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港是中国第一个镇改市,龙港gdp
从镇“跨越”到市,龙港实现精彩蝶变
1983年,温州市苍南县下辖的五个小渔村“拼凑”而成的龙港镇获批成立。
次年,依据当时中央一号文件中“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龙港镇在苍南县委支持下发文: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迁户口进龙港镇。仅30天,“欢迎农民进城办公室”
9月25日,中国最年轻的城市——龙港市,迎来周岁生日。作为全国首个“镇改市”,浙江省龙港市是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的国家“实验室”,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也是我国“镇改市”的先行者。
从镇“跨越”到市,龙港实现精彩蝶变
1983年,温州市苍南县下辖的五个小渔村“拼凑”而成的龙港镇获批成立。
次年,依据当时中央一号文件中“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龙港镇在苍南县委支持下发文:凡在龙港镇购地建房、经商办企业的农民,都可自理口粮迁户口进龙港镇。仅30天,“欢迎农民进城办公室”就收到了5000多户农民的申请。
龙港镇由此开始迅速成长。1985年,龙港镇迎来“造城”最高峰。当时3000多间楼房同时兴建,每天1万多人上工地,至1989年,龙港的人口就已增加到4万人。龙港镇自此便被冠上了“中国农民第一城”的称号。
30余年来,龙港不断发展壮大。2018年,龙港镇下辖14个社区、171个行政村、22个居民区,辖区面积达183.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87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05亿元,财政总收入达24.6亿。
经济体量上,龙港甚至已经超过了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地级市,成为浙江境内名副其实的“巨无霸”镇。
2019年9月25日,龙港改革再次经历历史跨越,正式成为全国第一个“镇改市”。实现了从“农民城”到“镇改市”的精彩蝶变,为完善国家城市化体系和拓展城市化新路径提供了实践样本,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标志性事件。
在从镇到市的跨越中,龙港改革的步伐一天都未停歇。
“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龙港探索意义究竟有多大?
从全国首个“农民城”到十八大以来首个“镇改市”,龙港改革形成了“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改革特色,初步构建了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龙港撤镇设市一年来,持续构筑全面的改革体系,着力做好“后半篇文章”,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做好深化龙港改革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
首先是为都市区建设提供重要动能。当前中央提出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内循环的重要抓手。一年来,龙港由“镇”向“市”已发生重要转变,如龙港市新人民医院、龙港市公共服务中心等一批民生项目列入规划建设,龙港经济开发区、温州高新区龙港分园等高能级平台建设迈开步伐,未来社区建设、城中村清零工程等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产业平台的升级,加速了农业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增强了区域综合承载力,带动了当地的投资增长和消费需求。继续深化龙港改革是加快高质量建设温州都市区南部副中心的重要动能,是温州打造浙南千万人口大市的重要举措。
同时是为低成本运行做出积极探索。龙港通过市直管社区,精简了人员编制和中间环节,如龙港市行政事业人员编制核定1640人,仅为其它同等规模县市的2/5。撤镇设市后,龙港市仍然利用老楼办公,节约资金全部用于民生事业,一些基础设施实现苍南、龙港两地共用共享。继续深化龙港改革,扎实构建低成本的行政运行机制,有利于为龙港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另外是为高效率治理贡献有益经验。龙港通过“大部制”改革,打通职能相近的部门,实行块状管理模式,对内采取科室协同,对外积极发展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致力于打造精简高效型政府,有效提升了行政效能。龙港的“扁平化”架构取消了乡镇层级,实行市直管社区,扩大了管理幅度,缩短了管理链条。龙港还积极开展“智慧化”建设,谋划创建全省首个县域“整体智治”示范城市,以5G网络全覆盖为契机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以信息化手段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继续深化龙港改革,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龙港的新型城市治理模式,也能为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龙港经验。
改革破题带动民生,全体人民成最大受益者
改革是龙港最鲜明的特质,龙港始终以改革破题带动民生,努力让全体人民成为民生领域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
机制创新让民生服务更加顺畅。龙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建立一个更加关心民生的服务型政府。通过大部制的改革,龙港市政府组成部门压缩到9个。职能更加清晰,服务更加精准。
比如龙港组建自然资源与规划建设局,职能覆盖项目规划建设、要素保障全流程,通过率全省之先开展“五多合一”改革,做到前端一窗受理,后台业务协同,审批事项从原来的10项压缩为4项,办理工作日从64个压缩为38个,让民生项目的落地更加顺畅。
另外,龙港把“教育、民政、医疗”的管理职能交给社会事业局,确保一竿子插到底,一揽子管到位,大大减少了交叉管理、多头管理的弊病。通过扁平化的管理,龙港没有了乡镇层级,市领导“一套班子”管社区,能沉下身子接地气,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让民生办理更有方向。
多向激活让民生保障更加给力。龙港多方借势借力,在民生保障上推行集成改革,合力推动民生领域补短板。龙港积极引入上级国企“借外资”,与8家温州市属国企开展合作,叠加各自优势,走出了一条合作新路。
比如引进温州公用集团建设250亩的循环经济产业园,成功解决了多年未决的餐厨垃圾处置项目问题,将于年底投用。老百姓们一直念叨着的龙港医院,通过与温州附一医“联姻”,借人才、借技术、借管理,短短一百天时间,就建成投用介入治疗中心、感染病区、新体检中心三大工程,让老百姓就近享受高质量的就医服务。
同时,龙港积极转移职能“借外力”,龙港的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发展起步早,它们在参与服务民生中的视角更广、方式更多、灵活性更大。龙港以政府“权力清单”为边界,准确把握政府、社会、市场关系,引导全市380多家社会组织承接转移职能,集成社会各界的力量、智慧和经验,合力打造县域“多元共治”的龙港模式。龙港积极引进人才“借外脑”,以“没有本地人外地人,来了都是龙港人”为导向,推出龙港“2.0”版的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吸引了大批人才扎根龙港。前期更是面向全国招聘了城市大脑建设首席信息师、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席规划师、市政府高级法律顾问等政府高级雇员,为民生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包容。
数字赋能让利民惠民更加高效。数字化、智能化是浙江的浓厚“底色”,也是龙港的城市“亮色”。龙港以“整体智治”为目标,努力下好简政放权的“先手棋”,扬起数字赋能的“冲浪帆”,从顶层设计出发,按照“一张智网管全域”的思路,积极创建全国首个全域整体智治示范城市,全面整合各部门数据,建设龙港“城市大脑”,把数字的场景化应用拓展到城市管理、公共服务、风险防范等各领域,不断引领城市更新。
在今年上半年的疫情期间,龙港推出了龙港码、龙港邻里等项目,在3个月内实现个人应用26.7万,场所应用1.5万,总使用数量达142万。龙港从数字应用出发,特别打造了龙港政务客厅2.0版,集成了“最多跑一次”的审批中心和“最多跑一地”的矛调中心,让老百姓办事解忧“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窗”“只盖一枚章”“只用一张网”,生动实践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温州经验、龙港速度。龙港从资金保障出发,构建起“1 5”国有企业总体框架,国企由“小散弱”变“大专强”。
龙港的发展显示,只要充分尊重公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公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龙港市必将书写新辉煌。龙港一定会走出一条构建符合基层政权定位、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的大胆探索之路。(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卢璐 通讯员 陈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