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电脑百科 > 正文

记录一个汉字道尽徐州根与魂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两汉文化,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喷涌的巨浪,是令人高山仰止的文化高峰。 10月17日,首届汉文化论坛在徐州市举行,围绕着“两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题,海内外专家学者、文旅行业领军人物、知名作家等150人深入研讨两汉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人文底蕴和文学艺术成就。 绝代风华今又是,再唱大风写新篇。以徐州为中心的楚汉文化与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一道,共同塑造了江苏的文化体系。论坛最终达成共识,对两汉文化进行扬弃继承、创新转化,以文化培本固基,以文化滋养生活,以文化提升文明,以文化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记录一个汉字道尽徐州根与魂

两汉文化,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喷涌的巨浪,是令人高山仰止的文化高峰。 10月17日,首届汉文化论坛在徐州市举行,围绕着“两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题,海内外专家学者、文旅行业领军人物、知名作家等150人深入研讨两汉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人文底蕴和文学艺术成就。 绝代风华今又是,再唱大风写新篇。以徐州为中心的楚汉文化与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一道,共同塑造了江苏的文化体系。论坛最终达成共识,对两汉文化进行扬弃继承、创新转化,以文化培本固基,以文化滋养生活,以文化提升文明,以文化推动发展。

记录一个汉字道尽徐州根与魂

大风起兮,徐州是两汉文化发祥地

伴随着一曲雄浑豪迈而又意兴飞扬的《大风歌》,400年汉朝走上了自己的辉煌之路。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也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这使得汉文化成为徐州文化的绚烂底色和最为浓墨重彩的图景。

记录一个汉字道尽徐州根与魂

徐州是汉之源,一个“汉”字道尽徐州文化的根与魂。汉文化论坛宣传视频《大风起兮》中说道,无论从历史的时间纵轴,还是地理空间的横轴定位,都承载着夏商周文化的传递,肩负着中华文化的交融并济的使命,使中华文化“大一统”格局最终形成并不断成熟。从这里走出的刘邦集团,推出了很多影响后世的政治举措,例如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治主张来自黄老之道;刘邦以太牢之礼祭奠孔子,则是后世独尊儒术的先声;萧何制定《九章律》,以儒家思想为里,以法家为表;叔孙通制定朝仪,打造礼制,意在托举皇家威严;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稳固了中央政权…… 在中华文化厚重而多彩的历史图谱上,两汉文化上承先秦、下启后世,对中华文化统一性、体系性、兼容性、发展性的整体建构,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抟聚与铸成。两汉文化有哪些化作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泽被后世的精神财富?论坛进行了四方面的归纳总结: 首先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充分彰显。我们常说的“大汉雄风”就包含着刚健有为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不仅千百年来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前进,而且在近代危难之际,激励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今天我们说“撸起袖子加油干”就包含着这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其次是“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得以推行。刘邦在建汉之初就采纳陆贾的建议,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文帝时贾谊提出“王者以民人为天”,民本思想在汉代得到继承、完善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到今天“以人民为中心”中仍包含这种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礼治天下”的伦理观念更加成熟。中国传统思想注重伦理道德教化,把“礼义廉耻”作为国之四维,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教的真正定型是在汉代,而用礼教来进行道德建设的成熟模式也是在汉代确立起来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使这成为新时代全民思想道德的一种价值取向。 第四,“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愈加丰富。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同时,汉朝开拓了广袤版图,解忧公主远嫁西域,丝绸之路贯穿东西,“协和万邦”“天下一家”成为文化理想,既重视各民族及其文化、宗教的独特性与分别性,又重视“大一统”及和合性。今天,中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对“和而不同”理念的时代演绎。 江苏的文化特色一般被称为吴韵汉风、南秀北雄,其中“汉风”的代表主要是徐州。两汉期间,徐州共出了13位楚王、5位彭城王,东汉时还曾分封过下邳国,这样的历史为徐州留下了丰厚的汉文化遗存,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被称为徐州汉文化三绝,其中仅汉墓就发现了2000多座。 汉朝已成历史,但其创造的文化基因却在今天传承光大。汉文化论坛上,徐州提出擦亮汉文化品牌,推动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徐州成为新时代书写“汉赋”的策源地、舞动“汉风”的集萃地、领略“汉韵”的目的地、弘扬“汉魂”的新高地。

