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机制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浅谈清末机制币」
记得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句经典名言激发了神州大地各个行业的积极奋进!其实反观我国清末时期洋务运动的产物之一,机制金属币也是在引进西方先进设备的同时,将洋气十足的金属币成功地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后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的典范。关于它的外形与字体,我们都已经看过很多在头条上所发的各种图片、文章与视频,它们大多叙述机制币的市场与收藏价值、如何区分真假及它们的一些基本历史知识等。今天我主要与各位分享一下机制币版别的一些本土化的细节:
机制币中心图案细节现在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光绪元宝机制币的正面的图案中间大多是满文或中心花为主,这基本上是当时的标配了,但是各位是否注意到其中有几个省份的光绪元宝铜币的中心并没有采用上述标配,而是采用了具有象征中国传统历史的图案:
①.河南中太极系列
当时处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河南由于经济落后于东南沿海各城市,它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才建造铜元厂,所用铸币设备是向美国汉立克纳浦厂订购,雕刻师查尔斯.巴博(Charles Barber)来自美国费城造币厂,而非大名鼎鼎的英国伯明翰造币厂。有意思的是河南所铸的光绪元宝中间都有“太极”的符号,河南是个佛道教都很盛行的省份,太极是道教发明
关于“太极”的文献最早出自《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其繁盛度是超过道教的,但是最后将太极图刻入铜币之上,我认为是当时豫中民众慎重考虑之举。
太极版式在当时光绪元宝上也进行了丰富的图案变化,例如:阴太极(阴阳图案为凹进状)、阳太极(阴阳图案为凸出状)、斜阳太极(阴阳之间分界弧度较大)、直阳太极(阴阳之间分界弧度偏直)、直阴太极与反阴太极。
中间带有传统太极图案的河南光绪元宝
②.湖北中金钱系列
现在市场上存世量大的光绪元宝铜币可以说湖北产的占了三分之一,当时张之洞先在广东大力推广机制币的铸造,后来调至湖北上任后继续推广的缘故。由于湖北当时也是洋务运动发展地之一,其铸币设备由英国伯明翰造币厂提供,所出产的机制币数量也大,版式更多。但当时铸过一个当中有金钱图案版别的光绪元宝,现在市场倒不一定见得到。在机制币未出产之前,当时都使用了几千年的传统翻铸版方孔币:
这种铜钱的图案类似于我们看到得戏剧中丑角县官官帽上的圆形帽翅,当时在铸造机制币的时候能把这方孔币的图案印刻在中间说明了“圆为天之形、方为地之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老寓意。当中的金钱图案也没有用规则的方形进行机械的表现,而是采用弧度尖角的方式展现出来。
中间铜钱图案的湖北光绪元宝
机制币中的错版造成错版的原因一种是操作失误,另外一种就是闲余之际的内部私铸版,现在都成了古币市场的香饽饽,
江南合背合面光绪元宝这种币的产生并不是官方所为,当时铸币厂的工人劳动强度高,工时一长难免会产生倦怠情绪,想想当时人们的娱乐设施几乎很少,也没有现在一个手机在手,要怎样玩就怎样玩。那也只好拿手中的铸币设备随便铸若干个别的合背币来消遣一番,但话又说回来了,这种币当时产生只能作为偷偷私藏,无法流通于市,工人们也没有想到当初自己无意中的这些举动所产生的错版币会在如今的钱币市场这么抢手。另外江南省所出的铜元与其它省份的铜元相比,唯一采用干支符号,例如“甲辰”、“癸铆”、“已乙”等。
江苏与江南的合面、合背铜元
错版币清末当时机制铜币前面的字体与后面的龙图案应该是一致的情况下 形成一个版别,每隔一段时间就换发新版别,就像我们现在使用的货币一样,每隔几年也要换,而新旧交替的时候就会产生错版币。清末各省铸造局都产生过错版币,例如光绪帝去世后宣统帝继位,户部所铸的过渡铜元正面还是标注“光绪元宝”,而后面的龙图案变成了宣统龙,再例如“江南省造”与“江苏省造”铜元在光绪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与二十九年三年间曾一起在江南厂制造,所以会产生江苏与江南铜元的面背错配。
江苏五花瓣的错版铜币
机制币中的满穿现象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机制币还未正式引入的时候,清廷先自行铸造过方孔型光绪元宝,一种与传统的机制币外形一模一样的外圆内方,另外一种是内方孔没有穿透而故意留之,也就是现在俗称的“满穿”,后者一定是不流通的试铸品。到了宣统年间,原来光绪年间流通很长的光绪元宝停发后新铸了具有自己特色机制币,它一改传统方孔币的老面孔,里面采用了圆形的内孔,其中也有满穿样式的试用币,但没多久就爆发了辛亥革命,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告终。该币目前一枚存于中国钱币博物馆,另一枚存于上海博物馆。后来民国建立后,此满穿的工艺细节对四川嘉禾铜币、甘肃的五文铜币的铸造颇有一定的参考。
宣统版的机制铜币的满穿
机制币中的窄圈方孔币有宽缘与窄缘的现象,但是在机制币这里似乎不存在此现象,粗看一下,许多市场上存在的光绪元宝的正反面珠圈与外缘的间隔距离不是很大,如果长期在机制币收藏驰骋的老手会发现也有例外:例如新疆、湖南与户部所铸的部分光绪元宝也有内珠圈与外缘间隔过大的现象,俗称“窄”,这与传统方孔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前人真会把传统的铸币思路巧妙地运用在后铸的机制币中。
传统的方孔币的宽缘被借鉴性的引用至后期的机制铜元上的窄珠圈
结束语总之,机制币是清末在引进西方先进铸币设备中所产的一种新型货币,它的数量已经超过前朝任何一个时代,当时聪明的国人能在其细节上成功将其本土化可为是当时货币史的一个进步!现在若看到一堆机制币,各位是否能够发现我所说的币中心图案的异常、面背之间的错版现象、中间孔的穿孔现象与币前后的珠圈与边缘的间隔大小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