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澧化工「湘澧盐化绿色的不仅是矿山还有产品」
很少人知道的是,湖南美食必不可少的调味剂——盐,也多半来自这里。6500 万年前的沧海桑田,在这片土地深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盐矿,在千万年之后,慰藉着湖南人,甚至全世界人们的味蕾。
湖南省湘澧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坐落在津市皇姑山麓。1969 年,"红一井"喷涌的卤水,结束了湖南不产盐的历史,数十年后,公司已具备年产盐硝 100 万吨的生产能力,盐硝产品沿着交通线,抵达世界各地。
辉煌背后,也有成长的阵痛,厂区曾经浓烟滚滚,粉尘飞扬。如今,高耸的烟囱即将
常德津市牛肉粉,名声在外。
很少人知道的是,湖南美食必不可少的调味剂——盐,也多半来自这里。6500 万年前的沧海桑田,在这片土地深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盐矿,在千万年之后,慰藉着湖南人,甚至全世界人们的味蕾。
湖南省湘澧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坐落在津市皇姑山麓。1969 年,"红一井"喷涌的卤水,结束了湖南不产盐的历史,数十年后,公司已具备年产盐硝 100 万吨的生产能力,盐硝产品沿着交通线,抵达世界各地。
辉煌背后,也有成长的阵痛,厂区曾经浓烟滚滚,粉尘飞扬。如今,高耸的烟囱即将拆除,厂区绿树成荫,今年被自然资源部批准为国家级"绿色矿山"。不过,在湖南湘澧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宋海看来,"绿色"不仅仅是矿山的"绿色",还是产品的"绿色"。
结束了湖南不产盐的历史
△建矿时工人们钻井场景。
湘澧盐矿的老矿山人,依旧记得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1969 年,盐井矿区开钻第一口盐井,一个月后,用圆锅土法熬出了湖南省第一批盐,湖南从此结束了从宜昌三斗坪挑川盐的历史。
其实,早在明朝时,湘澧盐化矿区所在地盐井镇,就有产盐记录。据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载,"盐井在此(澧州,即澧县)北六十里张家厂,四面山麓环抱,中通一溪,溪上石井一,明时取井水煎盐,于此设官盐,之后,废于寇乱,并亦渐淤,今百灶遗基及官署尚存"。但是,因为该处的盐矿埋藏深,产量实在太小,这个盐井并没有改变湖南缺盐的现状。转机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三线建设如火如荼,1967 年,位于澧县盐井镇的盐矿被列入"三五"计划和国家"三线"重点建设项目。处于安全和交通考虑,厂区选址临澧水的津市,华国锋把澧水称作"炸不断的交通线"。津市,因此成为一座盐城。
"当时,湘澧盐矿可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真空制盐企业" , 回想起那段筚路蓝缕的创业史,老一辈盐矿人依旧激动。他们风餐露宿、钻水担井、铺设输卤管道 …… 高耸的烟囱终于冒起浓烟,制盐进入新的阶段。沿着澧水,过洞庭,入长江,湖南生产的盐输送到全国各地。
矿二代徐兰芳,有着湘澧人特有的热情和淳朴。
他在盐矿长大,虽然没有经历过艰难而又令人激动的创业时期,却感受过那种厂矿火热的激情和独有的温情,"厂区有电影院、医院、幼儿园,宾馆,甚至还有舞厅呢 …… "当然,伴随这些美好记忆的,也有厂区挥之不去的烟尘,和路面随处可见的盐。"烟囱整天排放着浓烟,办公室不关窗户,桌子上很快就是一层灰。"厂区的铁质管道,时常被腐蚀而发生卤水渗漏,漏至路面卤水被蒸发,留下一层白色的盐。"白色"和"灰色"的记忆,渐渐远去,如今行走在湘澧盐化,满眼绿色,当年开拓者们种下的香樟树亭亭如盖,绿色,成为湘澧新的色彩。
"以前使用的是周边小煤矿的煤,含硫量高。每小时要从河里取水 4000 立方米,而且废水直接排放到河里。随着环保节能意识的提高和得益科技进步,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现在管道和容器都是钛材,不容易腐蚀,也就不会渗漏了。"化学专业出身的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宋海,来到湘澧盐化不过三年时间,却对曾经的问题如数家珍,他更喜欢从专业角度剖析曾经的问题所在。
