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健康之路 > 正文

高考从哪里来,5年高考3年模拟怎么来的

高考,原名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创立,是朝廷选拔人才和官员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会有科举考试?因为皇帝为了防止门第贵族势力泛滥或者绑架朝政而创立的,通过科举是培养自己势力的重要方式,后来延续至今,当然现代的高考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
接下来有几个“第一”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的高考是1902年10月14日,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的招生考试。考试借鉴了西方经验,采用百分制记录学生成绩。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还是延续之前的招生办法。1952年8月15日

高考,原名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创立,是朝廷选拔人才和官员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会有科举考试?因为皇帝为了防止门第贵族势力泛滥或者绑架朝政而创立的,通过科举是培养自己势力的重要方式,后来延续至今,当然现代的高考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

接下来有几个“第一”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的高考是1902年10月14日,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的招生考试。考试借鉴了西方经验,采用百分制记录学生成绩。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还是延续之前的招生办法。1952年8月15日、16日、17日3天,新中国举行第一次全国高校统一招考,中国高考制度就此建立。

后来高考逐渐重视,为了讨一个好彩头,会挑一个黄道吉日,所以也需要挑一个寓意比较好的日子。“678”的谐音为“录取吧”这样的数字组合寓意存在着美好的祝福。

2003年,教育部才最终决定将高考时间固定在每年的6月7、8、9日。但现在高考普遍只需要两天时间,因此高考时间就确定为现在的6月7、8号。

高考从哪里来,5年高考3年模拟怎么来的

高考是怎么来的?和古时候的科举制度有什么关系?

晋朝学士刘毅有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如他所言,在“官本位”至上的封建社会阶级固化严重,上品被士族垄断,寒门学子无出头之日。

无论什么时代,人才总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刘毅对九品中正制的评价,讽刺了其对人才的不包容性,随着士族门阀的衰弱,这种不包容性越来越不被世人接纳,由是科举制应运而生。

科举制的起源极具争议性,多数史学家分析科举制始于隋朝。隋文帝在位时,废九品中正制举贤良,后分秀才明经二科。据《隋书·高祖纪》记载,开皇年间隋文帝下诏“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由此横行中国历史1300余年的科举制便开始了。

《旧唐书》记载“隋炀帝始设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立将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从此科举制自称体系成了测试人才的首要方法。


唐朝时期的科举大多沿用前制,唐初仍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其进士及第又被称为“登龙门”。唐太宗尤其重视学术的发展,为招揽人才,他设国子监,并给予学子优厚的待遇,此时期学术风气被推向顶峰。曾有人评价说“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国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科举之路,总有几家欢喜几家愁,一日看尽长安花固然高兴,可大多数人却像韩愈般三应进士方及第。为勉励落榜少年郎,唐高祖曾下诏“吏部省试其下第人各赐绢五匹,充归粮,各勤修业”,寒门学子受到皇帝如此青睐,怎能不更加努力?所以盛唐时期,科举风气也被推向顶峰。

赵嘏戏谑唐朝皇帝说“赚的英雄尽白头”,设立科举广招人才,虽然带有目的性,可却让寒门子弟看到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科举之路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种救赎。


唐太宗也曾放出豪言:“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而这也是唐朝兴盛的原因。武则天登基时,曾受到世家大族的排挤,为与士族争锋,她急需一批完全依附于自己的大臣,而寒门子弟便是她最好的选择,所以科举之路便显得尤为重要。

为彰显皇恩浩荡,武则天曾亲自策问恭人于洛城殿,后来她又重视习武之人,首创武举,科举制再次被推向高潮。

韩愈便是唐朝时期科举制的最大获利者,他年幼丧父自诩为孤儿,没有强大的背景,除读书外他无路可走。韩愈的科举之途并不顺利,参加四次才登进士,后累官至太子右庶子。韩愈对求师问道,有自己的思考,他在《师说》中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不耻下问,勤奋好学,这八个字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若非有此精神,怎能从一介孤儿坐至朝堂大官?


