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健康之路 > 正文

明朝建立初期为何朱元璋要停止科举考试,明朝朱元璋时期科举案

朱元璋是历史上唯一的乞丐皇帝,他出身继位糟糕,却能最终统一天下,他的能力确实是非常出色。不过朱元璋由于出身的问题,他也有着一定的局限,很多事情,他也没办法什么都处理得非常好。由于元朝统治残暴,皇权基本控制不到地方,这就导致在元朝的治理下,全国上下也是乱象丛生,再加上黄河水患。元朝遗留下来的问题是非常多,朱元璋重新整合天下,他所面临的问题也是相当多,其中最让他头疼的一个,无疑就是科举的问题。
由于元朝的干预,一直传承下来的科举制度被中断了很长时间,汉人士子很难有机会进入朝廷做官。想要靠着科举入仕,

朱元璋是历史上唯一的乞丐皇帝,他出身继位糟糕,却能最终统一天下,他的能力确实是非常出色。不过朱元璋由于出身的问题,他也有着一定的局限,很多事情,他也没办法什么都处理得非常好。由于元朝统治残暴,皇权基本控制不到地方,这就导致在元朝的治理下,全国上下也是乱象丛生,再加上黄河水患。元朝遗留下来的问题是非常多,朱元璋重新整合天下,他所面临的问题也是相当多,其中最让他头疼的一个,无疑就是科举的问题。

由于元朝的干预,一直传承下来的科举制度被中断了很长时间,汉人士子很难有机会进入朝廷做官。想要靠着科举入仕,难度是相当大的,朱元璋能取得天下,不单单是他个人的能力出色,他还非常会用人。他也明白,要想坐稳江山,就必须要有足够多的人才,于是他就重新恢复科举。可他怎么也没想到,科举刚刚恢复,结果就让他非常失望,于是他就选择停止了科举,一直到洪武后期,他才重新恢复科举,前后中断了十多年。明朝是历史上最重视科举的朝代之一,按理说他们应该是非常注重科举建设,作为定下这个基调的人,朱元璋为何要停止科举呢?

其实科举也好,其他的制度也好,本质上都是为了要帮助国家选拔人才,维持统治的稳定。朱元璋恢复又暂停科举,最主要的因素是当时恢复推行科举,对于他的统治不见得有什么帮助,反而还会有一些风险。首先经过元朝的影响,国内的文化差异是相当大的,南北已经渐渐拉开了距离,北方大部分的士子学习能力确实没那么强了,这也导致洪武后期发生了南北榜案。朱元璋在称帝之前,就已经开始做着恢复科举的工作,可学习这种东西不是短时间就能成功的,他恢复科举之后,发现所选拔出来的这些士子,不仅没有什么经验,甚至他们的学识也相当一般,科举当时没能给他带来想要的结果。

其次,科举制度推行会严重影响到一批重要的人物,那就是东南等地的地主阶级。这些人可谓是地方的土皇帝,在当地有着极大的权势,他们的存在也严重影响到了政府的统治。朱元璋顺利建国,可他也必须要和这些人搞好关系,朱元璋心里清楚这些地主阶级的实力,他们的存在是一个大的威胁,可他眼下不具备直接解决掉这些人的能力。他就必须要慢慢来分化瓦解这些人的实力,不过为了让明朝的统治先稳定下来,他是不能一下子就把这些人都给得罪的。这些地主阶级的人们做官,大部分还是依靠着举荐制度,他们靠着这种制度,做官就相对容易一些。元朝奇特的统治,也造成当时社会大量有才能的文人要不就是隐居山林,要不就是依附地方有实力的势力团体。

这些地主阶级掌握着大量的资源,政府通过举荐制度,确实能得到大量的人才。科举制度对于这些地主阶级的人是一个大的冲击,他们并不愿意让科举制度影响到他们的利益,朱元璋在建国初期,他是没办法彻底违背这些人的,为了拉拢这些地主阶级,他就必须要做出一些妥协。取消科举,继续使用举荐制度,也是对这些地主阶级示好。他当然不是彻底妥协,朱元璋也从未彻底终止过科举,只是暂停,却还是在底下慢慢准备,一边准备恢复科举,一边又通过移民等多种手段,不断瓦解这些地主阶级的实力。到了洪武后期,这些人就很难和皇帝对抗了,此时朱元璋恢复科举制度,这些人也没办法阻挠。

