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不算牛,六万邮局真收六百吗
秦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你可别小看这只有短短十五年的时间,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第一。
话说秦王嬴政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的帝国,自封为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由于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集权制的国家,因此,被史学家称为“万世开基”。
插一句话,中国的封建制实际上到了秦帝国就已经结束了(汉朝有一段时间实行分封,但仍以中央集权为主统治全国)。
万世开基的秦帝国废除了周朝的封
第六章 秦帝国的邮驿
秦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你可别小看这只有短短十五年的时间,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第一。
话说秦王嬴政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的帝国,自封为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由于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集权制的国家,因此,被史学家称为“万世开基”。
插一句话,中国的封建制实际上到了秦帝国就已经结束了(汉朝有一段时间实行分封,但仍以中央集权为主统治全国)。
万世开基的秦帝国废除了周朝的封建制,代之以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郡,后又增设了闽中,南海,桂林,象郡4郡,郡守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中央对地方有直接的控制权。
另外,统一后的秦始皇在全国不但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道路,统一了车轨,修筑长城,安定边疆等等对后世有深刻影响的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丰功伟业,而且在开创统一邮驿制度方面也有着盖世之功。
秦帝国的行政区划
在说秦帝国的邮驿组织前,先来了解一下秦帝国的行政区划。
秦建国以后,取消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将国家分为36郡,其后又设置南海、桂林、香郡三郡。北边又建九原郡,东边建东海等六郡。首都这个地方为直辖市,有中央直接管辖。
总计46郡和一个直辖地。
了解完以上行政区划,再来看看秦的邮驿组织机构。
秦帝国的邮驿组织
秦帝国的邮驿组织是这样的:
在中央采取的是总理负责制,当然不是总理一人所为,总理手下有一套班子负责管理邮驿事务的。具体到地方则由郡守、县令共同管理。相当于今天除了北京以外,其他都有各省的省长和县长管理。
总理手下的尚书负责收授章奏,转发诏令,另有中书令,负责将起草好的诏书盖玉玺,发交使者,行令天下。
地方上的邮传则按照行政等级逐层下达的程序进行。
需要提醒的是到了商鞅变法以后,只有懂得法律的人才能管理邮传。
《秦律》-----《行书律》
秦帝国是一个法制社会。
具有长久的法制传统。秦王嬴政亲政时,就主持了《秦律》的修订,在统一全国的进程中,军队推进到哪里,《秦律》就推行到哪里,军事统一与法律统一相辅相成,使统一大业顺利进展。
《秦律》是秦始皇三十四年向全国颁布的帝国法典,《秦律》内容及其繁富,分为五大类。
《行书律》属于职官的推选,任命,考核及职务管理与职事章程范畴。
所以说,我国最早的一部邮驿法律条例---《行书律》就是在此时出现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大兴土木,修建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起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驿站交通网络。
与此同时,制定了邮驿律令,也就是行书律。
一九七五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云梦秦简)共201枚,律文108条,包括行书律2条,行书律就是秦代的邮驿的法律规定。
《行书律》规定文书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急行文书,如我们现在的急件,机要文书。
另一类为普通文书。
急性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丝毫耽误和马虎。
普通文书当然也不能马虎,规定也是当天送出,不许积压。
说实在的,今天我们的平常信函有些还没有秦朝传递的快,不是没有条件和制度,而是个别人不把他当一回事儿。
当然了,今天的普通信件都是老百姓的平常信件,没有凭证,不像挂号信等,不然丢失或者延误是要受到相关法律处置的。
《行书律》细到了什么程度呢?
