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出现的各种反应及解决方案,艾灸后出现的26种反应
文章分享者简介:韩瑞丹,全国高级康复理疗师,艾灸师
前言
《灸绳》一书对“灸感”这样描述:“灸感由穴位向外扩散,自上而下走遍全身”。为什么在日常的艾灸中,我们很难体会到神奇的灸感,甚至出现腹泻、水泡、发烧等各种反应呢?下面,为大家讲解10种艾灸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灸后病重
灸后病重可能是由于艾灸的时间或者灸量不够,或者身体太过虚弱所致。
在身体太过虚损、正气比较弱的情况下,相应的脏腑
如果你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那你就能照顾好生活中80%的事。
文章分享者简介:韩瑞丹,全国高级康复理疗师,艾灸师
前言
《灸绳》一书对“灸感”这样描述:“灸感由穴位向外扩散,自上而下走遍全身”。为什么在日常的艾灸中,我们很难体会到神奇的灸感,甚至出现腹泻、水泡、发烧等各种反应呢?下面,为大家讲解10种艾灸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灸后病重
灸后病重可能是由于艾灸的时间或者灸量不够,或者身体太过虚弱所致。
在身体太过虚损、正气比较弱的情况下,相应的脏腑没有办法与病邪做斗争,在艾火温热刺激下,通过经络腧穴的传递,调整人体气机。
一旦阳气提升之后,所在病灶正气增强,有能力与病邪抗争,这个时候才会出现灸感。
应对方案:
当邪气排到体表时,可以在局部进行刮痧或者点刺放血让邪气及时排出来。
返 病
有些人可能在以前得过某种疾病,治疗之后没有了症状,但病根还未去除。艾灸一段时间后,正气一足,以前的老毛病就犯了,也叫“勾病”,这就是艾灸在帮助身体驱除深层的病根。
应对方案:
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询问医师后,可继续艾灸。
染 病
染病是艾灸的一种排病反应,本身身体就可能已经有了一些慢性病,但并没有表现出来。现在正气足了,有能力和病邪做斗争,就会以疾病的形式显现出来。
应对方案:
此时需要有专业的医生对新病进行配穴应对,确保顺利地度过各种排病反应。
艾灸上火
艾灸上火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说灸的时间过长、灸量过大、配穴不合理、操作的器械或者手法不合理……
从体质上来说,经络不通的人更容易上火。
应对方案:引火归元
◆ 更换操作方式,比如之前用器械灸,换成人工悬灸。
◆ 晚上用艾叶泡脚,加大引火下行的力度。
◆ 另外,还可以用刮痧、拔罐、刺血的方法直接将余热泄出,或艾灸涌泉、太溪、足三里等下焦穴位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
灸后排尿多
艾灸后排尿增多是身体毒素和寒邪从体内排出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医讲“肾主水,司膀胱开阖”,如果把膀胱比喻为水库,则肾脏就是主管开阖的闸门。如果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就会失灵,蓄水池中有一点水就会打开。
而艾灸培补肾阳之后,肾功能会跟着恢复,把体内多余的寒湿排除体外。正气与邪气相交,其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直到这种开阖的能力完全恢复,尿频的症状也就消失了。
应对方案:
◆ 肾虚病人:在原有穴位上加肾俞等穴。坚持了一个周,尿频的症状就减轻了。
◆ 抑郁症病人:可以减少灸量和时间或者暂时停灸或者加上神门等安神的穴位。
◆ 患有妇科疾病的女性:灸了几天就出现尿频的症状,加强在关元、命门等穴位进行施灸,提升元气。
灸后发烧
发烧是体内的正气和邪气做斗争的重要表现。小孩子为稚阳之体,所以容易发高烧,随着年龄增长,阳气越来越弱,各种亚健康和疾病症状跟着出现,身体跟邪气做斗争的能力越来越弱,很难出现发烧现象。
应对方案:
◆ 先天阳气比较充足:人体阳气升发之后,寒邪被驱赶到足太阳膀胱经,表现出来的就是体温升高。
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会选择在膀胱经、督脉进行刮痧或者拔罐的方式。如果选择拔罐就在内侧膀胱经定罐10~15分钟;刮痧一般以出痧为度,如果配合用艾叶泡脚发汗,一次之后,这种热症很快就会退下去了。
◆ 阴邪过重:在温度太高、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高烧会持续一天以上,高烧持续的时间会相对较长。可以继续艾灸,同时对身体进行辅助干预。
