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概分三种类型,教育的三种形态
很多读者问我教育这个话题,我觉得在讨论教育之前,我们首先要摆正自己的预期。
换句话说,当下在教育这个话题上的很多争论,都是起因于大家没有弄清楚教育的分类,也没有弄清楚不同类型教育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弄不清分类,弄不清成本是个什么状态?
打个比方,有人在淘宝上买50块钱的LV包包,还一定要正品的,你觉得,可不可能是正品的?
哪怕是美国黑人零元购的成本,都不止50块钱吧?
再打个比方,有的人买了奢侈的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很多读者问我教育这个话题,我觉得在讨论教育之前,我们首先要摆正自己的预期。
换句话说,当下在教育这个话题上的很多争论,都是起因于大家没有弄清楚教育的分类,也没有弄清楚不同类型教育所需要付出的成本。
弄不清分类,弄不清成本是个什么状态?
打个比方,有人在淘宝上买50块钱的LV包包,还一定要正品的,你觉得,可不可能是正品的?
哪怕是美国黑人零元购的成本,都不止50块钱吧?
再打个比方,有的人买了奢侈的鞋,发现穿了几次,一洗就坏了。为什么?
因为人家质量本就不过关,奢侈品的鞋子设计出来就不是为了穿很多次的,也没有打算洗。
站在耐用的角度看,那就是质量不过关。问题是,站在人家自己定义的标准下,那就是这么个商品。
你去看古人,皇室穿衣服,动辄一年消耗几百件衣服,怎么消耗的?人家就不洗,穿一次就扔了。还每天换几身。
说穿了,你想清楚那玩意儿的应用场景,再想清楚,那玩意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如果你觉得掏了奢侈品的价钱,买个包包,可以拎它个五十年一百年的,那你可能想法本身有问题。
这就是我说的,你究竟是否理解了你要接触的这个商品的分类,你究竟是否理解了自己要付出的成本。
攒两年的钱买个奢侈品的包很容易,但是真的像古代皇室那样,每年消耗几百个,那你就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这么多的资源可供浪费。
回到我们的话题,教育。
教育大概分三种。
1、技能训练,效果最小,影响力最窄,但是所需资源最少,易于普及。
2、机会训练,需要很多资源,机会就那么多,给了张三就给不了李四,这也就是所谓的历练。
3、陪伴,这里的陪伴是扶上马送一程,并不是指情感陪伴。虽然那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先看第一种,如果你一定要规定教什么,那最后一定是技能训练
所以师父和师傅是不一样的,就体现在这里。
师傅是教练,你跑去健身房,找一个教练,那个就叫做师傅。他的任务是反复训练你一个动作。
你不太可能从他身上学到思维训练,学到做人做事,不太可能的。
你去学校学习,绝大部分情况下,老师是师傅,并不是师父,虽然我们很多人在这一点上有误区。
近代教育和古代教育的起源是不一样的。古代是私塾教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那个老师要教你的内容很宽泛,是不分科目的。
古代教你六艺,教你识字的是他,教你射箭的是他,教你做人的也是他。孔子一个人就教了,不存在体育老师一说。
近代教育源于普鲁士,是为工厂培养工人建立起来的,是分科目的教育。换句话说,你得到的是一个团体,就像很多类目的健身教练。
由此,一件事分开了,什么分开了,知识和认知分开了。
师徒之间不仅仅是学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师父不仅有教你知识的义务,也有协助你把知识转化成认知的义务。
但是教练是没有的。近代教育里面各个科目的老师的职责就是训练你对知识,或者技能的掌握。
因为你要上生产线的嘛。这跟苏格拉底教柏拉图,柏拉图教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教亚历山大的教育目标是不同的,教育方法也是不同的。
大部分人的认知,都是需要通过经历,经历事来形成的。
无非有些人悟性高些,经历几件事就领悟了。有些人悟性低些,经历几十件也没有什么领悟。
这里面人的命运,机缘也不同。有的人有机会经历几十件事,有的人可能就待在生产线上,每天看螺丝怎么拧。
所以你看《雍正王朝》,历史上的李卫是个富家子弟,小说里的李卫是个小叫花子。
这个小叫花子的师父是谁?其实就是四阿哥本人。我是指小说里。
四阿哥未必教过他识字,但是四阿哥调教过他,这就是第二种教育,给你机会,给你历练的机会。
李卫从潜邸出来,第一站跟着年羹尧做了个县令,后来升迁的很快,30岁就做到了两江总督。
这个过程,这个经历就是第二种教育。
这种教育相比于第一种教育当然培养人效果好很多,问题是,成本也大很多。
你想去两江总督的位置上历练下,他也想去两江总督的位置上历练下,问题是,他历练了,你就历练不了了。
如果培养的成本再高些,那就是陪伴。第三种教育模式。
还说小说吧,雍正王朝小说中,康熙把弘历带在身边,亲自调教,这就是第三种教育。
他当然可以给弘历以机会,就像雍正培养李卫的方式。但是他觉得不够,于是加码了。
这就是用陪伴的力量去影响他,所谓扶上马送一程,手把手做给他看。
那这种方式耗费的资源就更多了,等于一群人打造一个模拟环境,陪一个人成长。
你看到了,光教育的分类就有这么多种。
你不要以为去念书就是教育,那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或者讲一小部分。
那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来了,绝大多数人,无论你我,我们都是资源受限的,并不是小说中的康熙,雍正,可以近乎于无限的堆积资源培养人。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教育一定是要做取舍的。你要目标合理,你不能说我花了50块钱,一定要得到一个正品的LV。你要预算合理,你不能说我拿全部的钱去买了一个LV的包,结果下半年饿死了。
只要把目标和预算想清楚了,绝大部分教育的焦虑自然而然的就消失了。
因为你自己也清楚了,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儿,做好大面上的选择,就已经是当下最好的选择了。
而所有资源里,最公平的是什么?正是陪伴。这一次的陪伴,我指的就是情感陪伴。
这一点,无论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人人都具备,人人都拥有。
你与其为了那些自己没有的资源而发愁,为了那些自己够不到的虚无缥缈的目标而焦虑,还不如问问自己,最基本的陪伴,哪怕只是情感的陪伴,我,做到了么?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教育分为哪几种,你知道多少呢?
