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幅书法赵孟頫作品「十幅书法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元书画家。匾其燕处曰松雪斋,自号松雪道人,又有鸥波亭,故世称之曰欧波。曾号水晶宫。本宋及祖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五世祖秀安僖之子称实生孝宗,赐第居湖州。仕元,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幼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为人才气英迈,诗文清远。工书、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而真、行尤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诸书第一。其书凡三变,初临思陵,中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学李,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遂以书名当时而法后世。印度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画入逸品,高者诣神。工释像、山水、木石、花竹、尤精人马。少时步武李思训、王维、李成皆缣素渲染之笔。及壮,有唐人之致去其继,有北宋之雄去其犷。他人画山水、竹石、人马、花鸟、优于此或劣于彼,孟頫悉造其微,穷其天趣,至得意处不减古人。作画初不经意,对客取纸墨,游戏点染,欲树即树,欲石即石。堂自题画马云:“我自幼好画马,自谓颇画物之性。友人郭佑之堂赠余诗云:世人但解比龙眠(李公麟),那知已出曹、韩上。曹、韩固是过许,使龙眠无恙,当与之并驱耳。”能以飞白作石,金错刀作墨竹,则又古人之所鲜能者。刻印与吾丘衍齐名,专尚玉筋,一洗唐、宋陋习。卒年六十九。有印史、松雪齐集。
《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册页 (五开) 水墨纸本
题端:松雪翁手书心经。丁巳十月,寒云。钤印:袌存、寒云
题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文略。松雪道人奉为日林和上书。
题跋:松雪翁写心经一卷,波磔婉妙,确为真迹。墨林藏印精而且多,又有神品小印,可知明代亦极郑重。近世虽多见赵书,而真者百不一见。此册旧为王文愍公所藏,予得自其戚家,深自秘赏。踽厂印人长兄见而好之,知予喜搜古玉印鉨,因持秦玉“安官”白文小鉨与予相易。是鉨洁白通明,雕刻精润,盘蛇作纽,美好无伦。投砖引玉,用自恧尔。己未端午,南屏佛弟子达旷谨跋。钤印:袁克文、寒云之印、达旷、安官
钤印:赵氏子昂、松雪斋
鉴藏印:子京、子孙永宝、桃里、项元汴印、墨林秘玩、平生真赏、神品、退密、墨林山人、虚朗斋、项叔子、寄敖、子京父印、六艺之圃、项子京家珍藏、墨林生、子京所藏、神游心赏、子孙世昌、墨林(半印)、墨林子(半印)、净因庵主(半印)、子京(半印)、长(半印)、慎余堂书画印、亳州何氏珍藏、莲樵鉴赏、水部成勋、春和园鉴藏、兰胜珍赏、莲樵审定真迹、定光佛再世堕落娑婆世界凡夫、湌经养年、鉴古堂、赵之谦印、为五斗米折腰、阿农无恙、皕宋书藏、寒云心赏、八经阁、绮丽飞腾、踽盦收藏、谭得、明卫、谭天祺印
说明:
1.此册经袁克文题端并后跋。经项元汴、何溥、成勋、奕欣、王懿荣、谭踽盦、谭天祺、袁克文、张静江递藏。
2.通过《书学》的出版可知,戴季陶曾为此《赵松雪行书心经》作跋语九则。
3.戴季陶所作跋语中,第一则明确指出此册彼时为张静江先生所藏。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
般若光辉 圆觉境界——赵孟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探析
赵孟頫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因四世祖受赐居湖州,遂为吴兴人。十四岁时,赵孟頫因其家世代为官亦入补官爵,并通过吏部选拔官员的考试,调任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后,忽必烈见赵孟頫才气豪迈,神采焕发,如同神仙中人。让他位坐右丞叶李之上。后一直受到元朝统治者的殊遇。延佑三年(1316),赵孟頫官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用一品例,推恩三代。至治二年六月,赵孟頫病逝。后追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
赵孟頫其父赵与訔,字仲父,号菊坡先生,南宋末,官至户部侍郎、浙西安抚使等职。闲暇时,不废诗文翰墨,着有《宾退录》。伯父赵与懃,字话舜,号兰坡先生,嘉熙二年进士,嘉熙三年(1239)以尚书右司郎中,淳佑元年(1241)知婺州(浙江金华),济籴百姓有功,官至枢密院都丞,以右文殿修撰奉祠。其收藏甚丰,据《云烟过眼录》载,赵与懃共收藏晋宋间法书184件,精稀程度可与权倾一时的贾似道比肩。堂兄赵孟坚,字子固,号彝斋,是宋末著名书画家和鉴藏家。常用船载着书画文物及纸笔墨砚,东游西适,当时人称其舟为“赵子固书画船”。据传他曾得五字不损本《兰亭》。
赵孟頫是一位能力非常全面的通才,书画诗印无一不精。他在书画领域,提出了诸多独到见解。在文人画方面,他曾提出:“书画本来同”、“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等观点。奠定了中国文人画的基础。即主张:书画同源,以书法入画,强调绘画中的文人气质和韵味。以画寄情,使文人绘画在功能和层次上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师法传承方面,他提倡“作画贵有古意”、“云山为师”。古意的提出,使书画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颓势,追求质朴自然的文人心性。以云山为师,即要师法自然,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南宋“墨戏”的陋习。后世对其评价极高。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中国文人画史,赵孟頫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元代卢熊说:“本朝赵魏公识趣高远,跨越古人,根抵钟王,而出入晋唐,不为近代习尚所窘束,海内书法,为之一变,后进咸宗师之。”可见力挽救两宋时期的“尚意”书风的颓势,主张学习晋唐法书。赵氏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书法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不仅体现在书画上,而且也广泛地渗透于诗文、篆刻等领域。
赵孟頫在书画的艺术理论和实践中的成功,使其追随者云集影从。不仅有其友人高克恭、李衎,还有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还有一大批人,如唐棣、朱德润、陈琳、商琦、王渊、姚彦卿,外孙王蒙,乃至元末黄公望、倪瓒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发扬了赵孟頫的美学观点,使元代文人画久盛不衰,。赵孟頫书画诗印四绝,当时就已名传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为贵,为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赵孟頫在诗文、音律、古物鉴赏等诸多方面都极为出色,只是被画名所掩。宋亡后,赵孟頫、戴表元等人提倡学习李杜和韩柳的诗文风骨。使当时文坛的衰飒之气为之一变。《岳鄂王墓》、《次韵左辖相公》等为其代表作。内容充实,风格劲拔,被世人广为传诵。元仁宗非常重视赵孟頫,曾把他比作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他曾着有《琴原》、《乐原》等音乐类著作。在《琴原》中详细阐述了以“琴五调”调弦法为基础的十二均旋宫法。元代私人收藏非常活跃,士大夫和书画家都广泛从事鉴藏活动。较著名的有赵孟頫、鲜于枢、郭天锡、柯九思、倪瓒等人。韩滉的《五牛图》、传周昉《纺车图》(以上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都曾入赵孟頫行箧。在元代内府收藏序列中,常有赵孟頫的鉴定、题跋。