汉风汉魂,这样在徐淮大地萌芽生长

徐州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人文之城,自古为华夏九州之一,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600多年的建城史,素来享有“两汉文化看徐州”的美誉。 “徐州汉文化可谓中国汉文化的浓缩。”在著名历史学者、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的眼中,徐州在汉文化的形成中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西汉首都虽然长期在长安,但刘邦是徐州人,萧何、曹参、樊哙、周勃、陆贾、夏侯婴等西汉开国功臣,豪门贵族,文化精英大多来自今徐州地区,这些重要人物推动了汉文化的完善和发展。时至今日,徐州依然拥有丰富的汉朝考古成果,为研究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谱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著名文化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认为,汉文化多点起源,但徐州的地位尤其突出。他将徐州和汉中、西安、洛阳等国内其他汉文化重镇做了对比,“徐州是项羽的旧都,是刘邦的出生地。《史记》《汉书》《通鉴》等史籍中有大量和徐州有关的记载,今天的徐州保存着诸多汉代陵墓,地下文物极其丰富。文献记载和实物留存兼具,是徐州汉文化相较于其他汉文化城市的突出特点。”王立群进而建议,徐州可以和其他汉文化城市相联合,建立“汉文化城市联盟”,必将大大促进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刘邦击败项羽,开创大汉基业,但“失败者”项羽和他的西楚政权对于汉文化的产生也起到一定的推动。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教授认为,汉的制度继承了秦,汉的文化继承了楚。政治史上的“楚汉”是两个政治集团,彼此对立的。但在文化意义上,“楚”和“汉”是前后相继的文化传承。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深入分析了西楚首都彭城(今徐州)的政治地位,他指出,前206年,项羽建立西楚政权,彭城成为最具代表性,相对最稳定的反秦政治中心。在这一风云变幻的历史转折期,彭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徐州是西汉皇室的桑梓之地,是刘邦的“龙潜”之地。西汉建国后,刘邦将彭城及其附近地区设置为重要封国——楚国,并将他最亲密的弟弟刘交封为楚王。毫无疑问,两汉是徐州2600多年建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献典籍和文物遗存。 人们常说“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以形容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但徐州同样流淌着悠远而华彩的文脉。西汉时期,楚元王刘交开创了一个几乎与西汉政权相始终的儒学世家,为汉文化的光大和弘扬输送了一批中坚力量。西汉末年,刘交的后裔——刘向、刘歆父子为中国目录学奠定基础。 刘向所撰的《别录》是我国第一部解题性的综合性分类目录书。刘歆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在“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所编纂的《江苏文库》中,徐州汉代典籍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库“精华编”主编徐兴无教授介绍,刘向的《别录》《说苑》《新序》、刘歆的《别录》、刘安的《淮南子》等汉代徐州学者的著作都将被收入《江苏文库》,“这些和徐州有关的典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起源性作用。” 西北大学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徐卫民认为,徐州不仅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汉文化资源的重要保存地,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汉墓众多。在中国陵墓发展史上,徐州崖洞墓出现得较早,价值很高,几乎占据汉代崖洞墓的半壁江山。 信立祥研究员回溯了楚王刘交在崖洞墓发展中的贡献。刘邦的亲弟弟刘交是汉初大儒,以文治国,他生前留下很多创举,其中之一就是以崖洞墓为陵墓营造方式。以石为椁,穿山为陵,崖洞墓还影响到了周边的梁国、鲁国、甚至较为遥远的中山国。 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在徐州九个地点发掘了20多座汉代诸侯王陵墓,此外还发掘了一大批汉画像石墓。“如果从考古学角度看汉代文化,可分为国家文化、郡国文化、乡里文化三个层次。”国家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信立祥表示,到西安和洛阳看汉代陵墓考古,能感受到汉代的国家文化;而来到徐州,参观徐州市博物馆和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中,那些精美的汉画像石和汉墓陪葬文物则还原了汉代的郡国文化和乡里文化。

