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育是重要的,体育和美育指的是什么
朱永新在国家图书馆拍摄《提案故事》时,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图片由作者提供
核心观点
▶用“双减”带动“双增”,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审美素养。
▶美育显然不是为现行考试制度准备的一门课程,美育的成效更不能仅盯着考试分数。
▶“真”的课程是大科学和大人文,“善”的课程是大德育,而“美”的课程就是大艺术。
▶必须改变以往重
朱永新按:昨天《中国教育报》发表了我在“博鳌全球少儿美育论坛”上的主旨演讲《美育之“重”》。转发于此,请各位朋友指正。
朱永新在国家图书馆拍摄《提案故事》时,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图片由作者提供
核心观点
▶用“双减”带动“双增”,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审美素养。
▶美育显然不是为现行考试制度准备的一门课程,美育的成效更不能仅盯着考试分数。
▶“真”的课程是大科学和大人文,“善”的课程是大德育,而“美”的课程就是大艺术。
▶必须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而美育的倡导可以成为促进教育变革的利器。
孔子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论语·泰伯》)。
汪晖评论说:“诗教即美育,而美育的作用、功能和涉及范围,几乎与我们的生活世界一样宽广。”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身体和精神的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的“完全之人物”,这种教育包含了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五四时期,蔡元培曾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其中就有“美感教育”。
美育深深植根于我们的中华教育传统中。
美育之“重”,重要又重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一直围绕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没有动摇过。但遗憾的是,教育实践却一直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弱体美”的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事关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其中既有宏观层面顶层的制度设计,也有微观层面操作性非常强的行动指南,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可以说史无前例。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美育工作。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提出了“双减”的要求,“双减”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构中国基础教育的良好生态。我们看到,“双减”背景下,教育部门还在推动“双增”,即在减轻校内课业负担的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这也意味着学生接受课外教育的时间在体育和美育方面将会大大增加。用“双减”来带动“双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审美素养。
美育之“重”,重在“做”
相比于美育,其他学科的学习特别是知识的学习必由之路是大脑,当然,我们也会强调“做中学”,但这里“做”只是手段,以至于有人认为知识不用学,输入“脑机”就好了。但美育的“做”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美育强调亲身体验,强调通过体验获得属于自身的独特感受,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并为之所动。美育同时又是非功利性的,是自由的,是主观的,是个性的,是非确定的……就这些意义来说,美育显然不是为现行考试制度准备的一门课程,美育的成效更不能仅盯着考试分数。
美育有两个基本特征,只有全面了解美育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才不至于走向美育的形式主义。
第一个特征,美育是以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锻炼感受力的教育。美育不是一套道理或定律,也不是“以一教训一格言相授”,而是以艺术为主要内容,引导人们进入“如曾点之狂狷、逝者如斯之自在、乐之文与乐之情之浑成那样的状态”。入山川大地感受其形、其色、其声、其势,画画感受线之韵、色之丰;唱歌、奏乐感受声之妙;舞蹈感受身体的呼吸和话语。因此,美育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在艺术活动和实践中锻炼感受力,锻炼感觉(视觉、听觉、动觉、综合……)的敏锐性,并要锻炼相信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感受力,保持由感受激发出来的最朴素生命力。感受力教育或感性教育关系到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幸福。如果你对自然、他人、包括自我无感,幸福便无从谈起。如果你无感又还算有“知识”,可能就是那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你的人生全无幸福可言。
第二个特征,美育是“另一种思维”的教育。美育是感性教育,同时也是理性教育,而且这种“理性”,与我们以往理解的那种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理性不同,它是“另一种思维”。科学的思维是求解性的,关注对现象原因的理解和探索性求解,强调共性、规律性,是内在的和抽象的,追求确定性答案,可进行真或假的客观性判断。而艺术的思维则是建构性的,关注现象本身和对现象的感受,强调自由的个性及具体性,是外在和具体的,追求开放性的非确定性答案,可进行好或不好的价值性判断。
艺术离不开技艺,但技能不是艺术。学习绘画、弹奏等是美育的重要形式,但具有绘画、弹奏等技艺不一定会审美,考过了钢琴十级不一定爱音乐,画好素描不一定美术素养高。事实上,美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审美品位。所谓审美品位是指审美超越具体的形象和技艺,获得一种建构性、个性化和自由性的思维境界。技能是学习艺术思维的手段,不是目的,长期以来,一些学生和家长为考级而考级,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实施美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参与艺术欣赏、艺术创造活动和艺术批评,因此,我们把艺术教育看作美育的主渠道、主战场。对于学校美育,除了要大力开展艺术活动,在艺术课程中达成艺术欣赏、艺术创造和艺术批评是最基本的方法。2013年,笔者提出了新教育的一个课程框架,其中新生命教育方面,强调教育要特别关注人的生命。为什么呢?因为人的生命是由长宽高组成的,教育如果对生命不关注,便是对生命的漠视,所以首先要让生命有长度,之后要让生命有宽度,还要让生命有高度。生命的宽度帮助你和别人相处得更融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生命的高度帮助你拥有价值观和信仰。生命之上就是“真、善、美”,“真”的课程是大科学和大人文,“善”的课程是大德育,而“美”的课程就是大艺术。