◆ 宝宝发烧:给宝宝适量地饮用温开水。如果温度达到38.5℃以上,可以配合搓痧或是吮痧的方法给宝宝泄热。一般会选择大椎、肺俞、身柱穴。
热感、走窜感
艾灸穿透性比较强,具有透热、导热和传热的特点,会随着经络进行感传,有非常好的通窜功能。当出现走窜感之后,身体就会出现各种症状,有的人经络比较畅通,所以灸几次这种感觉就会慢慢出现。
艾灸的通窜感还表现在“找病”上,什么意思呢?当艾灸的热力渗透到相应的病灶,阳气充足了,身体自然会进行调整。
比如说艾灸中脘穴,胃部寒者肝区会感觉不舒服,但是又检查不出来具体的疾病,其实这就是艾灸的通窜功能在起作用。
灸后出汗
艾灸后适当出汗是可以的,如果感觉良好,那这种出汗对人体有很多好处。像夏天人们居住在空调房中,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直接导致寒气闭塞在体内,阳气受损,疾病丛生。
但切记不可大汗,如果第二天有虚弱的表现,就说明艾灸的量和时间太过了。
艾灸后有的人是全身出汗,而有的人是后背出汗,有的人则是灸的时间长了,艾灸的部位容易出汗。而阳虚比较严重的人,施灸的前几天很少出汗,正气足了,排汗功能恢复正常,外邪才慢慢通过汗液排出,这就是阳气不断提升的表现。
应对方案:
◆ 配穴的时候要尽量配合太溪、足三里等下焦、滋阴的穴位。
◆ 一定要配合补血、健脾的食物,比如说山药、小米、红枣等补气养血的食物,防止身体太过虚弱。
注意事项:
在用艾灸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出汗比较多,除了在方法上进行调整以外,一定要注意神的收摄。最好宁心静气,这样人体消耗的能量不会太大。
灸后腹泻、腹鸣
既然艾灸可以培补人体元阳,为什么还会出现腹泻呢?
艾灸之后,阳气提升会在体内运行,肠胃功能开始恢复,大肠的蠕动也会加强,阳气将脏腑以及经脉中的寒邪化开,排出体外,这种方式可能是出汗,或者腹泻,或者排尿增多。
如果腹泻则一般说明肠胃有问题,阴邪化开之后就会以腹泻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像雪化成水寻找一个正常的排泄途径一样。
应对方案:
◆ 艾灸关元、足三里、培补元气,增强正气,使寒湿等外邪尽快排出体外。
◆ 若因腹泻出现虚脱,同时伴有呕吐等其他症状,就需要配合一些药物调理。如果是脱水的话,就要喝点糖盐水。
灸后月经异常、白带异常、崩漏
◆ 月经异常:艾火在调理人体的过程中,也会消耗一部分人体津液,而如果人体吸收功能比较弱或者补充的水液不足,而人体此时气血就会相对偏弱,所以出现假象。
◆ 白带异常:女性则会出现阴道炎、尿道炎或者出现阴部发痒、发红的症状。这是因为寒邪循经而走,经脉绕于阴气。阳气增强之后,阴邪被驱逐,正邪相争的过程中,细菌会暂时滋生,所以就会出现炎症。
◆ 崩漏:卵巢囊肿属于寒邪凝滞于经脉,气机不畅,艾灸后阳气会将寒凝邪气全部都化开,以破裂出血的形式表现出来。
应对方案:
◆ 月经异常:只要适当减少艾灸时间或者艾灸力度,艾灸前后适当补充温水,在饮食中适当吃一些山药等补益脾胃的食物,增加气血的转化这种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 白带异常:保持外阴干爽,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 崩漏:科学的营养和合理的睡眠,同时可以做一些有氧运动。中医讲“动则生阳”,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艾灸配合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更有利于体内瘀血垃圾的排出,机能的恢复。
⊙特别申明: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 灸姐 正安文化北京,本平台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提醒:本平台分享出来的方剂、配穴建议、养生方案等仅供同道参考和交流,并非适合所有人群,建议患者就医辩证诊治,网络推断不会太精确。
阅读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点赞是一种动力。精彩给您的朋友,帮助并影响更多的朋友,让更多朋友受益!阅后请朋友们关注我的文章,希望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艾灸师丹丹老师为大家分享人体四大养生要穴,长期温灸之,能达到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的作用。这四大养生穴位是:关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命门穴。
艾灸后常见的50种反应和处理措施(推荐收藏)!