当然,朱元璋无法立即推行科举,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洪武初期,国家还没有安定下来。朱元璋称帝的时间是比较早的,可明朝真正统一天下是在他称帝多年之后了,像他一开始恢复科举的时候,西川这些地方都还没有真正归附。北方更是动荡不安,元朝的残余势力依旧很强,随时准备打回来。朱元璋真正平定天下的时候,洪武朝已经过了十多年了。在这之前,国内人们流动性极强,户籍这些都好统计,很多地方还饱受战乱影响,需要重新建设,留给明朝的工作实在太多了。

朱元璋是一位非常成熟的政治家,他能让国家安定下来,靠得就是自己的耐心。他推行一个制度往往是先试试看,不行就立即终止,然后慢慢做准备一点点开始推行。他的这种思路,让明朝能在混乱的局面中渐渐确立一个统治的框架,科举制度的变更就是他这种治国思路的体现,不同时期他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太一样的,为了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他就必须要稳步推进。朱元璋还是恢复了科举制度,这也极大程度影响了后世的官僚制度,正因为他有这样的能力,所以他的成功才不可复制,真正限制他的因素也只有出身了。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明朝建立初期为何朱元璋要停止科举考试,明朝朱元璋时期科举案

朱元璋为何要停止科举10余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自隋唐以来,科举考试一直就是选拔官员最重要的途径与依据,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长的时间了,统领国家的皇帝一般都会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员,朱元璋也不例外,并且朱元璋是平民出身,他更知道学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采用举荐的同时也想开始使用科举制度,但这个过程一点都不顺利。

他希望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不仅仅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超群的文学水平,而且必须具备处理政务的能力,这一思想成为明初朱元璋选士方略反复的主要出发点。

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朱元璋不急于将开科取士付诸实施,要求在充分发展教育的基础上,再实行科举。朱元璋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在他看来,以往的科举弊端过分强调考生的文学水平,忽视道德与才能的考察,经过多年的考察,朱元璋发现科举选拔的人才与自己之前的期望值有相当大的差距。

有因必有果,朱元璋决定停用科举取士制度,重新用举荐取士。他希望改变士风,不再重蹈唐、宋科举专重文词的覆辙。于是,朱元璋再次采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恢复科举后,朱元璋颁布“科举程式”,确立科举的基本规制,为明朝科举正常运作提供了重要保障。短短的这几年,明朝经历荐举—科举—荐举—科举的反复,但最终还是意识到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最佳选择,这充分说明科举制度不仅有其存在的合理空间,而且还有强大的生命力。

明朝建立初期为何朱元璋要停止科举考试,明朝朱元璋时期科举案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为何朱元璋当皇帝时,却被废止长达十年之久?

人才选拔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人才的选拔方式随着历史的变迁也一直在发生变化。

西周时期主要采取“乡里选士”的选拔人才制度,顾名思义就是从乡里考察推举,而春秋战国时期提倡的是“选贤与能”,即选取贤能的人才来领导大家。

到了汉代主要采取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察举制”的主要科目是“举孝廉”,即“以官举贤”,所以隋朝以前想要入朝为官基本上要依靠政府官员举荐,这种选举制度的弊端就是寒门难出贵子。

到了隋朝,隋炀帝采取“十科取士”,其中的文采美秀科被认为是后来的进士科,这也是科举制度的雏形。到了唐朝武则天掌权时期,对科举制度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武则天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首创殿试。从这之后,科举制度一直是各朝各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科举考试画像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中原大地,急需一大批人才来管理国家,发展国家经济。为此,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举行乡试,并于第二年(公元1371年)举行会试,开科取士,这一科在明朝历史上也被称为开国第一科。

但是科举制度在明初仅仅只持续了四年时间,到了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宣布暂时废除科举制度,一直到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科举制度才重新恢复。为什么从隋唐时期就在实行的科举制度,朱元璋会废止不用,这其中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

朱元璋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

公元1352年,在收到儿时小伙伴汤和的来信后,朱元璋应邀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后,朱元璋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军中脱颖而出,并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

朱元璋画像

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成为了整个义军的实际领导人,通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长江流域以南广大疆域,随后命令大将徐达率领大军北伐,扫除了元朝在北方的势力。

