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健康之路 > 正文

父母教,需敬听,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感悟

孩子的教育是个难题,现在的很多父母,都被我称为“无证上岗”,因为自己还没有什么思想体系呢,这个时候,有了孩子,心中也是惶恐,拿什么来教育孩子呢?
于是,翻书,怎么育儿,学习国外经验,但是又不知道是否符合中国国情。
其实,我们古代的也有,很有道理的,我们聊聊,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学习。
今天我们来看《弟子规》里面的这句话:“父母教,须敬听”,这话有什么含义呢?这话翻译过来就是:父母教育孩子,孩子需要以恭敬的态度,认真听取父母的话。
很多朋友会说,这句话也太简单了,不就是

孩子的教育是个难题,现在的很多父母,都被我称为“无证上岗”,因为自己还没有什么思想体系呢,这个时候,有了孩子,心中也是惶恐,拿什么来教育孩子呢?

于是,翻书,怎么育儿,学习国外经验,但是又不知道是否符合中国国情。

其实,我们古代的也有,很有道理的,我们聊聊,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学习。

今天我们来看《弟子规》里面的这句话:“父母教,须敬听”,这话有什么含义呢?这话翻译过来就是:父母教育孩子,孩子需要以恭敬的态度,认真听取父母的话。

很多朋友会说,这句话也太简单了,不就是认真听父母的教育吗?

人生往往如此,刚开始看似简单的事情,往往深究起来,内涵很多,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里还有什么很深的道理。

首先,大家要了解的是,《弟子规》上来,就连着四个“父母”如何如何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们平时看,容易觉得这是四个问题,各自讲解,其实,这四个行为,是有次第关系的,是层层递进的,是教导孩子做事的一整个过程。

首先,做一件事,父母开始召唤孩子,这是第一步,《弟子规》要求,当父母招呼,孩子应该立刻回答,有所反应,这是积极呼应的表现。

然后,第二步,父母命,就是父母开始布置任务,让孩子去做什么,这时《弟子规》要求孩子应该不要懈怠懒惰,应该很勤勉地立刻去行动。

很多朋友这个时候狐疑,怎么能强迫孩子做什么事情呢?应该把道理讲清楚再做啊,否则强制执行不符合道理啊?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您以为古人会想不到吗?

大家看看下面的程序:“父母教,须敬听”,这是什么,就是父母布置了命令之后,在做事的同时,或者做事之后,要给孩子讲里面的道理,如何去做,做的心得是什么,这是“教”,所以古人不是一味顽固,只让孩子去做,不讲解其中的道理的。

而且,古人还写了下面的步骤。第四步:“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在讲解过后,如果孩子做事还是出现了不该犯的错误,尤其是在前三个步骤,出现了问题,父母除了讲解,还有批评,对于这种批评,孩子要认真听取。

所以,大家看到了,这是有着递进关系的四个步骤,做家长的一看心里该跟明镜似的,就知道这基本涵盖了教育孩子的过程。

这四个步骤,甭说您是古代的,现代的,您是中国人,您还是老外,只要您教育孩子,这都应该必备这四条步骤,除非您准备彻底反传统,反文化体系,完全不教育孩子,像放羊似的散养,可以不关注这些。但是,话说好像老虎教幼崽捕猎也是这么教的吧?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所以,不可以觉得《弟子规》里面的父母只会命令,强令孩子执行,不是的,还有后面“指导”和“纠正”两个步骤呢。

这样,我们明白了,这个“父母教”的“教”字,讲的是对孩子做事的指导、教育。这里面对父母也有要求,就是要把做事的目标,为什么做,怎么做,怎样做才好,做的结果可以是什么样的等等,要教给孩子,这是真正的“教”。相信每个父母,都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那么,为什么要孩子做到“须敬听”呢?这里面,提出的重点是一个“敬”字。所谓“敬听”,就是应该怀着恭敬、尊敬的态度来听父母的教导。

我们通常说恭敬,但是“恭”和“敬”在古代还稍微有点区别,古人说“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意思是外貌表现出来的叫“恭”,内心的态度叫“敬”,所以“恭”是内心的“敬”的外部表现。