序号 艾灸后反应 反应所代表的含义 应对措施1 、水泡
体内的湿寒比较重 小水泡继续灸,大水泡针消毒后刺破挤出,避免感染,控制好灸量和火力,可以继续灸
2 、红疹
体内的风、湿、寒比较重 改为悬灸会减弱,加灸曲池、大陵,期间可以刺血或者拔罐
3 、口渴
上实下虚 继续施灸,灸前喝杯热水,多灸腿部
4 、病症加重
身体虚弱,正气弱 继续施灸,局部刮痧,点刺放血
5 、返病
正邪相争 加强营养,继续施灸,扶正祛邪
6 、上火
表明体质热或灸量大,配穴不合理 加灸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下焦穴位,引火归元,控制好灸量和频率
7 、口干舌燥
上焦有虚火 加灸曲池、合谷、太溪、照海,清虚降火
8 、烦躁
体内有虚火 继续施灸,多灸腿部,少灸上焦部位,适当刮痧、拔罐
9 、烫
经络有瘀堵现象,热无法渗透下去,烫的部位大多是有问题的部位:按下去有疼痛或结节的部位,或是平时不舒服、平时疼痛的部位。 艾灸前可先按摩,疏通经络,打开穴位后再灸
10 、痒
体内有风邪 改为悬灸可减弱,用手揉,加灸曲池、百虫窝
11 、不热
表明体内寒气较重,体内寒气与热抵消,因此感觉不到热;也可能因最近太疲劳,气血虚弱或经络不通 适当加大艾灸量,控制好火力
12 、灸后皮肤红白相间点
经络不通 继续施灸,红白点会自动消失
13 、头晕、头胀
下焦部位经络堵塞,艾灸补进的气血全拥到脑部,加上原本脑部经络不通,而导致头晕、头痛现象 头部和手臂进行适当刮痧、按摩;要序渐进施灸,可加灸大椎、合谷、太冲
14 、全身无力感或增加酸痛
痛风、月内风、体内有风湿 继续施灸,慢慢该症状就会消失
15 、全身乏力
体虚或其他病症 掌握好灸量和火力,注意饮食,加强运动
16 、身体沉重
气血循环不畅、经络不通 继续施灸
17 、呼吸急促或不顺畅,情绪不稳定、头重
心脏功能弱、心肌供血不足、血偏稠 适量施灸、配合医师治疗
18 、想睡觉
经络疏通后需要更多的气血滋养,气血不足,则脑部缺氧,导致发困 食疗补气血,继续施灸
19 、酸痛、疲劳、嗜睡 气血於堵或气血不足
食疗补气血,继续施灸,不要熬夜,适当运动
20 、鼻流清涕 肺部有寒气,正气弱、免疫力差
加灸肺俞、迎香
21 、面色红润有光泽,皮肤饱满滋润
经络开始畅通,皮肤得到气血的滋养 继续施灸
22 、色斑变淡、痘痘消失 体内毒素排出,身体机能恢复
继续施灸
23 、左热右凉
血瘀或血虚 右侧疏通时多加强
24 、右热左凉
虚或气瘀 左侧疏通时多加强
25 、忽冷忽热
阴阳不平衡(晚上不睡觉,白天想睡觉) 继续施灸,加灸然谷
26 、上半身热或只是下半身热
不热的那半边经络不通 不通的半身,加大灸量
27 、局部皮肤凉 相应经络不通,阳气到达不了,相应的脏腑功能就会下降。
继续施灸,加强运动
28 、越来越凉,感觉冷
体内的经气充足,开始将寒气驱除体外 加大灸量
29 、粘汗 湿气重、脾虚
继续施灸,加灸脾虚、阴陵泉
30 、冷汗
寒气重,阳虚 继续施灸,加灸命门
31 、腹部或后腰出油
血液粘稠、血脂高、血液毒素过多 继续施灸,期间也可以拔罐等
32 、疼痛
体内的经气被激发,与病灶的邪气相搏斗时的反应 继续施灸,疏通相关经络
33 、腹泻
体内有寒湿,艾灸之后,阳气提升,体内运行时,肠胃功能开始恢复,肠蠕动增强,病邪化开,排出体外 继续施灸,脏腑中浊气排出体外,症状就会消失
34 、肾脏有酸痛感(腰酸腰凉),尿量增
肾功能不佳,肾气不足 继续施灸,多喝水,注意饮食
35 、脐部出黄水
有妇科或者肠胃炎症
继续施灸,多喝水,不要吃辛辣食物,常注意饮食卫生、加强运动
36 、脐下出水泡
有妇科或者肠道湿寒,严重的人会在脐周起一圈硬皮 继续施灸,多喝水,不要吃辛辣食物,常注意饮食卫生、加强运动
