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才教育学习的好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和快
越是高知家庭,本科阶段侧重点学习文史哲的概率越大,看似不实用的学科蕴藏着人生大智慧,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还有一位是在美国大学工作20多年,职业升学顾问,创办燕定美中留学教育的高燕定老师,他也介绍了很多美国那边学习
十几年前读留美大学教授薛涌老师的很多文章,了解了美国那边的教育在大学都很注重通才教育的学习,你既要懂体育运动,又要学习经济学,数学等等,反差很大,每个学生的综合知识都特别强,在如此众多的学科中,找到个人以后想从事的专业领域,需要念研究生再学习。
越是高知家庭,本科阶段侧重点学习文史哲的概率越大,看似不实用的学科蕴藏着人生大智慧,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还有一位是在美国大学工作20多年,职业升学顾问,创办燕定美中留学教育的高燕定老师,他也介绍了很多美国那边学习的理念,我在反反复复看他们的著作中,了解到了这些精英教育的一些方法,对我来说,在日常看书学习的选择上,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
1
大量阅读带来的改变
以前的自己是专业人员,通过刻意阅读大量文史哲的书籍,以及其他包括艺术,饮食,金融,中医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发现通才教育学习的重要性,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整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个人生活习惯,消费习惯,都有不同情况的很大变化。
看待问题不再是单一方面的角度,而是多维度地去思考和看待,理解了问题的本质原因,因果关系,整个人遇到事情更淡定了,这样的变化都是阅读带来的结果,保持学习的热情,任何时候需要都会派上用场。
十多年对通才教育的热情学习,现在反倒不沉迷于精通哪个领域,对阅读的迷恋,被文字的滋养,每天只想和文字打交道,正确的信息吸收多了,有了困难,可以试着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可以带着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去验证一件事情的好坏。
2
改变的形式有哪些
读了营养学的书,胡萝卜也吃了,因为你知道身体是需要各种营养成分的,饮食均衡才能保持身体一直健康,你读了投资理财的书,你知道了每个人,每个家庭都需要做资产配置,越穷的人群越要有这个意识和习惯,尽早理财好处多多,过度消费永远都是穷人。
你看了心理学的书,你知道了如何控制情绪,不随意发脾气,说话温和不伤人,任何事情从检讨自己为主,多看别人优点的地方,减少冲突,你看了励志的书,学习到了人在低谷期不能自暴自弃,而是应该振作精神,加以学习,这正是老天爷给你准备再出发的好时机,你有大段的时间做你想做的事情,可以更好的精进这项技能。
看了人物传记的书,你知道了优秀的人不一定一开始就一帆风顺,成就大业的他们,也是经过了众多的坎坷磨难,不放弃,日复一日有信仰的坚持,才达到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那些高度,你看了收纳整理的书,你终于知道了如何合理利用空间,不同的物品摆放位置,方便使用不凌乱,家里有序而整洁。
3
写到最后
当你看了大量不同领域的书籍后,你可能发现了你更偏爱某一个专业,你想继续深造,成为日后工作养家糊口的技能,你学起来会更有自己的方法。
掌握通才教育的好处太多了,大量阅读带来的改变,首先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你可以理解的人和事更多了,改变的形式有哪些呢,你想哪些领域作出改变,都可以通过读书来作出调整,掌握学习能力,正确的信息多了,有问题了可以科学而合理的去解决。
(图片来源于网络)
针对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应提出什么样的看法呢?
这问题见仁见智,分成两派,更认可通才教育的,也有更认可专才教育的。下位几位人士看法。“大学应设立多种学科,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正科注重通才教育,但不忽视应用。专修科注重专才教育,但不忽视基础。一个综合大学的好处,通才与专才相互调剂,使通才不致流于空疏,专才不致流于狭隘。大学生都应成为平正通达的建国人才。”
——著名教育家郭秉文
“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可以使吾们对于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对于世界大势文化变迁,亦有一种相当了解。如此不但使吾们的生活上增加意趣,就是在服务方面亦可以加增效率。”
——著名教育家,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
大学教育应施行“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这个问题向来是高校教育的争论所在。有人说,“专才教育”的弊端在于让“人才”工具化,有人说,“通才教育”只能培养出半桶水人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这一决定被誉为人才培养模式从“专才”转向“通才”的风向标。
大学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存在何种辩证关系?
