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恩施知识网 > 健康之路 > 正文

体育与教育该如何融合,红色文化与体育如何融合

打破各方认识壁垒 体育、教育才能从结合走向融合
又一年中高考即将开始。今年的北京体育中考已经确定调整为合格性考试。疫情之下,北京为何不取消中考体育考试?北京市教委回应,体育的本质和目的绝对不仅仅是应试和分数,而是以此为载体和契机,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体育运动当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复兴。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具

打破各方认识壁垒 体育、教育才能从结合走向融合

又一年中高考即将开始。今年的北京体育中考已经确定调整为合格性考试。疫情之下,北京为何不取消中考体育考试?北京市教委回应,体育的本质和目的绝对不仅仅是应试和分数,而是以此为载体和契机,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体育运动当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复兴。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提出了“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工作思路。

此后,各部门、各地区纷纷出台了各种举措,积极推进体教融合,并初见成效。然而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打通体教融合堵点

体教融合,旨在体育回归教育,因而是对教育、体育两大系统的结构性调整。学校教育要重新审视体育的育人价值,确立体育在人才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学校体育要构建教学、训练、竞赛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各级各类体校要深化与中小学的合作,建立横向联合、纵向贯通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教育和体育部门要协同搭建一体化竞赛体系,充分释放单项体育协会的活力;社会体育组织要规范有序发展,加大与学校资源的整合力度。

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要通过不同程度的资源整合与协同治理,推进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全民体育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所未有的政策利好,为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打通了“主动脉”,体育课时的开齐开足率稳步提升,一体化赛事体系的构建也在不断探索中,体育升学考试与高水平运动员选拔考试得以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培训蓬勃发展。

然而,不断发展完善的体育教育,也还有诸多堵点等待破解,如资源配置不足与资源整合不充分、体育升学考试制度仍存争议、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实现贯通等。归根结底,体育教育的核心堵点在于不同主体之间价值观念的分歧。

一些教育管理者认为体育原本就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教融合缺乏认同感;一些学校的体育老师认为体育始终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化地位;一些竞技体育从业人员认为体教融合的目的在于拓宽后备人才培养通道,是运动员文化教育得以保障的重要举措;有些学生家长认为,体教融合就是提高了体育考试的分值,是在固有学业之外,又增加了新的负担。

各方利益主体站在不同的价值立场上,对体教融合或矮化、或窄化、或异化、或片面化的理解,撕裂了体教融合的本质内涵。

抓住体教融合关键点

价值观念的巨大分歧,在于人们对体育教育不同的理解。要想体育真正成为“五育”之一,并非仅仅是开齐开足体育课就万事大吉了,更不可寄望于体育教师的一人之力,而是要整合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构建教学、训练、竞赛的多元化学习场景,协同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资源,使得全体青少年都有机会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在运动中深化五育融合,在运动中促进健康发展。

至于提高体育的地位,完善后备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体育在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等,也不过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提高体育的地位,是为了确保体育课时开齐开足,确保全体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其最终目的是充分实现体育的育人价值。拓宽后备体育人才培养通道,其前提必然是全体青少年真正投身于体育运动。提升体育在升学考试中的分值,最终目的在于以考试为杠杆,撬动各方利益主体对体育价值认识的转变,扭转全社会对人才选拔标准的认识,进而带来人才观与教育观的转型。

只有打通各方主体的认识壁垒,实现理念融合,统一价值认同,才能获得共同的行动力。而体教融合的价值重建就是对于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体育育人价值如何实现”的回答。

紧盯体教融合突破点

就当前体教融合所面临的问题而言,完善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是突破体教融合现实堵点、推动理念融合的关键抓手。

升学考试是教育评价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功能在于甄别和选拔人才,但更在于激励和引导教学。为了规避应试体育的弊端,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促进运动习惯的养成,2021年各地陆续发布了体育新中考方案。新方案中体育分值在逐年提升,考试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比如各地增加过程性考核比重,《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中更是将过程性考核前置到四年级和六年级,这对弱化应试体育、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等都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

体教融合的深化落实离不开资源保障。加大投入,完善学校硬件资源的配置固然重要,但在所有资源要素中,人力资源尤为重要,因此完善体育师资建设是当务之急。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大中小学设教练员岗位,建立“双师型”体育师资结构。四川、山东等地已开始尝试退役运动员入职中小学任教,虽能解燃眉之急,但要想形成体育师资建设的长效机制,还应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创新师资培养模式,近年来体育院校相继成立篮球学院、排球学院、足球学院,培养兼具教学、训练、竞赛组织与执裁能力的运动专项师资或教练员。北京体育大学还首创“教练员体育师资实验班”,招收优秀退役运动员,通过4年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向中小学输送教练型体育师资,以满足“学练赛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其次,打通师资流动机制,允许体校的教练员与学校的文化课教师之间的横向流通,以实现优势互补;最后,引流社会资源,实现社会体育俱乐部与学校体育的网格化合作,从而推进区域内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资源的一体化统筹。

(作者系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来源: 科技日报

体育与教育该如何融合,红色文化与体育如何融合

体教融合的目的及意义是什么?