那么,对父母的教导,我们为什么要求孩子要以“敬”的态度去倾听呢?首先,我们要仔细想一想,到底什么是“敬”?通常的解释是:尊重,有礼貌地对待;谨慎,不怠慢。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绪和态度呢?我们仔细分析,应该是觉得自己得到了其他人的帮助、关爱与护佑,这样会产生“敬”的感情,比如:“敬天爱人”的敬,对父母的敬爱等等。

另外,有的时候,觉得其他人有着他们自己的优点,自己一时还做不到,应该努力去提高,此时也会产生尊敬的感情,比如对竞赛对手的尊敬,看到了别人的优点“肃然起敬”等等;还有的时候,是觉得所要做的事情非常重要,容不得差错的时候,会以“敬慎”的态度去做,但是这种含义现代人的体悟可能已经非常少了。

实际上,“敬”的能力的培养,是提升人生修养的一大途径。一个人,当他意识到这个世界是一体的,谁也不能离开谁单独存在,自己的存在,一直依赖着周围一切人,一切事物,我与周围的世界紧密相连的时候,心中才能升起真正的“敬”的感情,会对这个世界,对周围所处事物产生敬意。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有了“敬”,才能更好地做到谦虚,做到认真谨慎,做到真正的包容。

我在生活中,观察到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很容易看别人的好处,看到每个人,都会发现有值得自己欣赏的地方,遇到任何事情,他都能找到其中令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然后愉快、认真地对待,即使自己遇到为难刁难自己的人,或者遇到挫折,也会找到其中有益的地方,这是一种人。

另外一种人则相反,看到什么都烦,除了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人之外,看到谁都要找他们的缺点,然后觉得他们一无是处,看到所有的事情都找不好的地方,这种人,擅长挑错,觉得一切人都不如自己,用蔑视的眼光看所有的人。

现在我们的社会培养了很多这种人。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两种人之间,有时候倾向前者,有时倾向后者,不用我说大家就知道了。

我们如果想要幸福,应该努力向着前者学习。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呢?

很大程度上,来自你对周围事情的态度,是否对世界心存敬意。有的人,充满一颗感恩、尊敬之心,认为周围的一切都应该有值得学习、值得尊敬之处,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学习,遇到刁难自己的人,都会去努力找对方令自己敬佩的地方。

而另外一种人,对生活缺乏尊敬,觉得别人都不如我,很多人都是废物与骗子,这样想,自然毫无尊敬之心,也不会快乐地对待世界。

在中国古代,学者们一直把“敬”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孔子认为敬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礼的核心。“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一个人在按礼节去做事的时候,内心没有敬的态度,这种内外分离的样子在孔子看来是没有可取之处的,可见孔子对敬这一内心修养的重视。

所以,孔子更注重敬这种内心培养,认为“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当子路问孔子该如何成为“君子”时,孔子就说了非常重要的话:“修己以敬”,里面把“敬”的培养作为了提升君子修养的最基本、最起码的手段,这是境界很高的话,没有对世界的透彻的感悟,是无法提出“修己以敬”这样的要求的。

荀子是儒家的另一位大师,他与孔子一样,认为敬是礼的内核,是“仁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的态度,都可以让我们进步:“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在这里面,荀子的意思非常清晰,就是在敬的状态下,您对做事一定态度严谨,不会怠慢,这样做事怎么能做不好呢?

但是现在,我们社会对“敬”的培养是不够的,比如对工作,“差不多就行”的态度非常普遍,甚至成了中国式糊弄,很多出口产品在国外都被与“价格低廉、质量差”划上等号。

人与人之间,我们现在也缺乏最起码的尊敬,在一般人的眼里,似乎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自己的利益和尊严才是最重要的,警惕、指责、谩骂的斗争思想随处可见。

中国有句老话,叫“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实际上,“敬”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良性调和作用。

现在的儿童教育,则对敬的品质培养,可能更加荒疏,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在街上看到,几岁的孩子对父母动粗,有的是开玩笑地打,把父母当做怪兽,自己是奥特曼,但是孩子的手脚没有分寸,我见到过把父亲的眼镜打飞者,有的是围着母亲狂打,口中念念有词,这在我的观念中,简直匪夷所思,我当时诧异地看着,我觉得他们的父母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情也是很尴尬的。还有的是真的发火,有的孩子父母没有给买什么东西,就开始发火,很小的孩子,居然可以拿起什么东西就往父母脸上打,这样的事情见过一些,与有的朋友探讨,有的人说这是孩子可爱的地方,是天性彰显的地方,值得赞扬,有的说是不懂规矩,我是赞成后者的,孩子偶尔这样可以原谅,因为毕竟是孩子,但是,如果经常这样,则要思考家长的教育是否有问题了。