专才教育是大学的终极关怀
练洪洋
欧洲中世纪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即后来的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争,我国也一样,从大学引进之日开始就存在育人方向之辩。20世纪50年代初,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专才,于是大学教育照搬苏联模式,偏向专才教育。近年来,对专才教育之偏进行反思的人越来越多,于是社会又出现另外一种倾向,提倡通才与通才教育,否定专才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固然需要,但若以通才教育代替专才教育,对社会、学校、学生都不是一件好事。大学,说到底还是要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专才教育上。
社会需求层面,在社会科技化、人文环境技术化、科技纵深分支细微化、产业结构国际化背景下,新兴工业的每个行业都需要专门人才,甚至可以说基本上靠专才。譬如时下应用最为广泛的互联网领域,就汇聚了各类高精尖人才,而不是所谓的通才。科学研究本身,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每门学科都被无限细分,像欧洲中世纪达·芬奇那种横跨建筑学、音乐、数学、工程学、解剖学、地质学、植物学等学科的大师已一去不复返。如今,哪怕是同一门科学,现在也很难做到通识了。有人做过统计,在物理学领域,就算是一个物理学家也不可能同时看完与看懂世界上三本顶尖级物理学杂志的文章。
个人层面,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细化,一个大行业分成许多小行业,每个小行业的从业者都各司其职,各领风骚,各自精彩。一个人不可能做到行行精通,即使有这种才华与能力,也难有精力同时从事多个行业;另一方面,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专才,各个行业都聚集了大量具有竞争力的知识精英,而不是“万金油式”的通才。除非他真有本事,行行都精通、吃得开,否则那种什么都懂点、什么都不精通的人,在社会上很难有竞争力。在差异化生存的时代,某些所谓通才教育往往是以“宽口径”之名抹杀个性,削弱学生的竞争力,将学生推上“学无所用”的泥沼。
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关系看,通才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在社会精英的生涯之初就注意培养他们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健全的人格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专才教育则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高级人才。有鉴于此,有学者提出大学教育应培养“T型人才”,这种人才在横向上,具有较宽、较扎实的知识面,纵向上有一门钻研较深的专业知识,所谓“术业有专攻”。由是可见,通才教育最终还是要服务于专才教育这一大方向。只“专”不“通”,固然不可持续,而只“通”不“专”,大学教育的意义也要大打折扣。
通才教育方可培养复合型人才
张涨
从个人层面来看,通才教育还有个名称叫“全人教育”,一个人要心智健全地发展,就得学习多种不同知识,只通晓某一领域而对其他领域毫无涉猎,这样的人知识结构有问题,性格气质的塑造可能也会有偏差。但目前教育体制下,高中便开始文理分科,进入大学后实施某一专业的教育,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比如理工科学生缺乏人文素养,表达能力不佳,人际交往存在困难,而文科学生则缺乏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缺乏理性思考、逻辑思维的能力。而实施通才教育,大学生均衡地接受各种门类的教育,不仅夯实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人的气质培养也很有好处。社会学上有个“木桶理论”,最短的短板决定了一个木桶的盛水量,只有通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会有明显的知识短板。事实上,很多名家皆是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如陈寅恪、辜鸿铭、林徽因等。
而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能成为大师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但即便在就业层面来说,当下专业对口的就业模式已经越来越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最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社会发展瞬息万变,不断有新行业、新职业涌现出来,这些岗位正是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去从事的工作。但学校教育往往滞后于社会现实,比如近年来流行的动漫制作、新媒体、互联网金融等,既让大学院校的专业设置难以无缝跟上,又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今后这种复合型工种会越来越多。因此,大学教育也该转换思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某一种技能,不如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通才教育看似不强调某一方面的知识,但正是这种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模式,给毕业后的自我提升带来了更大空间。在美国,耶鲁、哈佛等名校都有所谓的“核心课程”供全校学生修读,涉及人文、历史、科学、哲学、自然等多个领域,美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研究人才数量世界领先,与这种通才教育打好人才基础不无关系。
上升到社会层面来看,当下的世界已变得愈加纷繁复杂,小到个人生活,大到公共政策的制定,都不可能只凭借某一方面的知识就能做出正确判断。通才教育培养出来的社会成员不论从事哪种工作,因为具有相同的“教育基因”,相互之间思维碰撞、达成共识的障碍更小;相比之下,专才可能擅长某一方面,但相互之间缺乏共同的知识背景,孤立的存在着,不利于推动社会整体前进。举个例子来说,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结合人文精神的引领,在科技给人类带来更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作恶的可能性,原子能、克隆技术、人工智能莫不如此。只有让人文素质教育为自然科学提供人文导向,才能让科学技术为我所用,促进发展而不是毁灭未来。
通识教育的意义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