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电脑百科 > 正文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历史,河北石家庄行唐各村

行唐简述
行唐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根据境内南贾素、南王庄等村出土的石斧、石镰、石镞等文物考证,远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方土地上即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已开始创造早期的原始文明。
在经过了一千多年母系氏族公社制生活生产方式的漫长蜕变后,社会进入了以部落制和部落联盟制为政体的父系氏族社会。陶唐部落在部落长尧的管理下,发展成为各地、各部落中比较富裕、安定的地方。当时,尧帝的治所在现在的定州市唐城村一带,距行唐仅百里之遥,所以,行唐一带当时应处于陶唐部落的中心地带。遗憾的是,这块当时应称

行唐简述

行唐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根据境内南贾素、南王庄等村出土的石斧、石镰、石镞等文物考证,远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方土地上即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已开始创造早期的原始文明。

在经过了一千多年母系氏族公社制生活生产方式的漫长蜕变后,社会进入了以部落制和部落联盟制为政体的父系氏族社会。陶唐部落在部落长尧的管理下,发展成为各地、各部落中比较富裕、安定的地方。当时,尧帝的治所在现在的定州市唐城村一带,距行唐仅百里之遥,所以,行唐一带当时应处于陶唐部落的中心地带。遗憾的是,这块当时应称为“邑”的地方当初叫什么名字,因无文献记载和文物佐证,所以已不可考。

行唐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公元前2357年。那一年,因为时任“帝”即部落联盟长的帝挚不行善政,所以被各部落长罢免,而唐尧则凭借在任部落长时的贤明人品和显著业绩而被推举为“帝”,成为当时的全国最高领导人。那时,“帝”的都城在平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临汾。尧帝赴任时,从其治所即现在的定州市唐城村一路向南,第一站便经过并驻跸于行唐,于是,行唐这块地方开始有了见诸文字记载的名称--“南行唐邑”,其义即“唐尧南行经过的地方”。

周朝创建以后,为了便于治理,就把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幽州、并州。其中,并州的区域面积很大,大体包括了现在的山西、河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其统治的中心在现在的山西太原一带,南行唐邑就划归并州管辖。

周朝后期,诸侯割据,史称“春秋时期”,一些逐步内迁的边远少数民族也纷纷建国,由甘肃东部、陕西北部迁入内地的一个少数民族白狄中的一支鲜虞人在晋、燕两国边隙建立了一个较大的国家“鲜虞国”,南行唐邑即归鲜虞国。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消灭了鲜虞国,南行唐邑便纳入了晋国治理之下。

再后来,晋国出现内乱,其几个有势力的大臣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晋国遂告瓦解,分为赵、魏、韩三个新的诸侯国,而北方少数民族也乘机南迁,在各内地诸侯国势力不及之地建国自治。其中,再度兴起的白狄人占据河北中西部,建立了“中山国”,其都城先在现在的定州市,被列国剿灭后又很快复国,将其都城迁至现在的灵寿、平山两县交界地带。其间,南行唐邑均在中山国的统治之下。根据古史书和古图志考证,战国时期南行唐邑还曾称为“龙”邑。

公元前296年,赵国发兵消灭了中山国,南行唐邑遂成为赵国属地。然而,仅仅过了几十年,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就一举消灭了“战国七雄”中的楚、燕、齐、赵、魏、韩6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统一政权--秦朝。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政权在国家政体上一改过去长期沿袭的“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划为三十六郡,以郡辖县,在河北中南部一带设立了巨鹿郡,南行唐邑即归巨鹿郡管辖;同时,改邑为县,南行唐邑也随之改为“南行唐县”,这是行唐设县的开始。

由于继任者的昏庸残暴招致天怒人怨,大一统的秦政权仅仅延续了十余年即被刘邦所建立的汉政权取而代之。西汉建立后,对秦朝的行政区划做了调整,在河北中西部一带设置了恒山郡,其属地大体就是现在的石家庄市所辖地带。西汉的第三任皇帝汉文帝刘恒即位以后,因其名字与恒山郡的“恒”字相同,为避讳而将恒山郡改称“常山郡”,故在西、东两汉,南行唐一直为恒山郡或常山郡辖县。

