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作者
0 评论
85 阅读
#头条群星8月榜#
大家好,我是倡导“人人如龙”的镭师兄,今天我们聊一下“脸盲”这个话题。
一、一个朋友的尴尬有个朋友最近参加了一个线下的论坛,与很多人交换了名片,其中有一些人是业界小有名气但是又长着一张大众脸,很难记住。
他昨天坐地铁时遇到了其中的一位,对方认出了他,很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他一时半会没想起对方是谁,含含糊糊地应付几句就出了地铁站,然后才想起来对方是谁。
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脸盲,也不清楚怎么办,就和我在喝咖啡时抱怨,说现在人都长得一个模样。
#头条群星8月榜#
大家好,我是倡导“人人如龙”的镭师兄,今天我们聊一下“脸盲”这个话题。
一、一个朋友的尴尬
有个朋友最近参加了一个线下的论坛,与很多人交换了名片,其中有一些人是业界小有名气但是又长着一张大众脸,很难记住。
他昨天坐地铁时遇到了其中的一位,对方认出了他,很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他一时半会没想起对方是谁,含含糊糊地应付几句就出了地铁站,然后才想起来对方是谁。
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脸盲,也不清楚怎么办,就和我在喝咖啡时抱怨,说现在人都长得一个模样。
我说:“这个问题不能怪别人,是你没有在记忆中给对方挪个空间存放对方的信息,说明对方在你心中没有重要到某个程度。”
“呃,说得好像有点道理,那我怎么办,在论坛中,遇到的人又多,接触时间又短,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记住,说实话,我也没工夫在这个上面花时间。”
“嗯,这是人之常情,不过还是有一些技巧的。”
二、如何走出脸盲
遇到问题不清楚如何解决时,可以先分类,就可以找到出路。
1、将人员分类,留出记忆空间保存“次重要”的信息
人是一种“价值”生物,只会关注最有“价值”的人或信息,所以当我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人和事物的时候,就给这些信息进行“价值”的权重分类,确保最“重要”的信息放入脑海中。
事实上,我们会本能地记住最重要的信息,对于“次重要”的信息则记忆模糊,在几天之后就会忘记这些“次重要”的人和事,这部分信息才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
例如你参加了一个研讨会,某个业界牛人带着秘书一起参加,牛人秘书的信息就是“次重要”信息,也可能是你以后和牛人保持联系的关键链接。
对于“次重要”信息,可以与最重要的信息绑定在一起,建立一个“信息块”,记录在脑海中和手机中,我将这个操作称为“信息磕CP”。
工作与生活中,这种“信息CP”非常多:
家长会上,你孩子的好友与他的家长信息。客户办公室中,信息科科长和他最得力的下属。你家附近的路边,专门拍照的交警和他出现的时间规律。跑步团中,某个跑友和他的特点信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一个“次重要消息”,它的作用不言而喻,如果你平时对“稻草”重视一点,那么就不会有机会让它压垮你。
2、根据关键特征,起个名字或者绰号
有时候,单纯地记忆对方的名字、头衔、背景,可能很难记住他,那么就根据他的特点给他起个绰号吧,起码可以确保你能记住他的一部分。
你在某个饭局上认识了一个非常有气质的商人,但是双方短期内没有什么交集,那么你就可以给他起个只有你知道的绰号:“胖胖的儒商”,他的三个特点都包括在里面了:胖、儒雅、商人。
在心理学上,只要你给人和物起了名字,对方就在你的心智中占据了一个位置,你会牢牢地记住他。
例如你买了个玩具熊,如果不起名字,这个玩具熊很快就放在角落中落满了灰尘,但是如果你给他起了个类似“大力哥”的名字,你就会和它有很多互动,即使很多年之后从沙发地下翻出来,你也会惊喜地说“原来大力哥在这里啊,我找你好多年了。
对我们来说,一个名字就是一段记忆,就是某个时间和情感的锚定物。
当然,这些名称和绰号,最好就在你心里留住即可,最多在极亲密的小圈子中流传,太多人知道也不太好。
3、找个借口,说“我昨天撞头了,有点失忆,你是哪位?”
