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研究生送外卖,一位博士爸爸对孩子考试的9条忠告
我们重提“7万研究生送快递"的原因是想关注人才浪费这个问题。你想想,国家与家庭培养一个研究生容易吗?从小学到高中,从大学到本科,除了家庭的费用开支,家长陪伴外,还有无数校外培训的伴随,一路过关斩将,好不容易完成学业,有了文凭,最后的结果是送快递!
与其说将来要送快递,有初中生水平就行,外加驾校技能培训,再有一丶两万元的费用,完全可以把一个人培养成快递员,还用上高
“7万研究生送快递”,这已不是新闻,而是旧闻。与此相关的信息还有21万本科生也在送快递,有将近360万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我们重提“7万研究生送快递"的原因是想关注人才浪费这个问题。你想想,国家与家庭培养一个研究生容易吗?从小学到高中,从大学到本科,除了家庭的费用开支,家长陪伴外,还有无数校外培训的伴随,一路过关斩将,好不容易完成学业,有了文凭,最后的结果是送快递!
与其说将来要送快递,有初中生水平就行,外加驾校技能培训,再有一丶两万元的费用,完全可以把一个人培养成快递员,还用上高中,考大学,再读研究生吗?这付出的费用与精力,不是一种浪费吗?我们曾说,教育是与医疗,住房并称的三座大山之一。其实教育这座大山完全可以自行搬掉,用不着受其压迫。受苦的其实是我们的家长,是“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害了他们,并连累到子女身上。
下面,我就子女教育问题,谈谈我个人的意见。
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用不着大家都挤高考这座独木桥。
三百六十行,是指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并不单指“三百六十行"。这各行各业又为各具才能,不同专长的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比如说跑快递就为头脑机敏,身手不凡,行动便捷的人提供了施展的机会,成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与状元。这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意思。
各行各业,各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渠道,可以通过师傅带徒递的方式传授技能,也可以通过专门的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还可以在企业通过岗位培养,成长的路途多种多样,并非只有挤“高考”这条路。所以,现在,职业教育也成为一条学子们的成才之路。
有人说,你说的不对!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工作岗位越来越需要高知识,高素质,所以升学教育必不可少。特别是那些技术含量越来越大的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如此。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这是因为这个社会是由高,中,低三档人才组成的,既需要一部分通过升学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型人才,也需要传统的技能型人才。比如北方这次长时间降水导致的大面积塌方,就需要大量的砌墙工匠参与修复工作。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显然是无法胜任的。
因此说,这个社会需要高、中、低三档人才,而不是单一的学校科班生。
尽管有人竭力用“读书有用论”来为升学教育辩解,而45%的大学毕业生置于无用之地,说明这个社会使用不了足够多的科班生,那45%的人还得自寻出路。从他们的家长看来,为孩子升学而付出的全部努力,包括时间,精力与费用,付之东流了。
如果这笔费用能省下来,教育何至于成为一座“大山”?
二、我们的教育最终还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前几年,笔者参加了一个同学联谊会,时隔二十年后,大家再次相聚,自然是高兴的事。通过联谊会,笔者了解到,在社会上呼风唤雨,挥斥方酋的竟然是当时学校的“差等生”,有人还被学校除名过,而考上学校,当时被老师捧在手里的“优等生"却在社会上默默无闻。
这次聚会给我最深的启示就是:学习好在社会上不见得表现优秀,而学习不好不见得就真不好。现实情况是:能在社会上施展才华的,毕竟是少数人,而大部分人的才能就被熄灭了。
我们曾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大部分家长都懂这个道理,为此他们对孩子过早就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时间与钱财。但是有许多人,包括家长与孩子,都得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差等生!这几乎会给孩子的前程判了死刑。
孩子们真的都是差等生吗?从许多人日后在社会上的表现看,应该说不!但从学校当前的升学与考试体系看,一个班上,除了学习成绩前几名外,其余的人应该都是差等生。这就是筛选型升学教育的必然结果。等一个人被判为差等生,等待他的是什么结果?老师批评,同学白眼,家长训斥,仿佛自己就成为这个世界上的罪人,在学校低人一等。有些孩子,自觉到自已无望成为优等生,高材生,信心全无,也就破罐子破摔,他们自然会走上另一条路。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差等生"?为什么许多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这就与学校的考试制度与评价标准有很大关系。
我们说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学生的情况也千差万别,每个人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优势,也有其他方面的不足。我们古代就有“骏马能奔驰,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的说法。这就需要学校因才施教,把千差万别的孩子培养成各具不同才能,有不同追求,有自信心的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
问题是学校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强行把学生筛选成少数的尖子生,优胜生与大量的差等生。一次又一次,学校制造了一批批的差等生并输出到社会,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这一批批人,让家长掏钱,花费时间送到学校来,变成了“差等生”,从幼小的时候就被告知“你不行”,“你无能",不但信心上受到打击,而且长时间遭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白眼,家长的责骂,他们的心理能不扭曲,变态?想想现在学校学生存在的抽烟,喝酒,玩游戏,逃学,甚至谈恋爱状况,总能找到原因了吧?