举例说明:
《行书律》有这么一条:“行传书,受书(接到文书邮件),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登记下邮件来历和收件的具体收件),以还相报也(以便信息反馈)。书亡(丢失)者,亟告官(及时汇报上司)。隶臣妾(官奴婢)、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不得使用这三种人承担邮驿任务)。书廷辟(有关征召辟举的文书),有报,宜到不来者追之。”
从这条关于传递公文的法律,可见《秦律》规范之严密程度。
《行书律》还规定,不同的文件由不同的文字书写。
简册用大篆,小篆,符传用刻符,印玺用缪篆,幡书,用鸟书,政府公文用隶书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规定。如简书一般都要在绳结处使用封泥,盖上玺印,以防止途中私拆。以及如何为人马供应粮草,甚至规定了怎样接待国王、官员、役夫等等。
这些规定有效地防止了文书的伪造,防止了途中的泄密等等。
上述这些规定,都是秦帝国邮驿通信制度规范化作业的最好证明。
从今天的角度看,秦朝邮驿制度对中国古代邮驿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可以这么说,秦朝有效的通信系统和制度起到了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中央政府可以源源不断的,而且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到各地方的情况汇报。由于政府规定了必须的以书面形式的汇报。所以,据史料记载在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奏折就重达120斤。
仅从云梦书简,就可以看出秦始皇是多么一个伟大的皇帝,而且还是一个懂得用法律管理帝国的一把好手。
所以,现在的邮政从业人员以及其他通信行业的同仁可以骄傲地说,我国最早的邮驿法是由秦始皇大帝颁布的。
说了我国第一部邮驿条例后,再说说秦帝国的邮路。
尽管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但它以惊人的速度和时间完成了全国范围的交通和通信网络的扩张。
先说说驰道。
驰道可以说是秦帝国的“国道”。
驰道始建于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
著名的驰道有九条:
第一条, 东方大道:从咸阳出发到函谷关,沿黄河经过山东定陶,临淄到成山角。
第二条, 西北大道:从咸阳出发西行到甘肃临洮。
第三条, 秦楚大道:从咸阳出发经过陕西武关,河南南阳到湖北江陵。
第四条, 川陕大道:从咸阳出发到达巴蜀。
第五条, 江南新道:从咸阳出发,南通蜀广,西南到广西桂林。
第六条, 北方大道:从咸阳出发北上由包头沿长城东行到河北碣石。
第七条, 临 晋 道:从咸阳出发到山西的道路。
第八条, 上 郡 道:从陕西西安高陵出发到陕北的道路。
第九条, 直 道:从陕西云阳北上直抵内蒙,此条直道长近900公里。
以上驰道是皇帝的专用车道,皇帝下面的大臣、官员甚至皇亲国戚都是没有权利在此行走的,秦汉时期最为流行,规定的宽度为50步(大约80米),两旁种树。
近年来,在河南南阳的山区惊奇地发现有古代的“轨路”或者叫“铁路”。
太神奇了!
经考古专家勘测是秦帝国所遗留下来的。
原理和现代铁路一模一样,而且还是复线,只是不用蒸汽机牵引,而是用马力拉车。
现在的铁路不是用铁铸造的,使用轧钢制作的钢轨,而秦始皇用的是木轨。
秦帝国的“铁路木轨”,都是经过防腐处理过得非常坚固耐用。路基也非常结实,并且木轨直接铺在路基上。
这就是秦驰道,也就是秦朝的最高规格的道路。
有意思的是传说这些个驰道只能是皇帝专用道,其他人不允许走。
我就不明白了,那这些个道路不是太浪费了吗?
皇帝就算是天天在外面视察,也不可能把这9条驰道同时占住啊,这个有点想不明白。
一个帝国的主要干道,不可能皇帝一人独霸,我猜想传递皇帝最高指示的驿马和驿车,应该可以在上面行走的,当然这是高等级的,低等级的邮差肯定是不能再上面行走的。
猜想不一定对啊。
哈哈。
驰道是秦朝道路网络的主干,它以都城咸阳为中心辐射全国。
这些个大道,平坦宽广,道路两旁有高大的树木以及整齐漂亮的绿化带,与此同时,沿线还设有驿站,馆舍,离宫以及其他设施等。
再说“直道”。
“直道”也叫“秦直道”。
秦直道属于驰道里的一种。但是,它是秦帝国专门用来抵御北方匈奴的“直道”。
直道的起点在今天陕西咸阳以北的云阳(陕西淳化县),途经黄河,一路北上直达今天的内蒙古包头。
这条南北方向的重要军事要道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07年,命大将军蒙恬指挥十万大军修建。
该直道,南起京都咸阳军事要地云阳林广宫(位于今天陕西淳化县凉五帝村,武帝乘凉之意),北到九原郡(今天内蒙包头市西南孟家湾村)。穿越14个县,全长800多公里,路面最宽处60米,一般的也有20米左右。
关于秦直道的开始修筑时间,《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有详细记载。
至于修了多长时间,学界有争议,一说修了两年半。从《史记·蒙恬列传》来看,当秦始皇去世,蒙恬含冤而死,这条道并没有修建好,或者说只是一期工程完工,二期工程是秦二世所修。这个在《史记·李斯列传》里能找到答案“法令株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又作阿房之宫,治直道,驰道,赋敛愈重……”
这说明发端于秦始皇的直道工程,实际上一直持续到了秦二世。
在陕西旬邑、富县等地有一段秦直道,本人曾到秦直道的起点云阳(淳化)以及旬邑等地探访过,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就近秦直道沿线从此徒步穿越。
全长800多公里(另一种说法是736公里),这个在《世纪·秦始皇本纪》里都有明确记载。
考古工作人员在陕西旬邑县子午岭发现了一条秦直道的建筑遗址。这是一座占地40亩左右的大平台。根据专家们的推测,这应当是秦帝国用来防卫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驿站,被专家戏称为“一号兵站”。
考古学家在遗址测量,当年直道最窄处有50米,转弯处有60米,路基全是夯打结实的硬层路面。
据文献记载,当年秦始皇触动大小豪华车辆80余辆,人员一千多人,浩浩荡荡行进在这条直道上,场面非常好大,足见这条直道的路面的宽阔和平坦。
最后说说“栈道”。
就是秦帝国在陕西南部的秦岭山脉开凿山路,并铺上木板作为军队行走的道路。
栈道的长度长达数百公里,其主要分布在秦岭、巴山、岷山之间。
这样,秦帝国在全国就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邮驿交通网。
秦帝国的邮传方式是什么呢?