如果确实记不住对方,也没精力去给别人起名字,那就找个借口,暗示自己不清楚对方是谁:
对方其实不是很在乎“你记不住他”,而是在乎有一个“你记不住他的理由”,即使这个理由看起来很荒谬,那也没关系,大家都能说得过去就可以了。
三、一句话总结
之所以会有脸盲,一方面是对方的信息没有重要到让你牢牢记住,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没有掌握一些应对的策略:
1、将对方的信息分类,有重点地记住“次重要”的信息。
2、根据对方特点起个名字或者绰号,形成记忆的锚定。
3、找个理由说自己不清楚对方是谁。
在我们漫长而美好的一生中,有些人会牢牢占据我们的心田,有些人你记住他的特点即可,有些人忘记就忘记吧,再次会面时找个理由再次互动起来即可。
(“人人如龙”,我是聚焦个人优势与洞察力的镭师兄,如果觉得内容还行,请您点赞、关注、转发。)
脸盲症如何有效记忆他人的面目?
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己用一个本子把顾客的各种特征和姓名联系起来,把他们的爱好都记下来,时间长了不但是足疗店的财富也是自己的财富。名字作为每个人特有的标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去尝试记住别人的名字,不仅是对他们的尊重和表示你对他们的重视,同时也让别人对你产生更好的印象。
有脸盲症,见过一二次的人,经常认不出来,怎么破?是记忆力不好吗?
脸盲症又称为“面孔遗忘症”。 脸盲症图示 最新研究发现,过去被认为极为罕见的脸盲症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较为普遍。 编辑本段症状 该症状表现一般分为两种: 1、患者看不清别人的脸; 2、患者对别人的脸型失去辨认能力。 脸盲症 3、补充说明: (1)即便是熟人,也会形同陌路 (2)只能靠细节记住你。比如你是一个卷发的家伙(拉直后我就忘记你);比如你鼻子上有痣(离我太远看不到时,你只能是小谁家的小谁);比如你走路时像鸭子(坐着的时候休想让我跟你打招呼) (3)几乎分不清所有明星的脸,即使那个人天天在电视上晃点。 (4)人名与人经常对不上号 (5)整体记忆力不如常人 编辑本段脸盲症原因 大脑中很多个部位都参与了对容貌影像的信息处理,不过影像学研究表明一个叫做梭状回面孔区的部位尤其重要,这是大脑颞叶的一部分,颞叶是耳朵上方的一大块大脑皮层。大脑后部的枕叶面部区可能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负责分辨看到的物体是不是人脸。同样在颞叶里的颞叶上沟能够对被观察者的表情变化和视觉角度变化作出反应。 20世纪40年代,德国斯图加特附近的温浓达尔疗养院里,神经病学家约阿希姆·博达默检查了两名在二战中头部严重受伤的病人,提出了短回路能够有选择性地存于大脑的面部识别系统中。博达默注意到,尽管病人可以看到人脸,却认不出来是谁,最终得出结论:看到和认出人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大脑功能。在1947年的论文中,博达默首创了“prosop-agnosia”这个词,这是由希腊文“prosopon”(脸)和agnosia(意思是认不出来或不知道)构成的。 在随后的许多年里,医生们在中风病人和其他患神经疾病的病人,特别是那些枕叶和颞叶之间的组织受损的病人中观察到了这个现象。然而直到1976年,先天性的面容失认症才出现在医学文献中:一个女孩经过一两个月,熟悉了同学的声音和穿着后,才认得他们。在此后的25年里,只有大约十几个病例被报道。 编辑本段研究案例一 现年38岁的塞西莉亚·伯尔曼是斯德哥尔摩的一位电脑专家。伯尔曼一直在辨认别人面孔方面存在问题,小时候,她只能从学校照片中费力地找到自己的脸,如今,要想描述出其母亲的容貌,她也要费上九牛二虎之力。多年来,伯尔曼得罪了无数朋友,有时在临近街道或在办公室走廊走过时,因为自身存在的障碍,她与朋友擦肩而过。伯尔曼说:“人们认为我是势利小人。因为他们认为我连个招呼都不想打,因此不愿同我交往,使我失去了结交新朋友的机会,这令我十分伤心。”伯尔曼所患的面孔遗忘症(prosopagnosia),更为通俗的说法是脸盲症。 这种疾病被认为是极其罕见的现象,主要是由大脑损伤所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肯·纳卡亚玛说,截止到几年前,脸盲症记录在案的病例大约只有100例。