相比于寒门子弟士族子弟则太过骄纵,“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唐朝时期的科举还未沾染腐败气息,科举之途无关背景,士大夫之族的自傲也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反超的机会。

宋朝时改变了科举制过冗过杂的现象,把科举制分为两级,一为州试,二为省试,开宝久年,宋太祖又加以殿试。为彰显文人的社会地位,宋太祖下旨称及第之人为“天子门生”。文人社会地位虽高,但科举制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宋真宗年间,柳永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可宋真宗一句文风俗艳,又将他打回原形。

年轻气盛的柳永作《鹤冲天·黄金榜上》讽刺科举制的专制性,显然宋真宗绝不允许挑衅皇权之人有所成就,由此柳永虽有满腔才华,却永不被录用。

科举制的痼疾在宋朝体现的淋漓尽致,它的弊病不仅是皇帝专制性还在于其腐败性。官场中人裙带关系严重,常常有人用职权之便帮助门生子侄作弊,虽有“糊名”“誊录”两制约束,但这两个制度也随着时代发展渐渐流于形式,科举制的腐败性也渐渐显露出来。


宋朝时的范仲淹,也是科举制的得益者,其幼时生父早逝,生母改嫁,生活艰苦,后得知身世后,辞别母亲奔走求学。

据记载,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寒窗苦读终有回报,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中乙科,走上仕途之路,功成名就后,认宗族迎母归,若无科举制,范仲淹这一生只能浑浑噩噩地度过。

元朝时期,战乱不断,科举制曾停过两次,但这也阻挡不住文人墨客对科举的追求。元代宫天挺有诗曰“朝闻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由此可见,科举为寒门子弟构画了完美蓝图,已成为他们的唯一出路。


明朝时,科举制倍受重视,考试制度也趋于完善,共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步。明朝专注八股文和四书五经,表面上系统了科举内容,实则限制了文人的思考方向,自此,文学再无百花齐放一说。万历七年,明太祖下诏毁天下书院,很多寒门学子无书可读,只能放弃科举一途。

此时朝廷对商业的重视,也为寒门子弟打开了另一出路,再加上各党派明争暗斗,宦官横行,茶毒百姓,朝政呈现一派糜烂,有志气的文人对朝廷彻底失望,宁愿归隐也不出仕,科举制逐渐衰退。渐渐的繁衍多年的科举制便成了文人骚客争名逐利的工具。

《儒林外史》中塑造了范进这一形象,他几十年应试不中五十多岁仍是童生,一招中举不幸癫狂。这一形象侧面讽刺了为中举扭曲的读书人。清朝时期科举制盛极而衰,名存实亡,于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彻底被废除。自此之后,我国现代高考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

1952年,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中间虽然有过停滞,但在1977年后,重新恢复高考,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时间一般固定在每年的6月7、8、9日。


科举制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弊端,它虽然是统治阶级控制思想,巩固权力的手段,但它确实为寒门子弟打开了新的大门,同时它也减弱了阶级固化对百姓的压制。

科举制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它是统治者为控制天下设立的陷阱,却也是无数学子趋之若鹜的蛋糕。科举制本身并无弊病,只是社会的动荡赋予了它专制性和腐败性,它无愧为第五大发明。

而高考也是由科举制度随着历史时代的演变而来!

现在已经6月份了,历年高考的日子也随之来临!十年寒窗,百日风雨,行遍书山,航终树海,千磨百炼,铁杵成针,浪淘水洗,沙尽金见。在此,学长祝贺所有莘莘学子,高考金榜题名。

高考从哪里来,5年高考3年模拟怎么来的

高考是怎么来的

古代的科举制延伸过来的,普通百姓子女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改变自己的命运,高考就是很好的途径!所以高考相对来说关注度高、群众监督意识强、相对公正性也高。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jiankang/35124.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如何复盘试卷,工作复盘四个步骤 下一篇:基金从业资格考试考题集锦,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的四大难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