更另人难以想象的是,赵孟頫也有很强的政治、经济、管理才能。《赵孟頫列传》中曾载:“帝欲使孟頫与闻中书政事,孟頫固辞,有旨令出入宫门无禁。每见必从容语及治道,多所裨益”。1287年,桑哥擢升为右丞相,上任后推动纸币改革,发行“至元钞”。此举遭到赵孟頫极力反对。最后的结果也正如赵孟頫所料,通货膨胀极为严重。到了至大二年,至元钞已经毛如废纸。公元1292年,赵孟頫任职济南。期间简政务、轻刑罚、重教育,与汉初的“与民休息”异曲同工。其中以“兴学”为“首务而亟图之”,一两年时间,济南一带的教育状况大为改观,民风也为之一变。至元三十年(1293),济南府所属的利津县建立了一座庙学,县尹请赵孟頫题写碑记,即《新修庙学记》碑(拓片藏国家图书馆)。
赵孟頫书法艺术分期:
赵孟頫提倡复古,主张学习晋人的姿韵和唐人的法度,从而扭转南宋书法的颓势。在反复的临习中,赋与书法自己的审美和理想,二者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就赵孟頫个人书法发展的历程来说,一般的意见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不过这三个阶段,其间又互有交错渗透,但基本上是这样一个顺序。
第一阶段是其45岁之前。此阶段存世的作品约二十件,主要作品有:草书《千字文》(33岁)、跋《曹娥碑》(33岁)、跋《保母砖》(34岁)、跋《大道帖》(34岁)、《归去来辞》(44岁)。在《褉帖源流》题跋中,他说“余往时作小楷,规模钟元常”;《哀鲜于伯几诗》中也说“我时学钟法,写君墓志铭”,并指出《哀鲜于伯几诗》是自己二十几岁所书。赵孟頫在元贞元年所书《千字文》题跋中说:“仆廿年来写千文以百数”,此时赵孟頫42岁。通过以上记叙可知,此阶段由学习钟繇、智永、禇遂良、徐浩等人。书法用笔古拙,结体的方阔取自钟、禇,用笔的肥厚圆劲取自智永、徐浩。
第二阶段是其45岁至60岁。仇远说:“余见子昂临《临河序》,何啻数百本,无一不咄咄逼真。”《洛神赋》十三行,更是临习一生,在逝世前一个月,他还为此《洛神赋》十三行题跋。在对二王的深入临习后,形成了以二王为风范而又有鲜明个性的赵体。如:大德五年《赤壁赋》、大德六年《吴兴赋》、大德八年《跋彩神图》等。后又逐渐临习李北海。在二王风神的基础上,加入李北海的圆浑丰腴。点画精美,入笔出笔的尖锋不如之前明显,而方圆兼备。线条上骨力不减,而血肉渐丰。结字上由健挺方阔,变为颀长健拔,给人以姿韵溢出于披拂间的感觉。
六十岁后,人书俱老,笔法纵横随意。钟书的影响已经不见痕迹。书札任意洒脱,小楷精致工丽,碑版庄严雄强。笔力深沉扎实,雄放中见洒脱,苍劲中见精微。如《与中峰和尚札》、《光福寺塔铭》、《胆巴碑》、《酒德颂》等。
赵孟頫书法中的儒释道精神:
宋元时期,禅宗以雪岩祖钦、高峰原妙、中峰明本为代表的临济宗,影响非常大。耶律楚材时期以佛教治国。赵孟頫与诸多佛教高僧为师为友。存世有赵孟頫致中峰明本书信有《致中峰明本尺牍》11封、《祖父之荫帖》、《承教帖》、为中峰明本书《心经册》等。在《致中峰明本十一札》、《心经册》中,都清晰的看到赵孟頫自称弟子,并用 “和南再拜”、“和南拜复”、“尊者尊前”等虔诚的敬语,明确的说明赵孟頫将中峰明本尊为老师。赵孟頫还抄录临摹了非常多的佛经,例如《法华经》、《金刚经》、《心经册》、《洞玉经》、《道德经》、《阴符经》等等。其中《心经》最多,朱家溍《历代著录法书目》中,记载的《心经》就有十九件。他在《承教帖》中写到“承教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之说,无他只是一个无是无非,无管无不管。”足见其深谙佛教中的顿悟、心神等思想。
元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主动吸收中原文化,除了对孔孟和宋明理学格外推崇,对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更是大力发扬。由开始的耶律楚材时期的佛教主政,到中期佛、道两家主政,中晚期是佛、道、儒并存。所以赵孟頫一定会受到时风的影响。比如他的名号中,常有道人二字,如“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还有如“太上弟子”、“澄怀观道”等印。
赵孟頫在追求“古意”的同时,把释道文化所崇尚的“中和”之气相融合。这种“中和”之美,又符合了中国传统儒学的“中庸”之道。诸多方面的去粗取精,达到极致的平衡。冲淡恬静的书写状态,使其书法作品华丽而不乏骨力,流美而不甜腻,秀逸中见清气,质重中显浑朴。
赵孟頫崇尚的“古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赵孟頫在诗歌、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提出“复古”的理论主张。“古意”中所指的“意”一方面指的是古人的思想趣味和审美风范;另一方面也强调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思想与古人之“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相辅相成的。他在《自跋画卷》中说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 在《定武兰亭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他的书法风格独步一时,元代陆友仁在《研北杂志》中评赵书:“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元此书”。故其追随着不计其数。张雨曾说:“仆囊时侍赵文敏公学书”,元末高启在《张贞居杂诗册》中评:“贞居早学书于赵文敏公,后得《茅山碑》,其体遂变,故字画清道,有唐人风格。”张雨的诸多作品,也能看到师从赵孟頫的影子,如:《发蜕庵诗札》、《淀湖社集尺赎》、《次韵闲止诗卷》等。明代王鏊评朱德润书:“酷似赵孟頫,而条然风韵,甚有晋人家法。”1362年所书《录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卷》,点画、线条与赵书堪称“酷似”。除以上二人外,还有俞和、鲜于枢、虞集、袁桷、仇远、龚开等诸多人师学赵书。陶宗仪在《书史会要》卷七中,共列出243人,受赵氏复古书风影响。
此《心经》册递藏流转:
此册有谭踽盦题签条,袁克文题端并后跋。历经项元汴、何溥、爱新觉罗•绵亿、恭亲王奕欣、王懿荣、袁克文、谭踽盦、谭天祺、张静江递藏。项元汴对其藏品无疑是珍爱的,珍爱的表现之一便是在藏品上钤盖其大量的鉴藏印。如同其他珍品一样,本件赵孟頫《心经》钤印数量达到25枚。内有姓名字号类9枚,堂号类2枚,品鉴收藏类7枚,闲章类4枚,里居印1枚,训诫祈福类2枚。而“神品”一印,的钤盖绝非随意。在公私收藏中,钤有“神品”一印的作品约75件。除一件仇英以外,全部为元以前的名迹。如王羲之《平安帖》、《平安何如奉橘帖》、王献之《中秋帖》、欧阳询《仲尼梦奠帖卷》、冯承素《摹兰亭序》、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卷》等。叶梅《晚明嘉兴项氏法书鉴藏研究》一书中,统计项元汴收藏赵孟頫法书作品为67件,无论是在项元汴的整个收藏体系还是元代这个时期来说,其对赵孟頫的收藏数量是居于首位的。
