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健康之路 > 正文

甲鱼鳖类养殖之各种传染性鳖病预防及治疗措施有哪些,甲鱼病防治大全

编辑 | 水产研究社
最新首发 | 了解最新水产养殖知识,关注:水产研究社
水产研究社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水质调节,技术交流,生态养鱼,养虾,养蟹,健康渔业,您值得信赖的水产小帮手。28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1.红脖子病(又称大脖子病)
【症状】病鳖颈部红肿、充血,伸缩困难。有的病鳖全身水肿,腹部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不断溃烂,口鼻出血,眼睛白浊,严重时失明。
病鳖的口腔、食道、胃、肠黏膜有明显的点状、斑块状或弥散性出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

编辑 | 水产研究社

最新首发 | 了解最新水产养殖知识,关注:水产研究社

水产研究社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水质调节,技术交流,生态养鱼,养虾,养蟹,健康渔业,您值得信赖的水产小帮手。28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1.红脖子病(又称大脖子病)

【症状】病鳖颈部红肿、充血,伸缩困难。有的病鳖全身水肿,腹部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不断溃烂,口鼻出血,眼睛白浊,严重时失明。

病鳖的口腔、食道、胃、肠黏膜有明显的点状、斑块状或弥散性出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灰黄色,有针尖大小的坏死灶;脾肿大。

病鳖对外界环境反应的敏感性降低,行动迟缓,浮于水面或爬在岸边,大多在上岸晒背时死亡。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此病原菌在养殖水体中广泛存在,由于鳖体受伤,病原菌侵入体内大量增殖而引发该病。

【流行情况】该病流行时间长,流行季节为4~10月,水温18℃以上时发生,温室养殖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死亡率一般为20%~30%,最高可达60%。对各种不同生长阶段的鳖都有危害,尤其对成鳖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塘,杀灭病原体。

②鳖种放养前,注射鳖红脖子病免疫疫苗。

③做好分级饲养,避免鳖互咬受伤,受伤的鳖不要放入养殖池中。

④定期用浓度为2毫克/升的漂白粉或浓度为0.5毫克/升漂白精对池水泼洒消毒。

⑤发病时,用浓度为3~4毫克/升的漂白粉或0.4毫克/升的二氧化氯泼洒消毒,连续2次,隔1~2天一次;每千克鳖第一天用0.2克磺胺嘧啶或新诺明等药物拌饵投喂,第2天起药量减半,每6天为一个疗程,连喂2~3个疗程,同时按每千克鳖体重在饲料中添加0.5克复合维生素;或每千克鳖用庆大霉素2万国际单位,或卡那霉素20万国际单位等抗菌药物后腿皮下或肌肉注射。

2.出血性败血症(又称出血病)

【症状】发病初期,病鳖反应迟钝,行动迟缓,多浮于水面,继而停止摄食,粪便中有凝血块,常常长时间爬在岸边或晒台上不动。

病鳖往往体表完整无损,只是体色发黑,口腔发红,也有少数个体全身、四肢、颈部等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局部溃烂。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鳖口鼻出血,腹甲部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肝、肠、胰脏严重充血或出血,口腔、咽喉部出现溃疡。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也有可能是病毒。

【流行情况】流行季节为5~9月,可危害各个生长阶段的鳖,尤其是越冬苏醒后的成鳖、亲鳖及从温室转外塘养殖的成鳖。该病传染性强,流行迅速,潜伏期短,发病快,发病率一般为20%~70%,死亡率达10%~30%。

【防治方法】

①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发现病、死鳖及时捞出销毁,防止疾病传播。

②制备组织浆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③用浓度为2毫克/升的漂白粉,或浓度为0.5毫克/升的二氧化氯连续全池泼洒2~3次,同时内服磺胺类药物或土霉素,按每千克鳖体重磺胺类药物0.2克,或土霉素75毫克,拌入饲料投喂。

3.腐皮病

【症状】体表糜烂或溃烂是该病的主要特征,病灶可发生在颈部、背甲、腹部、裙边、四肢以及尾部。颈部皮肤溃烂剥离,肌肉裸露;

背甲粗糙或呈斑块状溃烂,皮层大片脱落;脚爪脱落,裙边有缺刻。病鳖精神不振,反应迟钝,活动微弱,不摄食,短期内死亡。

【病原】由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和无色杆菌等多种细菌所引起,其中以气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