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在父母教育指导孩子的时候,孩子需要以尊敬的态度倾听,这个“敬”字,非常关键。这是从小事上培养孩子的“敬”的品质,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与未来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一个模拟场,您别小瞧这些细节,孩子的生活可能都是小事,但是在做这些小事的过程中,却培养着他在未来社会中的种种品德,他的生活没有大事,每一件小事,都可能有着未来的萌芽。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养育者,每天辛苦抚养,所以从本能上讲,孩子对父母是充满了感激和依赖的,在这种感情中,孝与敬会自然产生,庄子所讲的“以敬孝易”,就是说的以敬的形式来行孝是很容易执行的,敬是孝的出发点,以此外推,逐步提高,才可以广被天下人。父母应该因势利导,在这个阶段来培养孩子的“敬”的能力。

现在很多父母不懂这个,对孩子过份溺爱,让孩子感觉到大家对我好,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最终成为了小皇帝,此时不但没有“敬”,而且会越来越觉得不满足,稍有不够,就会觉得世界是亏欠我的。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敬”的能力一点都没有被培养起来,当他长大,走向社会后,可能在与人合作方面,会变得难以协调,甚至会变得非常狂傲。这样的人,不但自己做事会阻碍重重,而且在个人修养方面,会因看不到别人的优点而无从进步。

在孩子的不同的年龄段,教育的方法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来调整方法,但是,对于“敬”的品质的培养,父母的心中是必须有数的,不能因为自己对此没有认知,而忽略了这个品质。

因此,大家看《弟子规》里面的细节,其实可能包含着一些重要的道理,如果逐步奉行,会培养出孩子很好的品质。

这句“父母教,须敬听”里面也是层次清楚,在孩子有了敬的心态后,自然能够认真倾听。

大家都知道,同样听一件事情,你的状态决定了你是否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别人说的事情是对的,但是可能讲的态度方式未必妥当,但是因为你自己有恭敬的态度,比较虚心,因此就会忽略掉其外表的不妥,及时地选取,如果听到错误的言论,也会冷静地分析它的来龙去脉,客观地给予评价。

可是,如果你没有敬的态度,心气浮躁,瞧不起别人,即使对方说的是对的建议,可是也会因为影响自己的自尊或者其他原因,不愿意再去听取,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成人社会非常多见,我觉得这与童年的品质培养密切相关的。

不知道这样理解“父母教,须敬听”这句话是否合适,是否能有所启发?

