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肚子疼是吧,在车上生孩子肚子很疼
科大大接诊过很多肚子疼的孩子,问诊时发现很多宝妈都拿捏不准,孩子到底是真疼,还是装疼。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孩子上一秒活蹦乱跳,下一秒蜷缩着喊肚子疼,这种情况还真不是孩子说谎,很多时候可能是得了肠系膜淋巴结炎。
它在各类腹痛中,极易跟其他病症混淆。今天,就来聊一聊,肠系膜淋巴结炎该怎么识别、怎么治?
人体全身都分布着淋巴。
它们起着抵御外来入侵病毒和细菌的作用,是人体重要的保护屏障。
娃肚子疼,大概是最让宝妈困扰的难题之一了。
科大大接诊过很多肚子疼的孩子,问诊时发现很多宝妈都拿捏不准,孩子到底是真疼,还是装疼。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孩子上一秒活蹦乱跳,下一秒蜷缩着喊肚子疼,这种情况还真不是孩子说谎,很多时候可能是得了肠系膜淋巴结炎。
它在各类腹痛中,极易跟其他病症混淆。今天,就来聊一聊,肠系膜淋巴结炎该怎么识别、怎么治?
人体全身都分布着淋巴。
它们起着抵御外来入侵病毒和细菌的作用,是人体重要的保护屏障。
当淋巴受到病毒、细菌等攻击时,就有可能出现肿大疼痛的症状。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肠系膜淋巴结炎便是如此。
多数时候,它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较少情况是由细菌、支原体等感染引起。
因为幼童淋巴系统发育活跃,肠道屏障功能不完善,所以肠系膜淋巴结炎在8岁以下的孩童中尤其常见。
确诊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一般符合以下症状: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腹部疼痛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症状。
因为疼痛位置都集中在腹部,临床诊断上肠系膜淋巴结炎易跟阑尾炎、肠套叠等混淆。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记住这张图,有效区分: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反跳痛:按压时痛,手指离开后痛感更强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但要注意的是,当确诊肠系膜淋巴结炎时,并不意味着孩子不合并存在阑尾炎、肠套叠等。
有时就是阑尾炎、肠套叠等导致了淋巴结炎症,所以,必要时要全面排查。
除了存在误诊,肠系膜淋巴炎还存在过度诊断问题。
目前,腹部B超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要检查手段,肠系膜淋巴结炎B超结果基本会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但,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炎。
01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很多时候是生理性原因导致的: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还有少部分是病理性原因,比如存在呼吸道感染、肠胃炎症、白血病、急性淋巴瘤等病症时,也可能诱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要注意排查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原因。
如果是病理性原因,需要听从医嘱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02
肠系膜淋巴结炎
肠系淋巴结炎大部分则是由病毒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它属于自限性疾病,通常在1-4周内消退,也有不少孩子会持续10周。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但这不意味着大家可以放任不管。
当怀疑孩子有肠系膜淋巴结炎时,建议挂儿科、消化内科或普外科做进一步检查。
特别是当症状长时间不消退、体重减轻或出现其他全身性症状时,需要评估是否有其他危急重症。
同时,切记不要自行使用抗生素或听信偏方给孩子治疗!
为什么不建议大家滥用抗生素、偏方呢?
咱们挨个说。
抗生素只对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炎有效,前面咱说过,多数淋巴结炎是由病毒引起的。
除非确诊孩子的腹痛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否则,不建议自行使用头孢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至于偏方藿香正气水、肚脐贴,同样不建议使用: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有些家长可能会杠:我家孩子用了这些很有效果,没多久就好了。
别忘了,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自限性疾病。
它跟“感冒吃药7天好,不吃药一周好”是一个道理。
可能是孩子自行好转,导致出现了“偏方、中成药”有效的错觉(抗生素同理)。
那是不是放任不管呢?
当然不是。
如果是严重的细菌性淋巴结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化脓性淋巴结炎,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和呕吐、腹痛等肠梗阻症状。
对于其他的淋巴结炎,就像感冒吃药可以缓解不适一样,我们做好下面4点,也可以有效减缓孩子的痛感:
☆热敷
用热毛巾敷在孩子的疼痛位置上,注意水温不要过高,以免烫伤。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嫌热水麻烦的话,也可以整个热盐袋给孩子敷一敷(缝个布袋,将盐炒热放入袋中)。
注意,用热盐袋最开始时要多垫几层布,以免烫伤孩子,随着盐温下降慢慢减少阻隔的布料。
☆忌生冷辛辣
患病期间,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忌食生冷、油炸、粗纤维含量高、辛辣和油腻的食物等。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恢复之后,要注意均衡饮食,粗细粮搭配、多摄入优质蛋白质。
☆益生菌
如果是细菌感染导致的淋巴结炎,且伴随着便秘或腹泻症状,可以听医嘱适当服用抗菌素控制感染,同时可以服用益生菌调理肠道菌群。
冲泡益生菌要注意以下4点:
图片来源:科学家庭育儿原创
☆运动
患病期间静卧休息,恢复体力,病情严重时需遵医嘱暂缓进食。
但身体恢复之后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比如跑步、游泳、踢足球等。
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是抵御一切疾病的根本。
同时注意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多拥挤的密闭场所,减少患感染性疾病的机会。
好啦,今天的科普到此结束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