入清后,被何溥收入囊中。“慎余堂书画印”、“亳州何氏珍藏”二印即为其藏印。在徐世昌所著《晚晴簃诗汇》卷六十一中载:何溥,字渊若,号谦斋,满洲旗人。康熙辛丑进士,官邢部主事。殉难,赠去骑尉。着有《慎余堂诗集》。在北京故宫所藏朱元璋《大军帖》、上海博物馆所藏王原祁《仿古山水册》、北京保利2016秋拍LOT4049仇英《唐人诗意图册》等作品上都有钤盖,且上下关系一致。“莲樵鉴赏”、“水部成勋”二印或为爱新觉罗•绵亿藏印(此印的考证请参阅北京保利2016秋拍LOT4024恽寿平《蔬果册》文章)。此《心经》册在李佐贤《书画鉴影》的著录中,记录有“莲樵成勋”一印,现册中此印已被挖掉。“莲樵审定真迹”下方有一方形挖补,大抵就是“莲樵成勋”一印原来钤盖之所在。在北京故宫所藏刘松年《四景山水》卷上,亦有“莲樵成勋鉴赏书画之章”一枚朱文印。爱新觉罗•绵亿(1764-1815),字镜轩,号南韵斋。历任管纛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镶黄旗汉军都统等职。生平擅长骑射、性好学,诵汉文古今经史如流。精画仙佛,古雅得唐王维、吴道子之遗风。尤擅书法,姿媚遒劲,绰有晋人风度,极为当世所推重。后又被恭亲王收入囊中。“春和园鉴藏”一印,便是恭亲王奕欣的藏印。奕欣在咸丰六年撰写的《朗润园记》中,详实的记载了此园的位置、赏赐详情,以及春和园更名为朗润园的过程。此园是咸丰元年(1851)赐给奕欣。经修葺后,在咸丰二年御赐园名为“朗润园”,故可推测,奕欣得到此册的时间可能也是1851到1852年之间。在北京故宫所藏刘松年《四景山水》卷上,亦钤有此印。在后纸袁克文题跋中有“此册旧为王文愍公所藏,予得自其戚家”一句,可知在袁克文之前,此册归王懿荣宝玩。《清史稿》云:“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龢、潘祖荫并称其学”。凡书籍字画、金石印章、钱币瓦当,无不珍藏。与大收藏家孙毓汶也过从甚密。“兰塍珍赏”一印不查,但此印在李佐贤所著《书画鉴影》中已经存在,故可定为清代佚名藏印。
进入民国后,从后纸袁克文题跋“此册旧为王文愍公所藏,予得自其戚家”一句,可知王懿荣之后,便归袁克文所有。后“因持秦玉安官白文小鉨与予相易”一句,可知谭踽厂用一方秦代白玉“安官”小印,从袁克文处换来了此赵书《心经》册。此《心经》册中袁克文题跋右侧所钤“安官”白文印,即为袁克文所提及的那方。此《心经》册页签条为谭锡瓒手书。除自己用印外,亦有其子谭天祺印。袁克文与谭锡瓒、谭天祺父子关系莫逆。谭锡瓒精于制印,他曾为袁克文制印多方。二人在金石方面的交流颇多,袁克文还曾至谭锡瓒手札一通,因《董美人》不得,而食不甘,寝不安。若能割爱,当以文徵明山水小帧为报。谭锡瓒之子谭天祺还曾与袁克文相携同游泰山,玉皇顶有民国三年袁克文手书刻石一方,记录袁克文与易顺鼎、张栻、谭天祺同登绝顶一事。文信书局《书学》第二期出版了此《心经》册,在后面录戴季陶所作跋语九则,第一则中称此《心经》册为张静江所藏,张静江字卧禅。第六则中有“卧禅老人以千二百番弗得之于海上牙人”一句,足见此册之贵重。第一则中,“焦山石刻心经,亦背临此本者也”;第二则中,“以苛罗纲目雕钢等美术制版印行之,并遍赠与东西半球各图书馆、研究所、大学共藏之。印行之数多,保藏之地广,其存在于世间之寿命自必较长”;第四则中“字字好,笔笔好,行行好,玉润珠圆,银钩铁画,足称国宝”,每一句都在说明戴季陶对此册赵书《心经》册的珍视。
此赵孟頫《心经》册,也有着详细的流传记载。清代李佐贤《书画鉴影》中,前两件都为赵孟頫作品,此册是第二件。民国时期,有正书局于1925年为此作专门印制过珂罗版单行本,即戴季陶所说的“以珂罗纲目雕钢等美术制版印行之,并遍赠与东西半球各图书馆、研究所、大学共藏之”。1944年,文信书局又在其书法艺术类专业期刊《书学》第二期出版,戴季陶的九则题跋亦全文打印于后。建国后所出版的诸多《四家书经心》、《六家书心经》、《王羲之赵孟頫心经合册》等诸多出版,均为此册的影印。书画鉴定界泰斗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过眼要录•元明清书法 壹》中也对此册有详细记录。此册还出版于《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法书全集》卷9,此书由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纂,王连起先生亲自负责本卷的编纂工作。其在古代书法研究上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2017年北京故宫举办赵孟頫书画大展,此件《心经》亦收录于故宫为此次大展而出版的《赵孟頫书画全集》一书,在目录中,有“真迹”二字,这二字也代表了故宫诸位专家学者的一致的鉴定意见。
赵孟頫《心经》册赏析以及与辽博《心经》的比较:
关于上款人日林其人,在赵孟頫的文集和存世作品中,略有记载。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赵孟頫所书《二赞二诗卷》,其中一则为《太湖石赞》。上海复旦大学所藏明代万历刻本《松雪斋集》中,有《谢日林赠湖石次其韵》五律一首(海王村版本中,日林写为石林)。二者可互相印证。《太湖石赞》,中“猗拳石”、“卷之怀、不盈尺”,描述了此太湖石有着拳头状的外形和不到一尺的尺寸。《谢日林赠湖石次其韵》是为答谢日林所赠太湖石而作,诗文中大赞此块太湖石的玲珑斑驳,用声如磬来表现质地的坚实质密。用“曾听法”和“不二门”来说明此石与佛家密切关系。《太湖石赞》与《谢日林赠湖石次其韵》所载的太湖石,极有可能描述的是同一件。而此件太湖石即来自“日林”。这也与日林为佛门弟子的身份完全符合。
在《独孤本兰亭十三跋》的第十跋中,有赵孟頫:“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一句。二王的临习并非易事,有人仅能得其皮,即字形结构的相似,陷进华丽、媚俗的深渊。赵孟頫不仅在“其皮”上达到结字、用笔的娴熟,又深知古人之用意,达到心性、审美上的一致。此次上拍的为日林和尚所书《心经》,大约创作于赵孟頫四十五至五十五岁之间,是其临习二王阶段的登峰之作。此册点画、结字、章法无不源自二王,而超凡脱俗。布白疏朗有致,错落跳动。每列间距恰到好处,通篇通达贯气,又不致于离散。非常注重轻重、急徐的变化,同一列中,有的字粗拙浓重,有的字空灵纤柔,二者相互穿插,揖让,使布局富于变化和动感。结体遒劲姿媚,取势自由,纵横错落,大开大合。虽然字字独立,但牵丝映带灵动活脱,呼应关照,笔断意连。在相同字的处理上,绝不雷同。如第二开中的68字中,有11个“无”字。特别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一句,两组重叠的“无”字,通过入笔的角度、线条的粗细、笔画的简省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达到字字不同。这与《兰亭》中的“之”字、《书谱》中的“乖”字有同工之妙。笔法纯熟自如,下笔果敢自然,二王的用笔已经信手拈来。锐利的尖锋入笔、出笔,锋芒毕现,直逼兰亭。处处能感觉到人到中年时残留的锋芒。线条中气实足,提按、粗细变化较多,浓重的按笔,使其书法在兰亭跌宕喜悦的基础上,凭添一分庄重静穆。在风神、结字、用笔上与此《心经》册为接近的是《跋保姆砖帖页》。出笔、入笔的尖锋,牵丝映带一气喝成的通达,行笔的速度,都与此《心经》册极为一致。与此作创作时间大体相当的作品还有:《致瞻民十札》、《远游篇卷》、《归去来辞卷》、《洛神赋卷》、《柔毛帖页》等。钱陈群在《致瞻民十札》中有题跋:“于秀丽中寓圆劲之势,洵得右军正脉”。何心山在观赵孟頫为友人书《洛神赋卷》,称孟頫书法与曹植文章同炳日月。以上二人的论断,便是对此阶段赵孟頫书法的精确描述。
辽宁博物馆也有一册赵孟頫《心经》。此册檀香木雕花夹板,册页名《赵孟心经墨迹》。梁清标题签条。后纸王穉登、张照、励宗万题跋,最后还有张照白描观音、韦陀像各一纸。有乾隆五玺及《石渠宝笈》著录。此册是赵孟頫为中峰明本书,并谦称为弟子。此册之书法体势修长,放纵洒脱。用笔方圆兼备,不燥不厉,稳重端庄。但与此次拍卖的《心经》册相比,拍卖本明显风神更飞扬舞动;体势更挺秀端庄;下笔更肯定利落;线条更研丽滋美,使人感到扑面喜气和蓬勃朝气。
......
......
......