东汉后期,中央政权形同虚设,三国鼎立取代东汉,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一系列故事后,最终统一于司马懿的后人建立的西晋政权。其时,南行唐邑先归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但魏国仅40余年便被晋朝取代,南行唐邑旋归西晋。

可惜,西晋也是一个短命政权,也是仅仅40余年,便陷入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混乱的所谓“五胡十六国”时期。从3世纪初开始,北方先后建立了多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如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最终把司马氏的晋朝统治中心赶到了长江以南,北方则陷入以上诸国及后来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的频繁更迭、连年战患之中,南行唐县也便随之飘摇沉浮,唯一可记述的是在政治较为清明、政权较为稳定且延续时间较长的北魏后期(太和十年,即公元486年),将南行唐县的“南”字去掉,改称为“行唐县”。在此前400多年间,行唐一直为常山郡(有时恢复恒山郡名称)辖县。

4年之后,其时的北魏统治者孝文帝拓跋宏(也称元宏)又于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将行唐提格,于此设置了“唐郡”,辖灵寿、曲阳、行唐三县。至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唐郡废除,计行唐为郡8年,此后复归常山郡所辖。

兵燹连连的南北朝时期经过100多年的时局动荡、政权更替之后,于公元589年由隋文帝杨坚完成了统一大业,行唐为恒山郡辖县。

进入唐代之后,从邑到县一直称为“行唐”已达3000余年的这块地方,却开始不断更换名称。唐初的几十年里,行唐仍如以前一样,名行唐县,属恒山郡。但到了公元684年,一代女皇武则天代李氏而君临天下,称帝改朝,定国号为“周”。代唐后,鉴于行唐县名与已被取代的唐朝国号有同字,因此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将行唐县名改为与其姓氏有同字的“章武”。然而,仅仅过了12年,武则天寿终正寝,一统江山重回李氏手中,她的儿子李显一继位,立即取消“章武”而再复“行唐”县名。

时至中唐,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王朝深感恒山郡一代军事地位至关重要,因此,唐代宗李豫主政的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于行唐设置了“泜州”,下辖灵寿、曲阳、行唐三县。到大历九年(公元774年),泜州延续了7年之后撤销,行唐又纳入恒山郡管辖范围。

对“行唐”这一县名有所忌讳的并非只有武则天一人。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各霸一方,天下大乱,最后,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彻底动摇了残唐小朝廷的根基,而这支义军的叛将朱温却窃取果实,终结唐朝,建立了后梁政权。朱温一登基称帝,便效仿武则天,将“行唐”再度改称“章武”,时间为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然而,后梁也是一个短命政权,仅仅过了16年,即被当时北方一个少数民族沙陀人剿灭,这段称“章武”的县名便也仅仅延续了16年。继后梁建立政权的沙陀人虽非内地汉人,但因其当时的首领李克用是被唐末皇帝赐姓“李”的,所以便以唐朝的后继人自居,将新建立的政权称“后唐”,并随之恢复了“行唐”县名。

然而,历史在前进过程中也常常在兜着十分相似的圈子。沙陀李氏所建立的后唐政权甚至比朱温所建立的后梁政权更短命,仅仅维持了14年便又被我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石敬瑭勾结契丹人建立的辽国政权所消灭,建立了另一个短命政权“后晋”。石敬瑭同样对“行唐”这一县名非常忌讳,所以,也是一上台便将行唐县名改为“永昌”,时间为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石敬瑭虽然以割让幽云十六州和称比自己小许多岁的耶律德光为父为代价,换取辽国支持而建立了后晋政权,但辽国并未因此而放松对中原的侵略,经常派兵南下大肆抢掠。契丹会同七年(公元944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发兵南进,在攻克定州以后,又挥师进据行唐,看到行唐人口较稠密,经济也较发达,便从行唐掠走3000多户、15000多人,驱赶至北方的檀州(现在的北京市密云县一带),另建立了一个行唐县来安置这些被掠去的百姓。这个北方的行唐县也曾几经更名,前后延续了180多年,直至金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才并入密云县。

“永昌”这个县名随着后晋政权的覆灭仅仅延续了13年,而后便又一次被刘知远所建立的后汉政权改回“行唐”。

宋朝建立后,将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改为路、府、州、县,因此,原恒山郡(有时称常山郡)改为真定府,行唐便成为真定府辖县。

