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不老希望无限,老区和新区对接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赣南老区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乘势而上,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发展势头喜人。本刊约请四位权威人士,分别从产业、交通、生态等方面,讲述赣南老区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
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姚金海
跨越发展的步伐
加快推进赣南苏区等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让当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
编者按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赣南老区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乘势而上,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发展势头喜人。本刊约请四位权威人士,分别从产业、交通、生态等方面,讲述赣南老区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
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姚金海
跨越发展的步伐
加快推进赣南苏区等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让当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赣南视察,对当地振兴发展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并希望其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近年,通过纵深推进转方式、优结构,赣南振兴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GDP、投资等多项指标增速稳居江西省第一方阵。总结赣南苏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经验做法,能为革命老区提供有益启示。
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聚焦首位壮大集群。赣州大力弘扬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并将“主攻工业”置于首位,咬住“主攻工业、三年翻番”目标不放松。市、县两级为此狠抓工业首位产业发展,突出推进“两城两谷一带”建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800家,千亿产业集群1个,百亿产业集群4个。赣州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于都工业园区服装服饰等4个产业集群获批省级重点产业集群,赣州高新区稀土和钨新材料产业获批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南康家具产业经过20多年发展壮大,实现了从南康家具向南康家居、从草根经济到千亿产业集群的蝶变。
六月一日,江西省首趟中欧双向班列(俄罗斯—赣州港—吉尔吉斯斯坦)在赣州港开通。该班列的开通,是赣州市打造连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又一重大突破。郭芷汇摄/光明图片
双招双引高位推动,雁阵推进量质齐升。赣州重点围绕首位产业编制招商地图,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全员推动招大引强和招才引智“双一号工程”。招商团队突出打好“节会、友情、商会、中介”四张牌,北上南下实施“三请三回”“三企入赣”行动,加速推动企业落地和项目建设。赣州经开区立足汽车和电子信息等首位产业,实施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通过补链、延链、强链构建头雁领飞、群雁协同的“产业雁阵”。赣州还专门成立了赣南苏区人才发展合作研究院和赣州市招才引智局,负责研究、制定、落实针对产业高端人才的联系、汇聚、引进等政策。
平台建设创新驱动,多措并举优化环境。赣州立足市情,抢抓机遇,加快建成运行了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峰药业创新天然药物与中药注射剂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赣州稀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国(省)字号平台。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通过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或设立中国联通(江西)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欧唯科技院士工作站等一批院士工作站、国家实验室,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赣州始终像爱护空气一样呵护营商环境,贴近企业察实情,有求必应出实招。全面推行“互联网 政务服务”,上线运行全省首个综合政务服务APP“赣州通”,加速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赣州打造了全国首个内陆县级口岸赣州港,并聚合顺丰等物流龙头逐步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物流枢纽。18条中欧班列线路有效助力“买全球、卖全球”,物流时间从45天缩减至15天。软硬营商环境方面的一系列实招硬招,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竞争基础。
江西省赣州市的幸福新村庄。资料图片
江西省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卢述银
蓬勃向上的动能
近年来,赣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聚焦新制造经济、新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智慧经济、共享经济等重点领域,出台配套政策体系,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探索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如今,在赣南苏区这块激情飞扬的红土地上,新经济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3%,列全省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7.4%,比2016年提高2.8个百分点;R&D投入占GDP比重达1.2%,比2016年提高0.3个百分点;连续两年荣获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评第一名。
以换道超车为引领,新技术加速成长。实施创新驱动“1122”工程,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带来新技术的引入、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平台)推动新技术合作开发等一系列措施,加速新技术成长。近两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余家,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01家,连续两年实现翻番;获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81家,居全省第一;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
以产业转型为抓手,新产业加速发展。立足特色优势和产业基础,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产业发展出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初级加工、资源简单利用向新材料及应用、从单一产品到成套装备等一系列转变。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家具产业提档升级,实现“木材买全球、家具卖全球”。稀土和钨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及应用,推动产业链向后端延伸。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8年入驻青峰药谷医药类产业企业72家,主营业务收入达13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迈向中高端,向软件及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延伸。智能制造加速发展,涌现了一批工业机器人企业。