学校教育一般分为三类: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1.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主要包括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也称基础教育,是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基础。在这个阶段,受教育者学习文化知识,为生活做好初步准备,为提高国家的整体文化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国把初等教育定为义务教育,对象一般是7-13岁。目前小学学制6年。
2.中等教育
它指的是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文化和专业教育。普通中学占实施中等教育的大多数,承担着为高水平学校提供尖子生、培养人才和为国家建设提供劳动力的双重任务。除了普通中等教育,中等教育还包括在中等专业学校学习。在普通中等教育的情况下,中等教育是六年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3.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前提下继续实施的教育形式,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或专业人才的孵化器。在中国,高等教育学历有三种。简单来说就是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如何在学校教育孩子
1.老师应该经常鼓励他们的孩子
永远鼓励孩子,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让孩子气馁的话,比如“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可能是错的。”“你看你考的多好。”当你说这样的话时,你应该避免。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只会让你的孩子自卑,你会自觉不自觉的想,我为什么傻?.....这对你以后的孩子有影响。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当然不能一味的表扬,否则孩子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霸气十足,以后和同学同事相处不好。
2.更加注重孩子的兴趣和自主学习
关心孩子的学习兴趣。对于新家长,他建议你可以每天问孩子“学了什么”,不要经常问“考了多少分”;你可以一直夸孩子“你学习努力”,不要一直夸孩子“你真聪明”……在父母的鼓励、表扬、支持和引导下,孩子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家长要做好五件事:尊重孩子的意见,多与孩子交流,让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孩子的主观愿望和自觉行为;对孩子的学习和作业提出一些具体详细的要求,便于检查和监督;对于在学校需要保持的学习习惯,经常主动与学校老师沟通,互相配合,达到校内外一致要求,互相促进;让孩子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对于一些需要做的方面,要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去影响孩子。
一共有三种教育的类型,分别是什么?
教育类型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家中长辈对年轻一代或家庭成员进行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是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家庭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家庭教育指除自己以外的家庭成员对自我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这种教育通常久远,甚至影响一生;狭义家庭教育指一个人成年之前,父母或家里的长辈对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 。社会教育在帮助个人正确履行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职责和义务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指专门的教师在固定的场所内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
社会教育主要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及成年人的教育。主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进一步确立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质和世界观;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增加和更新人们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和信息,引导人们从事健康的文体活动,使受教育者成为合格的公民。社会教育的内容很多,如传统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技术教育等。
随着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价值,投入巨大的社会资源发展教育,使教育成为一种复杂的立体化的网络体系。为使教育有条不紊地高速运转,许多国家通过法律对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进行规范。这就是制度化的教育,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后,随着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复杂化,教育开始进入制度化的形态。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现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