上个月,德国一研究小组第一次将该病的流行程度以图表形式做了详细说明,其研究结果值得关注。此项研究结果刊登在《美国基因学杂志》上。这项最新研究显示,脸盲症(在希腊语中,prosopon意为脸,agnosia意为不知)具有很强的遗传性,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疾病实际上比较普遍,患者感到非常痛苦,其患病比例约为五十分之一,单在美国就有500万患者。德国明斯特人类基因研究院托马斯·格鲁特博士说:“这个比例的确是太高了,着实让人唏嘘不已。”格鲁特是这篇论文的作者之一,他本人就深受脸盲的困扰。 编辑本段研究案例二 不过,在诸多受害者当中,每个人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对多数患者而言,分清一张脸并不是什么难事。脸盲症患者同任何人一样,能看清眼睛、鼻子和嘴。尽管轻度患者要想记住少数人的脸,只能进行自我锻炼(据说,这一过程同将一块石头与另一块石头区分开来差不多)。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无法辨认家人的脸,甚至是自己的脸。40岁的霍华德是来自科罗拉多州玻尔得市的一位家庭主妇,她说,当自己站在拥挤的公共卫生间镜子面前时,她会先做个鬼脸,正如她所说:“这样我就能辨认出哪张是自己的了。” 多数脸盲症患者早早练就了应对技能。他们可以根据诸如发型、声音、步态或体形等特征来辨认对方。他们会尽量避免去能够偶遇熟人的地方。当行走在大街上,他们装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他们要么对每个人笑脸相迎,要么对所有人置之不理。简言之,他们会发展成为伪装自身官能障碍的娴熟专家。格鲁特说:“这也正是那么长时间以来,脸盲症患者堂而皇之走在人们面前,不露蛛丝马迹的原因所在。” 在此项新研究中,格鲁特及其同事对当地高中和医学院的689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17位学生存在脸盲症。在对17位患者中的14个家庭做出进一步访谈后,研究人员发现,他们中的每一位至少有一位亲属存在同样症状。通过遗传模式判断,格鲁特推测,脸盲症或许是由于个别显性基因存在缺陷所致,因此 脸盲症 ,如果父母一方存在这种症状的话,其子女受遗传的比率高达50%。 霍华德就是那些受遗传影响的诸位孩子中的一位。去年,她从一篇新闻报道中获悉脸盲症这个词,她忽然发现,原来自己就患有这种病。随后他与伦敦大学的布拉德利·杜查尼取得联系,后者同哈佛大学教授纳卡亚玛共同负责脸盲症研究中心。去年4月份,布拉德利给霍华德、她的父母以及其他6位兄弟姐妹做了一组面孔识别测验,包括一项辨认名人面孔的测试。霍华德一家人的得分均在平均水平之下。布拉德利说:“我向他们中的一位出示一张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照片,结果她却将其看成波姬·小丝(前世界超级模特)。” 编辑本段分析 神经学专家对大脑如何感知面容的过程了解得还不全面,只知道从事这一工作的能力从一出生便具备,涉及大脑不同区域的广泛分布,或许反应面部对生存感知的重要性。同陌生人比起来,婴儿更喜欢看母亲的容貌,并能迅速学会如何区分男人和女人的脸。但在脸盲症患者中,那一神经路线的某些通道似乎被切断。大脑扫描显示他们的颞叶和枕骨脑叶都有损伤,而大脑的这两个区域就主要负责面部识别。 如今,像伯尔曼一样饱尝脸盲之苦的患者应该意识到,还有许多人与他们同病相怜,所以应放宽心情,不必负担过重。伯尔曼与邮件列表中那些脸盲症患者最初取得联系是在2000年。她说:“只有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我在他们中的位置。那种感觉令人如此欣慰。我一连哭了好几天。” 编辑本段危害 脸盲症”患者并非记忆力差,他们能够记住名字、电话号码,甚至读过的书籍。但令人困惑的是,他们无法记住别人的长相,甚至镜中的自己模样。譬如塞勒斯经常对着镜子看自己,但她就是记不住自己的模样。科学家认为,一个单独的病变基因可能导致了“脸盲症”,并使它能够被遗传给后代。 脸盲症 直到最近,人们还认为这种特殊的脸盲症极其罕见,全世界记录在案的大约只有100例,大多数是因为外伤、中风或大脑疾病引起的。 美国哈佛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家中山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布拉德·迪谢纳和我们所作的调查都表明,全球有2%-3%的人患有这种感知缺陷。