《二》
大德五年(1301年)作 行书《洛神赋》 (十七页) 册页 (三十六选十八) 水墨绢本
说明:
1.此册前三开六页赵书已佚,由成亲王永瑆补足。
2.刘统勋跋中“春和相国”傅恒(?-1770)字春和,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孝贤纯皇后弟。乾隆十四年(1749)到三十五年(1770)任首席军机大臣,占乾隆朝三分之一,堪称首席军机中的常青藤。清朝不设宰相,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朝廷权力由内阁集中到军机处,首席军机大臣,实际上相当于宰相。傅恒深得乾隆帝宠信。整个清代,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加于一身的宰辅寥寥无几,傅恒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紫光阁陈列百名功臣像,傅恒赫然列居首位;曾两度晋封为一等公,终乾隆一朝再无二人。
3.吴荣光(1773-1843),字伯荣,号荷屋、可庵,别署拜经老人、白云山人,广东南海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福建按察使,调湖南巡抚,擢湖广总督。精鉴金石书画,收藏极为丰富。工于诗词,精通画理,能书善画,尤擅画花卉。着有《辛丑销夏记》,编有《筠清馆金石录》、《历代名人年谱》等。
4.宋葆淳(1748-1818),字帅初,号芝山,晚号倦陬,山西安邑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官隰州学正。游迹半天下,所至以诗画名。长于金石考据,善鉴别;隶书、行、楷,皆入能品;山水得北宋人法。亦工篆刻。
5.英和(1771-1840),幼名石桐,字树琴,一字定圃,号煦斋,索绰络氏,满洲正白旗人,隶内务府。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官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工诗文,善书法,幼时临多宝塔,少壮得赵孟俯之神,后列刘墉之门,晚年兼以欧、柳,自成一家 。与成亲王、刘墉并名当世 。曾主持编纂《石渠宝笈》三编,嘉庆十五年(1810)刻有《松雪斋帖》六卷、《英煦斋家刻刘文清公书》帖等传世。
6.钱樾(1743-1815)字黼棠,浙江嘉善人。乾隆三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典陕西乡试,督四川学政。直上书房。两典江西乡试,督广西学政,累擢少詹事。嘉庆四年,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督江苏学政。十年,擢鸿胪寺少卿,督山东学政。累迁大理寺少卿、内阁学士。
7.罗天池(1805-1866),字六湖,一字洼湖,广东新会人。道光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云南迤西道。工书、画,精鉴赏,所藏甚富。书法初学董其昌,后得南唐祖拓澄清堂帖,遂专学王羲之笔意,小楷更精工。画山水,亦由董入手,兼学米芾父子及元四大家,以至明文沈、清王恽诸家,与黎简、张锦芳、谢兰生被称为“粤东四家”。 此册罗天池所言“宝琴斋”为潘仕成室名。
潘仕成(1804-1873),字子韶,号德畬,室名天响琴斋、宝琴斋等。祖籍福建,世居广州。先祖以盐商起家,至潘仕成为第三代经营,成为广州十三行巨商。道光十二年顺天乡试副榜贡生,官兵部。收藏金石书画甚富。着有《海山仙馆帖》。此《松雪洛神赋》册或曾经其藏弆。
8.收藏印中“庆锡之印”的主人是耆英(1790-1858)之子庆 锡。耆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二弟穆尔哈奇第九子辅国公祜世塔后裔。历任兵部侍郎,理藩院、礼部、工部、吏部、户部尚书,八旗都统,步军统领(又称九门提督)。有“历五部之权衡,掌九门之筦钥”的盛誉。曾任热河都统,盛京、广州、杭州将军,两江、两广总督等封疆大吏。最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9.此册曾经珂版印刷发行。
按语:在中国文化史上,赵孟俯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型人物。他善文学,精音律,长诗赋,通佛老,而书画则尤能独创新格,开一代风气。其画,则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无一不精;其书,则“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
此作书于大德五年赵孟俯四十八岁时,其时赵氏正在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任上,故自署书于松雪斋。结体宽博俊美,笔法圆转纯熟,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而意态安详。前人因其仕元至有“过为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的评价,其实,他作书圆厚洒落而内藴筋骨,此册便是这样,绰约飘举中,时露俊爽,故能情韵俱胜,雅俗共赏。
从装裱格局看,此作原似为手卷,后改装成册,并在流传过程中遗失六页,嘉庆十年,由成亲王用工楷补足,一时名贤题之甚众,复被吴荣光刻入《筠清馆法帖》,可称名件。
《三》
滦菊图 设色纸本
元/清代御藏钤印:(元代)[奎章阁],(清代)[石渠宝笈],[宝笈重编],[石渠定鉴],[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养心殿鉴宝藏],[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
历代知名藏家钤印:(潘迪)[履衡],[惬山],[澳叟]
(程琦)[程伯奋珍藏印],[可庵珍赏]
(安歧)[仪周鉴赏],[思原堂],(王泰)[仲交]等多组
说明:来源:元内府 奎章阁
元 潘
明 邢侗
明 王延世(明末)
明末清初 梁清标
清 安歧
清宫收藏 乾隆至宣统皇帝
程琦 东京
展览:东京1917年,《宋元明清名画大观》,页30
《四》
续书谱 手卷 水墨纸本
题签:赵魏公书鄱阳姜夔续书谱真迹。戊子金秋佳日云山子简锦益署。
引首:拈管神驰。赵魏公书鄱阳姜夔续书谱真迹,神采奕奕,如见其人,诚可遇不可求之神迹也。戊子金秋简锦益。
钤印:扫月楼、大■草堂、简锦益、逸之翰墨、赵氏子昂
收藏印:陈氏文物史馆收藏章、大雅、徵明、悟言室印、陈君城、世寄之印、杨氏家藏、赵、陈志豪、吴宽原博、王问之印、霞轩
说明:此幅作品附带紫檀画盒。后有简锦益双跋。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他出身赵宋皇族,青少年时值南宋灭亡,后出仕元朝,官至一品,连续为官五朝,四海闻名。可他的一生是在讥讽、内疚和矛盾中度过的。
而在艺术方面,他无愧是开一代风尚的人物。不仅通晓音乐,诗文俱佳,而且精于鉴定,收藏甚丰。特别是在书法与绘画上有极高的成就,成为元朝书界、画坛的领袖人物,其影响及于元四大家乃至明清一些大家。
后被世人称为“赵体”的赵孟頫的书法艺术成就,乃是其善集各家所长,刻苦研习所得。他的书法用笔讲究、结构严谨。后期书风更加老练洒脱,章体俱佳,观后令人不能自已。
赵孟頫的《续书谱》,是其书法成熟时期难得的茗品,也是目前存世最为宽宏、洒脱老道、神韵俱备的佳作。其全篇结构、布局、章法有序而谨严。行笔甚是婉转流畅,结体骨肉停匀。由于这是其书法成熟、功成名就时的作品,书风变的苍老而洒脱,笔力愈加深湛,结体、章法渐入化境。这幅作品被自明代以来的艺术大家和名人所收藏,明大家文徵明等不仅珍藏并给予高度赞誉。
披襟留连的“松雪体”书风
—赵孟頫《续书谱》赏析
天津美术学院 刘金库教授
赵孟頫(1254-1322)的本卷书法,28.3×241.5厘米,在其心无尘翳,指有余闲时而书,并以虔诚之心,凝注精神于字里行间,故能首尾贯注,一气呵成。关于赵孟頫书《续书谱》的记载,最早的文字记载应该是明代赵宧光在其著作《金石林绪论》 中谈到赵孟頫“作字无书法,如狂奔失路,无有不颠踬者。况出名迹,执柯伐柯,取则尤切。孙过庭自书书谱,赵孟頫书姜尧章续书谱,宋克书钟王小传,以及《墨池编》、《书苑菁华》数家所载,采其最要者名家补作,续为完璧。”而比较可靠的古人著录中是明代王世贞的《弇州四部稿》 和清人孙承泽的《庚子销夏记》 。在《弇州四部稿》的卷一百三十六、文部墨刻跋七十二首中的赵子昂杂帖有如下记载:“(赵)子昂续书谱,文赋精工之极,如花月松风,娟娟濯濯,披襟留连不能自已。”在《庚子销夏记》第七卷中,孙承泽也称赞道:“姜白石《续书谱》,其精义不逊孙虔礼,更得松雪翁书之,可诚三绝,其书以娑罗碑写定武兰亭,尤属得意之作,王元美称此帖精工之极,如花月松风,娟娟濯濯,披襟留连不能自已,诚有然者。”