2019年,我们发起了新少年艺术教育节,旨在推动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艺术交流活动。希望越来越多的学校把美育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将其作为教育体系中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简单地作为一个装饰或补充。
美育之“重”,重在创造力培养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识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成人之美”。在当下这个新时代,人有了一个新的挑战者,那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存在和不断进步,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并将彻底刷新我们对“人力”的认识。人力的根本不再是劳动力,而是创造力,如何培养创造力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根本问题和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读、写、算”教育三大支柱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三大支柱,那就是“同理心、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而同理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创造力,跟美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根据对“创意能源”的长期研究,提出了“创造力的克氏循环(KCC)”理论,揭示了科学、工程、设计和艺术对创造力的贡献:科学的作用是解释和预测我们周围的世界,它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工程的作用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解决方案的开发,它将知识转化为使用;设计的作用是提出拥有最强功能和增强人类体验的方案,它将使用转化为行为;艺术的作用是质疑人类的行为并重塑对我们周围世界的感知,它将行为转化为新的信息观念,重新呈现科学开始时的数据。艺术到科学处在克氏循环(KCC)指针指向十二点时的“灰姑娘时刻”,这时新的感知启发了新的科学探索,而艺术是创造力的源泉。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剧变的世界。全球疫情的新发展,世界格局的新变化,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这个不确定和高度信息化的世界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风靡世界的教育纪录片《为孩子重塑教育》的制片人泰德·丁特史密斯在《未来的学校》一书中指出:“传统学校挣扎于两类大环境背景之中,一类是拘泥于过去不肯自拔的传统教育体系,另一类是正在不断塑造未来走向的创新世界。”人类的教育也处在一个大变革的前夜,必须改变以往重道理、轻感受,重理解、轻创造的教育模式,大力提倡美育是促进改变的利器。正如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所说:“有为健康的教育,有为认知的教育,有为道德的教育,还有为审美能力和美的教育。最后那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我们整个感性和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全面的和谐。”
(作者系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本文系作者在“博鳌全球少儿美育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为什么要提倡美育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在素养上,美育不是练钢琴、学画画、跳芭蕾,最后通通去考级、拿证,美育不是一种艺术技能。
在生活上,美育不是成人化、低俗化。如很多电视台举办的儿童模特舞蹈比赛,让孩子化着浓妆,穿着妖艳暴露,做性感的动作,在我看来,这反而是严重的美育不足,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真正的美育,应该是发掘孩子年龄中本有的美好,而不是扼杀孩子的童真。
美育教育使孩子更加热爱生活
日常生活是美育教育的丰富源泉,使孩子潜移默化受到熏陶,是对孩子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孩子进行美育,就要不断地培养孩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使他们热爱生活,乐观自信,具有高尚的情感。正确的美育方式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拓宽知识面,还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美育教育使孩子释放自然天性
处于教育阶段的幼儿,由于其自身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对美的感知和鉴别,缺乏经验,往往容易在根据自己主观意识的喜好去判定美丑,很容易使幼儿进入一个对美的事物认识的误区。而美育教育,就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发现美,鉴别美,在对比中认识什么是是非对错,如何区别美与丑,让孩子可以以积极健康,向上的美的思想去感知精神层面上的美德,实现孩子全方位个性的发展。
美育教育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美育教育有利于孩子智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在接触到美好的事物以及在创造美的活动中所得到的经验,加上通过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直觉思维,对抽象的逻辑思维有着能动作用。一定意义上来说,艺术中的灵感,科学中的顿悟,也是审美教育的结果,是美育对智力开发的贡献,因此家长们要重视幼儿审美教育的作用,正确看待美育,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论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美育的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
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文章评论