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仅美国就有600万患者。他们中许多人不觉得自己的感知有什么问题,因为他们从来就是这个样子——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种病一直没有被察觉。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面容失认症还会遗传,可能是由一个基因突变引起的。 编辑本段治疗方法 神经学专家对大脑如何感知面容的过程了解得还不全面,只知道从事这一工作的能力从一出生便具备,涉及大脑不同区域的广泛分布,或许反应面部对生存感知的重要性。同陌生人比起来,婴儿更喜欢看母亲的容貌,并能迅速学会如何区分男人和女人的脸。但在脸盲症患者中,那一神经路线的某些通道似乎被切断。大脑扫描显示他们的颞叶和枕骨脑叶都有损伤,而大脑的这两个区域就主要负责面部识别。 脸盲症 饱尝脸盲之苦的患者应该意识到,还有许多人与他们同命相连,所以应放宽心情,不必负担过重。目前脸盲症仍属于医学难题,科学家称还没有任何的治愈方法。 编辑本段相关案例 案例1 父女经常见面“不相识” 美国大学退休教授杰姆·赫德和他的两个女儿凯瑟琳、简妮尽管在一起生活了好多年,但他们却经常彼此“见面不相识”,原来赫德一家患有一种罕见的“面孔遗忘症”又称脸盲症。 杰姆·赫德是一名退休的美国大学艺术系教授,他经常会忘记熟人长得什么样。经常有熟人在路上跟他打招呼,但赫德却压根记不起此人是谁,他只能假装认识他,免得引起尴尬。赫德说:“我一直隐藏自己的缺陷,我认为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患有这个毛病。” 不过,赫德渐渐学会了通过声音、发型、体型或走路姿态来辨认他人的身份。 在赫德无法辨认的众多脸蛋中,竟然还包括他自己家人的脸。但赫德后来才知道,他的两个女儿——艺术家凯瑟琳和神经学家简妮竟然也遗传了他的“脸盲症”:她们不但经常认不出老爸的脸,甚至也经常忘记老妈长什么模样!这一家人经常会出现“见面不相识”、擦肩而过不打招呼的怪异景象。 女儿将别人儿子接回家 事实上,父女三人并不具有视觉障碍,他们都能看清楚别人的脸,但只是无法分清那些是谁的脸,无法记住那些看过的脸。 简妮称,她对自己的“脸盲症”从来没有太重视,直到有一天她到托儿所去接儿子加布里尔时,才震惊地发现自己竟然接错了孩子,将别人的孩子当自己儿子接了回来。简妮说:“我感到事情有点不对头,我将那个孩子接回来后,有点不确定他是否我的孩子。我感到非常困窘。最后我通过询问,才知道他的确不是我的儿子。” 一生没记住一张脸 赫德一家并非惟一遭受“脸盲症”折磨的家庭,在美国另一所大学教授英语的女教师海瑟·塞勒斯也患有同样的怪病,并且更加严重。当她走进当地一家餐馆时,尽管许多人都跟她打招呼,但所有脸蛋对于她来说都是陌生人。塞勒斯从来没有记住过一张脸,即使是那些和她朝夕相处的人。 案例2 据报道,希瑟·赛乐斯是美国密歇根州霍普学院的一名英语教授,尽管平时记忆书本内容、姓名和电话号码都没有问题,却看不懂电影或电视剧,因为剧中人物的脸孔在她看来都一样!不久前,希瑟被诊断出患上“脸盲症”,又称“面部辨识能力缺乏症”的怪病。 《美国基因学杂志》7月号刊登的一篇德国人类基因研究专家——汤马斯·葛鲁特与玛提娜·葛鲁特夫妇的研究报告称,“脸盲症”过去曾被认为十分罕见,然而研究人员在德国蒙斯特随机找出689个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现罹患此症的概率高达2.47%,与美国的比例差不多。 科学界尚未发现是哪个基因引起这种症状,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是一种遗传疾病。研究表明,在每个“脸盲症” 患者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位也患此病,男人和女人遗传到这种病症的几率相等。 赛乐斯的丈夫也是“脸盲症”患者,但妻子玛提娜却在结婚20年后才发现此事,那是因为他早已学会弥补的诀窍,比如记住一个人的穿着、举止、神态、发型或声音。而这也是很多“脸盲症”患者克服疾病障碍的共同秘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