37 、肚脐出水泡,且还有红点 有妇科或者肠胃炎症
继续施灸,多喝水,不要吃辛辣食物,日常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该部位的清洁与干爽,加强运动
38 、排尿变多
身体毒素、寒邪从身体排出 继续施灸,可加灸肾俞、膀胱俞促进排毒
39、 染病
本身的慢性病,正气足了以后的正邪相争 在专业艾灸师指导配穴、施灸
40 、月经异常
调理过程中,也会消耗一部分人体津液,若吸收功能差,补液不足,此时气血虚弱,出现的假象 适当减少灸量,艾灸前后补充温水,适当吃一些山药等补益脾胃的食物,增加气血的转化这种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41 、月经提前或推后
气虚、血热、精神紧张、压力大 继续施灸,慢慢就会正常
42 、白带异常
寒邪循经而走,经脉绕于阴气,阳气增强之后,阴邪驱逐,正邪相争中,细菌暂时滋生,出现白带异常 继续施灸,保持外阴清洁、干爽,多喝水,尽量吃清淡的食物
43 、百会、鱼际穴,手心,涌泉冒凉风
体内瘀,有寒气 继续施灸
44 、百会冒热风
虚火旺 上焦少灸,灸滋阴的穴位及下焦为主
45 、鱼际冒热风
肺部有热 疏通手太阴肺经,经下焦为主灸或艾灸涌泉穴
46 、手心冒热风
心肺火旺 上焦部位少灸或不灸,好转反应后正常灸
47 、三阴交冒凉风
可能有妇科 加灸妇科穴位
48 、关节冒凉风
关节内有寒气,容易患关节炎 继续施灸,循序渐进加大灸量
49 、膝盖冒热风
胃火旺 加灸内庭泄胃火,少吃辛辣食物
50 、涌泉冒热风
肾阴虚 继续施灸,加灸太溪、照海
50种灸后反应,及应对措施
1、水泡体内的湿寒比较重
小水泡继续灸,大水泡针消毒后刺破挤出,避免感染,控制好灸量和火力,可以继续灸
2、红疹
体内的风、湿、寒比较重
改为悬灸会减弱,加灸曲池、大陵,期间可以刺血或者拔罐
3、口渴
上实下虚
继续施灸,灸前喝杯热水,多灸腿部
4、病症加重
身体虚弱,正气弱
继续施灸,配合食疗或中药
5、返病
正邪相争
加强营养,继续施灸,扶正祛邪
6、上火
表明体质热或灸量大,配穴不合理
加灸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下焦穴位,引火归元,控制好灸量和频率,灸后刮痧
7、口干舌燥
上焦有虚火
加灸曲池、合谷、太溪、照海,清虚降火
8、烦躁
体内有虚火
继续施灸,多灸腿部,少灸上焦部位,适当刮痧、拔罐
9、烫
经络有瘀堵现象,热无法渗透下去,烫的部位大多是有问题的部位:按下去有疼痛或结节的部位,或是平时不舒服、平时疼痛的部位。
艾灸前可先按摩,疏通经络,打开穴位后再灸
10、痒
体内有风邪
改为悬灸可减弱,用手揉,加灸曲池、百虫窝
11、不热
表明体内寒气较重,体内寒气与热抵消,因此感觉不到热;也可能因最近太疲劳,气血虚弱或经络不通
适当加大艾灸量,控制好火力
12、灸后皮肤红白相间点
经络不通
继续施灸,红白点会自动消失
13、头晕、头胀
下焦部位经络堵塞,艾灸补进的气血全拥到脑部,加上原本脑部经络不通,而导致头晕、头痛现象
头部和手臂进行适当刮痧、按摩;要序渐进施灸,可加灸大椎、合谷、太冲
14、全身无力感或增加酸痛
痛风、月内风、体内有风湿
继续施灸,慢慢该症状就会消失
15、全身乏力
体虚或其他病症
掌握好灸量和火力,注意饮食,加强运动
16、身体沉重
气血循环不畅、经络不通
继续施灸
17、呼吸急促或不顺畅,情绪不稳定、头重
心脏功能弱、心肌供血不足、血偏稠
适量施灸、配合医师治疗
18、想睡觉
经络疏通后需要更多的气血滋养,气血不足,则脑部缺氧,导致发困