朱元璋在扫除各方势力的过程中,深知人才对他成就大业的重要性,因此多次下令举荐人才。攻打徽州之时,经过手下大将邓愈推荐,为朱元璋献上九字箴言的朱升来到朱元璋军中,从此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朱升随后又为朱元璋举荐了刘伯温,叶琛等人,刘伯温后来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第一军师,被誉为朱元璋手下的张良。

明朝建立之后,国家百废待兴,朱元璋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在采取荐举制的同时,从隋唐时期就实行的科举制度也进入了朱元璋的考虑范围,并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举行乡试,选拔人才。

朱元璋剧照

从洪武三年到洪武六年,明朝举行了多次乡试,会试,为大明王朝选拔了诸多人才,但同时,朱元璋也敏锐地发现了科举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

从朱元璋开展科举考试的初衷来看,朱元璋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一些治国人才为自己所用。但是科举考试内容都是经史子集,尽管这些考生文章写得很好,但是都普遍缺乏需要在实践中锻炼的行政能力,这些考生最多只能当作是国家的行政后备人才来使用。朱元璋对此感到很失望,下令暂时废止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废除后的人才选拔方式

科举制度被暂时废除后,对于大明王朝来说,人才选拔还得继续,朱元璋采用了战争年代的老办法荐举制来选拔国家所需的各种人才。

朱元璋剧照

在当时的荐举制度下,荐举的科目主要分成以下八科,这八科分别是:

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孝敬父母,努力务农之人),儒士(精通宗教礼乐之人),孝廉,秀才,人才,耆民(年纪大,有威望之人)

尽管被举荐的人并没有年龄要求,但在实际情况下,被举荐的人必定是在地方上有威望的人,这群人中年纪较大的居多,这样就会导致地方行政部门的老化。同时,由于被举荐人要求较低(只需要满足荐举八科其中一科),这样必然导致被举荐的并非全是良才,里面同样充斥着大量的庸才。

鉴于当前的荐举制度有以上弊端,朱元璋又对荐举制做了改革,将原来荐举八科改为六科,这六科分别是:

经明行修,工习文词,通晓书义,人品俊秀,练达治理,言有条理

荐举六科和荐举八科的差别主要在于,荐举八科只需要你满足其中一科,就会被推荐为官,而荐举六科则根据候选人对六科的匹配程度,将候选人分成上中下等多个层次,上等候选人推荐做官,下等候选人则备选甚至不予选用,这样就会减小荐举选出来的人出现庸才的概率。

科举考试剧照

科举制度的恢复

科举制度被朱元璋暂时废止后,朱元璋沿用其战争年代的老办法,采用荐举制来选拔人才。在战争年代,荐举制只被小规模使用过,荐举制的弊端没有表现出来,建国后,国家百废待兴,所需的人才呈几何数量增加,此时,荐举制的弊端也被无限放大。

在荐举制下,被推荐的人才的质量没有办法得到保证,尽管荐举制后来经过改革,由荐举八科变成了荐举六科。但是一个人与荐举六科的匹配程度还是人为决定的,没有对候选人做对应的考核,缺乏对应的客观评判标准。

因此,在经过十年时间的沉淀之后,朱元璋于洪武十七年宣布恢复科举制度,并于同年举行科考,这一科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一大批大明的股肱之臣通过这一科脱颖而出,这其中就有建议建文帝削藩的黄子澄,明初最有名的两位大臣,夏元吉、蹇义也是在这一科被选拔出来的。在恢复科举制度的同时,朱元璋并没有废除荐举制,而是两种制度并行,但是根据朱元璋的指示,之后的荐举制需要在荐举的同时加入考试流程,因此荐举制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建文帝剧照

总结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时,起源于隋唐的科举制度已经在中原大地实行了八百年之久。尽管建国初年,朱元璋发现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缺乏行政经验,因而废止科举制度长达十年之久,但是在经过反复实践,比较科举制度和荐举制之间的优缺点之后,最终还是选择科举制度作为大明王朝选拔人才的最终方式。中国有句名言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朱元璋可以算是这句名言的坚定实践者。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jiankang/35980.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考驾照预约失败怎么办,预约换驾驶证怎么预约 下一篇:监理证书不值钱了,工程电工监理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