【流行情况】流行季节为5~9月,7~8月是发病高峰期,温室养殖全年均可发病。

主要危害高密度养殖的成鳖,具有发病率高、持续期长、危害严重等特点,死亡率可达20%~30%。

该病的发生与水温及鳖体受伤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是由于养殖密度过高,鳖相互咬斗受伤并被病原菌侵袭感染所致,并且常与疖疮病、红脖子病等并发。

【防治方法】

①放养时,确保鳖种健康无伤,放养前用浓度为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浸洗30分钟,或用1%的聚维酮碘溶液浸洗20~30分钟。

②控制养殖密度,按鳖的规格大小分池饲养,防止鳖相互撕咬。

③注意保持水质清洁,坚持每周用漂白粉消毒池水一次,每立方米水体用药1~2克。

④对病情较轻的鳖可用3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0~30分钟;

病情较重的鳖,每千克鳖每天用氟哌酸或四环素30~50毫克,或氟苯尼考5~15毫克拌饵投喂,连用5~7天。

⑤每千克饲料中拌入10克板蓝根、20克三黄粉(大黄占50%、黄柏占30%、黄芩占20%)、10克辣蓼、10克地锦的四合剂粉,制成中药药饵投喂,连喂5~7天。

4.疖疮病

【症状】发病初期,病鳖的颈部、背腹甲、裙边、四肢基部等处长有一个或数个黄豆大小的白色疖疮。

随着病情的发展,疖疮逐渐增大,并向外突出,最后表皮破裂,此时用手挤压四周可压出黄白色颗粒状或豆腐渣状、有腥臭味的内容物,内容物散落后,形成明显的溃疡。

解剖发现病鳖肺部充血,肝脏肿大,呈暗黑色或深褐色,质脆,肾充血或出血,体腔中有较多腹水。

病鳖烦躁不安,食欲减退或不摄食,体质消瘦,常静卧于食台。

【病原】有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和产碱杆菌。

【流行情况】各个生长阶段的鳖都可感染,尤其对稚、幼鳖的危害较大,体重20克以下的稚鳖发病率可达20%~50%。

流行季节为5~10月,发病高峰是6~7月,温室养殖时,四季均可发病。在连续阴雨天气,养殖密度过大,水质不良,且晒背条件较差的池塘容易流行。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塘,放养密度合理并大小分养,注意改良水质,多投喂营养丰富的鲜活饵料,并防止鳖体受伤。

②在发病季节,定期投喂药饵进行预防,每100千克鳖每天用土霉素7.5克拌饵,连喂6天;

每半月用1~2毫克/升的漂白粉或20~30毫克/升的生石灰全池泼洒一次。③发病时,用浓度为0.4毫克/升的二氧化氯全池泼洒,连续2~3 次,隔天一次,同时投喂土霉素药饵,每千克鳖每天用药0.1克,连喂6天;

发现病鳖及时捞出,用每立方米含20克土霉素的药液浸泡48小时,并投喂土霉素药饵。

5.红底板病(又称赤斑病、红斑病、腹甲红肿病)

【症状】病鳖腹部红肿发炎,出现红斑,严重时红斑连成一片,局部出现溃烂,严重时背甲、腹甲出现糜烂状的增生物。

大多数病鳖颈部红肿,口、鼻充血发炎。病鳖停食,反应迟钝,常趴在晒背台、食台或岸边不动,极易捕捉,一般2~3天后死亡。

解剖病鳖,发现肝脏肿胀,大多为土灰色,有暗红色淤血块,呈“花斑状”,也有的病鳖肝脏呈暗黑色;肠道充血、无食物。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流行情况】该病危害各个生长阶段的中华鳖,以成鳖和亲鳖尤为严重。一年中水温20℃以上的季节均可发生,发病高峰期为5~8月。

该病来势凶猛,暴发集中,传染性极强,对亲鳖的危害尤其严重,可导致大批死亡,发病率达50%左右,死亡率可达40%。

【防治方法】

①谨慎操作,尽量避免鳖体受伤。

②发病季节,每10~15天用每立方米20~30克生石灰或1~2克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改善水质;定期用土霉素、磺胺类或氟苯尼考拌饵投喂进行预防。