食疗补气血,继续施灸
19、酸痛、疲劳、嗜睡
气血於堵或气血不足
食疗补气血,继续施灸,不要熬夜,适当运动
20、鼻流清涕
肺部有寒气,正气弱、免疫力差
加灸肺俞、迎香
21、面色红润有光泽,皮肤饱满滋润
经络开始畅通,皮肤得到气血的滋养
22、色斑变淡、痘痘消失
体内毒素排出,身体机能恢复
23、左热右凉
血瘀或血虚
右侧疏通时多加强
24、右热左凉
虚或气瘀
左侧疏通时多加强
25、忽冷忽热
阴阳不平衡(晚上不睡觉,白天想睡觉)
继续施灸,加灸然谷
26、上半身热或只是下半身热
不热的那半边经络不通
不通的半身,加大灸量
27、局部皮肤凉
相应经络不通,阳气到达不了,相应的脏腑功能就会下降。
继续施灸,加强运动
28、越来越凉,感觉冷
体内的经气充足,开始将寒气驱除体外
加大灸量
29、粘汗
湿气重、脾虚
继续施灸,加灸脾虚、阴陵泉
30、冷汗
寒气重,阳虚
继续施灸,加灸命门
31、腹部或后腰出油
血液粘稠、血脂高、血液毒素过多
继续施灸,期间也可以拔罐等
32、疼痛
体内的经气被激发,与病灶的邪气相搏斗时的反应
继续施灸,疏通相关经络
33、腹泻
体内有寒湿,艾灸之后,阳气提升,体内运行时,肠胃功能开始恢复,肠蠕动增强,病邪化开,排出体外
继续施灸,脏腑中浊气排出体外,症状就会消失
34、肾脏有酸痛感(腰酸腰凉),尿量增
肾功能不佳,肾气不足
继续施灸,多喝水,注意饮食
35、脐部出黄水
有妇科或者肠胃炎症
继续施灸,多喝水,不要吃辛辣食物,常注意饮食卫生、加强运动
36、脐下出水泡
有妇科或者肠道湿寒,严重的人会在脐周起一圈硬皮
37、肚脐出水泡,且还有红点
继续施灸,多喝水,不要吃辛辣食物,日常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该部位的清洁与干爽,加强运动
38、排尿变多
身体毒素、寒邪从身体排出
继续施灸,可加灸肾俞、膀胱俞促进排毒
39、染病
本身的慢性病,正气足了以后的正邪相争
在专业艾灸师指导配穴、施灸
40、月经异常
调理过程中,也会消耗一部分人体津液,若吸收功能差,补液不足,此时气血虚弱,出现的假象
适当减少灸量,艾灸前后补充温水,适当吃一些山药等补益脾胃的食物,增加气血的转化这种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41、月经提前或推后
气虚、血热、精神紧张、压力大
继续施灸,慢慢就会正常
42、白带异常
寒邪循经而走,经脉绕于阴气,阳气增强之后,阴邪驱逐,正邪相争中,细菌暂时滋生,出现白带异常
继续施灸,保持外阴清洁、干爽,多喝水,尽量吃清淡的食物
43、百会、鱼际穴,手心,涌泉冒凉风
体内瘀,有寒气
44、百会冒热风
虚火旺
上焦少灸,灸滋阴的穴位及下焦为主
45、鱼际冒热风
肺部有热
疏通手太阴肺经,经下焦为主灸或艾灸涌泉穴
46、手心冒热风
心肺火旺
上焦部位少灸或不灸,好转反应后正常灸
47、三阴交冒凉风
可能有妇科
加灸妇科穴位
48、关节冒凉风
关节内有寒气,容易患关节炎
继续施灸,循序渐进加大灸量
49、膝盖冒热风
胃火旺
加灸内庭泄胃火,少吃辛辣食物
50、涌泉冒热风
肾阴虚
继续施灸,加灸太溪、照海
附,日常艾灸须知:
①艾灸不可长期进行,一个礼拜内需休息1-3天,以不上火为判断依据。
②一般,腰腹每穴30-50分钟,躯干每穴15-20分钟,具体以自己感觉为依据,感觉舒服、灸后没有异常反应,可适当延长时间,但要循序渐进。
③每次艾灸了腰腹部,一定要兼顾的艾灸四肢部位,让气血沿周身循环,这样可以调和阴阳,让各种负面的排病反应减弱,艾灸效果也会更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