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健康之路 > 正文

防范微信泄密一定要警惕这几种心理行为「防范微信泄密一定要警惕这几种心理」

近年来,微信泄密问题多发频发,需要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引起警惕,并且注意加以防范。
心理是行动的先导,从保密管理实践和大量泄密案例分析来看,微信泄密行为往往源于一些错误的心理认知,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捷径心理
有的同志只求工作效率,不顾保密纪律,在传达上级精神和领导指示时,觉得使用微信一键发送、静待回复的做法省时省力。这种心理,究其根本是把保密纪律当成了工作开展的“绊脚石”,而非保护国家安全利益和个人前途命运的“安全绳”,表面上便捷了工作,实则方便了敌特窃密。

近年来,微信泄密问题多发频发,需要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引起警惕,并且注意加以防范。

心理是行动的先导,从保密管理实践和大量泄密案例分析来看,微信泄密行为往往源于一些错误的心理认知,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捷径心理

有的同志只求工作效率,不顾保密纪律,在传达上级精神和领导指示时,觉得使用微信一键发送、静待回复的做法省时省力。这种心理,究其根本是把保密纪律当成了工作开展的“绊脚石”,而非保护国家安全利益和个人前途命运的“安全绳”,表面上便捷了工作,实则方便了敌特窃密。

典型案例

2020年,某单位干部李某通过微信群传达1份秘密级通知,案件发生后被处行政记过处分。李某在接受调查时坦言,其单位在外人员有十多个,手头上事情一多就想走“捷径”,忽视了保密纪律,现在想来悔不当初。

炫耀心理

有的同志不以保密为责任、却把知密当“本事”,工作中知晓了外界关注的涉密信息,迫不及待地想在微信群“爆料”、在朋友圈发帖,明目张胆地把涉密信息“炫耀”出去。这种心理,本质上是虚荣心作祟。为了成为朋友眼中的“消息灵通人士”“圈里人”,不惜把关乎国家安全利益的秘密信息当成提升个人影响力的资本。

典型案例

2017年,某领域改革方案初步确定,某单位干部强某看到后觉得涉及圈内好友的切身利益,就私自拍摄方案草稿,通过微信向好友通风报信,被好友发至其单位微信群,引起疯狂转发和热烈讨论,给改革大局造成严重干扰。

自恕心理

有的同志在遇到传达紧急事项或者上级催要材料时,觉得当务之急是想方设法抓紧完成任务,选择便捷的微信联系没什么问题,只要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了工作,即使违反了保密纪律也无伤大雅、情有可原。这种心理,本质上是没有认清一旦发生泄密问题意味着工作归零的道理,以致本末倒置、是非颠倒。

典型案例

2019年,某单位干部廖某使用微信传达1份机密级的紧急通知,在接受调查时非但没有悔意,反而觉得自己很冤枉,称“时间那么紧,不用微信根本传达不过来”,直到面对调查人员“为什么不发动骨干分头传达”“是泄密危害大还是传达延误危害大”的质问,才幡然醒悟、后悔不迭。

从众心理

有的同志看到别人使用微信传发涉密信息,觉得即使违规了,追究起来也是法不责众,如果在这样的“小事”上也规规矩矩,会被别人看成胆小怕事。最终,自己也成为“破窗效应”的俘虏,盲目跟风违反保密纪律。这种心理,本质上是在常见的违规现象面前丧失了独立思考,动摇了本就不够牢固的保密意识,被裹挟着“集体闯红灯”。

典型案例

2021年,某单位干部游某值班期间收到1份秘密级通知,想起单位平时用于交流的微信群里常有人发送内部信息,便盲目效仿,拍照上传。案件发生后游某对调查组说:“以前也学习过微信泄密的通报,但总觉得身边人这样发了都没事,就没把通报当回事。”

无知心理

有的同志“身在密中不知密”,认为有些秘密信息没什么敏感性,发到微信上也无妨;有的同志认为,微信本身采用了先进的安全保密技术,只要点对点传发信息,就不会泄密;还有的同志认为,自己只是把信息发给同事,不会扩散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事实上,互联网向来是情报搜集的重要来源,开放的互联网社交平台更是各国情报机构监测的重点,信息一经发布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传十、十传百,传播范围完全不可控。

典型案例

2021年,某单位工作人员冯某看到1份新出台的涉密政策文件后,通过微信拍照发给同事时某,并再三交代“别往外传”。而时某并未遵守诺言,转而将文件照片发给其他人,最终传播链不断延长、全面失控,冯某、时某均被严肃处理。

