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北京无人配送,美团无人车安全员工资高吗
作为自动驾驶的细分领域,无人配送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电商和创业企业入局。
日前,京东、美团、新石器成为国内首批获得无人配送车车辆编码的企业,率先实现无人配送车“持证上路”。
与此同时,阿里、苏宁等企业也在这一领域加快布局。
2021年我国末端配送市场规模预计将超3000亿元,无人配送商业模式初步形成,预计未来三年无人配送整车成本会逐步降至10万元以内。
近年来,国内无人配送发展迅速,苏宁物流、阿里菜鸟、美团等多家企业都在加快入
@首席数智官数字化领军者都在看
作为自动驾驶的细分领域,无人配送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电商和创业企业入局。
日前,京东、美团、新石器成为国内首批获得无人配送车车辆编码的企业,率先实现无人配送车“持证上路”。
与此同时,阿里、苏宁等企业也在这一领域加快布局。
2021年我国末端配送市场规模预计将超3000亿元,无人配送商业模式初步形成,预计未来三年无人配送整车成本会逐步降至10万元以内。
近年来,国内无人配送发展迅速,苏宁物流、阿里菜鸟、美团等多家企业都在加快入局无人配送。
2018年4月,苏宁物流推出的“卧龙一号”无人配送车在南京实测成功。2019年8月,苏宁物流开放末端5G无人配送车路测实况,并在818购物节期间成功落地。
2020年2月,苏宁物流5G卧龙无人车在苏州送出第一单商品。此后,苏宁在北京、南京、苏州三地相继完成末端无人配送部署。
阿里方面,2020年天猫“双11”期间,阿里物流机器人“小蛮驴”进入浙大紫金港校区,共完成5万多件包裹的配送。
今年4月15日,菜鸟驿站联合天猫淘宝在北京、上海、杭州三个城市的社区站点开通无人配送上门服务。5月31日,天猫淘宝联合菜鸟驿站宣布率先在全国1000所高校的校园站点开通免费预约无人配送上门服务。
美团此前公布了最新款无人配送车魔袋20,与骑手协同承担外卖等即时配送工作。
据了解,美团无人配送车能适应全天24小时运营需求,城市道路续驶里程达120公里。
目前,美团无人车配送服务已覆盖北京20多个小区,累计配送3.5万订单,自动驾驶里程近30万公里。
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是物流配送业成本最高的地方,也是自动驾驶最具价值的落地场景。
政策的不断完善为无人配送提供了发展机遇,此次美团等三家企业获得无人配送道路测试资质,将为城市无人配送的落地运营提供支持。
那么,无人配送行业的发展究竟如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如何实现商业化?大范围普及的难点在哪里?
01 新冠疫情席卷全国,“无接触”需求强烈2020开年,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在疫情爆发的背景下,“不出门、少接触”成为人们最佳的抗“疫”策略。
因此线上消费量在疫情推动下迅速增长。相关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各大电商平台的用户量及业务量均出现大幅增长。
但即便如此,人们也免不了外出购置日常生活物品、收寄快递等基本需求,如何避免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成为大家重点考虑的问题。
因此,在上述抗击疫情需求的推动下,“无人配送”的概念再度火热起来:在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的医院内,可以看到配送机器人在进行医疗用品、餐食等物资的运送;在出入受限制的小区中,商家使用无人车开展快递、外卖、生鲜食材等物资的配送。
显然,疫情为无人配送的应用提供了较为合适的场景,但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当前无人配送的商用落地与推广面临哪些难题?疫情对无人配送行业发展的影响是暂时性的还是长久性的?无人配送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内容。
02 无人配送存在多种形式,商业化应用已实现初步进展无人配送是指借助自动驾驶设备或机器人进行的室内外小规模物资运输活动,按照配送方式及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无人配送可以进一步分为配送无人机、无人配送车和配送机器人三种形态。
其中,配送无人机主要适用于室外长距离配送,其所面临的交通环境较为简单,但具有单次配送量少、航线申请困难、配送成本高的缺点,目前的普及程度低。
无人配送车的技术发展路径与自动驾驶类似,目前主要适用于城市内社区、厂区、园区等半封闭式室外场景配送,单次配送量大,灵活度高,但其所面临的交通环境相对比较复杂,需要高度可靠的软硬件进行支持。
配送机器人主要适用于医院、酒店、餐厅等较为封闭的室内场景,除了需要进行传统的避障操作外,还面临爬楼梯、坐电梯、室内精准定位等高难度挑战,环境更加复杂。
无人配送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2013年,亚马逊便提出无人机送货概念,2016年其开发的Prime Air送货无人机送出第一单。在国内,阿里、京东、苏宁、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也很早就提出无人配送,并取得不错的进展。目前京东的无人配送车、饿了么的无人机送餐系统均以小范围投入商用。由此可见,无人配送已在国内外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初步进展。
03 电商、外卖、新零售等行业孕育无人配送需求当前我国的电子商务、外卖、新零售等行业均逐渐成为成熟的商业生态,由此带来巨大的物流配送需求。
无人配送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解决物流配送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数据显示,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往往是配送过程中最缺乏效率的环节,所需时间占配送总时间的30%。
这是因为物流末端配送频次高、批量小、产品种类多样,而且面临着极为复杂的运输路线、配送环境及客户要求,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得益于我国较为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以往末端配送主要以“快递小哥”或“外卖小哥”上门配送为方式。