△湘澧盐化航拍
厂区高耸的烟囱是津市工业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给这个小城带来过荣光,也带来过浓烟,如今,烟囱已废弃,不久的将来,会被拆除。 取而代之的是国内最领先的超低排放脱硫脱硝装置和高大的冷却塔,"天气冷的时候,才可以看到冷却塔冒起的水蒸气。"宋海指着冷却塔说,从烟囱到冷却塔,从浓烟到水蒸气,是湘澧盐化的蜕变和华丽转身。
△湘澧盐化矿区,六个圆形的容器是储卤罐。
"真正实现零添加"
△储卤罐
矿山,在离津市 40 公里外的盐井镇,盐井地表之下,是一个内陆湖相沉积区,由古海逐渐退化而成,其中的盐最后被深埋到了地下。所以,在盐井镇这看起来丘岗起伏的地方,地下却是一个巨大的井矿盐床,起伏的丘岗之中,分布着几十对盐井。据说老盐井就在盐井水库的中心位置,修水库时老镇整体搬迁,盐井也就随之湮灭。"盐井水库通过 30 公里的"人工天河"——洈水水渠,串起湖北洈水水库,洈水水库是这一带上百万人的饮水水源地,也是矿区采矿的取水地。"宋海介绍,在井矿盐水溶性开采中,水对盐的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因为水源条件好,所以我们盐的品质非常高。"公司新开发的"活水盐",就是采矿取水来自饮用水源的意思,"日本在中国进口食盐还有腌制品,对盐的检测,我们的盐都符合他们的技术标准。"
△红一井,是矿区第一口盐井,1969 年出盐。
矿山就在盐井水库旁,多年之前,这里原无公路交通,随着盐矿的建设,逐渐也自成一个小社会,"还有冰棒厂呢。"张文利在矿区长大,如今,开采技术进步,不需要太多人力,大部分的工人已经搬迁到厂区,矿区只需要几个人值班,张文利就是其中之一。张文利带着我们参观矿区的第一口盐井——红一井,盐矿的开采跟我们想象中的相去甚远,这里的盐矿并非以卤水形式存在,它是结晶矿体,需要采用水溶式开采的方法,将其溶解,再从盐井中依靠压力采出。所以,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一个控制井口的阀门和一段通往地下井的管线,简单得超乎我们想象,注水井的阀组略多一点,但也并不复杂。
"每天都有人巡查,如果渗漏,及时处理。" 地下的场景,我们无法看到。但是,为了防止地质塌陷等灾害,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控,"这里的盐层埋藏较深,在 500-800 米之间,所以相对来说,不容易发生塌陷,为了保证地质安全,组井之间会保持近 300 米的距离。矿区的技术人员胡海兵说。
水采的盐井的卤水沿着管道输送到储卤罐,并通过泵站和管线穿越丘陵,输送到四十公里外的津市,那里是一个盐加工中心,卤水在那里将加工成为纯度高达 99.6% 的盐产品,这也是全国唯一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食用盐。以前输送管道容易腐蚀造成卤水的渗漏,对沿线土地造成污染,经过湘澧人不断探索,三次改进管道材质,现在使用钢骨架 PE 管道和相关技术,这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卤水通过管道到达 40 公里外的厂区,首先要进行卤水净化,"净化过程中,会产生钙镁泥,以前是直接废弃,现在在净化过程中进行脱水干燥,再脱硫,经过处理的钙镁泥,可以用于水泥制造和锅炉脱硫。"宋海说,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甚至供不应求。湘澧盐化采取真空制盐工艺,"以前每小时要从澧水河里取水 4000 立方米,经过技术升级改造,每小时只要取水 400 立方,只是蒸发过程的一个补充。"废水零排放。
2019 年,公司投入 3200 万,对电厂锅炉等进行技术改造,采取超低排放的技术,"现在甚至超过欧洲超低排放标准。"宋海说。
在宋海看来,"绿色"不仅仅是矿山和厂区的"绿色",产品"绿色",也是"绿色矿山"的一个重要目标。 湘澧盐化制盐系统节能增效技术改造项目—— 12 万吨年绿色生态颗粒盐项目即将完成,在这一项目完成后,卤水处理,完全是物理方法,采用陶瓷膜技术,蒸发结晶,控制颗粒度,不再需要添加绿色抗结剂,可以算是真正的零添加、绿色食用盐。
潇湘晨报记者 唐兵兵 通讯员 邹礼卿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