经考,此卷在明代经文徵明(有“徵明”、“悟言室印”、“大雅”三印)文嘉(有“文嘉休承”一印)、吴宽(有“吴宽”、“原博”二印)、杨循吉(有“杨氏家藏”印)、王问(有“王问之印”)、高士奇(有“士奇之印”一印)等人收藏,大约是在明末清初时流入日本,清末为陈君城、陈志豪等人收藏,并入“陈氏文物史馆”,有“陈氏文物史馆收藏章”为证。此卷书法流传有序,是件国宝级的文物藏品,现就其内容进行一番考证,并陈述其历史与文物价值,以冀方家指正。
一、本卷的目鉴
本卷在明代经过著名书画家吴宽、文徵明、文嘉父子收藏过,吴宽(1435-1504) 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世称匏庵先生。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宣德十年,明宪宗成化八年壬辰科状元,入翰林,授修撰。侍讲东宫。孝宗即位,迁左庶子。累官至礼部尚书。明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工诗文,善书。作书姿润中时出奇崛,虽规模于苏,而多所自得。文徵明是人人都熟悉的明代四大书画家之一。
本卷上的“楊氏家藏”印是杨循吉的收藏印。明代文学家杨循吉(1456-1544)字君卿,一作君谦。吴县(今属江苏)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礼部主事。因病归,他结庐于支硎山下,以读书著述为事。明武宗驻跸南京,召他作《打虎曲》,又作乐府、小令等,不授官而视他为俳优,他以此为耻辱,不久辞归。嘉靖中,曾献《九庙颂》和《华阳求嗣斋仪》,晚岁落寞,更洁身自好。
其後由王问收藏,王问(1497-1576),字子裕,号仲山,无锡人。明代画家、诗人。自幼聪慧,9岁能诗文,喜绘画。後就学于邵宝创办的二泉书院并拜其门下。正德十四年(1519年)中举。嘉靖十一年会试中式,未参加殿试即回无锡继续读书。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初授户部主事,监徐州仓时管理有方,後调南京兵部任车驾郎中。其时倭寇常犯境,他预先招募民间英武者作好防范,并给予丰厚饷米,有人因此向兵部告发,他毫不畏惧据理力争。後又调任广东佥事,赴任途中因故弃官回乡,终养其父。从此淡泊仕途,留恋湖山林泉,在无锡宝界山麓建湖山草堂,长期隐居。30年不履城市。嘉靖三十三年同秦翰、顾可久、华察、王石沙等重修惠山碧山吟社,结诗社于其间。王问画名大于诗名。所画山水、人物、花鸟皆精妙,风格独特。其书法笔力遒劲,自成一体。
所以,此卷的流传过程大致是从经吴宽、杨循吉、王问这三位明人之手,到近代的台湾陳志豪、陳君城的陳氏文物史館的收藏,後由台湾国学大师简锦益题签、题跋的。
另外,在明代末年应当是由赵孟頫本族的大书法家赵宦光收藏的,经考,此卷上的“赵”字印,为明代赵宦光之印,赵宦光(1559-1625)字凡夫,一字水臣,号广平,太仓(今江苏太仓)人,国学生。是宋太宗赵炅第八子元俨之後,宋王室南渡,留下一脉在吴郡太仓,便有了晚明时期吴郡充满人文色彩的赵氏一族。作为王室後裔,赵宧光却一生不仕,只以高士名冠吴中。他兼文学家、文字学家、书论家于一身。其祖父赵汴是进士,父亲是位隐士,著有《说文长笺》、《六书长笺》、《寒山帚谈》、《牒草》、《寒山蔓草》等。他最擅长书法,其篆书堪称一精,志趣不凡,被人称为“高士”。他专门撰写了一篇《寒山志》,以留後人。
此卷书法在清代时流传到日本,後由台湾望族陈家收藏,并由台湾国学大师简锦益题签、题跋。
二、赵孟頫的二本传世《续书谱》
今天传世的赵孟頫《书姜夔续书谱》共有二本,一本是约在明代流入日本的节抄本(下文称“节抄本”),此本赵氏所书只有姜夔《续书谱》的“总论”、“真书”、“用笔”三个部分,发表在日本大正壬戌(1922)年刊印的《名人书画选粹》(日本大同书会出版)中,弥足珍贵。今天有刘永平家藏的赵孟頫行楷书《续书谱》法帖刊本,可资研究。此刊本卷尾署“至治元年九月十日过吴门,书与顾善夫友契,子昂”,後钤有“赵氏子昂”印,卷未有项氏、董氏、杨氏等收藏家的鉴赏印记,可知明代此卷尚在中土,不知何时流入日本。而今回归祖国,可谓海内孤本,珍若拱璧。另一本为全抄本,即为本卷(下文称“全抄本”),计有姜夔《续书谱》的“总论”、“真书”、“用笔”、“草书”、“用笔”、“用墨”六个部分,可视为全本。因为在姜夔《续书谱》中,全文共有十五个部分,而作为书法家的启蒙教材《续书谱》,被喻为书法入门之必读教材,其中有“总论”、“真书”、“用笔”、“草书”、“用笔”、“用墨”等六个部分可视为全本,这是本书的精华所在,颇多独到之言,内容精辟。
《续书谱》为南宋著名书法家、理论家姜夔的书法理论著作,进一步阐发唐代孙过庭的《书谱》所述书法理论而有所研讨,议论精到,用志刻苦,素为书家所重。近代学者邓散木作《续书谱图解》,认为:“此乃书法学习必读。”并说:“姜白石的《续书谱》,用通俗的散文格调,将《书谱序》的精意,归纳起来,作了具体介绍,再结合自己的实践,对真、行、草书的书写和学习方法、技巧以及用笔、用墨、结体、临摹等的各个方面,都做了科学分析,还举很多例子来作说明,说理浅显,不作高论,所以它不是空洞的理论文章,而是《书谱序》的注脚,又是《书谱序》的发展。”给予《续书谱》以充分的肯定。
姜夔(1163-1203),字尧章,南宋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曾隐居浙江武康,与白石洞天为邻,因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其活动时间正逢秦桧当国,一生不仕,往来于鄂赣皖苏间,卒于杭州。他精于音律,工诗词,其诗风格高秀,词尤精深华妙,清空峭拔,音节文字,冠绝一时,对南宋风雅词派甚有影响,被清初浙西词派奉为圭臬,甚至比拟为诗中的杜工部。著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琴瑟考》、《绛帖平》、《禊帖偏旁考》、《续书谱》等。
《续书谱》是其所著的书法理论著作,《四库全书提要》云:“是编乃其论书之语,曰《续书谱》者,唐孙过庭先有《书谱》故也。”可知姜氏此书,乃是进一步阐发唐代孙过庭的《书谱》而为。当代学者朱友舟先生,对流传至今的《续书谱》的版本进行了整理得出,有《百川学海》咸淳本、《说郛》本、《百川学海》弘治本、《格致丛书本》本,根据百川学海本编成,存在一些误字、脱字的现象的《丛书初编本》,《王氏书苑补益》崇祯本、《佩文斋书画谱》本、《四库全书》本、邓散木《续书谱图解》本、传赵孟頫节抄本,共十种版本。
其中,有关赵孟頫的“节抄本”,冯亦吾先生在其《解说》中,进行了这样的阐释:“赵氏手书《续书谱》,据其跋语谓:‘至治元年辛酉(1321)九月十日过吴门书与顾善夫友契。’属款为‘子昂’,加盖赵氏子昂印章……文尾有此印章。至于此卷收藏,有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子京珍藏以及董氏,杨氏家藏之章,历历在目。可信此卷乃赵氏真迹。”冯先生认为赵孟頫此段书迹为真迹,是赵为其相交四十余年的契友顾善夫所作。
“赵氏将此卷书与顾善夫友契,盖善夫是孟頫的老友,相交已有三十来年。在延祐五年(1318)九月,赵氏在所画《重江叠嶂图》上题款云:‘善夫副使一日过余,出长素索画,意欲老懒为辞。善夫语甚婉,色甚和,且有三十年之友谊,焉可却也!余忆壬辰岁在集贤院时……’按赵氏于至元二十九年壬辰(1292)正月孟頫进朝列大夫,任集贤院直学士。可能与顾善夫同在集贤院,已成好友。如果从书赠手卷《续书谱》之时为一三二一年……和顾善夫偕同在集贤院一二九二,他们已有约四十年的友谊了。”
他又根据任道斌《赵孟頫系年》记载推测,“赵孟頫由于夫人管仲姬疾作,奉旨还吴兴故里于延祐六年(1319)四月二十五日离大都,五月十日,还吴兴。一三二一年九月十日过吴门,这是非常重要的资料,因为《系年》一书中,至治元年八月十二日松雪翁为中上人作墨竹。冬十月十五日赵孟頫书《嘉兴路资圣禅寺长生修造局记》。但是缺九月的生活记载。因此于此卷至治元年辛酉(1321)九月十日过吴门书《续书谱》,赠予顾善天,则成为填充空白的重要文献,盖见此卷的可贵。”“赵氏此卷,有明代项氏、董氏、杨氏等收藏家的印记,故此卷明代犹在中国。可是这份寿石之後的法帖,却是从日本传来,此帖刊于日本大同书会于大正壬戌年出版的《名人书画选萃》中。我国尚无著录,故此帖已成海内孤本,……公之于世,一睹松雪翁晚年书法的风采。明代文学家宋濂云:‘(松雪)公晚年书天机逸发,出入右军、大令间,实为妙笔。’此评最为公允。赵孟頫书此卷时,已将近八十岁高龄,而天矫纵横,潇酒跌宕的风貌,令人钦慕,洵为‘松雪体’中不可多得压卷之作。”
由此,冯亦吾先生对此卷赵本的年代进行了断代认为其为晚年八十岁高龄的作品。很明显,这个判断是错误的。赵孟頫一共只活了六十八岁,怎能是其近八十岁高龄的作品呢?明显有误。
1、日本刊印之“节抄本”考证