③对轻度感染者,用30~40毫克/升的土霉素浸泡30分钟,重者每千克体重在后腿肌肉部位注射链霉素20万单位,并投喂复方新诺明药饵,每千克鳖每天用药0.1~0.2克。

6.爱德华氏菌病

【症状】病鳖表皮脱落,腹面中部可见暗红色的淤血,略显浮肿;

肝脏肿胀质脆,有米黄色小点,严重时小点融合成一片,形成典型的结节状肉芽肿,局部坏死;

胆囊肿大,呈墨绿色;

肾、脾肿大、出血,呈深紫色;肠道发白,呈贫血状;腹腔有腹水,背腹甲内壁有淤血。病鳖精神不振,动作缓慢无力,常浮于水面或岸边呆滞不动。

【病原】迟缓爱德华氏菌。

【流行情况】该病流行水温为20~33℃,主要危害温室养殖的稚、幼鳖。该病病情发展较缓,一般不会引起暴发性死亡。

【防治方法】

①加强水质管理,每15~20天用浓度为20~30毫克/升的生石灰泼洒一次。

②在饲料中添加50%左右的新鲜蔬菜或适量的复合维生素。

③发现病情,可按每千克鳖体重每天投喂50毫克卡那霉素,或20~60毫克庆大霉素,或100毫克新霉素,连喂5~7天,并在第一天全池泼洒30毫克/升的生石灰,第七天泼洒0.5毫克/升的强氯精。

7.白底板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症)

【症状】病鳖体表光滑完好,无任何外伤、疖疮等异常症状,腹甲苍白色,呈极度贫血症状,大多数个体全身性水肿;

解剖时切口处无血液流出,腹腔内有大量透明黏性积液;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胆囊肿大;肠道发白,呈贫血状,后肠内常有凝血块;

胃内无食物,有或稀或浓的无色黏液;心脏内血液较少,并呈淡红色,稀薄如水,凝固不良。

病鳖无食欲,反应迟钝,摄食量明显降低;部分病鳖在夜间游至岸边,脖子伸直、翻转直至死亡,或四肢无力,行动迟缓,浮于水面难以沉底。

【病原】关于该病病原,尚无定论,有细菌、病毒、细菌病毒混合交叉感染以及其他原因之说。

陈晓凤报道白底板病的病原有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普通变形杆菌, 叶巧真、沈锦玉等认为该病是由病毒和细菌双重感染引起,王鸿泰认为饲料酸值是导致鳖患白底板病的重要因素。

【流行情况】白底板病是近几年来对中华鳖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一种流行性疾病,一旦发生往往很难控制,如不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造成大面积死亡。

该病病程短,发病急,死亡率高,防治难度大。该病流行时间长, 5~10月份均有发生;发病范围广,幼鳖、成鳖、亲鳖都会发病。主要流行于集约化、高密度的养殖模式,其中以温室养殖发病率较高,其次是温室与外塘相结合的二段式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发病率较低。

【防治方法】

①定期在饲料中添加2‰复合维生素和1‰~3‰免疫多糖等免疫增强剂,增强中华鳖的抗病能力;在养殖管理中尽量避免水温变化过大;定期进行水体消毒,每15天用生石灰30克/立方米全池泼洒,使池塘水体偏碱性;

②发病时,用强氯精全池泼洒,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5克,或二氧化氯全池泼洒,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5克,每隔3天泼洒1次,连续泼洒2~3次;

用银翘板蓝根散(主要成分:板蓝根、金银花、黄芪、连翘、黄柏等)拌饲投喂,按每千克鳖体重用量0.16~0.24克,或每千克饲料用量3.2~4.8克,连喂10~15天;或每千克鳖体重投喂6克盐酸吗啉胍、0.2克复方新诺明、0.3克维生素K、12克维生素C、5克维生素E,连喂15~20天。

8.腮腺炎

【症状】病鳖颈部异常肿大,但不发红;全身浮肿、脏器出血,腹甲上有出血斑,但体表光滑。

病鳖因全身水肿导致运动迟缓,不愿入水,常静卧食台或晒台引颈呼吸,不食不动,最后伸颈死亡。

临床上存在两类不同的症状,一类是出血型腮腺炎,是鳖腮腺炎病的早期症状,表现为腮腺充血发红、糜烂程度较轻、有分泌物,口腔、食道、肠道充血发炎,底板、四肢、尾部充血;另一类为失血型腮腺炎,是鳖腮腺炎病的后期症状,表现为腮腺淡白糜烂,有分泌物,食道、肠管有墨黑色淤血块,腹甲、肌肉灰白无血色。