总而言之,教育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三、热爱工作,追求事业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有一次笔者与一位朋友面谈,说到工作与疲劳的问题。朋友以他的切身体会告诉我说,工作干得累不累,全看你热爱不热爱他。如果你真心喜欢它,再干多少也不觉得累。
的确如此!我们知道,许多单位的岗位责任制的第一条就规定:热爱劳动(岗位,工作)。那么,孩子们对工作的热爱又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这与学校从小就对孩子培养爱好,兴趣,专长有很大关系。
幼小的孩童,与成年人的认知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不知什么叫热爱,什么叫明理,但他们知道什么叫喜欢,什么叫爱好。对于他们爱好的事,千方百计会去做。做的多了,也就有了兴趣,同时也更熟悉了,长知识了,成某一方面的专长。可以说,从爱好,到兴趣,再到追求以及热爱,是一脉相承,这是人们认识世界,追求与探索的不竭动力。
孩子身上还有一个特质,那就是:特长。孩童的情况千差万别,有人擅长读书,有人擅长表达,有人擅长行动,有人擅长动手,有人天生就有组织能力,有人擅长思考问题。
这些特质有一个共同特点,每当他们做他们擅长的事,就做得特别好,不费劲,效率高,每当他们做不擅长的事就特别费劲,难度很大,效率差。而这些特质一般潜伏在孩子们的身体中,有时他们自觉发现,有时需要学校老师发现并加以引导。一旦当孩子发现自身具有某些特长,做某事比其它同学优秀时,他们的自信心便会被激发,并乐于去做。他们的才能也许从这时开始被培养。笔者把这种现象叫做“价值发现”。
学校的职责,一方面是发现学生的爱好,兴趣与特长,另一方面是了解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岗位,各类人才,将两者实现有效对接,确定孩子的发展方向,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因才施教,培养特长是学校应做的工作。如果学校在这方面做好了,孩子们的爱好被激发了,特长被发现,树立了自已的人生目标,并开始朝这方面努力,那么他们不就赢在了起跑线上了吗?
笔者所说的这些问题,现在正在解决的路上。国家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采取“升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措施,这就为因才施教,培养专长指明了方向。
为了阐述问题的方便,我们便把这种因才施教,价值发现,培养专长的教育模式暂定为“因才教育”。
四、“大数据 人工智能”为“因才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因才教育"中有两个问题最难解决。一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为孩子们确立职业目标与发展方向;二是如何将已确立职业目标的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追求,技术知识掌握快,技能学得快,如何获取新知识,学会主动创新与解决问题的一代新人。
在这个方面,除了过去传统的因才教育方式之外,互联网科技会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1.利用大数据为学生确立职业目标
当今社会已有大量的创业成功案例,以及失败记录,选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才能成功,前人也给我们作了总结。这些案例在互联网上都有记录,并形成了大数据。只要我们充分挖掘这些数据资源,系统性地加以分析,总结,整理,便可以形成职业规划咨询系统,以人工智能的方式为学校因才教育,为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确定人生目标提供知识服务。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算法,以动态方式随时更新与补充新的案例与数据。
2、运用智能推荐方式为因才教育提供知识服务
我们可以看到,当今许多信息平台都提供智能推荐服务。平台会根据阅读者的兴趣,爱好推荐与此相关的信息与知识。从而使得每个阅读者都会拥有相对系统,完整的知识群。这对于阅读者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形成自已的价值观很有帮助。
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智能推荐”科技工具来为因才教育提供帮助。使一张空白的小学生,通过系统的知识教育,信息资料以及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料来迅速获得知识的养分,迅速成长,以便适应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长型人才。
当然,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导师的作用必不可少,学校的教学体系更为重要。由于笔者不是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能给孩子成长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毫无疑问,学校培养 导师指导 科技辅助,更有利于各类人才的快速成长。
五、与家长商榷:你的孩子怎样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在阶层逐渐固化的当今,对于底层人家来说,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有人这样说。还有大量的底层人士深信此道,即使勒紧裤带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读书,以期改变命运。
就笔者看来,由于高筛选率,高淘汰率的考试升学制度存在,能够走过高考筛选独木桥的人毕竞还是少数的。即使高考过关,大学毕业,还要过筛选率更高的公务员考试关。这一路走过来,最后的优胜者少得可怜,绝大部分穷家孩子仍然倒在了被淘汰的道路上。除了葬送孩子的前程,还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以至形成一座“大山”。
其实这一切,除了画饼诱人外,最主要的焦虑还来自家长。中国传统的“望子成龙”思想,盼望子女出人头地的愿望,当白领,挣大钱的虚幻目标,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待,就造成了家长的过度焦虑,并传导给孩子,形成巨大的压力。
实际上社会上没有那么多既能坐办公室又能挣大钱的优质岗位,更多的是类似跑快递,搞运输这样的劳动岗位。如果有些家长能早点明白这个道理,不要逼着孩子上高中,考大学,再读研究生,直接送他们去跑快递,问题不是就解决了吗?什么压力,焦虑统统归零。
至于有些家长认为做这些工作不能出人投地,不能改变命运。这也是一种糊涂认识。跑快递跑的好了也能跑出个快递公司,做车工做好了也能做出个“大国工匠”,老祖宗讲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沒说只有考试才能出状元。关键是哪一行都需要人去追求,去认真干,干出精通,干出名堂来。孩子的命运也许就从中改变。
所以说,要想改变孩子命运,首先要改变的是家长的观念,放下不切实际的期望目标,教育孩子办公室能座,快递也能跑,每个人都能根据社会的需要,结合孩子的自身状况,兴趣特长,恰如其分地帮助孩子选定自已的职业目标,接受因才教育,放下高考国考幻想,顺其自然,也就没有了焦虑,更没有了“大山”,更沒了“压力",不是一切都好了吗?
改变!就从放下开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