记录一个汉字道尽徐州根与魂

从思想、学术、政治、文化、宗教、艺术等角度,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委主任周琪深入徐州在汉文化体系中的作用,并归纳为“六大贡献”,即轴心时代的原创之功、先秦文化的复兴之功、文化江山的统合之功、儒释道早期的会同之功、大汉气象的文创之功、大汉文化的弘扬之功。他认为,汉文化是大汉君臣和人民承前启后的共同创造,必须承认,徐州人在这个过程中居功至伟。 “徐州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制度文化遗产、精神文化遗产,其文化外延几乎涉及每一个中国人。”江苏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赵明奇教授强调,汉文化的星星之火源于徐州这块土地,徐州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时代标志和地理单元,有着鲜明的特征、深远的内涵和久远的影响。

记录一个汉字道尽徐州根与魂

面向世界,打造徐州汉文化的“诗与远方”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也为今天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两汉文化如何化作今天的发展动力?徐州如何成为汉文化的‘诗与远方’?古老雄浑的汉文化如何丰富起来,更加年轻时尚有活力?文旅融合成为一个必然选择,徐州也定下目标,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两汉文化旅游目的地。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就在主题演讲中指出,“文物不能没有尊严地沉睡在库房,只有面对公众,它们才能真正活起来。”他认为,一方面要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赋予公众更多知情权、参与权、 监督权,保护好汉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另一方面要激活汉文化内涵,发掘时代精神,开发出有创意的文创产品,与现代人生活相对接,这样才能让公众更加亲近、感受和喜爱汉文化。

记录一个汉字道尽徐州根与魂

“国潮汉风”是徐州文旅夜经济的品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股汉服热是从年轻人中自发生长起来的,这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表示,传统服饰的元素正在今天得到新的诠释,并以全新的文化产品形式获得再现,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富有朝气的亮丽风景线。今天在正式场合,正装往往就是指西装领带,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考虑在传统节假日和某些高级别会议的时候,穿着经过改良的传统汉服?他说:“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广阔途径,就是以现代文化产业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这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康庄大道和科学之路。”

记录一个汉字道尽徐州根与魂

“为什么文旅资源相对丰厚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反而常常比较缓慢?”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而西安则提供了好的范例:现代、时尚、年轻化的文旅融合与千年历史没有违和感,反而激发了汉唐盛世的景象。他表示,“我们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竞今疏古,而是要激发它们的活力。”他认为通过跨界融合,才能将文化 旅游的形态变成文化乘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态,把文化旅游的资源转化为资本,把单一产品转化为文化旅游的IP,把静态旅游转化为动态旅游。 关于徐州文旅发展的路径,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饮食文化、养生文化在徐州诞生,徐州可以进一步挖掘大汉美食的故事;二是激发夜间文旅,以“越夜越美丽”的文旅体验吸引八方来客;三是打破传统的文旅形态,将更多的创意要素、科技要素、金融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结合起来,让年轻人的创意创想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两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州是中国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和传承两汉文化的承载地,厚重的文化要变成资源和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表示,中国已经富起来了,但是要强起来就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增强,那样才能得到来自全世界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融合与创新,传统文化贵在吸收精髓,在传承中创新,而绝不能搞简单的复制再现。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在于基于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大力传承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断进行文化创新,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彭城逾千载,两汉古源流。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旅游是一座城市的面孔。两汉文化沉淀在徐州的血脉里,也在这座城市的崛起中散发着永久光辉。 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 于锋 傅秋源

记录一个汉字道尽徐州根与魂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diannao/8968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个人寄件到香港怎么寄「个人寄件到香港」 下一篇:被调查的联邦快递入华35年失去国内快递市场股价下跌创年内新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