体教融合目的和意义如下:

从目的上讲,体教融合是将体育与教育充分相融并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育人功效。 

从意义上讲,体教融合其根本意义在于改变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封闭状态,是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体教融合”是我国体育和教育界深化,“体教结合”工作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观念,是我国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模式的一个全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体教融合的思考:

体教融合的本质是体育回源,即回到教育的本源,所以关键在教育体系对体育的态度。升学压力、独生子女宠爱、人们对体育的认识片面等,造成体育成了教育内容里的“多余”。

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学校里体育分量减轻,孩子们体育教育的任务落到家长身上,这两年各种针对青少年的体育培训爆发也算是顺应了家长需求。

出现这种情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系统担心学生因体育而受伤被家长责难、担责任,也确实有家长这么做,于是形成恶性循环。

而家庭体育教育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无法系统性和持久性,因此要做好体教融合需要两方面努力,一是家长心态要调整,给学校减负;二是教育系统要承担起学生们的体育教育责任,要正视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正常问题,不能回避和“甩锅”。

体育与教育该如何融合,红色文化与体育如何融合

体教结合说的是什么?你心目中的体教结合是什么样子的?

体教融合,大势所趋。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等。让体育回归教育,迎来发展新曙光。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体育教育话题引发热议。“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教育的体育是不牢固的。”正如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所言,体教融合的核心是要重视体育在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过去一直说的“体教结合”,如今为何现在称呼“体教融合”?“国家用下发文件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把体育纳入教育轨道。”上海市中学生体育协会会长、体育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徐阿根给出看法。他认为,过去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比赛和发展等,由于教育、体育两个职能部门的分头管理,尽管一直在结合,“但很多东西不可能分得那么清楚,也有一些矛盾,有些东西是很难结合”。如今,《通知》把青少年体育纳入教育内涵,明确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其次,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也是体育观念、教育观念的改变和升华,是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坚实一步。中国竞技体育成绩辉煌,2008北京奥运会更以51金首次实现金牌榜第一。随着中国一次次在奥运赛场证明自己,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昔日竞技体育的定位和金牌的价值正在发生变化。在中国,人们逐渐达成共识,那就是要金牌,也要健康,更要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与之相对应的是,教育部统计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近视10年翻一倍。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程红在政协大会的发言也透露,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33%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隐患,小眼镜、小胖墩、小糖人等情况突出。我国缺乏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体质监测和干预体系,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不足30%。
不管是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是近视率,都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国家领导人也对青少年健康给予重要指示,充分体现对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殷殷期待与关心。如今,随着《通知》的出台,青少年体育,从过去极少数孩子的精英体育,迈向未来所有青少年全都参与的全员体育,真正夯实基础。
最后,过去体教工作存在短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如今,随着《通知》的提出及相关顶层设计的完善,体教融合有望收获更多实际成果。徐阿根分析认为,从《通知》的内容看,对学校体育承担任务、组织赛事、俱乐部建立、业余训练开展、老师来源、工作量计酬都给予了很明确的政策支撑。其中,其实包含两个意思,第一是让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上好学校、读好书;第二是让广大青少年除了应对高考、文化课外,有更多机会参与体育运动和赛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笔者看来,转变体育在教育中的相对弱势位置,不能仅靠教育部门单兵作战。体教融合的深入推进,需要教育和体育部门、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形成共识和合力。与此同时,社会各界要时刻牢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当年的善意提醒:中国,要让体育回归教育。
2014年,巴赫在接受南京体育学院“名誉教授”头衔后,做了一段时长约20分钟的演讲。其中,有一段相当直白的话:“在很多国家,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没有受到重视,体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师和家长所低估,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甚至可以说,这种状况在中国更为严重。”
巴赫的坦诚与敏锐,实为忠言逆耳。在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巴赫屡次到中国参观访问,足见他对中国的重视,更反映了他对中国的期待。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巴赫也较为熟悉中国的体育、教育的国情。当时,巴赫不给中国体育、教育留面子,说了一句大实话,其实要传达一个信号:体育回归教育,正当其时;体育回归教育,中国可以做得更好!
巴赫自己的成长轨迹,就是一部体教融合的全球优秀范本。托马斯·巴赫1953年12月29日出生于德国,青少年时期从事击剑运动,曾经夺得过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男子花剑团体金牌。退役之后,他上大学学习法律,获得经济法学博士学位,进入国际奥委会工作。2014南京青奥会期间,巴赫曾接受过笔者采访,他透露自己除了击剑,还喜欢打网球,年轻时也是一名足球运动员,“我的位置是守门员”。巴赫还透露,他的夫人是一位教师,所以他对体育回归教育的内涵,有相当深刻的领悟。
六年之前,巴赫期待体育真正走进中国寻常百姓家,真正履行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六年之后,国家推出了顶层设计的体教融合方案,教育、体育工作者和全社会都重任在肩。在未来推进体育教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想想巴赫的善意提醒、语重心长,“我们能给出一个圆满的答案吗?”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恩施知识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esly.wang/jiankang/38092.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推进高效课堂提升教育质量丨莆田市2022年第一期校长论坛发言摘登 下一篇:四川广元是个什么样的城市,广元和陇南哪个城市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