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度数怎么出来的「贤酒小课堂白酒度数竟然是这样来的」
比如说酱香型,是不分段取酒
那些你熟知的度数,像酱香型白酒的53°,浓香型白酒的42°、52°,其实是中国白酒经过多年的发展,由工艺特点、历史机缘和市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口味的关系并不大,而且充满了偶然性。
看“泡泡”,定度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酒度计还没有普及,测量酒精度常用的方法,就是看酒花。看酒花也就是看接酒所冒起来的“泡泡”。有经验的师傅会通过观察酒泡的大小、均匀程度、保持时间的长短来确定酒度,也叫“看花摘酒”,这是一门技术活。那个时候还没有降度的技术,酒厂接多少度的酒,就卖多少度。
比如说酱香型,是不分段取酒的,只是掐头去尾,中间的全部接在一起。茅台当时接酒的度数就在52°,53°左右,而浓香型是分段取酒的,所以取出来的酒一般是60多度。所以以前的酒,它只分质量等级,没有说买多少度的酒。
奠定基本格局后来国家提倡降低度数,各大酒厂,一开始也不知道降多少,就在观望,找参考,大家首先参考就是茅台的53°,因为已经有一个低度的表率了,大家也都往上靠,所以当时的双沟大曲也是53°,五粮液降到52°。最后也就基本奠定了中国白酒的酱香型53°,浓香52型°的格局。
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饮酒习惯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改变,再加上降度技术的成熟,40多度的白酒才在我国南北开始畅销,尤其是42°浓香型,市场需求量大,久而久之42°也成为市面上比较受欢迎的度数。
先有酒,后有“度”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是先有酒,后有度数。度数只是一个工艺结果的一个表现,53°,52°,42°,这些度数代表的是酒精度,也就是乙醇的含量占比。乙醇是一种纯溶液,度数越高,酒里能够溶解的酸、酯、醇、醛这些呈香呈味为物质也就很多。
所以同样的工艺下不同的度数,酒的香味物质含量会有区别。但没有说在某个度数下酒水分子缔和最紧密的一说,真的让酒精和水分子缔和更好的关键是时间。
各大酒厂,也不会轻易的打破历史和消费者的习惯,去尝试一种新的度数。大厂都那么干,那么中小的酒厂也会跟进这些度数。久而久之,大家就会觉得这些度数,才是正宗的白酒度数。其实真的多几度少几度,绝大部分的消费者也喝不出有什么不同。
很多酒厂推出一些特别的度数,其实并不是某个度数有多么特别,而是为了分出更多不同的产品,让不同的销售渠道进行专供销售,避免竞争。
为验证,定度数
讲完白酒,我们再来看看同样作为烈酒的洋酒,比如说威士忌、朗姆酒、白兰地、伏特加,经过两次蒸馏出来的原酒也高达70多,甚至80度。为什么现在普遍都是40°,那是因为在17世纪的欧洲,英国水手是用烈酒来发放工资的,为了避免黑心船长在酒里掺水,船员们就发明了验证方法,把酒浇在火药上,如果能点燃,证明所发放的酒就是合格的酒。
被点燃的最低的度数就是40°,所以船长们自然是以刚好到及格线的酒精度发放烈酒,只为通过船员们的检测验证,这样的利益会最大化。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洋酒瓶上使用“proof”这种角度的表达方式,它不只是代表酒精度的一个单位,同时也是检验通过,证明正确的意思。
所以像威士忌、白兰地、朗姆酒、伏特加的40°也并不是口感的平衡点,更多是利益的平衡点,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习惯而已。
偶然性 必然性不管是白酒还是别的酒,这些常见度数的由来,都是跟历史以及市场的选择有关。而白酒度数的演变也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目的也就是为市场服务,提供满足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
多少度的酒好喝,关键还是在于它的生产工艺以及贮存的时间,当然还有个人的爱好。很多事情我们看似有偶然性,其实有其必然性,但深入研究其实还是偶然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