日本刊印的节抄本,比较明确的是:赵孟頫于至治元年辛酉(1321)九月十日过吴门,书《续书谱》,赠予顾善天。
顾善夫,是活跃在元代大德年间的一个书家,名信,字善夫,晚号乐善处士,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元大德初年,为浙江军器提举。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谓:“(顾)信以能书称,从赵文敏公游,得其书,必镌于石,作亭匾曰‘墨妙’,晚年号乐善处士。”关于顾善夫的书法史料中很少有记载,马宗霍《书林藻鉴》亦末辑录,故无从考证其书之来龙去脉。
现根据黄善淳先生的《赵孟頫年表》可知,元至元十七年(1280)四月,赵孟頫在吴兴为顾信作画。到了延祐五年(1318),赵孟頫仕于大都(今北京)。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书二体《千字文》。二十九日,将前日所书《千字文》赠崔晋。是月,顾信(善夫)刻《赵孟頫与顾善夫书》四札。并是年所刻赵孟頫书《兰亭》、《归去来辞》、《乐志论》、《送李愿归盘谷序》、《行书千字文》、《淮云通上人化缘序》、《淮云诗》、《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等,成《乐善堂帖》于太仓墨妙亭。如果从1280年算起至书写“节抄本”1321年时止,赵、顾二人已经交往42年了,要是根据明代大学者李日华的说法,可以验证这是正确的。另外一个佐证是传世的《顾善夫书金刚经》(见《中国墨迹经典》之《顾善夫金刚经》,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与国家图书馆藏元顾善夫摹勒吴世昌镌刻的《赵松雪书太上玄元道德经》初拓本,是传世赵文敏公书小楷法帖中的珍稀拓本。该帖为经折装,一册,25开,黄绵纸浓墨擦拓。
现根据日本刊印的“节抄本”,与本卷“全抄本”做一对比,前者是大字行楷书,而後者是小字行楷书,落款都是“子昂”,这说明是赵氏的精心之作,且节抄本是在赵孟頫去世的前一年所书,而本卷书写的时间则另行考证。赵孟頫于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十六日,逝于浙江吴兴。
2、本卷“全抄本”考证
本卷第一部分“总论”中“岂真知书者哉”这句日本“节抄本”中缺“真”字,本卷则不缺。第二部分《真书》中“朋字之斜”里的朋字两卷书写各异,差别较大。“此又有王子敬之风”一句中“全抄本”中少“有”字,“变化多端”一句中的的“变”字两卷书写差异较大,原文中“有翩翩自得之状”中的“状”字,日本“节抄本”写为“势”字。第三部分《用笔》中“虽小楷而翰墨洒落”此句中的“虽”字日本“节抄本”写为“以”字,本卷则为“虽”字,原文“数百年间,人争效之。”一句日本刊印本彻底遗漏,本卷漏“间”字。原文“偏旁清劲可喜,更为奇妙。”一句日本“节抄本”漏“更为奇妙”四字,而本卷则有,通过两个版本相重合的部分的仔细比较,我们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这两个卷本有明确母本与子本的关系,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从历史遗迹的现存观来看,赵孟頫手书的《续书谱》应该比刊刻的刻本更具有历史价值。
本卷赵孟頫《续书谱》,題簽为:趙魏公書鄱陽薑夔,讀書谱真跡。戊子金秋佳日雲山子簡錦益署。引首为:拈管神馳,趙魏公書鄱陽薑夔讀書譜真跡神采奕奕,如見其人,城可遇不可求之神跡也。戊子金秋簡錦益。并鈐盖印:掃月樓、大□草堂、簡錦益、逸之翰墨、趙氏子昂。其後又有簡錦益雙跋。此卷的收藏印有:吳寬、原博、世寄之印、楊氏家藏、王問之印、霞軒、陳志豪、陳氏文物史館收藏章、大雅、征明、悟言室印、陳君城。
简锦益,台湾桃园县人氏,1944年生,书画家,获教育博士学位。台湾东海大学教授、书画家、国学大师。
此本赵孟頫所书的姜夔《续书谱》,是否为赵孟頫的真迹,是否也是其晚年的书迹?今天的学者们曾对赵孟頫书法的风格分期转变进行了总结,赵孟頫的书法时期大致分为:
四十五岁前书称为早年。早年赵孟頫主要是学钟繇、智永、褚遂良、徐浩等人。其用笔古拙、结体方阔,是学钟、学褚的;其肥厚圆劲、捺笔特重,则是受智永、徐浩的影响。
四十五至五十五岁称为中年,此时赵孟頫追二王风范逐渐形成具有其鲜明特征的“赵体”,此书体用笔讲究,结构严谨,功力深厚,且骨肉匀亭,轻灵婉转,珠圆玉润,常给人以姿韵,溢出于披拂间的感觉。此时期代表作有大德四年为盛逸民书的《洛神赋》、大德五年的《赤壁赋》、大德六年的《吴兴赋》、大德八年的《跋彩神图》、大德九年的《纵扇赋》、大德十年的《玄都坛歌》等书。直到至大元年,这期间虽也有变化,如结构的日趋稳妥合理,笔法的日趋精美完善。可谓是以平和心写雍容字,有意地泯灭结字的造势夸张和笔画的锋芒显露,达到了不即不离而风规自远。完全廓清了宋人书的影响,基调都还是姿媚圆活的。
中晚年间,五十五至六十岁称为中晚年。至大初笔画丰肥,皇庆延祐初则瘦硬苍劲。排比越细越可以发现问题。这时的字,虽掩有众长,却机杆自出,有天衣无缝之妙.的特点:之後,其审美意识的改变引起风格的变化,其书日趋刚健挺拔,笔也渐渐提起,遒劲超过了姿媚,字形也由方阔化为硕长。最明显的作品是《兰亭十三跋》,为管夫人代笔的三通书札以及《昆山怀云院记》、《湖州妙严寺记》、《珊竹公碑》等。这个时间虽然不长(三、四年),却是赵书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六十岁以後,赵孟頫人书俱老,虽然依旧保持着用笔的精致、结体的严谨,却更富于变化。这时的字,笔力深沉扎实,笔势雄健放纵,显得苍劲老到。但即使是雄放为主,其姿致洒脱依然。这正是二王书风的神髓,《胆巴碑》、《酒德颂》、《绝交书》可以看出这个特点,临终前的《与中峰和尚札》、《光福寺塔铭》、《方外交疏》也能看出这个特点。
首先我们观此卷的结体,结体并不象早期作品的方阔格局,如赵孟頫的《褉帖源流》,而是吸收了柳公权的体式形成偏于硕长的形式,但造型并不夸张,字体偏于瘦硬苍劲,很明确应属于赵孟頫中後期作品。此图与至大三年(1310),《兰亭帖十三跋》的用笔和结体上虽然有些许的相似之处,均结体欣长,用笔舒展,但可以看出《续书谱》笔力更富力量,灵动地提笔书写,两本相较,明显是《续书谱》不仅力度刚健又更加的灵活富于弹性,应较《兰》本更晚些。那么有可能便是中晚年皇庆延祐年以後的作品,由此我们将要对比此时期流传下来的作品,如延祐1314年《楷书•跋韩滉的五牛图》、延祐1316年的小楷《道德经卷》、延祐1320年的《小楷•杭州福神观记》。
延祐1314年的《楷书•跋韩滉的五牛图》与此卷最为接近。首先是结体均硕长,舒展,其次是偃仰的姿致,最重要的是其富于弹性有不失力度的运笔形制。再对比1316年的小楷《道德经卷》与1320年的《小楷•杭州福神观记》後两卷其用笔的力度与笔法更加的接近,但体式上不如《续书谱》富于变化,其姿致虽洒脱,但已不见《楷书•跋韩滉的五牛图》与此卷《续书谱》的偃仰媚姿,而是趋于端庄工稳,这样既避免了笔法成熟後的过分奇崛,也避免了字体过分挺拔开张後带来的剖筋露骨,而形成了一种中和雍容之美。
本卷赵孟頫书写的时间推定延祐年(1315)左右的作品,是其中晚年所书。其有幸流传具有双重价值,其一,流传下来的姜夔《续书谱》的版本价值,共收录了《总论》、《真书》、《结体》、《草书》、《用笔》《用墨》六个部分,其版本的价值较传赵孟頫节抄版本,则更加的弥足珍贵。其二、此作品为其中晚年向晚年的过渡作品,其洒脱偃仰、富有变化的姿致是流传至今此阶段最为成熟的作品。
三、赵孟頫书写的本卷价值
关于赵孟頫(1254-1322),董其昌称其为“为元人冠冕”,时人陈子振更在其诗集序录中写道“墨妙当今亚子昂”,虽然赵孟頫并未接受,但不可否认的是赵孟頫在元代艺坛,乃至整个封建王朝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及其先锋的地位。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赵孟頫多才多艺,修养深湛。他擅诗文,能词曲,元成宗把他比作唐代李白、宋代苏武。他的绘画,论者以为“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扩”,开创了元代新画风。他的书法主要学 二王,并参以李邕,风骨秀丽,独树一帜,跨越两宋,直接晋唐,对当时和後世的影响极大,人称“赵体”。赵氏诸体中以正、行、草书成就为最突出,楷书尤为宋人所不及,元代碑刻多出其手,书迹传至今日的颇多。著名的有《三门记》、《妙严寺记》、《胆巴碑》、《福神观记》《仇公墓志》《汲黯传》《兰亭十三跋》以及《续书谱》等。
首先,本卷的历史价值,本卷有明代著名收藏家吴宽、文征明等人珍藏以及董氏、杨氏家藏之章,历历在目,可信此卷乃赵氏真迹。本卷书法是赵孟頫由中晚年向晚年的过渡作品,其洒脱偃仰、富有变化的姿致,在其书法作品中十分少见的,其文物价值非同一般。