当然,现在的父母,也是上一辈人的子女,所以,在学习讨论《弟子规》的时候,要先反思自己是否做到,认真调整自己的状态,才可以去以身作则地教导孩子。

父母教,需敬听,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感悟

父母教 须敬听什么意思

这是《弟子规》里面的, 意思是说: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

父母教,需敬听,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感悟

父母教 须敬听的资料

  「父母教。须敬听」,这个意思首先父母要知道,从小就要教育自己的小孩。教育他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孩子有没有专心的听你讲。我们看现代的情形,几乎是父母跟孩子的对应,父母讲一句,孩子可能顶了三、五句。父母不说还好,一说孩子就会喋喋不休,所以完完全全时代都变了,是变进步了还是变退步了?我们要深思。孩子这样的态度是怎样形成的?从小父母在教自己的子女时,并没有特别注意到他们的态度。一个人在家里不恭敬地听从父母的话,将来在社会上与人接触、与人相处,很难用
  虔敬之心去对待别人,长辈的话、领导的话,当然很难有诚敬之心。
  所以,「父母教。须敬听」,从小我们就要教导自己的子女,要用恭敬之心来聆听父母的教育。父母从小应该要怎么教他?应该要培养他的德育思想,培养他的恭敬心、慈悲心。有一本书非常之好,非常适合父母讲给孩子听,这就是民国初年湖州蔡振绅先生编辑的《德育课本》,这本书精选了历史上孝悌的故事,忠信的故事,礼义的故事,廉耻的故事。每天你能讲一则故事给他听,他从听故事当中,他可以明白什么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可以
  明白古圣先贤所有教化后人的这些典范。用这些故事来诠释《弟子规》深刻的涵义给他听,他不但爱听,而且从小在他心里这些德育的观念就扎下根来。
  所以,父母教训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绝对不能一言九「顶」。假如父亲在训斥我们的时候,讲了十件事,其中只有两件事是真的,八件事你觉得是他误会你了,你要不要马上就把他顶回去?不要!因为父亲在训斥我们的时候正在气头上,这个时候你只要说「是」,父亲本来火气很大的,可能因为你顺承的态度慢慢就消下去了。等他骂完你,他的情绪就会平
  和许多,突然又想想,我好象骂儿子骂过头了。他可能就会很主动地削一点水果,「来,一起吃水果」。这个时候你也要很自然地走过来,当作若无其事。你能不能马上说:要跟我和解吗?不要把家庭变成战场,我们要顺势而为。
  当父母对你的责备,你都没有回嘴,对你的误会,你都能够平心静气地去接受,你父母对你的尊敬,对你的佩服就会提升。当父母愈尊敬你,以后你跟父母就很好沟通,他慢慢会觉得谁最值得我信任?就是我的儿子,就是我的女儿。所以「父母教。须敬听」。
  我们要知道,父母比我们年长很多,俗话说「他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饭都多,走的桥比我们走的路都多」,所以他们的教诲对我们身心必定有好处,对我们的人生必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如果能虚心恭敬地去听取,就能够帮我们避免走很多人生的弯路。如果对父母的话置之不理,往往会吃亏,俗话都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都是真心爱儿女的,都希望儿女能够顺利、能够有成就,我们如果能够听父母的话,那就叫有福了。「父母教。须敬听」,不仅要听,听了之后要照做,要依教奉行,这个听就没白听,这才叫敬听。听了以后不肯去做,那
  怎么能叫敬听!而听父母的教诲,得利益的还是自己,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我们能够听父母教,父母对我们没有所求,我们自己得到最好的福分。
  「父母教。须敬听」,不仅是父母的教诲,同时所有的长者、有德有学的人,他们的教诲我们也要敬听,包括我们老祖宗的教诲,孔子、孟子这些圣贤对我们的教诲我们也要敬听,听了之后要照做,不辜负老祖宗对我们后代的期盼,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而发扬文化最关键的是人,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够把一个道、一门教育、一种文化发扬光大,而不是
  这门教育、这门文化把一个人捧起来,所以关键是人要去做到。我们现在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做为一个中华儿女,现在还能够得到全世界人的恭敬、赞叹,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有着五千年的道统,五千年的文化,令世人敬仰,我们这些做子孙的都沾了光,我们可不能自高自大,以为我们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如果躺在老祖宗的树荫下而不肯依教奉行,怎么能对得起我们的老祖宗?
  「父母教。须敬听」还可以引申,我们要把一切人看作自己的父母,他们对我们的教诲我们都要去敬听,别人给我们提的意见
  我们要虚心恭敬地接受。这些意见,如果是正确的,可以帮助我们改过自新,帮助我们进步,我们应该对他感恩,因为他能够提醒我们,把我们错误的人生方向改正过来,这对我们的恩德就太大了。因此,能够提醒我们的这种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步入社会,谁能够对我们常常提醒,耳提面命?父母、先生、妻子、老师、朋友、同事、领导、邻居甚至社会上不认识的热心人。
  所以有人能够给我们提意见的,我们要把他当作父母一样感恩他。如果他提的意见不对,或者是他故意来找碴的、来挑衅的,这样我们怎么办?我
  们还是要「须敬听」,对他还是要虚心恭敬。为什么?他说的不对,如果我没有这种过错,他提的意见不对、提错了,那我们也不要放在心上,既然自己没过错,心里就应该很坦然,他说得不对那是他的问题,跟我有什么关系,不是我的错,为什么要生烦恼?还要跟他去辩论,没必要。这是把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让自己生烦恼,这是愚蠢的人才干的,聪明人绝对不会干那种傻事。因此,对待这样的人,我们的态度是「恭敬但不从命」,所谓「君子远小人」,其实并不是说我们要离小人远远的,而是说我们要有人生的智慧
  去判断善恶美丑,凡是各种不良的言行举止,我们全都要有力量去控制,不让它们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像过去唐太宗纳谏,有人跟他讲他的缺点,即使是有人讲错了,唐太宗也不介意,反而会奖赏他。别的臣子看到了,跟皇帝说,他跟你说这个缺点说错了,你怎么还能奖赏他,惩罚他才对。唐太宗说,你们不知道,如果他说错了我就惩罚他,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跟我提意见了,我奖励他是奖励他这种提意见的精神。圣明的君主有这种心量、有这种智慧,他的成就就大了。所以「父母教。须敬听」,我们这么做是为了养成我们虚
  怀若谷的圣贤品格。所谓「宰相肚里好撑船」,一旦我们养成虚怀若谷的品格,我们就能突破各种人生的障碍,从而高瞻远瞩地经营我们辉煌的人生。
  正方一辩辩词:谢谢主席,各位,当今很多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孰轻孰重表现出迷茫。所谓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而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不可分割的。但要判断哪一个更重要则要从理论与事实上判断何者更能够使人的价值更大。我方认为:社会价值比个人价值更重要。
