品为伴,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过长,家庭教育就会沦为空谈,更重要的是,儿童可能因为过于习惯电子产品的即时满足而丧失了创新能力。而这也是硅谷精英们纷纷让自己孩子远离电子产品的重要原因。
相悖而行:硅谷科技巨头让自己孩子远离电子产品
在对待电子产品上,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为众人所知:硅谷科技巨头们作为科技顶尖造物主,竟然在多年前就明令禁止自己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或者严格规定使用的时间。
这和他们作为科技巨头的身份是相悖的,那么,这些硅谷顶尖科技精英为何视自己的产品相对孩子来说是“洪水猛兽”呢?
早在2007年,就有新闻报道比尔盖茨要求自己的孩子14岁以前不能拥有手机,对孩子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也要严格限制。
2011年,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面对媒体采访无意中提及到,自己的孩子从未使用过自己创造的iPad产品,令众人震惊不已;大部分硅谷精英如eBay网首席技术官等,他们的孩子在严禁使用电子产品的私立学校就读。
的确,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这些儿童,从一出生就被电子产品所包围,他们熟练地用手指操控电子产品,对电子产品无比的熟悉。大人面对儿童贪玩好动的天性,往往头疼不已,于是选择给电子产品给儿童来获得安静空间。
互联网技术诞生之初,几乎没有人能预想到电子产品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如此之大。电子产品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有几大方面,一是最直观上的伤害——眼睛。
眼睛是人体最脆弱的器官之一,长时间盯着电子产品的屏幕,使眼部的血液流速变缓,有黑眼圈和眼袋,而且造成眼部干涩、有异物感,容易患上干眼症和青光眼,严重的到失明的地步;二是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玩电子产品,
对正在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来说,对其脊柱的损伤是极大的;三是对认知能力(语言、思维)有极大的影响,过于沉迷电子产品的儿童,认知能力上跟不上平均发育水平。
四是情绪上易暴躁。电子产品里光影迷离的虚拟世界让儿童难以分辨真假,一旦强制停用电子产品,情绪上难以平复,出现新闻上报道的家长阻止孩子看手机,孩子跳楼等悲剧。
孕育了全球科技巨头、让顶尖科技人才向往的硅谷,这些精英们对下一代的教育却是“去科技化”,这不禁让人疑惑。然而,英国媒体似乎指出了答案:科技是把双刃剑,它能够增强智力,但也会阻碍智力发展。
近期世界咨询公司更是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需要学校教授的传统岗位会大幅减少,但对具备创新能力等创造类的人才需求会大幅增加。硅谷精英们让自己孩子远离科技,也是担忧孩子过于依赖科技,没有创造力力,无法经受得起未来严峻的考验。
隐蔽的科技反驯法则:人成就科技还是科技成就人
在一定意义上,很难说是人成就了科技还是科技成就了人,从科技反驯法则来看,更是如此。在短短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将科技开发至已能毁灭人类自己的最高层次,如原子弹、核能等等。
科技给人便利的同时,也很难说清是人类借助科技还是科技通过人类这个媒介将自己发展强大。玉米是人类可以果腹的食物,起初只被少数人类所知并食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玉米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上在全球粮食种类中名列前茅。
从表面上来看,玉米为人类提供热量和营养价值,为人类所用。但从基因成就来说,玉米这一物种借助人类将自己发展至全球,打败无数的其他物种,这让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奇妙。
大自然的反驯法则,我们还能眼见为实,而科技的反驯法则更加的隐蔽,很多时候,为科技成就洋洋得意时,忘记了科技是把双刃剑,可以为人类所用,但使用不当也能反噬人类甚至毁灭人类。
正是如此,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类开始对科技进行了反思,更多的人类对技术底层逻辑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如《连线》创始人兼主编凯文·凯利在《技术要什么》一书中提出:人性是技术的发明。
他认为,技术才是主体,而人只不过是技术流变过程中的副产品,人脑是技术按自身逻辑进化的产物。而这也是对科技反驯法则的追问,到底是人成就了科技还是科技成就了人。
科技是把双刃剑,始于人类,用于人类。这就要求人类保持高度的清醒,警惕科技发展反噬人类,倡导科技发展“向善”,而不是“向恶”。
正因为如此,硅谷精英们大多数已认识到科技要作为人类的工具来使用,而不能凌驾于人类的意识上,当人类沦为科技的“奴隶”时,人类所保以生存的创造力荡然无存,也在未来竞争中处于淘汰的边缘。
所以,当公立学校大肆采用电子产品进行教育时,这些硅谷精英们为自己孩子选择了与电子产品隔绝的私立学校。
若要说这是自利的表现,倒不如说他们更清楚明白科技的反驯法则,从而下定决心要将自己孩子隔绝于电子产品的世界之外。因为,电子产品里的信息不仅真假难辨,而且,无法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核心:培养自我意识和创造力
事实上,硅谷精英们对电子产品的排斥不足为奇,现实情况可能更为糟糕。“低头族”现在不仅仅有成年人,还扩散到了儿童群体,儿童手机看视频,打游戏等随手可见。
据数据显示,仅仅手机一项,不包括其他电子产品,全球青少年使用手机的情况已到非常严峻的地步。
在英国,5到9岁的英国儿童中已有一半以上拥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机,而85%以上的10到14岁青少年拥有智能手机;在德国,7岁的孩子中有三分之一有自己智能手机,87%以上的10岁青少年拥有自己的手机;在美国,12岁以上,智能手机几乎已成为“标配”。
电子产品在未成年群体中的泛滥,让人担忧不已。未成年人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并没有能够触摸到教育的核心——培养自我意识和创造力。
一是因为网上的海量信息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不仅仅二手的,而且还是难以甄别的;二是电子产品太容易让未成年人即时满足,当培养自我意识和创造力被科技不断冲击,就极为容易忽略了教育中的深层意义和核心所在。
人类天生具有创造力。作为人类,我们寻求、发现、改进、创造的能力要远远高于其他动物,我们学习、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也是值得肯定的。爱因斯坦说,“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技术进步,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
人类靠着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推动着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爱迪生一生拥有1093项专利,他的这个纪录至今仍无人能打破;毕加索一生创作了5万件艺术品;莫扎特一生创作了600多首乐曲等。
教育的核心在于鼓励学生深入钻研、深入挖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自我意识和创造力。真正的教育,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
而这些,是电子产品不能给予的,卡尔的作品《浅薄》中进行了反思,我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同时,是否也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也因此,国外很多媒体将电子产品之于儿童用“卡洛因”、“如毒瘾一般”、“难以戒掉”等字眼来描述。
这也是硅谷精英们让自己的孩子“返璞归真”的重要原因。长久以来,教育上关于科技和教育的辩论从未停止,一味认为科技进步利于教育也是偏颇的。最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警惕未成年人过度依赖电子产品,而应回归更为核心的教育本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控科技发展的方向,也更好地推动教育的进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