宋朝虽然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但是,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抢夺财物、掳取人口的边患始终没有停止过,因此,在北方各地,除设置地方行政机构以外,还创设了一些同时行使防卫职能的亦政亦军的地方机构,州、府级的称为“军”,县级的称为“寨”或“镇”。行唐当时正处于防辽前沿,疆域又非常大,所以,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在行唐的西北部地区设置了 “北寨”,直接隶属由真定府改制的镇州管辖。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宋神宗废除灵寿县,将灵寿全境并入行唐,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又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将原灵寿大部分境域从行唐分离出去,重新设立了灵寿县。

北宋后期,北方女真人联合宋朝,南北夹击,终于消灭了时常南侵的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然而,虎去狼来,女真人建立的金国随即挥师南下,直取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徽、钦二帝沦为俘虏,其后人慌忙南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建立了南宋政权,行唐自此成为金国属地,归金国划定的河北西路真定府所辖,县境西北部所设的北寨也更名“北镇”。

南宋政权在江、淮地区偏安了150年后,于公元1276年被后来兴起的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消灭。元朝政权忌讳“行唐”这个汉文化意味极深的县名,便改“行唐”为“恒阳”。之所以改为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五岳中的北岳恒山并非现在山西浑源的恒山,而是现在曲阳、阜平、唐县、涞源四县交界处的大茂山(也称神仙山)。这座海拔近2000米的险峻山峰位于行唐正北方,距行唐的直线距离不过百里,行唐正处此山之阳,所以以方位改叫了“恒阳”这个县名,归元朝的中书省保定路所辖,“恒阳”这个县名大约延续了120多年。

明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迁都北京。为加强对京城周边地区的控制,废除了北京附近原有的地方政权管理关系,设置了北直隶行政区,直接归京师管辖。京南一带设置了保定、真定等府,行唐恢复原有县名,划归真定府管辖。

清王朝统一全国之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沿袭明代设置,划为省、府、县三级,河北地带仍归京城直辖,称“直隶省”,行唐属直隶省真定府所辖。雍正即位后,因其名“胤禛”,“真”“禛”二字同音犯忌,所以在其即位的当年即公元1723年,将“真定”改为“正定”,行唐仍归正定府所辖。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简化地方建制设置,原来的府、州、厅一律改称为县,在省与县之间设置了“道”一级行政机构,河北境域共设置了4个道,行唐划为直隶省范阳道辖县。1914年,范阳道改称保定道,行唐为保定道辖县。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同时,撤销了省与县之间的“道”一级编制,河北各县直属省政府管理,行唐遂为省直辖县。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行唐很快沦陷。日寇尚未到来,国民党政府即携带财物望风南逃,全县一时陷入无政府状态。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随即挺进太行山,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1937年10月,具有行政职能的全县“抗日救国总动员会”成立;次年2月,成立了由晋察冀边区临时政府领导的行唐县抗日联合政府,先后划归冀西第二专区、第三专区、第五专区及北岳区第五专区、第四专区、冀晋区第四专区等晋察冀边区下属专区领导。抗日战争胜利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行唐又先后隶属北岳区第四专区、察哈尔省建屏专区、河北省定县专区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行唐县民主政府”改称“行唐县人民政府”,仍归定县专区领导。1954年定县专区撤销,行唐改归石家庄专区领导。

1958年,在“一大二公”“左倾”思潮影响下,将行唐与新乐县合并,统称新乐县,县治从两县原址迁出,另在新乐县东长寿镇建立了新县城。1962年,两县分治,重新恢复行唐县,县治迁回原址。此间,均属石家庄地区行署辖县。

1993年6月,撤销石家庄地区,地、市合并为石家庄市,行唐为石家庄市辖县。

回顾行唐的建制沿革史,可以发现,数千年间,虽经沧桑沉浮,但行唐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建制,始终非常稳固。为此,行唐才得以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09年,行唐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命名为“千年古县”。-来源历史沿革-历史沿革-行唐县政府 (xingtang.gov.cn)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diannao/78451.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汕头朋友中通快递宣布双十一涨价 下一篇:因几次投诉景德镇一买家与快递员发生冲突警方介入后双方各罚500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