【病原】病原尚不清楚,主要报道的病原有病毒和细菌。已报道的病毒有疱疹样病毒、虹彩样病毒、弹状样病毒、呼肠孤样病毒等,已报道的细菌有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

【流行情况】该病有强烈的传染性,而且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主要发生于5~9月,发病水温 25~30℃,其中5~6月鳖冬眠刚苏醒时可出现明显的发病和死亡高峰。

发病率一般在20%~60%,发病后10~15天开始死亡,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很高,可达60%以上。病鳖、发病池塘排出的水都有可能成为疾病传染源,一些捕食鳖的鸟类也有可能传播该病。

【防治方法】

①每隔20天左右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等对池水消毒一次;

定期在饲料中交替添加大黄、板蓝根、黄芩、黄芪、连翘、穿心莲、鱼腥草等中草药,用量一般为每千克鳖体重100~150毫克,每月1次,每次连续5~7天,煎水拌饵投喂;

发病季节可再投喂一些复方新诺明、氟苯尼考、病毒灵等药物,用量一般为每千克饲料4~6克。

②发病时,用二氧化氯、二溴海因、季铵盐碘制剂等对鳖池进行水体消毒,连泼3天;消毒后3~4天及时加注新水和泼洒有益微生物制剂,保持水体内有益藻类和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的稳定平衡;

用根莲解毒散(主要成分:穿心莲、黄芪、板蓝根、甘草、鱼腥草等)拌饲投喂,添加量为饲料量的1%~2%,连喂5~7天。③治疗期间发现病鳖应及时捞出并作深埋或销毁处理。

9.白斑病(又称毛霉病、白霉病)

【症状】患病初期,鳖的裙边、背腹甲出现白色斑点,随后白点增多,逐渐蔓延至四肢、尾部和颈部;病情严重时,白色斑点连成一片,形成一块块的白斑,最后表皮坏死、崩解、剥离。患病的稚鳖、幼鳖食欲减退,烦躁不安或在水中独自狂游,或瘫软地匍匐在池边和食台上,对外界惊吓无任何反应。

病鳖体力极弱,腹部朝天后,无法再翻转过来,最终消瘦死亡。

诊断此病时,可将病鳖浸没在清水中,若在背部见到芝麻状大小的白点或一块块的白斑,且镜检可见霉菌菌丝,即可确诊。

【病原】由毛霉菌感染引起。各种原因造成的体表损伤、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水质过于清瘦、水温波动过大均是诱发本病的因素。

【流行情况】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以春季4~6月稚幼鳖越冬苏醒后和秋季9~10月越冬前最为严重;

流行水温是15~35℃,当水温在25℃以上时最易发生。该病传染极快,如果不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感染率可达60%以上,死亡率一般在30%左右。

【防治方法】

①在捕捞、运输等操作时,要谨慎小心,尽量避免鳖体受伤。②调节水质,使透明度保持20~30厘米,使池水呈浅绿色。

③用0.05%的食盐和0.05%的小苏打合剂,或福尔马林20~30克/立方米,或高锰酸钾4克/立方米,或二氧化氯0.3~0.6克/立方米全池泼洒。

④发现病鳖及时捞出,用4%的食盐溶液浸浴鳖体5分钟,或将鳖置于阳光下晒30~60分钟,每天1次,反复数次。

⑤每100千克鳖添加维生素E 5~10克,拌饵投喂,连续15天。

10.水霉病(又称白毛病)

【症状】病鳖的颈部、背甲、四肢或全身等处长有柔软、灰白色绒毛状物,在水中观察时呈絮状;

大多数情况下,绒毛状物因粘有水中污物而呈褐色或污物的颜色,严重时身体背面犹如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棉絮;病鳖食欲减退,焦躁不安,消瘦无力。

【病原】水霉菌、绵霉菌等真菌。

【流行情况】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秋季节水温在18~25℃时最易流行,若鳖体有外伤时更易感染。该病对稚、幼鳖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同鳖白斑病。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jiankang/12343.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这四类食物不可与小葱同食 下一篇:为什么吃饭的时候发热呢,为什么一吃饭浑身发热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