以动能转换为目标,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随着“互联网 ”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全市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网络协同制造、规模化个性定制、区块链等新业态新模式。实施“1 N”工业设计发展模式,工业设计加快发展。探索打造国内首个“互联网 家具”云平台,全国首创货运行业“滴滴模式”——“吉集号”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在全国率先推出区块链金融票链业务等。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推动新经济发展,打造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必须大力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结合资源禀赋,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新经济体系;必须做到“有的放矢”,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突出首位产业,持续提高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必须坚持绿色发展,走经济与生态融合发展的赣南特色道路;必须强化制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推动新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江西省赣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朱洪波
纵横交错的路网
赣州市交通运输系统聚焦“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目标定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力补短板、挖潜力、扬优势,奋力推动全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坚持项目为王,加快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一是加快补齐铁路短板,加快昌赣、赣深、兴泉等在建铁路建设,确保2020年前全面建成;尽快推进瑞梅、长赣、南丰至瑞金城际铁路等项目落地,加快把赣州市建成“八纵八横”高铁节点城市。二是优化高速公路网络,抓紧开工建设大广高速复线、寻乌南桥至广东龙川和信丰至南雄高速公路项目,全面加快井冈山至大余、赣州至安远、寻全西延、会昌联络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形成“四纵四横十联”高速公路网。三是突出抓好国省道和“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瑞兴于快速交通走廊、“三南”快线和105、323国道绕城改造,提高交通支撑保障水平;大力推进旅游公路建设,提升全域旅游的交通服务能力。四是建好赣州航空门户,加快黄金机场航空口岸和通用机坪建设,开通国际及地区航线;加快建设瑞金机场,启动宁都、安远等通用机场建设;持续支持南康区做好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五是推动水运振兴发展,加快赣州至峡江三级航道和赣州港综合货运码头建设,加快推进赣粤运河规划研究。
聚焦脱贫攻坚,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一是持续强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内基本建成“四好农村路”目标,全面提升“四好农村路”建设质量和效益,让群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高行政村通客车率,对符合通行条件的农村客运班线进行公交化改造,加快车辆更新改造步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更加有利条件。三是进一步强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制度落实,着力创建“美丽文明生态农村路”,高标准打造“畅安舒美绿”高品质农村公路,确保农村公路养护100%全覆盖。四是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试点,提高城乡公交覆盖面,进一步降低贫困群众出行成本。
持续降本增效,加快推进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建设。一是突出打好物流项目建设攻坚战。强化协调调度,年内建成赣州冷链物流中心一期、南康龙泰安食品冷链加工产业园、寻乌综合物流园等一批重大物流项目。瞄准物流产业发展新趋势、新业态,着力招大资、引强企,把更多物流龙头企业引进赣州。二是全方位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研究制定并出台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政策,提高物流运行效率。推动业态创新,促进产业大融合。三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培育发展冷链物流、多式联运、快递物流、物流金融等新业态,促进现代供应链创新和应用。四是加快赣州港多式联运试点建设,推广铁路集装箱和公路厢式半挂车多式联运,有序发展驼背运输,扩大公铁、海铁联运覆盖面,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江西省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吴良灿
美丽宜人的生态
近年来,赣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态屏障。
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是坚持“源头严控”。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构建齐抓共管大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部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二是坚持“过程严管”。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实现“河长制”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湖长制”,加强湖泊保护管理;建立了市县乡村组五级“林长制”,将管护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山头。创新生态综合执法体制,成立生态综合执法局,攥紧生态执法“铁拳”。三是坚持“后果严惩”。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和市直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干部约谈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环境损害“一票否决”、约谈问责、终身追究“责任链条”。
驰而不息筑牢生态屏障。以生态问题治理和生态功能恢复为导向,大力实施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10年改造1000万亩低质低效林等一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一是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优良。纳入国家和省级考核的地表水断面水质均优于考核标准,东江流域出境断面水质100%达标。二是矿山环境实现有效修复。完成废弃矿山治理91.27平方公里,探索了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共治的“三同治”修复模式,废弃矿山重现绿水青山。三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坚持山上戴帽、山腰种果、山下穿靴的生态经济治理模式,治理崩岗3409座。四是森林质量实现稳步提升。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224.9万亩,全市46.4%的林地划为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建成防护林388万亩,探索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模式,“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状况逐步改变。
创新探索双向转换路径。一方面,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定南县“种植养殖—能源—生态”循环经济模式、赣县“指尖农业”为代表的“互联网 ”农业新模式成效初显。全域旅游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石城县跻身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另一方面,推动变“废”为“宝”,点“绿”成“金”。寻乌、定南、安远、大余等县在治理后的废弃矿区建起了生态工业园、光伏电站,种植了经济林果;信丰县推进灾毁土地复垦修复,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脐橙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章贡区、宁都县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打造生态体验园、乡村旅游景点,形成“生态环境修复 乡村旅游发展 集体经济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光明日报记者胡晓军、陈雪、訾谦整理)
相关文章:老区何以“不老”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8日05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