随着由电商带来的快递物流及外卖、新零售带来的及时配送需求日益增强,以及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各大拥有自配送业务需求的商家及专注于软硬件开发的初创公司纷纷寻求当前末端配送的替代方式,着重发力无人配送领域。
因此即使没有疫情的发生,无人配送也在有条不紊地发展当中,但当前无人配送距离大规模商业仍面临不少挑战。
04 无人配送大规模商业化落地面临内外五大方面挑战当前无人配送未能大规模投入商业化应用主要有以下五方面:成本高且效率低、使用限制条件多、缺乏刚性需求、可靠性有待提升、政策法规较严格。
1. 成本高且效率低:受制于有限的体积与空间,无论是无人配送车、配送无人机还是配送机器人,都具有单次运输量少、运输效率低的缺点;无人配送单台机器成本高昂(无人配送车价格20-25万左右,机器人5-8万元左右,数据引自36氪创投研究院)。
当前人工成本虽有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尚未达到可以用机器进行替代的程度;机器配送的利用效率及整体性价比较低,只可以在限定的场所中使用(比如部署在某医院的机器人就只能在医院中执行任务)。
然而特定场景每天的配送需求有限,造成配送机器的利用率低下,人工配送灵活性高,可以在不同场所进行切换(比如配送员在医院完成配送后仍可以到其他场所执行配送),整体利用率比配送机器高得多;
此外,无人配送投入使用需要工程团队前期开展环境建模与设备调试,这些工作环节定制化程度高,难以实现标准化作业,因此也会造成额外的高成本。
总而言之,当前无人配送相对于传统配送的高价格与低效率,是制约其大规模投入使用最主要的因素。
以常见的室内外卖配送场景为例,人工配送单价成本约为3.33元/件,机器配送成本为3.96元/件。
虽然两者较为接近,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工配送的成本同时包括室外室内运输的成本(很多情况下室外成本占比要比室内运输成本高得多)。
而在此场景下无人配送却不包含室外运输成本,仅覆盖室内运输成本。
无人配送完成配送活动少不了人工室外配送或无人车室外配送的协助,而这又显著增加了成本。
而对于人工配送来说,室内配送只不过是整个配送过程最后需要完成的小小一步,增加不了多少成本。
从以上对成本与效率的分析可以看出,造成目前无人配送难以替代人工配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无人配送机器活动范围受限,仅能实现单一场景配送(室内或室外),完成整个完整配送流程需要增加额外的成本;
人工配送可以完成室内到室外无缝衔接的一体化过程,因此成本在这个过程中被显著摊薄。可以看出无人配送在成本优化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 使用限制条件多:受制于技术及结构、形态等因素,当前的无人配送机器用途单一,且真正投入使用时需要满足的限制条件较多,如地形较平坦无高低起伏、道路较宽阔、室内定位设施完善、操作空间较大等。
无人配送机器顺利完成配送过程仍需要大量人工介入,如跟踪操作、协助取放物件、协助调整等,无人配送的真正优势暂时难以体现。因此限制条件多也是当前无人配送推广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3. 缺乏刚性需求:新冠疫情为无人配送催生大量“无接触配送”的刚性需求场景,但疫情毕竟只是暂时的;
抛开疫情因素,当前无人配送仍缺乏有效的用户刚性需求,终端用户也仍然缺乏相应的使用习惯,这是无人配送推广所面临的又一限制。
4. 可靠性有待提升:当前无人配送的技术成熟度及可靠性仍有待提高。比如,无人配送车所依靠的无人驾驶技术目前仍未完全成熟,仓促上路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
配送无人机面临续航里程短的难题,且飞行安全性也有待进一步验证;室内室外复杂多变的交通运输环境也对无人配送机器提出了很高的应急反应能力要求,这是目前技术层面难以做到百分之百保证的地方。
总而言之,当前有待提高的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是限制无人配送规模应用的一大因素。
5. 政策法规较严格:当前政策法规对于无人配送,特别是室外无人配送的规定较为严格,目前很多所谓的落地应用都是得到特殊批准的在某一特定地区开展的实验性质活动;
加上无人机配送可能还进一步面临空域管制、航线申请的问题。
05 疫情促进无人配送,但真正实用化尚需时日新冠疫情的发生确实为无人配送提前创造了许多应用场景,市场上也有不少人去类比SARS对中国电子商务的影响,高呼无人配送的春天已经来临。但需要注意的是,2003年同样是新概念的“远程教育”行业,却没有在SARS疫情结束后真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时至今日,相比起电子商务,远程教育仍属于欠发达行业的范畴。所以我们在看待疫情这类突发性事故对新概念、新行业的影响时,更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思考新行业的大规模商业应用是否存在真正的落地条件、疫情引发的需求是否属于长期刚性需求等,唯有这些深入底层逻辑的问题方能决定一个新行业是否已经到达爆发的时机。
回到无人配送这个新行业上,疫情的发生确实对其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培育用户使用习惯:疫情的发生让终端用户有机会真正体验到无人配送的优点,而不只是停留于道听途说,这种实际的体验有助于终端用户培养成相应的使用习惯。
2. 更新迭代现有产品:疫情的发生为无人配送提供了一个“练兵”机会,积累大量运行数据的同时,厂家也可以对自身的 产品进行更新迭代,弥补现有的缺陷,为大规模商业做准备。
3. 切入部分特定场景:疫情发生后,个别细分应用场景已成功部署无人配送机器,如医院传染病科室、餐厅等,今后可能会持续使用这些机器进行无人配送。
然而,长期来看,虽然疫情背景下无人配送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无论从技术发展还是商业落地的角度看,无人配送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疫情或将加速无人配送的落地应用,个别细分应用场景将可能具备持续应用的条件,但无人配送距离真正大规模应用仍有不少挑战需要面对。
-END-
by@首席数智官
#数字化##无人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