  第一,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历史涵概了所有流逝的岁月就象你在海中游泳你越出海面潜入海底海水哪怕你变成飞鱼最后还是落入海里,没人能超越历史,历史将前进这是必然。个人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一个人‘实现了自我价值’,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含义,含义的差异取决于社会对价值的评判标准,任何价值都应有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李嘉诚一种理财哲学就是用社会总净值的增损来判断个人行为合理与否。人生不能躺着游——像某些鱼类,不能爬着走——像某些兽类,而是站着前行的。站在历史的枝头微笑摆脱某些人生存只为个人架子的可悲姿态。惟有社会才是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的唯一场所。社会价值理所当然大于个人价值.
  第二,对伟人与英雄我们充满崇敬与敬仰,他们以雕塑姿态巍然屹立我们心中,在焦渴的心里挥洒阳光和雨露为寂寞的灵魂献上灿烂与芬芳。像古代屈原以国为任,海瑞以民为本,辛弃疾爱国之心,他们身处逆境心志明,脚踏实地尽力为的献身精神,可歌可泣可敬可佩,而在当代,冯艾去西部支教,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被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怀着大无畏的精神,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腾飞而做出了贡献。这是中国的脊梁。而成龙、周杰轮、赵忠详他们只是取得了个人的成就因此他们只是名人而非伟人。什么叫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才叫真的价值,有价值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就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生,也是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人生。以上这些时代英雄们都是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同社会价值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第三,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创造价值的实践是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基础。人的价值的实现及其程度取决于主体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条件。如果人的个人价值不表现为社会价值,就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个人不断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过程,也就是个人价值不断地充实、丰富和实现的过程。 我方反对把个人价值摆在第一位的个人主义。我方主张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是最大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一个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的人,也就是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的人。人只有实现社会价值,才能实现个人价值。许多人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像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就是坚持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从他们不平凡的事迹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精神力量,看到他们闪光的人生价值。
  第四,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本位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它是主导社会主义理想、道德和信念的精神支柱,应该在社会中占据主导、支配地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人见利忘义,金钱至上,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泥潭。如果脱离社会价值来寻求自我价值,或者通过危害社会的不正当竞争手段来寻求自我价值,这种自我价值最终不仅不能实现,而且还会陷入自我空虚、甚至被社会淘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有些企业片面强调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即企业的自我价值,脱离社会价值甚至置社会价值于不顾,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其结果是不仅该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自我价值不能实现,而且最终必将被社会淘汰简而言之,人的价值的实质在于其对社会的贡献。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过:“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爱因斯坦也曾经这样说过:“人只有贡献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工作上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把人的社会价值确定为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在对人与社会互助关系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的社会价值本质的正确揭示。个人的自我价值必须以其社会价值为前提和条件,离开了社会价值,他的自我价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成为无法兑现的“乌托邦”。青年人富有遐想和抱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是青年的特点,也是优点。但需懂得,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社会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所以我方观点社会价值比个人价值更重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jiankang/3798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新员工安全生产知识讲义为什么要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员工安全生产知识讲义 下一篇:从严治党警示片感悟「全面从严治党专题片凸显政治意义警示意义宣传意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