有了法律和道路,那么秦帝国的邮传方式是什么样的呢?
别急,
听我慢慢说。
秦帝国的时候,通信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这就是以秦统一前各国实行的“专使”通信为主,改为“接力通信为主”。
信使们传递信息的时候,必须沿着政府设计好的路线(邮路),接力传递,而不能偏离邮路。
今天我们的邮政人员也是一站一站接力传递的。只不过用的是专用邮车,飞机而已。路线也是提前设计好的。
在信使人选上,秦政府规定首先要选用政治上十分可靠,忠于职守的人担任。其次还要体格健壮,行动敏捷。
我们从他们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
名称分为:转车、引强、中卒等等。身体不行,体格瘦弱的还没有资格应聘这项工作。
这些人员平日都会接受特殊训练。换句话说,秦帝国的邮驿从业人员必须经过政审、岗前培训、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
顺便说一句,秦帝国时期的邮差身份变得比较低下,已经不再用士兵以上的官吏担任,而且是有民间的役夫来担任的。
这也就能理解为啥要选用政治上可靠的人来担任这一职务。
“邮”的正式亮相。
秦帝国统一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对邮驿的称呼可谓是五花八门,到了秦始皇统一后,统一称为“邮”。
从此,“邮”变成了通信系统的专有名词。
今天,我们所继承的邮政事业的“邮”其实是秦始皇开始这么正规称呼的。
这个必须记住哟!
必须记住!
必须记住!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秦帝国的统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秦帝国通信人员的着装为黑色,为上等色,所有的通信组织统统叫做“邮”。
“邮”是秦代通信系统的总称,因此,之前的“传”也纳入到邮的范畴里来,后来的传舍,传车都供通信使者使用,组委交通凭证的“传”也要按文书发寄。
这个时候“邮”只是负责远距离的传递,近距离直接步行传递,邮的主要交通工具为传车 乘马。
这些传车和乘马沿着固定的邮路,由负责传递文书的人员一站一站接力传递下去。
说得这么热闹,秦帝国的通信机构是什么呢?
答案是:邮亭 驿站。
驿站相当于今天的邮电部门,还相当于今天的宾馆、招待所。
我们都知道有这样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么荔枝是怎么来的呢?
就是一路接力,一路传递,特快专递到骊山脚下的呢!(当然,这个故事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这条子午大道现在还能找到,进入陕西子午峪就能看到。
邮亭和驿站是一样的吗?是一回事吗?
其实邮亭就是驿站。
但早期是有区别的,邮亭是步行传递,驿站是骑马传递,传车传递或从水陆传递。
今天江苏省的高邮县,吃货们一定知道,高邮的特产是咸鸭蛋。但你不一定能知道高邮县的来历。
在高邮的南大街的馆驿巷,有座秦代的邮亭,还有一座盂城驿。(明代在这里修建的驿站)
其实,在秦统一六国前就在高邮这个地方“筑高台”、“置邮亭”,汉代在这里又设置了高邮县。
高邮又称秦邮,这邮亭是在秦代设置的,这大概是这座“秦邮亭”的来历吧。
我们都知道,邮驿是国之血脉。因此,驿站是官办的,主要用于传达政令,飞报军情,传递文书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江苏高邮实地探访。
最后,再来聊聊秦帝国的军事工程----—万里长城
秦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入侵和掠夺,为此把流动战场变为了固定战场修建了长城,并把原先的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
秦帝国的长城大致为:
西起甘肃岷县,沿洮河向北到甘肃临洮县,再由临洮经甘肃定西向北至宁夏固原,由固原向东北到甘肃环县、陕西省靖边衡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向东内蒙托克托南抵达黄河南岸。
黄河以北的长城由阴山山脉的狼山向东到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到内蒙集宁、兴和再到河北尚义;由尚义向东北到辽宁的抚顺,本溪向东南到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据记载,秦始皇动用了近百万的劳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这么多人修筑长城,可见工程量的巨大。
秦长城第一阶段主要是维修。连接原来燕、赵、秦等战国时期的长城,新建筑的不多。
后期,在蒙恬的率领下,才开始大力修建长城,在修筑北方长城的时候,战国时期各国互相防御的长城则被拆毁。
总之,秦帝国的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一万多公里,自秦始皇筑长城后,才开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
万里长城是和烽燧相结合的,所以万里长城也是秦帝国军事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始皇所修建的长城和驿道让世人刮目相看:
他完成了长城的修建,以抵御游牧民族,还在中国境内建立了高效的“驿道”系统,以便他的军队能够很快地调集到任何遭到威胁的边境或叛乱的郡县。
----【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修筑的驰道网以首都为中心,向各方伸展到大部分边远地区。
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驰道,皇帝统一了中国的两轮车,使每一辆车子要么循着现有的车辙走,要么以新的车辙来适应之。
------【美】斯诺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