旁观心理

有的同志遵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哲学,看到微信群、微信朋友圈传发涉密信息,觉得若要好心提醒会被当作多管闲事,向组织报告会被当作“背后捅刀子”,只要自己默默“潜水”“围观”,追责就找不到自己头上,至于泄不泄密与己无关。这种心理,本质上是不愿得罪人的“老好人”思想,实际上既没有履行公民保密义务,又助长了乱发乱传的不良风气。

典型案例

2020年,某单位干部吕某在单位微信群中传发涉密信息后,先后被3个微信群转发,而这3个群中近百名同事,竟没有一人出面提醒制止,默视涉密信息全面扩散。最终,3个微信群管理员都被追究相应责任。

欲治顽疾,先除心魔。遏制微信泄密问题多发频发势头,要求我们每个人必须从自身做起,心存戒惧,严守底线,共同维护国家秘密安全。

来源:保密观微信公众号

防范微信泄密一定要警惕这几种心理行为「防范微信泄密一定要警惕这几种心理」

微信扫码会泄露个人信息吗?

消费者在扫二维码之后,会在公众号或者APP的提示下登录,有些提示涉及填写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信息进行实名注册。这意味着消费者的微信头像、手机号、住址、姓名甚至是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都有可能被他人非法利用,造成个人隐私、个人财产和个人信用的损害。而更严重的是,不法分子可以利用APP进入个人微信朋友圈中采集你的家庭人员生活照片、孩子学校名称、家人近期出没的地址等信息,将个人家庭信息暴露出去,扩大风险。微信扫码怎么避免信息泄露警惕填写重要个人信息的公众号大多数微信扫码只是需要点击关注,不用输入更多信息,在遇到要求提供个人姓名、出生日期、住址、头像信息以及身份证号这样的重要信息时,必须加以警惕。如果关注后发现对方提及金钱、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等内容,应果断取消关注。警惕不知名的公众号对知名度较低的微信公众号或APP服务,不要轻易尝试,谨防下载恶性扣费软件。对于馈送赠品、红包及服务的,要有警惕心理,谨防上当受骗,不要因为占小便宜而造成更大损失。警惕与微信绑定的银行卡如果消费者的微信突然自动退出,要当心是否有了病毒,警惕银行卡是否有盗刷的可能。根据目前微信支付来说,与绑定的银行卡息息相关,操作过程也简单方便,一般是输入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姓名、手机号码,在这个过程中再自己设置一个支付密码即可,所以要当心微信的财产安全。法律依据:《民法典》(2021.1.1生效)第一百一十一条【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防范微信泄密一定要警惕这几种心理行为「防范微信泄密一定要警惕这几种心理」

微信扫码会泄露个人信息吗?

消费者在扫二维码之后,会在公众号或者APP的提示下登录,有些提示涉及填写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信息进行实名注册。这意味着消费者的微信头像、手机号、住址、姓名甚至是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都有可能被他人非法利用,造成个人隐私、个人财产和个人信用的损害。而更严重的是,不法分子可以利用APP进入个人微信朋友圈中采集你的家庭人员生活照片、孩子学校名称、家人近期出没的地址等信息,将个人家庭信息暴露出去,扩大风险。微信扫码怎么避免信息泄露警惕填写重要个人信息的公众号大多数微信扫码只是需要点击关注,不用输入更多信息,在遇到要求提供个人姓名、出生日期、住址、头像信息以及身份证号这样的重要信息时,必须加以警惕。如果关注后发现对方提及金钱、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等内容,应果断取消关注。警惕不知名的公众号对知名度较低的微信公众号或APP服务,不要轻易尝试,谨防下载恶性扣费软件。对于馈送赠品、红包及服务的,要有警惕心理,谨防上当受骗,不要因为占小便宜而造成更大损失。警惕与微信绑定的银行卡如果消费者的微信突然自动退出,要当心是否有了病毒,警惕银行卡是否有盗刷的可能。根据目前微信支付来说,与绑定的银行卡息息相关,操作过程也简单方便,一般是输入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姓名、手机号码,在这个过程中再自己设置一个支付密码即可,所以要当心微信的财产安全。法律依据:《民法典》(2021.1.1生效)第一百一十一条【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jiankang/3208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为何要建立采购人员的绩效评估制度「为何要建立采购人员的绩效评估制度」 下一篇:支付宝和微信被收编「央行为什么要收编微信和支付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