其次,本卷书法是赵孟頫人书俱老,信手拈来,笔到法随,变化多端,诚如文征明所说:“妙絶可爱,赵书传世颇多,此其第一帖也。” 本卷开篇还相对谨慎,笔笔认真,均至中段则逐渐放开手脚,行笔迅速而不失苍劲,跌宕起伏,极具变化。全篇虽楷、行、草兼杂,又不时以章草之捺笔变换其势,但转承自然,浑然一体。从中验证了王世贞所说的:“文賦精工之極,如花月松風娟娟濯濯,披襟留連不能自已。”与孙承泽言“以娑罗碑写定武兰亭,尤属得意之作之精妙。”这在其它赵氏的书法当中,还没有如此评价之高的。
最後,要谈的一点是在赵孟頫众多的传世书法作品里手书姜白石《续书谱》算是比较独特的一件,它的独特不仅仅是因为这件作品本身的不常见,还包括他的书写内容的特殊,除了作品本身反映出的书家晚年书风的特征,最为重要的是从书写内容我们可以窥见赵孟頫对姜白石书学思想的继承关系。这点则弥为珍贵。
附:本卷与《四库全书》版之原文比较:( )里为漏的,[ ]里为写错的,‘’为原文里没有的。
◇总论
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圆劲古淡,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然而真草与行,各有体制。欧阳率更、颜平原辈以真为草,李邕、李西台辈以行为真,亦以古人有专工正书者,(有专工草书者),有专工行书者,信乎其不能兼美也。或云,草书千字,不抵行(草)十字;(行草十字),不如[抵]真书一字。意以为草至易而真至难,岂真知书(者)哉!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妙]矣。白云先生、(欧阳)率更书诀亦能言其梗概,孙过庭论之又[甚]详,可参稽(之)。
◇真书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于’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矧欧、虞、颜、柳,前後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谓如“东”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体”字之大,“朋”字之斜,党字之正,“千”字之疏,“万” 字之密,画多者宜瘦[疏],少者宜肥,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而]以私意参之耳。或者专喜方正。极意欧、颜;或者惟务匀圆,专师虞永。或谓体须稍扁,则自然平正,此又有徐会稽之病。或云欲其萧散,则自不尘俗,此又有王子敬之风,岂足以尽书法之美哉!(真书用笔,自有八法,)吾尝采古人之字,列之(以)为图,今略言其指: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横直画者,字之骨体,欲其竖正匀静,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晋人挑剔,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至颜、柳始正锋为之,正锋则无飘逸之气。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後遒,草以折而後劲,不可不知也。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绳。若垂而复缩,谓之垂露。故翟伯寿问于老米曰:书法当何如?(米老)曰:无垂‘而’不缩。无往‘而’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後能之。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精妙故也。大令以来,用笔多失,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後,至于今‘世’尤甚(焉)。
◇真书用笔
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低]右低[高],不欲前多後少。欧(阳)率更结体‘虽’太拘,而用笔特备众美,虽小楷而翰墨洒落,追踪钟、王,来者不能及也。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于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数百年(间),人争效之,字画刚劲高明,固不为(书法之)无助,而晋、魏之风轨,(则)扫地矣。(然)柳氏大字,偏旁清劲可喜,更为奇妙。近世(亦)有仿效之者,则俗浊(不除),不足观。故知与其太肥,不若瘦硬也。
◇草书
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又一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 右军(书)“羲之”字、‘“深字”’“当”字、“得”字、“慰”字最多,多至数十字,无有同者,而未尝不同也,可谓所欲不逾矩矣。大凡学草书,先当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章草等,则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後仿王右军,申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自大令以来,已如此矣,况今世哉!然而襟韵不高,记忆虽多,莫湔尘俗。若风神萧散,下笔便当过人.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属连。累数十字而不断,号日连绵、游丝,此虽出于古人,不足为奇,更成大病。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而未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规矩)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沙三味,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矣。流至于今,不可复观。唐太宗云:“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恶无骨也。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字,乍徐还疾,忽[或]往复收。缓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锋‘则’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纡,皆以势为主。然不欲相带,带则近‘于’俗,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以捺代\,以发代辵,辵亦以捺代,惟丿则间用之。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再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
◇用笔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此皆後人之论,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然)皆不必若是,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一丿又有数样。一点者欲与画相应;两点(者)欲自相应;三点者有必有一点起,一点带,一点应;四点者一起、两带、一应。
《笔阵图》云:“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便不是书。”如口,当(行草时,尤宜)泯其棱角,以宽闲圆美为佳。“心正(则)笔正”,“意在笔前,字居心後”皆名言也。(故)不得中行,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然极须淘洗俗姿,则妙处自见矣。大抵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知]执。又作字者,亦须略考篆文,须知点画来历先後,如“左”“右”之不同,“刺”、“刾”之相异,“王”之与“玉”, “示”之与“衣”,以至“奉”“秦”“泰”“春”,形同体殊[异],得其源本,斯不浮矣。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为长短浅深[浅深长短],使为纵横牵掣,转为钩环盘纡,用为点画向背。岂苟然哉!
