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陈发科先生沈家桢早年学习太极拳中产生的困惑终于迎刃而解
沈家桢(1891——1972)是《陈式太极拳》一书的作者之一,为国内外知名的太极拳家。他自幼喜爱武术,早年参加辛亥武昌起义,后在北平(北京)平汉铁路局工作。沈家桢勤奋好学,曾多次参加工程设计比赛,名列前茅。因工作劳瘁患伤寒症,病后身体虚弱,遂向杨健侯学习太极拳,健康大进,从此对太极拳兴趣转浓。经过勤学苦练,拳法亦精。沈家桢于1922年去东北从事军事工程工作时,与张学良相识,张曾向他学习太极拳,深感受益非浅。旋又回北平工作。此时,杨健侯已去世,便随其子杨澄甫继续练拳,钻研拳理。1928年10月,北京同仁堂药店老板因儿子要学拳,聘请河南陈家沟的陈发科到家中传授拳法。通过朋友介绍,沈家桢亦向陈发科学习陈式太极拳,先后达十年之久,深得陈式拳法之精妙。他酷爱武术,与武术界人士接触广泛,又常资助武术活动,被推举为北平国术馆名誉董事长。工余之暇,他博览武术群书,广为收集内家拳术资料,加之坚持不懈地锻炼并参加比赛,因此在太极拳上造诣良深。
从沈家桢文章看出早年他学习太极拳中积累产生了多重困惑,但后来转投师到陈发科先生门下后终于得以迎刃而解、拨云见日,遂大力宣扬传播陈氏太极拳,与顾留馨合著《陈式太极拳》风靡海内。
《现时太极拳多数未能与他种拳术比试之研究》
沈家桢
沈君维周笃喜拳术,与余谊属同门。虽宦游在外,仍独习不废。前岁自哈埠倦游归来,始朝夕过从,于修养之余,辄从事研究斯术。沈君气量宏阔,不拘于杨式一派,凡宋氏十三世七派。名书铭,字硕亭。项城当国时,曾居袁幕府。杨氏门徒如吴鉴泉、王茂斋等,皆曾拜门墙。宋师与余颇善,常寓舍中,获益匪鲜。于陈氏“陈家沟传”之拳谱,无所不窥。内家拳经,字门软拳之书,无所不读。旁征博引,参以心得,而为斯篇。洞见太极拳症瘕所在,而为之纠正。于此拳发明改进上为功其伟。
沈君现任北平国术馆董事。近馆中出版体育学报,蒙惠此稿。俾为登载,洵嘉惠国术界匪鲜也。禹生于编辑之余,书此以告同志,非谀美也,特志忻慕之意云尔。时中华二十一年二月。
太极也。殊不知所以慢柔之故,因为第一步练气之关系,不得不如此也。不柔,则气不能打通三关;不慢,则气不能与精神合而为一。此为太极之基础,亦为自修之根本也。倘用自修气功之运动姿势与快硬者相周旋,甚非易也。即如以操场上开步之动作,施之野战,岂可得乎。然太极,并非专慢,何尝不快。岂不闻发劲如放箭,动急则急应平,此运发均快之证也。然太极,又何尝不硬,岂不闻练劲之道须分五步乎。
第一步运劲。尽力向柔软徐行上练习也。第二步发劲。尽力向坚刚急应上练习也。
第三步敛劲。尽力将坚刚内敛。所谓外示柔软,内含坚刚之练习也。
第四步懂劲。尽力向变换之道而进。求适合对待,柔则化劲,刚则发劲。忽隐忽现之练习也。
第五步神劲。属于神化之境。以精气神为主体,一举一动均是意气之练习也。
以上五步练习法,若至第二步,已完全为坚刚矣,完全为迅速矣。倘别项拳术,用其完全坚刚之劲来习。在太极未曾习至第三步,只能用第一步运动迟缓柔软之功夫以应之,安可得乎。此太极未能与他项拳术比试又一原因也。
或疑太极,只须柔运,无法坚刚;若练坚刚,则不能称为太极矣。此种怀疑之点,无须辨明。兹借拳经之言以答之。
拳经云:太极万不可有一定架子,恐日久人于滑拳,又恐日久人于硬拳也,云云。如照现在平津流行之太极,周身绵软,运使迟缓,常日练习,稍一不慎,有人滑拳之可能,决不能人干硬拳之途也。如陈家沟之太极,蓄发有风,迅如雷电,稍一不慎,有入硬拳之可能,决不能人于滑拳之途,同一理也。以上所证,可见刚柔两项,均须练习,再归纳于第三步敛劲之内,使外示柔软内含坚刚,方合正道也。若隐则极柔,现则极刚。刚柔两者,变化之深浅,即上中下三乘所由判焉。
且练太极者莫不知太极,有文武二功。所谓文者,体育也,运劲也,内理也,知觉之本也。武者,用法也,发劲也,外数也,运动之根也。在一放一卷,得其时中,此文之本也;在一蓄一发,适当其可,此武之根也。若人完全文为,此柔软体操也;倘人完全武用,此刚硬技击也。
文者,练习身内之精气神也,精气神旺,为内壮也。武者,练习身内之骨力也,骨力坚强为外壮也。由内及外,先柔后刚,此太极修炼之主旨也。故拳经有云: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文无武之预备,是为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伴侣,是为有用无体,独本不支,孤掌不鸣。若有外数无文理,必为血气之勇;有文理无外数,徒为安静之学。故自用及于人,文武二字,不可不知也,云云。以上所列,可为练太极者,柔运之后,尚须进级第二步,作刚运练法之佐证。若只习文为者,只有孤掌,安能望其鸣乎。是以现时多数习太极者,未能与他种拳术一较身手者,多在无开门散手之经验,及未曾练习刚运之结果也。
兹尚有一言,为吾同门告者。吾侪习太极柔运多年,自觉体育上极著成效,精神畅旺,体格坚强,深自庆幸,不负当年习拳术以强身之主旨。惟对于技击上,深觉无若何进步,有时友谊比试,竟败于浅学之硬拳,致自追悔殊。不知练习多年,未向坚刚处练习,正是走向康庄大道。自能循序而进,以气功为入手,不致误人歧路。须知此种刚劲,非普通钢棍式之坚刚,乃柔能绕指钢丝形之坚刚也。盖极柔软后,方能练到极坚刚。若早知有刚运之途,提前锻炼,则将来刚,亦不能练至极刚,柔又不能换至极柔。刚柔两者变化之深浅,相差无几,则将来所得结果,终属平平之技击也。吾侪前此未曾刚运,专作气功之锻炼,正吾侪之幸福也。兹借少林觉远上人之言,以结论之。
技击虽小道,精而言之,亦如佛释,有上中下三乘之别。三乘惟何。即刚柔变化二者而已。其宗派法门。千差万异,各有专家独造之功。而刚柔变化之深浅,即上中下三乘所由判焉。上乘者,运柔而成之。及其至也,不柔不刚,亦柔亦刚,时刚时柔,半刚半柔猝然临敌,随机而动,变化万方。指似柔也,遇之则刚,有若金鸡。身似呆也,变之则挠,有若猿兔。敌之遇此,其受伤也,不知其何以伤。其倾跌也,不知其何以跌。神龙天骄,莫识端倪,此技之神者。但柔而成刚一段功夫,非日夕所能奏效。此上乘中技击也。
《体育》1932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