◇用墨
(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润以]取妍,以燥[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取)运动;劲则(刚而)有力,圆则妍美。予尝评世有三物,用不同而理相似:良弓引之则(缓)来,舍之则急往,世俗谓之揭箭;好刀按之则曲,舍之则劲直如初,(世)俗谓之回性;笔锋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後,已曲不复挺,又安能如人意邪?故长而不[无]劲,不如弗长;劲而不圆,不如弗劲。纸笔墨,皆书法之助也。
(岁次于2009年12月25日写于津门一山斋)
《五》
致宗元总管札 册片 水墨纸本
释 文 宗元总管相公尊亲家坐前。孟頫幸甚,得托姻契。第以贫家,凡百不能如礼,谅惟知我,必不瑕疵。奉别以来,无非倾企。沿途河冻津洼,备极艰难,十一月七日方至济南。领累苟安,皆出巨芘。济南山水之胜甲于山东,但官事烦冗,略不得暇,至今未能一游。拙妇附伸。
说 明:1.此札当是赵孟頫39岁时在济南路总管任上给常熟季宗元的私信。据《常熟县志》载:(季逢昌)子渊,字宗源。元大德初授登仕郎。博雅好古,凡器物书画,一经品藻,真赝立见。赵文敏孟頫爱敬之,遂与缔姻,简札往来,子孙世藏之。
2.1996年3月纽约佳士得拍卖会20号拍品。
《六》
至治元年(1321年)作 行书中峰禅师《勉学赋》并序 手卷 水墨纸本
说 明 是卷经罗天池、潘仕成、何荦旧藏,并刻入潘氏《海山仙馆藏真续刻》中,卷后附《海山仙馆藏真续刻》拓本。
1.罗天池(1805-1856年后),广东新会人。字六湖,一字洼湖。道光六年(1826)进士。官云南迤西道,落职归,居广州。工书、画,精鉴赏,书画显有盛名于时,与黎简、谢兰生、张如芝共称“粤东四大家”。
2.潘仕成(清道光间,19世纪),祖籍福建,世居广东番禺。字德畬、德舆。道光十二年(1832)贡生,官兵部侍郎。后经营盐务、洋务,并承办海防和军工业,遂成巨富。性好藏书,与伍崇曜、康有为、孔广陶并称“粤省四家”。馆中收藏金石、书画、古籍甚丰,被誉为“南粤之冠”,道光中辑刊《海山仙馆丛书》。
3. 何荦(1888-1959),字映南,号公卓,广东雷州嘉乐园村人,曾任广东省会公安局局长,1959年病逝于台湾。何氏嘉乐园的收藏,有一部分是海山仙馆潘仕成处的散佚。
按 语 中峰明本是元代非常有影响的大禅师,他一生苦修,深究佛学,著述甚多,追随请法者上至帝王,下及文武百官及庶民百姓,皆对他顶礼膜拜,敬重有加。赵孟頫及其夫人管仲姬与他儿子赵仲穆都是他的弟子。管仲姬去世,赵孟頫多次写信请中峰下山主持超度法事,信中哀毁之情及对中峰敬仰崇敬之意十分真挚感人。他给中峰的书信,至今还流传多件,皆可见二人交谊之密切。赵孟頫还经常向中峰请教佛学,中峰为他专门写了《金刚般若略义》。此《勉学赋》亦是中峰重要的著述之一,谈“本具”与“参学”的关系,认为真参实学才是破生死,断烦恼,登菩提,出三界,致光明之要途。赵孟頫至暮年犹谨谨抄录,他对中峰的敬意直透于字里行间了。诚如王文治在卷后如此说道:“赵文敏书中峰此赋,心闲手和,中锋独运,是其得意书也。”据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六载,《赵子昂勉学赋并序》卷后有卞士华及文嘉长跋,为此卷所无,是赵氏另书一卷,还是卞、文二跋遭后人割裂移作他用,则有待今后之发现了。
《七》
行书《昨日贴》 镜心 水墨纸本
题识:昨日甚望足下过此,而竟不来,何耶?二物共作廿五定,若可,翼取至为荷。专遣马去奉屈,望枉顾,专等,专等,孟頫再拜!子方协律仁友足下。
收藏印:乾隆鉴赏、石渠宝笈、信天主人、黔宁王子子孙孙永保之
《八》
行书《仲长公理乐志论》 册页 (九开) 水墨纸本
题识:文略(《仲长公理乐志论》)。右仲长统之言,如此以余观之,生□□处,进退莫不有命存乎其间,岂人力之所为哉,如为此论可也。子昂。
钤印:子昂、松雪斋图画印
题跋:(一)文敏平生规矩右军,即大令中实不伏此荣,都从《圣教》、《兰亭》分出,而微参北海岳麓,余也袖中一辩香端焉。曾南礼刑侗恭跋。(二)赵文敏书少时从唐人张从申入手,浸淫于李栝州,故笔画遒健,天骨开张。中岁得定武兰亭学之,直入山阴堂奥,睥睨当代,书家奉为圭臬,此《乐志论》骨肉调和,纵横跌宕,真如天马行空,不受羁勒,有无垂不缩之妙。与句容崇禧万寿宫记笔法正同。虽无年月,定于六十以后所书,惜小有残缺,然吉光片羽,足称墨宝,况首尾尚存数百字乎。前有吴梅村印,后有刑太朴跋,皆足为是册增重。端甫宝藏此册,雅擅书法,朝夕展玩,其得力实未可限量也。辛未正月褚得彝。(三)赵孟頫行书仲长统乐志论,自跋中有弦外音,知其为思归寄意而作,故其书遒劲稳健,法度严谨,中具率性开张之势,宜乎褚竹窗谓天马行空也。堪为后世学书者楷模。自明至今,印迹斑斑,流传有绪,其名最显者 ,有刑侗,字子愿,著名书家才,明万历时与董其昌、张瑞图、米万钟齐名才,刊刻有来禽馆发帖行世。本帖末来禽馆鉴定真迹,即其手书。又吴伟业,字骏公,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首有其钤印。项源字汉良,清干嘉时著名收藏家,因与项元汴同姓,故室名小天籁阁。册中新安项芝房考藏书画私印是其所钤。褚得彝,字松窗,近代著名金石考据学家,精于篆刻,于此册评价极高,更使此增光,藏者珍重。岁在丁亥清和月,杨新识于京华。
《九》
常清净经 手卷 水墨纸本
款识 大德八年正月廿二日吴兴赵孟頫书。
钤印 赵氏子昂(朱)
鉴藏印 吴廷之印(白)文徵明印(白)贞山(朱)
题跋 右赵魏公所书《常清净经》卷。魏公书法上追晋人,此本尤其得足者。唐时公卿大夫遗老子
氏者赤牍称曰尊师旨,称曰弟子,盖当时之制,而亦以尊其道也。魏公好师古也,文震孟
云:魏公早年学书专法思陵,及入仕后,与鲜于公往还,始宗二王,故中岁书猷多婉媚,要
亦其人蕴藉风流韵胜于骨,故运腕翩翩,神情酷肖,或遂疑其双钩廓填也,文衡山精于鉴
赏,其停云馆法帖将此刻入,知为翰墨之贵品矣!用卿吴廷。
钤印 吴廷(朱)
《十》
书札六帖卷 手卷 纸本
交流,鉴赏,交易、评估、保管、送拍、修复
赵孟頫\书法有哪些代表作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这样的问题也就有着很多种答案,笔者的说法也不会一定对,但是就这题给大家说说笔者自己的看法。
赵孟祥侍頫,是在书法史上被称为楷书四谨基吵大家之一,可见他的楷书造诣是有多高,甚至他自己自创的赵体也是被称为楷书的四大体之一,在我国书法史上十分著名的一个人物。
赵孟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其中因为赵孟頫一直信奉都是道教,同时对于道教十分的推崇,所以他很多时候的作品都是为一些道观题字的帖子。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刻在玄妙观正门之前的石碑之上,是后人觉得赵孟頫楷书最巅峰的作品,纸本宽35.8厘米,横长为283.8厘米,这个巅峰作品的石刻至今还存在在玄妙观大门之前,但是已经不是赵孟頫的原版石刻了,原版石刻早就不知所踪,可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石刻是随后苏州碑刻博物馆受到苏州市道教协会的委托,请名家仿制而成的。
赵孟锋亏頫在书写楷书的时候经常会掺杂行书的笔法,使得他的楷书有着一种流动之美感,少了一些生硬,这也是赵体楷书的特点之一。
赵孟頫的楷书,在艺术效果上非常的不错,同时他在实际的书写和学习中,也比较其他的作品会很容易学习,不过想养将他的楷书学好,千万不要照葫芦,肯定还是要学会字体的精髓之处,学会楷书的真意所在,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楷书的书写。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一点不成熟看法,不代表任何参考建议,如有不妥不周之处,希望批评指正哦。
赵孟頫\的作品有哪些?
赵孟頫的作品有:《秋郊饮马图》、《秀石疏林图》、《洛神赋》、《鹊华秋色图》、《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
1、《秋郊饮马图》
《秋郊饮马图》是元代画家此迹赵孟頫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凳扒旦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幅作品描绘的是初秋时节,牧马人在荒野牧马的情景。画面中有十几匹不同造型的马,体态肥硕健壮、姿态各异,有的在河边饮水,有的相互追赶嬉戏,有的仰头长鸣,一派欢快热闹的景象。岸边的树木清秀别致,河水平缓无波,展现了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
2、《秀石疏林图》
《秀石疏林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幅绘古木新篁生于平坡秀石之间,以飞白法画石,以篆书法绘树,纯用水墨表现,是作者“书画同源”之理论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全图巨石疏空,竹叶秀润,枯木荒简,自成一股浑然天成的文人清气。
3、《洛神赋》
《洛神赋》是宋末元初书法家赵孟頫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赵孟頫曾多次书《洛神赋》,传世版本也较多枣扰,但其中保存完整的精品共两幅,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馆。《洛神赋》用笔精纯、圆润,结体严谨、遒媚,章法平和、潇洒。
4、《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于元贞元年(1295)回到故乡浙江为好友周密所作的纸本水墨设色山水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画境清旷恬淡,表现出恬静而悠闲的田园风味。采用平远构图,以多种色彩调合渲染,虚实相生,笔法潇洒,富有节奏感。
5、《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创作的一幅书法作品。纸本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以之为底本的石刻位于苏州玄妙观正山门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